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殖崇拜到社会整合:綦江石祖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以綦江石桅子为例

2017-03-30 00:46刘译蔓彭福荣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綦江神灵信仰

刘译蔓,彭福荣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重庆 408100)

从生殖崇拜到社会整合:綦江石祖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以綦江石桅子为例

刘译蔓,彭福荣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重庆 408100)

綦江石桅子是綦江石祖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长期未能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关注与系统研究。这里结合人类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綦江石祖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从功能与生产角度探析了石祖文化的发生,在回归信仰方面解析了石祖文化从生殖崇拜到社会整合的本质,透过文化视角探讨了石祖文化的累积。以綦江石桅子为表征的綦江石祖文化,解决了当地人们在历史中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方面的信仰问题,经由历史演变,虽承载着泛灵信仰内涵,但促进了当地社会整合与稳定。

綦江;石祖;人类学;生殖崇拜;社会整合

綦江石桅子是綦江石祖文化的重要代表,具体表现为在田间地脚或岩石崖壁上刻竖写实或变形的石质男性生殖器官,寄托古时民众渴望生殖、追求子孙繁衍、家族兴旺等愿望。因其形似“桅杆”,故名为石桅子,它承载着原始生殖崇拜信仰并续递至今。现集中分布在綦江中峰镇灵应岩和永城镇老瀛山等地,现存石桅子数量约两三千根。经过历史累积,綦江石桅子虽承载着泛灵信仰,但推进了当地民众关于石祖文化的认同,达到了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双重平衡,促进了地方区域社会整合与稳定。人类学的主要学术旨归是发掘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和人与自然的互动,高度重视田野调查,参与和观察被研究者的生活,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和社会文化异同,着重探讨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虽然存在文献载记贫乏、学术研究不足和民间歧说多样的问题,但我们认为石桅子承载的綦江石祖文化具有人类学范畴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石祖文化的发生:从消解功能到人口增殖

在人类学家看来,信仰代表着宗教认知,且“仪式是宗教关于行的方面,是对宗教以及宗教经验的一种外在表现或表达”[1]210。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认为宗教是由观念形态的信仰和实践行为的仪式组成的。成年婚育是人类生命中重要的过渡性仪式,当人口繁育和族体更替成为群体性生活、生命危机的时候,人们会通过特定的仪式,减轻或消解群体性恐慌。綦江石桅子作为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形式之一,承载的石祖文化也有着自身的宗教信仰意识,具有完整的宗教行为过程,因其特殊的功能意义得以发生并续递至今。行为过程具体表现为膜拜祈愿、酬神还愿、刻竖石桅子,传达民众对生殖神灵的虔诚。与之对应,人们刻竖石桅子希冀人口繁育或增殖,属于思想上的探索,是人对自身的一种生产,即实现人口的增殖,缓解族体因人口不足导致的续递危机,促进地方区域社会生产发展。

(一)生殖崇拜意识与綦江石桅子的刻竖

在历史时期,人类生产能力和认知能力较低,形成并保持着泛灵信仰思想或原始宗教信仰。綦江位于偏远的渝黔交界之处,自然人文环境闭塞,是僚、濮等古老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因生产工具粗陋简单且革新迟缓,生产能力长期较华夏—汉民族低下,人们无力应对险恶的生存危机与社会挑战,生命脆弱、生计艰难,而人口繁衍对族体的生存续递又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使人们产生原始生殖崇拜观念和将其外化的心理动机。此外,人们受“多子多福”“瓜蒂连绵”传统观念的影响,渴望人丁兴旺、家族繁盛,具有更强的祈求子嗣繁衍的动机,期盼拥有更多的生殖机会与能力。于是人们以石祖①石祖,原始生殖崇拜的象征物。“祖”字在甲骨文便象形为给男根的图形,“且”献祭,意为家族的根本。详见石应平编著《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55-456页。为载体,刻竖写实或变形的石质男性生殖器官,外化生殖崇拜观念,促成祈神许愿、酬神还愿、刻竖石桅子的完整行为过程。

