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他者理论的两个来源

2017-03-29 00:08魏建华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拉康世人海德格尔

魏建华(沧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拉康他者理论的两个来源

魏建华
(沧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他者”是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拉康的他者概念主要来源于黑格尔,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于阐释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科耶夫的欲望理论。其实,在科耶夫欲望理论这一明显的源头之外,拉康的他者思想还有一个不太为世人所关注的来源:海德格尔的他者理论。对拉康他者理论的这两个理论来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拉康;他者;科耶夫;海德格尔

“他者”(小他者l’autre,大他者l’Autre)是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学界一般认为拉康的他者概念主要来源于黑格尔,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于阐释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科耶夫的欲望理论。[1]其实,在科耶夫欲望理论这一明显的源头之外,拉康的他者思想还有一个不太为世人所关注的秘密源泉:海德格尔的他者理论。下面,本文对拉康他者理论的这两个源头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拉康他者理论简介

在拉康看来,他者有小他者和大他者之分,小他者也就是小写的他者(法语写作l’autre)属于想像界,而大他者(大写的他者,法语为l’Autre)属于象征界。小他者并不是真正的他人,而是自我的反映或投射。大他者,主要是指象征(符号)秩序,也就是语言系统,另外还包括法律、规范、习俗等等一系列的规则、制度。拉康认为:“不为人所知的大他者和作为自我、作为所有知识的源头的小他者,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分是根本的。”[2]

小他者属于想像界,与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镜像阶段是指婴儿在6-18个月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拉康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早产儿:人一生下来没有生存必需的本领和技能,他不会走路,不能自主地行动,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必需依赖于成人(尤其是母亲)的照顾,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时他的身体是支离破碎的各种组织和零件的集合体,他对于自己的身体还没有支配和掌控的能力,婴儿的自我和主体意识也还没有形成。当婴儿长到6-18个月时,他会偶然地从镜中辨认出自己的形象,并把这种镜像认同为自己。他把这个完整、自主的镜像认同为自己,这当然是一种误认,因为他认同的只是一个虚幻的镜像。婴儿眼中的这个镜像是一个有着完整、自主的身体的完形(格式塔),这与婴儿本身的那种支离破碎的现实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种误认中,婴儿形成了他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具有一种幻想性、想象性,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他性:婴儿所认同的那个镜像相对于婴儿本身来说,是自我之外的另一个形象,是一个异己的他者,他把某种不是自己的东西当成了自己。这种他性、异己性深深地楔入自我之中,将会伴随我们一生,所以在拉康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分裂的自我,在自我之中,总有一种离心力,这就是他者的逻辑。这种对于他者形象的想象性认同、误认不仅出现在镜像阶段,它会伴随人的一生,在人生的各个关键阶段不断再现,比如,自我还会认同于母亲、父亲、看护者、周围的小伙伴、老师,甚至会无意识地认同于明星、社会名流、英雄人物等等。“想象性认同是对这样一种形象的认同,我们以这种形象显得可爱,这种形象代表着‘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们主要的自发的认同,是对楷模、理想、形象制造者的认同。”[3]人生当中无意识认同的这些形象,对于自我、主体来说都是一种小他者。当我们带着一种自恋式的目光认同于他者形象时,我们就逐渐迷失了自我,用法国天才诗人兰波的话说就是:“‘我’是一个他者(Je est un autre.)。”

大他者是象征秩序,能指链,是“言语的场所”,[4](P683)也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法律、规范、习俗,一旦象征秩序出现之后,所有的事物,包括无意识和人的主体性,都会按照象征秩序的规则被建立、规定。拉康曾经说过“无意识与语言有着同样的结构”,这句话我们应该逆向理解:“语言的结构是无意识的”。要想准确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必需借助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在索绪尔的语言学体系中,他区分了几组具有二元对立性质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有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等等。

