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写作尝试

2017-03-29 18:17李云宝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沛公静女文言

李云宝

文言文固然难学,同时也难教。教师想在这个板块有所突破,基本上是在自身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下功夫,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依然低下。新课改的雷声隆隆,却并没有在这块土地上降下多少甘霖。用钱梦龙的话说:“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依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近来,笔者尝试教学生写文言文,力图从“写”这一层面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以提高其文言文阅读水平。经过实践,发现这种尝试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通常说高中生学习语文有两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要让他们用文言写作岂不是怕上加怕,难上加难?但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积累,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运用文言写作,应该是可行的。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趣导入,以生为本

子曰:“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虽说高中课本中选入的文言文兼顾了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但是在趣味性上有所欠缺。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乏味、疲倦,没有新鲜感,体会不到文言文的简练传神、富于文采、含蓄蕴藉的特点。

针对这个情况,我给他们讲了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趣事,一个是欧阳修的故事,即“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他们用最简洁的语言记叙一下这件事”。讲到这里,我让学生自己先试一下,其中一个学生的描述是“马快跑中踩死了一条狗”,被学生认为是最简洁的答案,但是缺少了地点状语,没有完整表述原意。

然后我拿出欧阳修的三个下属的说法,一个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个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第三个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看完之后,学生都认为第三个人的说法言简意赅。这时,我把欧阳修的说法展示出来,即“逸马杀犬于道”,看完这六个字后,全班一片哗然。

我还跟他们讲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黄侃和胡适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争论的趣闻,这些故事让学生明白了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的确很简练。为了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我还给学生介绍了大量形式各异的文言佳作,如古代大臣的上书、皇上的圣旨、曾国藩的家书、孙中山就职大总统的誓词、国共交战时前线将领所发的电报、一些楼堂馆所建成后的文言介绍,还有高考学生所写的文言满分作文,如《赤兔之死》《吊屈原赋》《珍珑》《绿色生活》等,让学生感知了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微言大义等特点,也让他们明白文言文离自己并不遥远,它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文言故事的讲述和文言佳作的介绍,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探知欲。

二、先仿后写,激发兴趣

文言写作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初次接触茫然无助,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对此我在写作中采用了“由推到改,再到仿”的做法,让初学者“带着镣铐跳舞”,使文言写作顺利开展,学生也学有所获。

首先,由译文来反推原文。即让学生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再依照译文反推原文。这种做法如同英语中的英汉互译,它将以前古文今译这种单项、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现在的古今互译这种双向、主动的學习方式,它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积累文言知识,探寻文言现象。

如《鸿门宴》这篇文章,有趣,故事性强,相对来说也比较浅显。我让学生先把文章读了两遍,然后给出译文,让学生根据译文还原成文言文。如文章倒数第二段“张良留谢”这一部分的译文是:“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献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学生还原为:“沛公已去,至军中。张良致歉,曰:‘沛公不胜杯酒,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在安?良曰:‘闻大王有意责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经过反推得出的文章和课文进行比对,发现:“间至军中”,学生漏掉了“间”;“张良入谢”还原成“张良致歉”;“不胜杯杓”还原成“不胜杯酒”;“沛公安在”还原成“沛公在安”;“有意督过之”还原成“有意责之”;“置之坐上”“置之地”还原成“置之于坐上”和“置之于地”。

纵观这些学生还原的文章,其实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不知用什么文言词语来代替,如“道歉“不知用“谢”代替,“从小路”不知用“间”代替,“责备”不知用“过”代替;第二,不明白现代文与文言文在句式上有较大的不同,文言文中省略句、倒装句等相对较多,如“沛公安在”“置之坐上”“置之地”等就包含了倒装句和省略句两种句式。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也基本扫清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障碍。所以,由译文来反推原文,既是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也是顺利进行文言写作的关键。

其次,让学生改写。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叙事诗,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等,这些叙事诗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把它们改写成文言文,有很多词语可以保留,只须替换少数词语。这种做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不大。如粤教版必修一《静女》这篇文章,有学生就改写为“古有一女,曰静女,貌姝,性雅多情。某日,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吾搔首踟蹰。静女忽至,贻我彤管。吾说之。”