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发现恩丹布女性不能正常受孕生子,就通过“伊瑟玛仪式”②恩丹布人指出:“一个月身边的同伴和睦相处、对逝去的亲属心存敬畏的女人就该结婚生子,拥有活力十足、人见人爱的孩子。”反之,恩丹布人就通过“伊瑟玛仪式”让被“祖先阴影”折磨的女人得到安抚,使之“记起自己应该忠于母系祖先,那么加在她身上的生育能力上的枷锁就会被卸下,获得生殖的能力和机会。”详见维克多·特纳著,黄建波、柳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40页。,即“女人的仪式”,或“生育的仪式”,借助“通灵术士”的正确仪式程序,让被“祖先阴影”折磨的女人重新记起忠于母系祖先,以期重获生育能力和机会[2]13。与之相似,綦江历史时期的各种古代民族因生产水平低下、生计艰难,导致生命脆弱,认为自己未能有充分生育子嗣的能力与机会。加之传统观念影响,人们繁衍子嗣的愿望愈加强烈,但是社会客观条件不能满足其要求,迫使人们将包括生殖在内的全部愿望寄托在神灵身上。所以,人们走进佛寺道观,祈子许愿,于是綦江的灵应庙等佛寺成为历史上人们与神佛沟通的场域,佛像就是神灵的化身,僧尼就是能够沟通神灵满足生殖、解除灾厄等愿望的“通灵术士”。愿望灵验之后,人们为酬神谢恩,就在岩石崖壁或田间地角刻制或竖立写实或变形的石质男性生殖器官即石桅子,从心理上完成生殖愿望及行为上的求子感谢行为。后因寺庙兴废变迁,人们失去在佛寺神像面前借助神佛力量化解生殖危机的环境与条件,被迫将包括生殖在内的愿望转向已经刻制在田间石壁的石桅子上,对其进行许愿叩拜、焚香化纸和披红挂彩,并在愿望应验后,继续刻竖石桅子酬神谢恩。因人们的自发性与积极性,刻竖石桅子形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至少从心理和行为上化解了群体性人口繁殖和续递的生殖危机,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口增殖,达成了人神沟通的目的。通过田野考察获知,至今人们仍有在年节向石桅子进行叩拜的行为习惯,可以看见灵应岩石桅子被人缠以丈余红布的状况。当地村民就告知这是祈子成功者酬谢神灵所为。

(二)石祖文化的消解功能与人口增殖

相对于维克多·特纳所见的“伊瑟玛仪式”中巫师、祖先阴影、病人三重结构组合,綦江石桅子的刻竖过程也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结构组合特征。綦江石桅子经由历史发展,形成膜拜祈愿、酬神还愿、刻竖石桅子的稳定结构组合,具有促进人口繁衍、生命平安、家庭顺遂、财富汇聚,化解社会斗争等矛盾冲突的作用。考察中国古代兵器,人们把进攻型兵器都当成男根的象征物,在战争中邪魔意味着死亡,必须用生的力量来驱除。而以兵器为象征的男根就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量,具有稳、准、狠的杀伤力[3]。与之对应,我们有理由相信,綦江石桅子作为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包含着强烈的生殖愿望或生命传承愿望。我们在田野考察中发现的剑式造型含有以武止戈、祈求生命平安的愿望;顶部剑柄的“葫芦”“元宝”造型寓意福顺富贵、五谷丰登,有保证当地人们生活基本需求的愿望;贯穿方斗的造型在暗喻阴阳交媾的同时被赋予金银满斗、粮食丰收等愿望。綦江石桅子所形成的结构组合,表达着对自然力量的尊敬和顺从。结合交感巫术,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处于族群续递危机时,会迫切寻求生殖崇拜系列的外化行为,借以消除危机感,进而人们将族群续递危机感放在“顺势巫术”中寻求消解。于是人们把生殖崇拜观念和象征生殖的力量——外化的男性生殖器官联系起来,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相信通过祈神许愿、酬神还愿和刻竖石桅子行为,可以对女性产生生物性影响,达到人口增殖和族群续递的目的。石桅子消解和宣泄了人们在生殖繁育、平安富贵和官运地位等方面的不安,使人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安慰和疏导,产生了对生产生活更多更大的信心,保障家庭人口繁衍和人丁兴旺。

马克思认为生产有两种,其一是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的繁衍;其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即关于食物、衣服等的生产。社会历史时期的綦江因生命脆弱,生计艰难,迫使人们将人口繁衍、族群兴衰寄托在神灵之上。通过祈神许愿、酬神还愿及刻竖石桅子仪式,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族群危机中人口的繁育和增殖,达到了人口数量的增加,缓解了因生命脆弱导致的生计艰难和族群续递危机。綦江石桅子搭建起神灵与人们交流的平台,使人们形成稳定的刻竖石桅子的风俗习惯,并续递至今,消解了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双重人口繁育危机感。人口的增殖,直接促进地方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人口资源更加充足,又因原有的粮食不能满足当前人口数量的需要,直接构成綦江地方社会现实的供需矛盾,迫使新的劳动力需要改革已有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工具,以获得更多数量的粮食等物质资料供人们维持生活。经历史演进,綦江地方社会生产在这种供需矛盾中逐渐发展,完成了从人口生产到适应人们生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当今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人们受传统观念“多子多福”“好事成双”的影响,对人口生产的质量仍有一定的要求。

