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管理模式对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及解决策略研究

2017-03-29 04:15吴健康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校区办学学科

吴健康,王 逊

(江苏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多校区管理模式对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及解决策略研究

吴健康,王 逊

(江苏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多校区办学是近年来各高校为了满足其各种发展需要而采用的运行模式,其利弊逐渐显现.面对多校区办学过程中暴露的与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相关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改革和创新的方法,以期促进多校区办学健康发展.

多校区;学生管理;创新方法

多校区办学是现代大学在进行规模扩张和多学科发展中常用的办学方式.国内外多校区办学的形态除了包括扩展性与合并型外,还包括多种亚形态,如一元投资型、新建扩展型、多远投资新建扩展型,复制扩展型、创新开拓型等等[1].多校区办学的模式带来最大的难题就是其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其学科、教学、产业的发展.

1 国外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

面对多校区办学,国外大学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

美国加州大学的联邦分权制(事业部型组织机构),这种适合体量特别庞大的学校,采取总校、分校、院、系四层架构,确保学生能就近入学,明确各层分工,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权管理”;一校多制的康内尔大学,除校长外,还有16位校级行政官员,分管学校各项事业,特点是“公私合营、一校两制”;[2]学院制管理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多个学院在大学名下独立运行,特点是“权利分散、运行自由”;“一元投资、分区管理”的韩国庆熙大学,投资建设由投资方统一完成,校长统管和三位副校长分别负责三个校区运行,特点是“投资集中,管理分权”[3]等等.

这些管理模式都是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校区地理位置以及学校性质等多条件共同派生的产物,其发展历史和成果对我国多校区办学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2 我国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

2.1 国内多校区办学格局形成条件

一方面高校更名和学校合并风潮的兴起,学校规模和体量不断扩大,原先的校园规模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相关评估标准的要求,许多高校纷纷建立新校区,更有很多城市为了统一规划划地建造大学城,典型的学校有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

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纷纷合并各种相关学科,以解决其学科单一、学科布局欠缺等弊端,朝向多科性、门类齐全的高校发展,国内许多高校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状态,如江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

综合以上,我国高校多校区的形态主要分为扩展型和重组型两种形态.[4]

2.2 国内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

我国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主要是因时因地而宜,主要权衡于学校校区的分布、学科布局、学校类型等多个条件.主要类型有“条式管理”,如扬州大学、江南大学,优点是各管理层责权明确,缺点是协调配合度很难把握;“块式管理”,如北京二外等,优点是自主权大、学科易发展,缺点是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条块结合管理”,如东南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优点是管理统筹,缺点是管理权力分散,效果不能保证.

由于我国的体制等原因,高校只能有一个独立法人,校区的绝对独立较弱,必须坚持“多个校区、一个整体”的原则,做到: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建设(周远清).

3 我国多校区办学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

3.1 学科协调性.多校区办学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系统的工程,选择多校区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校的学科门类的大发展.那么在此前提下,如何协调好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关系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着重考虑学科的整体性布局,根据校区条件,在学科的设置、发展前景、人员变动等方面强调一致性和整体性以及规划政策的可持续性.避免学科分布混乱、优势不明显、特点不突出等问题,在学科发展的稳定和协调的基础上,确保大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3.2 资源的重复性.资源的重复性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的配置、教学资源投入、专业门类的设置、后勤管理资源的分割等等,这些在很多高校的多校区办学过程中均有存在,造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整体人、财、物的资源分配、增加了内耗,影响了办学的水平和效益.

3.3 院系的自主性.多校区办学会存在主体校区牵制学院发展等现象.因为要统一管理,个学院在资源的获取、自主权的获得、学科发展的话语权、师资配置和使用等方面均要受到学校的统一调配和政策的牵制.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院系发展的自主权,这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影响的不仅仅是院系的积极性,重要的是禁锢了学校整体的发展步伐.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宽院系的人事、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资源配置等权限,以保证院系发展的自主性.