这首诗歌改写很成功,一是把人物的出场换成文言文常用的说法,“古有一女,曰静女”;把原文的“静女其姝”“静女其娈”改用“貌姝,性雅多情”,符合文言文用法。二是用了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说”通“悦”。学生之所以改写得如此得心应手,主要是保留了原文大部分词语,如“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贻我彤管”等。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改写增强了学生写作文言文的自信心。

再次,让学生仿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仿写是学习文言写作较便捷和有效的方法。学生阅读的课外文言文,绝大部分都是格式规范的传记,偶尔有一些浅显的游记散文,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熟悉的文言文句式,通过对这些传记和游记的某些词语进行替换,把自己所熟悉的人或景模仿写出来。如一学生在阅读了《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一文后,为他的同桌写了一篇小传“××,××地人也,自幼习书画,好美食,性豪爽,善交际。十二岁入初中,怠于学习,迷于网游。其父虎狼之人也,责之甚切,教之甚严。其幡然醒悟,顿改前非,发愤苦读,始至××。与吾同坐一桌,相识多日,渐成好友,真乃人生之缘也。”

另外,我给学生介绍了民国时期广东番禺一小学生卢焯坡写的《春郊游记》,“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也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旅游的经历,写一篇游记。

一学生写道:“乙末年八月,余与亲友一行五人至云南游。首站游石林,见怪石嵯峨,直插云霄,嗟叹造物之神奇。次游大理古城,该城依苍山,傍洱海,真乃风花雪月之地。又游丽江,城中楼阁鳞次栉比,商户林立,游人如织,繁盛异常。稍作休整,明日又登玉龙雪山,此山高达千余米,山顶空气稀薄,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云南之游,不虚此行也。”这些仿写作品虽然稚嫩,但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文言文的热情。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认为人们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学生应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我们应该给予一切操纵、建造、积极的行动和制作的冲动运用和满足的机会。而文言写作教学正具备了这种功能。学生在文言写作的过程中,既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也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当学生已经学会运用文言虚词、实词或句式写作时,自然就扫除了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文言字词和文言语法现象。但是对高中生来说,如果不再給他们参照物,去创作一篇文言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学会改写自己的日记、周记、作文等。这里的改写和前面的改写叙事诗是不同的。改写叙事诗可以保留文中的部分文言文词语,相对来说,写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改写自己的作品,没有任何可以借用的文言词汇,要自己组织句式,调动积累的文言知识,难度要大很多。

如一学生把国庆放假之前,班上同学报怨作业多的情形写进周记,后来她又改写成了文言文。“国庆将至,吾辈皆欣然迎之,又恐作业繁多,心甚惴惴。及英语课,课代表小明与每人卷三张,曰:‘此皆为汝等假期之作业。此言一出,怨声四起,恨作业之多。小明高声曰:‘汝等可知期末将至?满座默然,小明又曰:‘汝等何怨作业之多?方才吾训话之际,已有人做完翻译七题。众人哗然,纷纷动笔。念吾卷仍笔墨未沾。”

这种写法虽然难,且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毕竟是脱离了文言文的语境,也是一种独立的文言写作,对学生文言写作能力的提升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让学生学会自由写。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写作技巧,学生运用文言写作不再是纸上谈兵,很多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周记、作文直接运用文言写作。

如一学生写的《宿舍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晚修归舍,同学已睡,而吾犹无睡意,辗转于床,唯背诗以求心静,如此睡意渐至,忽闻一声响彻吾舍,余醒。遂寻其源,盖一同学打鼾也,其声起落有序,如电锯伐木,如马达轰鸣,如小溪潺潺,如铁骑突出,何其躁也!忽又闻其朗声曰:‘甚好,甚好,此乃人间美味也!何其怪哉!审谛,其梦中呓语也!吾哑然失笑,此人必一吃货也。延至三更,吾方入睡。”

通过写来促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好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528329)

猜你喜欢
沛公静女文言
《鸿门宴》的结构解析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李昕澍作品欣赏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高姝瑶 静女其姝 惟玉及瑶
浅谈沛公的危机公关艺术
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