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为”

2017-03-30 21:45石礼芹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数学思想

石礼芹

【摘要】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也不应该完全放手不管,数学课堂的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非数学内容,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提升理性思考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些目标光靠学生是无法达成的,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新课程的理念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为”。

【关键词】有为 变式练习 知识起源 数学思想 精彩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72-0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作用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空间上拥有更多的机会,勿容置疑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及做法。但过犹不及,有一些课堂,从以往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了学生唱独角戏。场景一: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后,个别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聚拢到这个学生旁边,无序的站立,他们中,有的在听,有的在望,还有一些外围的学生压根儿看不见听不清,等于在玩。场景二:学生前一天晚上自学后,完成了讲学稿,第二天校对讲解,一个学生讲了一道冗长的证明题,教师在认真倾听答题学生的讲解,一师一生之间的互动非常认真、和谐。但由于一个学生独白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听课的我也听不进去了,更何况旁边的学生呢?后一排的两位同学,一直在小声讲话,谈各自上周末的假期生活,再放眼望去,不听讲的大有人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显然是不行的,完全无视教师的作用,任由学生个人表现的教学是对新课标的曲解,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的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非数学内容,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提升理性思考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些目标光靠学生是无法达成的,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新课程的理念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为”。

一、知识的起源要靠教师来发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数学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但它的表现形式却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要引领学生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就必须要为学生展现知识的起源,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他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老师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里发现数学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二、教师对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负有责任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探索能力的发展建立在良好思维方法的基础之上,《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第一次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改变了长期形成的以"双基"为主的"教"与"学"的目标。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数学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探索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的引领与培养。

如教学《圆周角》时,要想让学生通过画图,知道一条弧对应着多少个圆周角,以及这些圆周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也能做到,但他们却不知道这其中的数学思想。抛出这一问题后,教师及时指出:1、要对这无数种可能进行研究,必须化无限为有限。让学生知道“无限—有限—无限”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2、数学上特殊的数量关系都对应着特殊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案是研究的前提条件,这节课,老师不仅鼓励学生动手试,而且引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除知识本身的教学外,也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培养了他们的研究习惯,提高了他们数学素养。现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迟早学生会忘记,但蕴涵于知识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作为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终身负责。

猜你喜欢
数学思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
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