3.4 学生管理多样性.作为现代大学的主体——大学生,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也是各种管理模式的承受者.从国内多校区大学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个校区一个学院或者多个学院,学生管理相对独立;多个校区分散多个学院,同一专业各个年级不能在同一校区,学生管理由主体校区的主体学院派驻人员管理.这两者模式各有利弊,造成管理过程中的多种问题的出现.

4 多校区办学的学生管理难度及缺陷

多校区管理模式的分散性造成了学生管理缺乏协调性和规范性,且容易造成政令不行的现象.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校区办学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严重,最终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多校区办学容易出现如下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

4.1 大学文化无法传递,不能形成统一思想,造成无校园灵魂主旨.一所大学的文化是时间的积累、发展的凝练的结果,在高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大学文化的存在是一个学校学科发展、办学方向、师生价值观的重要指引.多校区办学,往往造成了师生无法正确体会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多地是一种教条式的教育和灌输,缺少了一脉相承的正确获得途径,往往造成校区之间文化观念、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和冲突,很难构建起稳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能对大学文化有正确的传承,容易造成无灵魂引领的大学生活.

4.2 学生的学科归属感不强,尤其是设置新生部的高校,学生无法准确感知专业的认同感.国内多校区办学的模式造成了学科发展的多样性和多途径.很多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不在同一校区、本科低年级和高年级不在一个校区、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不在一个校区、主流学科和周边学科不在一起等等,使得师生无法正确认知所处学科的地位和情势.想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获得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也对学生生成爱校、爱专业、爱学习的情感产生阻力.

4.3 管理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和时间因素,学生工作无法深入开展.多校区的学生管理也给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对某些学校的调研结果来看,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更加愿意承担主校区学生管理任务,这样就会造成分校区(新生部)的学生管理队伍存在不稳定性和低水平管理的现象.学生工作是一项24小时无休息的模式,多校区管理势必造成学生问题不能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等现象,很多学生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也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4.4 学校的资源配置决定着学生管理效果的好坏.学校总体资源的配置处置不当也会造成学生管理的各种漏洞,如师资队伍配置,后勤管理资源划拨,学科用房的调配等等.例如后勤管理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有些高校的后勤部门因为不在主校区内,管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松懈,加上资金的配比不合理等等因素,造成学生后勤管理的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因此引发的学生与后勤的矛盾案例屡见不鲜.

5 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机制的创新方法研究

5.1 凝练大学文化,创新传承形式.文化和精神的引领是一所大学文化最重要的体现,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指引和感召,是公认的大学价值体系和行为组织方式[5],也是学校的发展品牌,大学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作为每一所大学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历程、学科背景、文化传统、价值信仰、发展前景等凝练出适合自身的大学文化.在凝练大学文化的时候要合理解决文化归属与文化认同的矛盾.在继承多校区原有的文化遗产和消融文化冲突的基础上,建立起相互融合、兼容包并的文化内容,最终形成多校区文化的兼具与创新,建立富有多校区高校特色的大学文化.

多校区的办学模式,对大学文化的传承形式也提出挑战.学校除了在校园的景观、楼宇的命名、环境的布置等方面进行形式上的宣传外,还应该开辟无形的宣传阵地.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计划的设置、学科方向凝练、大学科的布局、专业教育、师德师风的宣传、正能量事例的报道、主题文化活动开展等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开辟QQ、微信、微博等阵地,利用其快速、便捷、透明的特点,促使大家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大学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以大学文化的渗透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大学文化的建设,从而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夯实精神基础.

5.2 调整学科布局,统一协调发展.学科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根本,面对多校区的办学模式,更需要强调的就是大学科布局的分层和融合.目前看来,很多高校学科设置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复,如一级学科分属不同学院开办相应专业,不同校区专业设置有相近或雷同等等.从资源配置上来看,会造成硬件投入和师资投入的重复,形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对学科的发展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抵触,也不利于校区功能定位.教师不能固定、学生没有统一的学科归属感,会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面对如此情况,我们要在确定校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科布局的实现.对重复建设的专业、跨学院建设的学科进行删减和归类,实行结构调整和重组.根据学校发展前景和需求,建立承前启后的学科框架,优化学科的生态环境.确立重点发展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科群组和大学科的模式.形成以基础学科为根基、技术学科为主干、应用学科为枝叶的层次结构,组建成先进而科学的新兴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群[6].在资源分配上要坚持重点投入、重点扶持、兼顾其他的三层次原则.让学生减少专业的孤独感和弱势感,增加融合感和荣誉感.使得各校区的学生都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专业选择,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每个环节.