二、石祖文化的本质:从宗教生态适应到社会整合

宗教是生态适应的一部分,当代许多民族的生态环境伦理和自然禁忌都源自古老的宗教,尤其是原生的宗教[1]225。在人类学视野中,宗教是人类生产生活中联系广泛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的意义,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某种需要,可分为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綦江石祖文化续递至今是原始生殖崇拜信仰生态适应的结果,对当地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整合作用,对社会群体会起到行为和心理的双重平衡,从而维系地方社会整合与稳定。

(一)石祖文化的宗教生态适应

生殖崇拜作为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超自然力量存在范畴最为普遍的信仰之一,起源于泛灵信仰思想。生殖崇拜的产生是人们假想主宰生命的神灵控制着人们生殖的机会、能力和结果,而后与具体的自然人文生态相互适应和调适形成生殖崇拜文化。綦江石祖文化就是适应独特自然人文生态及原始宗教信仰的结果,是历史时期人们生殖崇拜的直接反映,具有泛灵信仰的特征。重庆綦江独特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是历史时期各民族形成原始生殖崇拜的客观条件。具体而言,綦江位于山水纵横的渝黔交界地带,对历朝管控和经营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因为这里曾是古老的僚、濮等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在历史时期綦江自然人文环境闭塞,交通落后,导致人们认知能力较低,又受战争破坏,导致人们面临生命脆弱和生计艰难问题,人口繁衍成为族群续递的主要矛盾。为此,人们将人口繁衍愿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形成早期的祈子许愿、酬神还愿和刻竖石桅子。人们经过完整的刻竖石桅子行为过程,至少解决了族群面对人口续递的心理层面压力,减缓了人们面临的生活危机,满足了人们精神和心理的双重需要。

生殖崇拜观念经由历史变迁,使綦江石祖文化承载着泛灵信仰。綦江地处渝黔交界地带,古时战事频繁。针对四川人口数量骤减,明清统治者曾多次颁布“湖广填四川”的政策来缓解人口危机。在上述自然人文条件下,綦江境内各民族直面人口与物质生产不足的客观条件,在泛灵信仰观念影响下,将人口繁衍、生命平安、家庭和顺、财富权贵等愿望寄托于神灵,使写实或变形的石质男性生殖器官从最初承载原始生殖崇拜发展成为人们泛灵信仰的载体。通过田野考察得知,现可考的石桅子铭文时间主要集中在咸丰、同治年间,基本格式为“信女或信女某某某,某年某月某日敬立”,所求内容涉及求子、求寿、求平安、求财、求官等。我们走访灵应岩村民,一位50余岁妇女讲述了自己所闻事例。同时,村民LZZ还告诉我们:

当地人若有生疮害病,或家庭不顺遂,就去向菩萨许愿。每当愿望得遂,许愿人就会竖一对石桅子酬神还愿,甚至还要给新立的桅子披红挂彩,大加宣扬。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人们也请石匠把桅子凿刻在石壁上。

这进一步说明,但凡人们心有所想,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走到佛寺道观之中祈求生殖神灵庇佑,在愿望应验后,再度通过刻竖石桅子的方式,回应神灵的眷顾。后因寺庙等变迁,人们直接将石桅子当做神灵的载体,对其祈求,应验后则披红挂彩或刻竖新的桅子以表感谢。

(二)石祖文化的社会整合作用

以綦江石桅子为载体的石祖文化属于民间宗教信仰,能够诉诸超自然力量减缓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达到人的心理平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可以变成一种强有力的控制人们的信仰、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力量[4]284,在人类秩序构建中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达到对社会整合与控制的目的。綦江石祖文化也是社会演变的产物,人们通过假想性的原始生殖崇拜等超自然力量,表达求子求福、家庭顺遂、财富汇聚等愿望,即借助生殖神灵的超自然力量手段,给予人们依赖的主体,从精神上帮助人们战胜生命脆弱、生计艰难等困境,帮助社会建立起大致相同的生命观、价值观等观念,构建起人们族群的归属感,达到维护区域社会稳定秩序的目的。

