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的课程教学与实践

2017-03-30 19:14吴樾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反思

吴樾

【摘要】本文从《朗诵艺术》课程教学的特性分析入手,发现《朗诵艺术》课程有人文艺术性、经验传习性、语言叙事性、诗与文学性的特点;从内容设置与教学框架的搭建进行探讨;发现《朗诵艺术》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朗诵艺术 课程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18-02

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也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作,结合多种语言手段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有声语言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朗诵艺术》的课堂教学逐渐被重视,总结《朗诵艺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直面。课、程面临的困境,思考课程困境解决出路,对于推广朗诵艺术,精进课程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朗诵艺术》课程教学的特性分析

《朗诵艺术》的课程教学有其独特的表现内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并分析:

1.人文艺术性

朗诵艺术课程具有人文艺术性。朗诵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朗诵文稿艺术作品承载的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朗诵艺术教学日常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教师”和“学生”,带有很强的人文性。朗诵本身就是一种将文字作品转换成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也是一种常见的文艺形式,同时也是表达意志、理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朗诵艺术课程的艺术性不言而喻。

2.经验传习性

也因为有“人”的存在,朗诵艺术教学也具有很强的经验性。教学的“经验”主要靠相互间的观摩、交谈、练习实践等传习而来。甚至无法直接从已有的科研论文成果获得。

朗诵艺术的学术论文研究还很单薄,仅有的学术论文无法直接丰富教学经验、也无法直接提高教学能力。教师的耳朵、教师的嘴、教师的表达成为了朗诵艺术教学课堂的关键。朗诵艺术教学课堂有经验传习性。

3.语言叙事性

朗诵艺术课程教学的许多知识点,适合结合作品叙事表达,叙事表达更易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同时在朗诵艺术的教学中,主要任务是有声语言的创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时无刻不与“语言”打交道,语言叙事性也在朗诵艺术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出来。

4.诗与文学性

朗诵艺术课程教学因为“人”的存在,也因为课程内容和知识点表达的叙事性,课程的教学也是“非科学性”“非机械化和程序化”的表达,课程的教学是“诗”性的,并不是逻辑性强、带有编程性质,反而是感性的、非理性的课程,故而带有“文学性”。朗诵作为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的表达,文稿本身也是文学作品。

二、《朗诵艺术》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设置

1.教学框架的搭建

现行的《朗诵艺术》没有引起业界学界广泛认可的通行教材,很多教学课堂的内容都是教师根据经验和已有的文献综合考量而成,笔者的《朗诵艺术》的教学框架内容分为四个专题:。

专题一:朗诵的概说。

这一部分主要,是引入“艺术”和“美”,“美”的表现在哪里呢?美在深情,情感到了哪里,美就到了哪里。比对声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感受朗诵的艺术之美,就在于朗诵者情感的呈现于表达之中。

朗诵的基本流程、状态和要求。朗诵的流程是:选择、理解、感受及演绎稿件。基本要求为:“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帅,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

朗诵必须把握的三个要素:意思、意境、意味儿。朗诵者要清晰的表达朗诵稿件的意思,营造作品的意境,给观众留下回想的意味儿空间。

同时介绍朗诵的三层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专题二:朗诵的技巧。

这一部分着重介绍朗诵呈现的眼神、站位、体态、作品的创新形式、和朗诵语言所需要的用声及表达技巧。

朗诵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形式,在朗诵中必须要把握的是眼神、站位及体态基本的形体。注重眼神的表现,站位及体态的形体塑造。

作品的创新形式重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舞台的“声”“光”等表现形式,丰富朗诵艺术的表现。

用声及表达的技巧训练学生的朗诵句势、朗诵的对比技巧、用声的弹性、朗诵的语气、朗诵的特殊技巧等。

专题三:各文体的朗诵

分不同的文体:诗歌、散文、寓言、小说、台词等,让学生学习接触不同类型的朗诵稿件,分不同文体实训。

专题四:欣赏与赏析

朗诵艺术不仅让学生会感受稿件并上口朗诵,也要学会听和辨析,感知优秀的朗诵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优秀朗诵作品的魅力呈现。

2.教学环节的设置

朗诵艺术因为学科的特殊性,教学的环节分为:理论阐释和实训部分。在实训中提升技能、真刀实枪的舞台创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教学方法的运用

朗诵艺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分为:

“语言传递信息”—讲授法;“直接感知”—教师演示法;“实际训练”—练习法;“欣赏活动”—陶冶法等主要教学方法。

相关朗诵的理论阐释需要用语言传递信息,主要依赖教师的讲授与指导;同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主题讨论,也可以运用讲授法。

三、《朗诵艺术》课堂教学的反思

朗诵艺术的兴起与繁荣是让人欣喜的,相对应的朗诵艺术的课程教学却十分薄弱,朗诵艺术的教学课堂还存在着不少的困境。

1.课堂模式化

不少学生的感受枯竭,在朗诵的艺术创作中表达模式化,没有感受、没有情感。古体诗的朗诵,模式化进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循环中,悲戚的作品一律选择用哭腔、豪迈大气的作品一律扯着嗓子吼,同时也缺少对古典经典作品的致敬。喜欢关注学习的案例与作品只选择个别的学生大奖,目光局限。

课堂的模式化现象也很突出,讲—练—演,如何在每学期每节课有限的时間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值得思考。

2.“引进来”和“走出去”

朗诵艺术要“引进来”,同时也要“走出去”。

“引进来”,不仅仅是引进最新的课程前沿理论和前瞻的教学方法,也要综合运用资源,将优秀的有声语言艺术大师请进课堂,在举手投足之间感受朗诵的有声语言魅力。(下转15页)(上接18页)同时也需要将兄弟艺术请进课堂,学习兄弟艺术并取长补短,综合感受。

“走出去”除了教师自身在朗诵舞台上要有艺术实践,真刀真枪感知朗诵艺术魅力,学生也要“走出去”,走进山河湖海感知大好河山的俊美;走出课堂的束缚,在广博的文艺世界感受先贤留下的瑰宝,提升感受力;走进一台台诗文朗诵会,近距离感知朗诵艺术之美。

3.教学的创新

朗诵艺术的教材使用上,目前朗诵艺术的书籍有很多,有关于少儿朗诵表演的、有关于朗诵考级的、也有不少朗诵技巧的,但是真正适合朗诵艺术课程教学的教材没有赢得学界业界广泛认可的教材。

教学方法除了上文提到的讲授、示范、练习、陶冶等基本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有所突破,如何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青.浅谈《朗诵与演讲》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实践[J].大众文艺,2013.18.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