5.3 加强师资队伍,管理科学规范.由于多校区运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重复引进,校区功能重新定位、学校发展方向重新解构后又造成师资队伍的过剩等等情况,是目前多校区办学的高校中切实存在的矛盾.且由于为了当时解决师资队伍匮乏问题,在引进的过程中忽略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基本功,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学校的各项工作推进带来阻力.

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加育人功能,做到机构条块分明,精简机构,一职多能,一职多岗.人才引进分层次、有重点.结合学科发展、科研水平提升、学生管理等诸多因素,引进人员能力多样化、复合化,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可以实行“保存、代理、招聘”三结合的人事制度,保存核心教师队伍(含辅导员),教辅人员采取人事代理制度,后勤等以合同聘用为主.[7]减少内耗,提高人才利用率.

多校区师资队伍中的管理功能要重点体现.如前所述,对分校区的管理各高校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各项管理事务中都有所不当之处.这就对战斗在一线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书的同时,应该要强化育人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都应该有正确的引导.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去,增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中,更要侧重考虑多校区办学的各种矛盾,合理配置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业导师,并适当增加投入,在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的同时,能以健康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管理和教育.

5.4 资源配置合理,融合多种渠道.多校区办学需要在资源配置问题上进行宏观调控、实施战略化管理.根据学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规模定位等因素,进行深入思考、调研取证、科学论证,合理进行校区功能的划分,明确校区定位类型,保证校区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8]在此基础上,明确所有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硬件投入、固定资产配比等权重,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划分.学校可以采取预留方式,下方给分校区(学院)自主权,根据其发展规划和进程,及时给予补充,且能做到专款专用,提升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导性.

学校资源的获取除了正常的财政拨款外,应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利用校企合作(共建)、校地共建等方式,利用董事会、校友会等载体,积极争取社会、企业、个人的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办学.[9]学校还应该利用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分校区的创收途径,在政策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就近开展社会办学、开办三产等,获取更多的教育投入.

5.5 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质量.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是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师生多、校区分散成为最大的特点,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要让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成为多校区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努力做到“四化建设”,即办公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校园网络化、教育信息化.建立起点面结合的高覆盖数字化校园网络,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远程教学、安防、消费、图书借阅、教务服务等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打破跨校区管理的时空限制,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管理效率.让多校区的同学能在第一时间感知主校区传递的信息和各类资源,提升学生的归属感、降低距离感.

开拓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模式.在多校区的餐饮服务、宿舍服务、教室环境服务等方面,可以采取外包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创新的管理服务模式.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的品质,形成有序的竞争机制.

多校区办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且是必须解决的疑难问题.他给各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挑战的难度.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势必会面对各种纷繁的问题,各高校必须积极应对.结合学校的发展态势和掌握的资源,积极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切忌分散、平淡,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和体积感.以开放的心态灵活应对各种问题,扬长避短、科学发展、大胆创新,推动多校区办学健康发展.

〔1〕〔2〕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1(2):61-64.

〔3〕〔4〕夏祥伟.中外高校多校区(分校)管理的比较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5):77-80,40.

〔5〕施建军.谈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主校区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37-38.

〔6〕吕灵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多校区办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5):31-33.

〔7〕刘华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9-40.

〔8〕姚炜,王洪法.多校区办学:苏州大学的经验、问题及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7(5):120-123.

〔9〕陈鸿海,吴卫丰.治理结构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2):31-33.

G647

A

1673-260X(2017)08-0176-03

2017-05-24

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基于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 90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研究》(2015SJB854);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5/01/78)

猜你喜欢
校区办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