索绪尔认为,人类的言语活动包括两个方面:言语和语言。言语,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每一句话,是言语活动中个人的部分。语言,是潜存在社会成员脑子里的一套符号系统和语法体系,是言语活动中社会的部分。个人既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语言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我们在说话时,都要遵循这种规则。而且对于我们而言,语言是无意识的,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我们虽然能够意识到自己所说的每句话的内容、意思,但是对于隐藏在大脑深处的语法规则、符号体系,则没有明确的意识。所以,在我们的语言活动当中,有被我们意识到的部分和我们意识不到的部分:我们意识到的是言语,是说话的具体内容;我们意识不到的是语言,是使言语得以实现的符号体系和语法规则。无意识的语言决定了有意识的言语。我们意识不到的这一部分,才是语言的本质。所以拉康说:语言的结构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作为说话的主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分裂的主体:在我们的言谈过程中,有有意识的成分,还有无意识的成分。

我们说话时,受到无意识的语言结构的制约、支配,所以在拉康看来,我们并非主动说话,而是被动地把语言的本质结构表现出来,不是我们说话,而是话在说我们:语言借助我们所说的话把它的本质结构体现出来,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表述,就是:“语言说。人说,是因为人应和于语言。……人只是由于他应和于语言才说。”[5]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语言结构、象征结构以及其他规则、习俗也都是一个他者,这个他者,拉康把它叫做大他者。我们自从学会说话之后,就已经无意识地认同于语言结构这个大他者,并受到它的支配。我们像一个提线木偶,而在后面操纵我们的看不见的手,就是大他者。所以当我们由想象界进入象征界之后,就走上一条异化的不归路。本真的自我、主体,与我们渐行渐远。

我们并不是学会说话之后才受语言这个大他者支配的,其实,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受到语言结构的控制:当我们还在娘胎里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开始给我们命名。我们的名字就是语言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语言符号、象征秩序对我们的制约是早于想象界的。

总之,相对于无意识主体来说,无论是“小他者”还是“大他者”,都代表着一种异于自我的他性。拉康的这种他者理论,其实就是强调了他者、他性的根本性或统治性地位,这也就意味着笛卡尔所说的那个“我思”的主体已经被掏空,已经烟消云散了。

二、拉康他者理论的源头之一——科耶夫的欲望理论

拉康曾说:“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4](P690)拉康的这种关于“他者”和“欲望”的理论来自于著名的俄裔黑格尔主义哲学家亚历山大·科耶夫。在1933-1939年间,流亡法国的科耶夫曾经在巴黎的高等应用学校做过一系列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讲座,这些讲座的文稿后来以《黑格尔导读》为名结集出版。拉康旁听了科耶夫的这些讲座,并从中获益匪浅、深受启发。在《黑格尔导读》第一部分即《代序》中,科耶夫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四章A节的注释,阐明了关于自我形成的“欲望”理论,这一部分内容对拉康关于“他者”理论、“欲望”理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双重性,或者说具有一种“他性”,“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因为它是为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6]在黑格尔理论的基础上,科耶夫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只有通过欲望才能返回自身,才能产生自我意识,一个存在的欲望建构了自我的存在。在主体的欲望中,通过主体的欲望,人才能成为人。人的自我是一种欲望,或欲望的自我。

主体为了满足欲望必须要付诸一定的行动,这种行动必然是一种否定性的行动,也就是说,它应该破坏或改变欲望所针对、欲求的客体或对象,比如,为了满足食欲,必须破坏、改变食物的性状。通过一个欲望的满足产生的自我,将具有与这种欲望的欲求对象相同的性质,如果这种欲望所欲求的客体是一个自然的客体,那么由此产生的自我也只是一个自然的自我,或者说,只是一个动物的自我,而不能产生人,不能产生人的自我意识。比如,如果一个主体的欲望只是满足自己的食色本能,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动物,而没有人的意识。所以,为了创造出人的自我,欲望必须针对一个非自然的客体,它超越了现实给定的东西。由于欲望不同于现实给定的事物,它超越了静态、给定的现实存在,所以,能超越给定现实的唯一事物只能是欲望。因此,只有当一个欲望所欲求的对象是另一个欲望时,才能产生一个不同于动物的人的自我意识。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只有当一方的欲望不是单纯欲求对方的身体,而是针对另一方的欲望,也就是说,当他(她)渴望对方的爱、对方的欲求、对方的承认的时候,其欲望才是人的而非动物的欲望。“同样,只有当欲望通过另一个人对同样客体的欲望‘被间接化’,针对一个自然客体的欲望才是人的欲望:欲求其他人所欲求的东西的欲望是人的欲望,因为其他人也希望得到它。”[7](P6)