因为历史中各民族人口生殖的不完满,綦江石祖文化得以发生并续递下来,早期祈子成功者或具有偶然性,但充当了重要的榜样示范角色,引导人们相信神灵、顺应神灵、沟通神灵和奉祀石桅子,在进行祈愿还愿的过程中,人们形成大致相同的民间信仰,维系社会稳定。通过田野考察得知,灵应岩现存的石桅子遗址竖有一块功德碑,刻有文字“有仙则灵,有求必应,有河岸岩,有神有庙。”还记载着搭建简易菩萨庙的捐赠人名字及捐赠金额,人数共计55人,金额从2元到50元不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綦江地带的人们仍有相同的石祖文化信仰,具有强化人们认同感的作用。因完整的刻竖行为过程,有效地给当地人们建立起大致相同的生命观。在精神观念上,达到人与群体间的完整统一,形成了相对规范的精神信仰,强化了群体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地维系着地方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在功能上,綦江石祖文化历史时期具有消解人口繁衍、生命平安、家庭顺遂等矛盾冲突作用,使人们进行有选择的行为实践,达到行为上的一致性,促进地方社会整合与稳定。

三、石祖文化的累积:从文化内涵到文化认同

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有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需求和属性。文化是全体社会成员所习得并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等,包括人类的制造物件、行为方式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分为物质、制度和心理等层次,能够提供有序的生活方式,可适应或改造动态变迁的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演变,它则具有前后延展性特征。在动态变迁过程中,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延续的根本与关键,工具先进与否和革新快慢影响并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变迁情况。綦江石祖文化具体表现在石桅子上,因社会变迁,逐渐形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并共享的文化体系,内涵丰富,具有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意义。

(一)生殖崇拜是石祖文化最稳定的内涵

生殖崇拜是原始宗教信仰之一,产生于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主要表现为希冀人口繁衍。在历史纵向演进中,綦江石祖文化首先传达的是满足人们人口繁育和与生殖有关的愿望,在佛寺等场合祈神许愿,应验后酬神谢恩,刻竖变形或写实的石质男性生殖器官的石桅子,供人们顶礼膜拜,以获得生殖神的庇佑,最终实现人口增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佛寺兴废变迁,人们直接奉祀石桅子,虽高矮形态各异,但模拟男性生殖器官的本质未变,显示了綦江石祖文化中稳定的生殖崇拜内涵。

从源起角度看,生殖崇拜是原始宗教信仰之一。綦江石祖文化或始于秦朝及其古老的僚、濮民族源起的宗教信仰。在秦汉至明清各朝代更迭时期,綦江地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又綦江境内各民族因自然生存环境的恶劣、军事战争的影响,经常并长期面临着生命的消逝、人口减少和族群消融等危机。人们对生命的繁衍有着极强的渴望,这就迫使历史时期认识能力较低下的人们祈求神灵庇佑,酬神谢恩,刻竖石桅子来供人们顶礼膜拜,希冀从神灵处获得强大的生殖能力,带来族群人口繁衍并发展壮大。对此,谷雨生认为,綦江石桅子是秦汉南蛮部落战争和綦江先民“南平僚”社会风习及民间大众对生育、劳动力的渴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5]。宁燕燕则着重探索綦江石桅子与傣族生殖崇拜的关系,认为綦江石祖文化始于秦汉以来的生殖崇拜习俗,反映了綦江当地的原始宗教信仰[6]。陈与认为,綦江清溪河周围的石桅子由古老的僰人刻竖,宝剑形制的石质男根象征年老者,是家族的标志,意味着兴旺发达,十字架上的羽状物或者元宝状物是模拟女阴[7]。生殖崇拜观念以綦江石桅子为载体一以贯之,显示了原始生殖崇拜信仰经过历史演进仍得以延续。

(二)泛灵信仰是石祖文化认同的结果

原始先民开始是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后来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形成泛灵信仰[4]30。换言之,只要人们觉得这个物体有神力,能够达成自己的愿望,就信仰它并伴随相关行为过程进行供奉。人们以石祖为载体所形成的生殖崇拜,随社会历史变迁和人们功利性需求增加而变迁,即以生殖崇拜为主,泛化出人们更多关于现实的需求。綦江历史时期因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起初人们把人口增殖作为刻竖石桅子的唯一愿望;后因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缺乏全面认识,在人口增殖基础上衍生出生命平安、家庭顺遂等愿望;而后人们因功利性目的,把诸如财富汇聚、官运亨通等愿望也寄托其中。与之对应,綦江石桅子后因寺庙兴废变迁,人们认为石桅子能够直接搭建与神灵沟通的平台,便继续将诸如求子祈福、财富汇聚、官运亨通等愿望寄托其中。

