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写作“共生”策略初探

2017-03-29 18:25颜世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共生题目文章

颜世娟

黄厚江老师主张的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依据本色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实现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方法”。反映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写作体验,在写作中掌握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形成写作经验,在写作中培养写作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中有9条要求,其中1~6條都是对写作的要求,可见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但是作文教学的现实却是很多中学是没有作文教学的——没有正常的作文课,或者没有明确清晰的作文教学思路,对学生写作的训练没有有效的做法。这就导致学生虽然已经写了近十年的作文,但是,作文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写,仍然感觉一头雾水,在更多的学生看来,写作似乎是一件不可把握的事情。

文章写得好要有天赋,但写作的源头在于生活。就这一点而言,语文教师也达成了普遍共识——好文章来自于生活。毫无疑问,缺少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是中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瓶颈。生活和写作共生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养成一从草一木中引发对生活思考的习惯。有了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就会形成写作的欲望和热情;有了写作的欲望和热情,就会更加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所以生活和写作共生的理念一旦形成,对写作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写作与生活“共生”,实现有效的作文教学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发现事件

写文章的功夫在“文章之外”,语文教师都应该有的体验是,写文章最主要的不是写的过程,而是写之前的准备。生活中从不缺乏写作素材,但是我们的学生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过于单调,“三点一线”,“千人一面”,甚至有些教师也深以为然。其实,生活从不缺乏作文事件,而是我们缺乏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作文事件的“慧眼”。

语文教师要关注生活,偶尔写一点东西,作为示范也好,供学生讨论的事例也好,就算写得不好,至少可以用这样的练笔告诉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发现生活中看似普通事物的不普通之处,在普通的近似单调的生活中提炼出“作文事件”。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作文事件。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最终逐渐形成写作的欲望和热情,开启“写作之门”,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作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练”上。练,应从学生的学识经验和生活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综合能力出发。从命题到每一种写作技巧的训练,都应考虑学生的主体感受,考虑作文的命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而现实的作文训练中的大多数作文命题让许多学生一见到,就手托腮帮,口咬笔杆,两眼发直,无从下手,甚至“痛不欲生”。即使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技巧,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是迫于老师的“积威”,哪位学生会自觉自愿地写作呢?

杨九俊先生将评价课堂的有效性明确为学生“主动的参与”。作文训练要能号召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作文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做好作文命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的“思”眼。一个好的题目,能让学生打开思路,文思泉涌,产生写作的愿望。命题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时代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多角度多方面训练学生。

作文题目尽量不要格式化,例如:“有意义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一个人)”……这类题目其实都可以用同一件事情来叙述。而且,大多数是在小学时就已经反复训练过,学生早已经“审美疲劳”,哪有兴趣作文呢?只能敷衍为文应付老师。

所以,作文题目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有合理创新,让学生见到题目即渴望去写、自觉去写。如近年来江苏卷的作文材料:2014年的“青春与不朽”、2015年的“智慧的景象”、2016年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些题目都是合理的创新,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有话可说,能够抒发真实感受。

在我们日常的作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能多个角度思考、适合多个层面写作的题目,设计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沿途的风景”、“认识你自己”等有所创新的题目,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肆意地抒发,做到“我手写我口”。只有这样的作文训练,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作文事件有“用武之地”,产生写作的热情,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三、及时评改,让生活与写作共精彩

契诃夫曾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作文评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评改反馈慢。学生写一篇作文,教师几个星期才改完发下去评讲,老师评价时间过长,学生的写作体验已经淡忘,自己当初写了什么具体内容已经没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对教师的评讲内容缺乏深切的认同感。这样的作文评讲课,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作文训练甚至不如不练,作文评讲甚至不如不讲。

诚然,高中语文教师面对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每一次作文都能快速及时评价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但是如果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现场评价,以现场选中的学生作文为例,在写作与生活“共生”理念的评价原则下,提升二至三篇作文的层次,是可以实现的。让每位学生在现场评改过程中,都能有升格、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修改,在原来的等级基础上升一格,提高一个档次,来获得成功的喜悦。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写作,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把写作当做是生活的必需内容,真正为人生而写作。这样必能形成写作的热情,让写作与生活共精彩。

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文章对于一个国家有怎样的重要意义。而写作是一种高层级的语文能力,更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尝试就能实现质的飞跃的。作文能不能写好,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体悟。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做的,也是作文教学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关注生活,认识到作文必须来源于生活,实现生活与写作的“共生”,让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共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215400)

猜你喜欢
共生题目文章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共生
关于题目的要求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