这种欲望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经常对于某种看似无用之物展开竞争、追逐,比如在运动会上,运动员们为了争得冠军的称号不惜体力、奋勇拼搏,固然,有时候得了冠军意味着可以得到高额的奖金,可是,很多运动会或竞赛并没有为冠军设置高额奖金(比如班级之间开展的竞争),这种冠军称号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可选手们还是照样会努力争取,因为,这个冠军称号是其他人所欲求的对象,所以人们才会把他者所欲望的对象当做自己的欲望对象。再比如,当苹果公司推出新一代苹果手机时,新一代产品的各项功能、参数相对于上一代来说也许并没有太大的提高,然而消费者还是会趋之若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新推出的产品是许多消费者的欲望对象,所以其他消费者就会盲目跟风,无意识地认同于他者,把他者的欲望内化为自己的欲望,把他者的欲望对象当做自己的欲望对象。

“只有当人试图把自己强加于另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承认自己的时候,人才是人。最初,因为人实际上还没有得到另一个人的承认,所以,另一个人是其活动的目的,其人的价值和实在性依赖于另一个人的承认,其生命的意义凝聚在另一个人之中。因此,他在‘自我之外’。”[7](P14)所谓主体在“自我之外”,这就说明,人具有一种“他性”,也就是说,自我的形成有赖于他者的承认,在自我的主体意识中,不仅有自我意识,还有自我认识不到的非我,也就是“他者”意识;自我实际上是一个分裂的主体。黑格尔和科耶夫的这种强调他者的存在、他者的承认对自我意识形成的奠基作用,是拉康他者理论的最主要的源泉,正是在科耶夫这种欲望理论的基础上,拉康形成了自己的“他者”理论。

三、拉康他者理论的源头之二——海德格尔的他者理论

作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对拉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拉康读过海德格尔的著作,也翻译过他的文章,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海德格尔的敬意,1955年海德格尔去法国旅行期间,拉康还曾经亲自接待过海德格尔,并担任海德格尔夫妇的司机。“海德格尔对拉康范式的影响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译出来。我们不仅可以在拉康那里找到海德格尔深沉的悲观主义,人的非中心化,已经分裂并永远无法复原的主体的瓦解,漫长的迷失之途,以及始于镜像阶段经验之构造的对存在的遗忘的漫长经历,而且还可以找到从海德格尔的词汇表中借来的概念。”[8]这里所谓“已经分裂并永远无法复原的主体的瓦解”,其实就是强调了海德格尔他者理论对拉康的他者理论的影响。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提出他者(der Andere,相当于法语中的l’autre)理论。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认为“在之中”是此在(人的存在)的一种基础的存在机制,一种生存论性质。在之中就是与他者共同存在,世界总是我和他者共同享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一个共同世界。所谓他者,并不是除我之外的全体其他人的余数,而我则从这全体余数当中独立出来,自我并没有这种“遗世而独立”的独特性或特权。他者其实与我们本身并无差别,我们每个个体也来自于这种他者。所以,此在本质上就是共在,也就是与他者共同存在于世界之中,此在作为共在,其本质就是为他者之故而存在。在这种与他者共在之中,此在不再是他自身。

在与他者的杂然共在(Miteinandersein,字面意思是:与一个他者存在)中,此在始终处于他者的统摄范围之内,他者可以从此在身上拿走他的存在。这些他者不是特定的某些人,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种能够拿走一个此在的本身存在的他者。海德格尔以das Man来称呼这些他者。在德语中,小写的man是一个不定人称代词,表示“每个人”“一些人”“某些人”“人们”的意思,在此,海德格尔把这个代词名词化,我们可以把das Man理解为无个性的、平均状态的“世人”。

