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德育体系创新整合可行性路径研究

2017-03-29 12:57王呈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职业院校道德

王呈琛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吉林长春 130028)

职业院校德育体系创新整合可行性路径研究

王呈琛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吉林长春 130028)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日益显著、思想文化与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加强德育体系创新与整合对顺应国内外社会形势发展需求、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糟粕冲击、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契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职业院校道德德育体系建设依然面临多元化道德价值观念、德育功能被迫弱化、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德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挑战。对此,职业院校应及时转变德育工作理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依托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技术,整合德育教育资源,进而切实推动德育工作创新与整合。

职业院校;德育体系;创新整合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从而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多元化的外来文化信息和道德价值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1]。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德育体系建设纳入常态化长效性工作机制。

1 职业院校进行德育体系创新整合的必要性及意义

1.1 顺应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

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带动科技创新、刺激经济文化新繁荣的同时,也对年轻一代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21世纪强调高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该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德育教育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要载体,坚持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统一,坚持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统一,以实现高职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2]在这一背景下,对原有的德育体系加以整合创新、探索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道德培育路径成为职业院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职业院校德育体系创新整合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优秀人才。职业院校以培育技术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为教学任务,旨在为社会输出更多针对性的技术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及外资企业在国内的经济竞争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不再是评价毕业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道德素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成为企业愈加重视的要素。另一方面,在过去应试教育的一段时间内,职业院校对德育建设的不作为对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宏观的价值观念体系造成了冲击。对原有的德育体系加以创新整合有利于重塑健康、良性的校园道德价值规范。

1.2 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糟粕的冲击

随着开放性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在学生群体中的迅速普及,当代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其中夹杂着大量的文化糟粕,例如拜金主义、金钱主义、个人主义等。在这些外来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学生道德思想的成长与发育面临着诸多不健康的诱惑。职业院校作为培育实践型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应针对外来文化糟粕建立稳固的防火墙。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加强德育体系创新整合有利于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到国家利益的宏观层面上,通过道德教化来抵制个人欲望的无序膨胀,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糟粕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理念,才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找寻到正确的发展方向,确立健康的择业观和就业观[3]。这不仅是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3 培育大学生的契约精神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充分激发个人创造力、刺激经济自由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利益关系多元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良好的契约精神是职业院校开展高等素质教育的职责所在。应对传统德育体系加以改革创新:其一,德育体系创新整合能够为学生创造良性循环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所处的环境得以优化,所接触的思想道德、社会价值观念得以改善,学生才能从潜意识中对信用缺失等行为自觉地进行抵制。其二,德育体系创新整合有利于塑造新的学生行为规范。在新的德育体系建设下,应建立适用于职业学院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以新的道德价值标准体系来规制学生的言行举止。

2 当前职业院校德育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体制转轨成为影响职业院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外来文化的侵袭使得大学生面临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选择。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以及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影响,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再是封闭的、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的显著特征[4]。在这个环境中,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推动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衍生。地域和民族差异对道德观念而言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例的社会价值糟粕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另一方面,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大学生对我国传统的道德范式体系持质疑态度,认为传统道德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通过创新与整合帮助大学生牢固确立思想价值防线是职业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学校对学生德育功能被迫弱化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设备在学生当中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的外界影响越来越多,职业院校的德育功能被迫弱化。首先,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成为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置于多元化、丰富性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大环境道德体系标准尚未树立、多元思想文化观念碰撞的条件下,诸多未经过滤的道德糟粕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拉低学生道德价值标准的刽子手。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标准配置。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也为发达的社交软件提供了支撑,学生之间不断密切的网络交互意味着他们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几率越来越大。我国当前针对网络文化的法律监管和技术监管尚不完善,以暴力、色情等低俗信息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很难完全独善其身,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以创新整合为契机加强德育建设成为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2.3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

多数职业院校都配有专门的德育工作人员和相关岗位,但部分从业人员依然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其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创新不足。多数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大多停留于对教材的理论解读层面,这大大限制道德教化功能的实践发挥。部分德育工作者仍然采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德育工作理念,将教学中心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灌输及理论测验上,忽视了学生对道德标准、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化吸收,使多数学生形成了对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态度,这无疑意味着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的浪费。其二,部分德育工作者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了解不深入。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形式下,德育工作者应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社交软件和互联网平台开展道德教育[5]。许多德育工作者由于年龄、专业等方面的限制,缺乏现代化教育思维和方法。

