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今天的好习惯陪伴明天的远足

2017-03-30 19:12徐坚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3期

徐坚辉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只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就应该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计划学习 专心听课 勤于思考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233-01

习惯是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规律、有节奏地活动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只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就应该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从教二十七年来,一直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重点来抓,同时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

一、培养计划学习的好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养学生学习有计划的好习惯,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习有目标。目标好比“北斗星”,可以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每当新学期开始,我都会要求学生订下本学期有关学习方面的小目标,并引导学生把目标定得切合自己的实际,既要能够实现,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说:有的学生,目标是书写要进步、有的是上课要积极发言、有的是本学期每次测验要达到的分数等等,目标虽然不大,但它的激励作用却是不能低估的,当孩子们把一个个小目标达成之后,就会自然地向新的或更大的目标出发了。

课前有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说句实在话,一节课四十分钟下来,要完成教学内容,有时感觉真的像打仗一样。如果学生不提前做好课前准备,等铃声响才急急忙忙跑回课室,再拿课本和练习本,这样不但耽误了老师上课的时间,而且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势必打折扣。我为了让学生自觉做好课前准备,总是要明要求、反复抓,直至养成习惯。除了要求提前摆放好课本、作业本和笔盒等工具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转换情绪、调整好状态,迎接新一节课的到来。只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准备都做好了,这节课才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课前有预习。课前预习是课堂的延伸,是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省略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起着双重作用,但现实中往往容易被勿略。我曾经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认为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耐心辅导每个孩子就可以了,但往往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尤其对一些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后辅导。为了让学生乐于预习、掌握方法,我的要求和做法是:通过预习,分清看得懂与看不懂,然后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对积极提问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另外,每堂课开课的前三分钟,我都要任意点一名学生来描述本堂课的内容梗概,以督促和检验预习的情况,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通过长抓不懈的坚持,学生预习的习惯普遍养成,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课堂氛围也不再沉闷、变得活跃起来。

二、培养专心听课的好习惯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用心以专,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课更是如此。然而,要使学生做到专心听课,却是个令老师们头痛的问题,宝贵的课堂时间,往往还要花时间来维持纪律。如果老师不能有效解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要保证教学效果就难了。我曾经用心研究过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不断尝试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努力培养他们专心听课的习惯。

首先做到尽量排除外部干扰。如果出现教室外干扰因素,比如噪声、人员走动等情况,就及时制止。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不要说小话、走动,不要把桌椅和翻书的声音弄得很大,因为任何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都要尽量避免。

其二做到尽量把内部干扰因素降到最低。饿了、累了、病了,消极情绪等诸多方面,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安排好孩子的起居饮食,保证营养和休息、睡眠,保持家庭和諧,因为不良的情绪容易使孩子上课走神。在课堂上,老师要当有心人,观察细微变化,帮助个别人解决特殊问题。

其三做到尽量针对孩子心理、生理特点,张驰有度、掌控节奏。为了使孩子们保持大脑活跃,要尽量引导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我在上课时都要求学生记笔记、划重点、提问;要求学生保持桌面干净,把与本课无关的东西全部收起来。对爱做“白日梦”的学生,及时唤醒,并辅之以教育,让他们明白,实现梦想必须认真学习。另外,按生物钟的节奏,适当安排学生有轻驰的时间,做做深呼吸、提提有趣的问题等,活跃一下气氛,不要把弦一直绷着。只要想办法、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三、培养学习思考的好习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常听老师埋怨:学生不爱动脑筋,结果不但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活学活用的思想,甚至连死东西也记不住。为了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真正把思考变为习惯,我的尝试做法是:

一是尽量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能去尝试的先让学生去尝试。我很欣赏邱学华专家的尝试教学法,对于学习内容不是很复杂的,可以由旧知迁移到新知,学生完全有能力去完成的教师不要去包办。另外,要尽量多留思考的时间。不能为赶进度而一味地灌输,要知思考即是消化的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在一个问题上思考耽误的时间,在学生掌握方法后,在其它解决其它问题时是可以获得加速度的。

二是尽量多教学生思考的方法。天才的思考方法也许是天才的专利,但普通人的思考方法是可以学习来的。我曾学习过麦冬写的《经典思维50法》,很有收获,也引用了一些方法教学生怎么思考。例如:利用发散思维法,引导学生沿不同的方向扩展思考,做到一题多解:利用系统思维法,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整体观;利用简单思维法,教学生用最简便的方式,直奔问题的实质来解题等等。我很欣赏美国经济学家艾智仁教授曾经的一个提问:“什么是货币?为什么市场上不用马铃薯作货币?”当然这并不是作为经济学家真正提出的问题,旨在说明,对学生来说,问题问得浅也许更好,既能直达本质,又能有更广阔的思想漫游空间,也更有趣味。我经常鼓励那些不墨守成规的学生,对他们提出的奇思妙想问题表示欣赏,并且发动大家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远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习惯也许堪比人之双腿,只有从小练就一双矫健的腿,才能更有利于将来在知识的沃野中远足。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麦冬《经典思维50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