随着现代公共交通系统和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个体的个性、独特性也越来越难以保持,每一个个体都逐渐消失在他者之中,泯灭了与他者的差异性,这种杂然共在把每一个个体的此在、独立性消融于他者的存在状态中,有个性的人像稀有金属和濒危动物一样越来越罕见。在这种状况下,世人规定了我们的存在模式和生活方式:“世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受、娱乐;世人怎样看、评判文学艺术,我们就怎样读、看、评判文学艺术;世人怎样从大众中退缩,我们就怎样退缩;世人认为什么是过分的,我们就认为什么是过分的。”[9](P126-127)尽管这段话写于90年前,但是对于海德格尔的这段描述,处于消费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有着更深切、更发自内心的体会。

世人的这种生存状况就是平均状态。平均状态规定了何者为本分、认可与不被认可之间的界限、成功与非成功之间的界限……,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任何优秀的、超出平均状态的表现都会被悄无声息地压制下去,一切原初的、原创的东西都会在一夜之间被磨平。在这种平均状态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公众意见。公众意见控制着对于世界和此在的所有解释,它自居于一贯正确的地位,仿佛是宇宙中的终极真理。其实,这种公众意见与真理毫无关系,它根本没有触及事物的核心或本质,恰恰相反,“公众意见遮蔽了一切,又把被遮盖的事物冒充为人们所熟知、人人可以接受的东西。”[9](P127)这样,因为“世人”预定了所有的判断和决定,所以每一个此在便无须做出判断与决定;“世人”卸下了每一个此在的责任,又承担起了一切责任,成为人们的担保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者,没有人是他自身。”[9](P128)在海德格尔看来,“我”首先并不在本己的意义上存在,而是首先在世人方式中的他者的意义上存在,自我首先是一个世人,而且通常终其一生一直是世人当中的一员。在与他人的杂然共处中,此在被动地听任世人的摆布,成为一个虚有其表的傀儡、一个空心人。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其实就是认为主体的自主意识已经被掏空,主体异化为一种空洞无物的他者。海德格尔认为本己有两个自我,一个此在的自我,一个他者的自我。一旦主体隐身于世人当中,这两个自我便都被拿走。当一个人的所有决定、决断都被所谓的“世人”拿走,那么他就与行尸走肉无异了。

海德格尔的这种理论,显然与拉康“我是一个他者”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两种理论的出发点并不相同,但是殊途同归,都认为主体并不是自律、自主的主体,而是具有一种“主体间性”,有一种“他性”或曰“异己性”,每个人总是与他者杂然共在,总会无意识地听取、认同他者的意识、意见,从而泯没了自己的主体性,成为一个分裂的人。两人的他者理论可谓“暗通款曲”,所以张一兵先生说:“以我的感觉,拉康深得海德格尔此道。”[10]当然,两人的他者理论也有很多不同点,最主要的地方在于,海德格尔所谓的他者就是他人,而拉康所说的他者固然也包括了某些人,但其实他者主要不是人,而是语言系统、法律、规范、习俗等等非人的事物。

总之,拉康的他者理论其实有两个源头,一方面,科耶夫的欲望形成理论是拉康他者理论的一个明显的源头,另一方面,海德格尔的他者理论,也暗中对拉康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后一方面的影响,学界关注不多,应该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 Evan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M]. London: Routledge, 2006.

[2] Lacan.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III [M]. New York &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1993.

[3] [斯]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4] Lacan. ?crits[M]. New York &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2006.

[5]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7]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8] [法]弗朗索瓦·多斯.结构主义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9] Heidegger. Sein und Zeit[M].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2006.

[10]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TheTwoSourcesofLacan’sOtherTheory

WEI Jian-hua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The oth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Lacan’s theoretical syste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generally believes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other is mainly derived from Hegel, and more precisely, from Kojeve’s theory of desire, which intends to interpret Hegelian dialectics. In fact, besides Kojeve’s desire theory, Lacan’s other theory has another secret source: Heidegger’s theory of the other. The two theoretical sources of Lacan’s theory are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and analyzed.

Lacan; the other; Kojeve; Heidegger

B84-065

A

2095-2910(2017)03-0044-04

[责任编辑尤书才]

2017-07-13

魏建华(1973-),男,河北沧州人,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文艺学。

猜你喜欢
拉康世人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无私无畏世人尊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世人谓我念长安
世人谓我恋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