2.4 职业院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部分职业院校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不足成为大学生群体道德素质下降的主因。其一,多数职业院校未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存在对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不作为态度。多数职业院校在德育课程课时安排、教材改革、教师队伍配备等方面投入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显著低于专业课程。在部分学校,德育课程只是选修课,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其二,多数职业院校的德育课程只是停留于道德理论传授层面,没有上升到实践教化环节。道德理论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机械的理论说教虽然能提高学生的测评成绩,却很难促进道德价值标准在学生当中的内化吸收。应在理论课程基础上加快实践课程的开辟步伐,并努力探索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从而建构立体化、全面性的德育课程体系。此外,单纯强调理论测验成绩的考评方式也是许多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化的主要原因。

3 职业院校德育体系创新整合的路径

3.1 转变德育工作理念,顺应社会形势发展需求

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滞后于社会形势发展对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需求,是影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传统狭隘的工作理念中转变过来,结合全新的现代化数字教学设备开展多样化德育工作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针对当前学生面临多元文化价值观念选择的客观事实,着重培养学生正确认知、甄别、判断文化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取向。职业院校要做的不仅是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标准,更要将辨别道德价值的方法传授给他们,从而使其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其次,职业院校的育人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社会现实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形势下,将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在学生可持续性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确立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德育工作思路。职业院校应清醒地认识到其教学任务不仅在于为社会提供针对性强的技术性、专业性人才,更在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要在教学制度、课程安排、师资建设、教学资金投入等方面全面推动德育体系的整合与创新。

3.2 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巩固学生道德教育主阵地

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功能被迫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能满足学生对数字化、智能化生活学习模式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要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创新德育教学方法:一方面,主动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顺应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依托电子移动设备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创新的德育平台,为师生提供即时交互的渠道。首先,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信用状况、思想状况、道德状况等来评判学生的社会价值属性,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措施,做到因人而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细化水平。其次,在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道德价值主流之后,确定德育工作的重点和宏观规划。对学生常见的道德失范行为、思想价值偏差等观念加以制度规范或引导。再次,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和内容。一方面,以院校名义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结合实际案例,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开展即时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公众平台的讨论中。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与学生建立微信、QQ、邮箱、论坛等现代化的交流渠道,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道德价值取向,防止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与异化。

3.3 提高德育工作者专业素质,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当前多数职业院校缺乏系统的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大学生德育课教师大多由思政理论课教师兼任,并不能从系统上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应着手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建设,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水平。首先,对现有的德育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培养任课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思维和大数据分析思维,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特别是针对一些教学经验丰富、道德理论扎实但对现代化教学技术掌握不足的老教师,更要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多媒体教学设备、互联网教学技术等知识,从而实现技术与教学经验的完美结合。其次,面向社会引入一批具有现代化教学思维的专业性德育工作教师。对这部分师资队伍,应将培养重点置于教学经验的累计方面,为新老教师的交流互动和经验共享提供丰富的机会和通道,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再次,将学生道德实践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德育工作者绩效成绩的重要指标,在德育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与竞争共存的管理机制。要鼓励教师积极接受继续教育和专业深造研修,并设立教师素质培育的专用教学资金。

3.4 创新德育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家长与社会等多种教育资源

传统的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通常强调学校的关键作用,而对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濡染作用关注不足,无法对学生形成立体化的德育架构。职业院校应对家长和社会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努力整合多方资源,使之成为培育大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渠道。首先,联合家长,创新家长会模式,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当中。由学校出面,为家长和学生的心灵互动与面对面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逐步消除家长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与代沟,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模范教育作用[6]。为此,职业院校应鼓励家长努力做到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德育教育。单纯的道德理论教育很难帮助学生对道德标准进行内化吸收,职业院校可以联合校内的主题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进敬老院、参加植树活动、环保行动等公益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感受道德价值的力量。

4 结语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道德价值与利益关系复杂交错的现代化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已经由专业教学为主逐步拓展到综合素质教育层面。职业院校传统的德育体系逐渐显示出诸多不足,应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变被动的道德规范为主动的道德引导,以此培育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

[1]贺克宏.对职业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6(11):241-242.

[2]施晓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53-55.

[3]杨丽珍.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82-84.

[4]汪永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35-37.

[5]马毅,姜佳杞.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22-23.

[6]王木林.高职院校德育机制创新路径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2-84.

G711

A

2095-7602(2017)10-0135-04

2017-06-11

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体系创新研究”(2016ZCZ040)。

王呈琛(1973- ),男,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政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职业院校道德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