相对于马林诺夫斯基的“库拉”交换圈理论,綦江石祖文化的生命力源于神灵与人们之间的交换。綦江石祖文化包括人们祈福许愿、酬神还愿和刻竖石桅子3个行为过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生命脆弱和生计艰难等问题,便带着虔诚的信仰去佛寺许愿祈福,神灵满足其愿望即所求应验,那么神灵对人们祈福产生了交换性质的“馈赠”,民众为表达感谢便刻竖石桅子回赠神灵。即神灵以满足人们的愿望为交换圈中所交换的“物品”,人们以石桅子为“物品”,根据人们不同的所求,两者被放置在膜拜祈愿和酬神还愿的“圈”中进行交换,构成交换圈中双向的交换方式,达到了神灵与人们间的良性循环。神灵与人们交换的内核在于“馈赠与接受原则”,人们之所以回报是害怕与神灵中止伙伴交换关系,由此产生功能性的依赖。人们与神灵形成了这段伙伴交换关系既可以满足人们的个人心理欲望,更能够团结一切有相同信仰的人们,传承独特的石桅子文化现象。与之对应,綦江人们经过生产实践,总结出刻竖石桅子具体的行为模式。且刻竖石桅子的行为过程并不由政府管理或组织,由民众自行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巩固了人与人之间因相同信仰而形成的纽带,从精神和实践层面上达成了文化认同共识。

四、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中,綦江积淀出深厚的石祖文化,具体表现为遍布其境、成千上万的石桅子。尽管底蕴深厚和影响深远,但綦江石祖文化并未引起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充分研究,且现有成果难明其本质。这里通过田野考察、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村民口碑、图片、县志等资料,并运用人类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綦江石祖文化的发生、累积和本质有了初步的探析。以綦江石桅子为表征的石祖文化属于民俗文化事象,解决了当地民众面对生存危机的信仰问题,经过历史演变承载泛灵信仰内涵,对历史中各民族的生产劳动、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地方社会整合与稳定。但綦江石祖文化具体起源时间和数量问题仍有待商榷,也为我们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挖掘綦江石祖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对深化地方文化发展和中华文化多样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1]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210.

[2]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建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

[3]车广锦.中国传统文化论——关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考古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2(5):20-61.

[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84.

[5]谷雨生.男根圣地:6000 桅子源流何在[J].婚育与健康,2001(11):55.

[6]宁燕燕.灵应岩:男根图腾的世界[J].中外文化交流,2001(6):50-51.

[7]陈与,阿蛮.重庆男根圣地的图腾之谜[J].重庆与世界,2012(9):72-77.

From Phallicist Worship to Social Integration:An 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Phallic Culture in Qijiang of Chongqing--A Case Study of Stone Capejasmine Fruit in Qijiang

LIU Yi-man,PENG Fu-rong
(School of Humanities,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Stone capejasmine fruit of Qijiang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phallic culture of Qijiang.In spite of its long history,it has

little attention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from scholars and experts.Employ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anthropology,the writers of this article make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tone phallic culture.The writers explore the origin of phallic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function and production,analyze the essence of phallic culture from phallicism to social integration in terms of belief regression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hallic culture of Qijiang,represented by stone capejasmine fruit,solved the belief problem in survival crisis faced by people in history,which,through historical evolution,carried the animist connotation and promoted the local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tability.

Qijiang;phallic;anthropology;phallicist worship;social integration

C912.4.7

A

1674-3652(2017)05-0031-05

2017-06-01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乌江流域历代土司的国家认同研究”(10XMZ013);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学2016年度学生开放基金项目(2016XTJ02);长江师范学院第十五届“挑战杯”立项项目“多学科视野下綦江‘石桅子’文化的调研报告”。

刘译蔓,女,重庆长寿人,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彭福荣,男,重庆涪陵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丹 兴]

猜你喜欢
綦江神灵信仰
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论信仰
前进中的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
铁的信仰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綦江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
綦江草蔸萝卜产业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