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中学德育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初探

2017-03-30 05:48张晓明李宇环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美德团体心理学

张晓明,李宇环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体验式中学德育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初探

张晓明,李宇环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本文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深入解析了当前中学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托,借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关注中学生"体验"的新的中学德育教育的工作思路,尝试探索体验式中学德育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的可行性.

中学德育;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

中学生德育要想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德育教育.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第一,自我意识开始整合,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但是同时需要适时的引导,而不是控制和命令;第二,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始形成,要求被平等对待和尊重的心理需求增强.第三,开始思考生命的终极命题,大体上可概括为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正常来讲,中学德育教育必须在考虑中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的基础展开,但是当前中学生德育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 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中学德育内容重德育知识的传授,轻生活“体验”的引导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教育界开始理性的反思中国德育所存在的知识化问题.所谓的德育知识化,就是以传输知识的方式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诚然,我们并不否认道德教育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将德育教育完全知识化,那么自然会出现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中学生只用脑,不走心,不入心的情况.康德在其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曾指出,道德是个实践问题,而不是认识问题.事实上,优良道德品性的形成过程,一定伴随着个体生命的展开过程,是个体对于自己生命展开过程中的入心“体验”加以不断的观照,并且引导的过程.这个引导可以是自己对自己的引导,也可以是能进入到自己生命体验中,能体会和理解自己生命体验的其他生命主体的引导.而当下的德育教育中,剥离了中学生生活体验的层面,将德育根植于脱离生活实际的认知层面,且缺少对中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源自于个体的生命需要和欲求本身的动力性资源的运用,使中学德育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也自然没有效的办法对中学生的道德的发展予以有效的引导.

1.2 中学德育方法重训导说教,轻平等对话关系的建构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课堂的知识灌输与说教,这种方法主导下的师生关系依然是教师主导下的、师者“高高在上”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德育教育中中学生的位置是被动的、消极的,这同时也使德育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处于“二元对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师传递的德育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使德育成为“浮皮潦草”的形式化教育.考虑到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放下身段,变换授课的方式方法,创设平等、宽松、理解的教育氛围,从而使德育教育的内容能输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并能让德育的种子在这种平等对话的德育教育关系中生根、发芽并且成长、成熟.

1.3 中学德育目标重高尚目标的已成式输入,轻生命意义的生成式探寻

中学阶段,伴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跳跃式发展.中学生开始思考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的问题.每个人对于存在的意义都有一个逐渐生成的探寻、思考和确定的过程.个人的生命意义在很大程度与社会、国家乃至与全人类的存在状态的思考时分不开的,但是请注意,这里有一个个体生命的探寻的过程.而在当下的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多数是事先设定的.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就是能最大程度的把这个目标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认同并且内化即可.但是,在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就会忽略个体的选择、思考和行动能力,也就忽略了“德行”的内在力量的激活.从而使当前的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也许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思考,如何将中学生阶段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德育目标更好结合的方式.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这是陶行知先生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当今时代,中学生的生长环境和时代都不同于过往,当前00后的中学生的个体主体意识要更强些,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德育教育中找寻德育与个体心理发展更好的结合点,使德育教育真正的收到实效.在理论上,笔者认为,中学德育可以借用或融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传递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技术上,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当前已经很成熟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采取体验式的引导方式,最终打造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托,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重视个体体验的新的中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2 中学德育教育的新理论依托——积极心理学

2.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个性特点等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所有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中的优势和美德和积极的组织结构等.而构成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高度的可融合性的特点.

2.2 中学德育在积极心理学中可借鉴的理论观点

2.2.1 借由积极体验推进品德培育

传统中学德育教育中,由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特点,忽略个体内在积极情绪体验如幸福、乐观对个体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而积极心理学大量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积极体验可以提升个体的共情能力,从而提升个体的道德体验,优化个体的道德认知.另外,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等对100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情绪体验多的学生表现得更乐观、更有心理弹性,也更能面对压力,即有更坚强的意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意志的养成过程也是个体品德培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就要去寻求激发个体积极体验的途径.可以借用活动的方式,注意学生积极体验的激发,比如自信心、幸福感、荣誉感、责任感等,从而更好的完成德育的终极的终极目标——品德的培育.

2.2.2 借由24项优势成就品德培育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最可为德育教育借鉴的理论观点,即是积极心理学关于6大类美德、24项优势的研究.6大类美德为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拥有美德的人更容易幸福.但是这6大类美德比较抽象,如何在实践的意义上使个体养成或拥有这些美德呢.积极心理学发现,个体可以借由自己优势的实现而达成培养品德的目的.这24向优势为:创造力、好奇心、判断力、好学、洞察力、情商,这六项优势的发挥和培养可以有利于个体智慧和知识美德的养成;勇敢、勤奋、诚实这三项优势的发挥和培养可以有利于个体勇气美德的养成;仁慈、爱和被爱这三项优势的发挥和培养可以有利于个体养成仁爱的美德;集体责任感、公正和领导力这三项优势的发挥和培养可以有利于个体正义美德的养成;自我控制、谨慎、谦虚这三项优势的发挥和培养可以有利于个体节制美德的养成;而欣赏美、感恩、希望、宽恕、幽默(爱玩)、热情及灵性的优势的发挥可以有助于个体卓越美德的养成.虽然这6大类美德与中学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有不同之处,但是其相同之处却可以成为中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切入点,最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提供了美德养成的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可能性,即寻求优势而成就品德或美德的养成式教育.

2.2.3 借由中学校园及班级的积极组织结构创造品德养成的氛围

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还有积极的小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在积极组织系统中生活的个体,更容易打开心扉,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美德.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指两个:一个是有效能的学校氛围,另一个则是有效能的班集体.而后者对于中学生而言,更直接、更真切的会影响到中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在班级和学校形成具有正能量的、积极的组织氛围对于德育教育的实效具有较强大的外部推动力量.

3 中学德育教育的新技术依托——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3.1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又被称为“神奇的圆圈”.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学技术,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发展性、预防性和体验性.团体心理辅导是利用团体的仿社会性情境,根据团体成员的年龄发展特点,通过设置团体主题活动和内容,采取体验式的方式,用来预防团体成员在发展阶段的各种成长问题和发展性的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学生的各种成长性、发展性问题都可以在团体中得到适度的改善甚至解决.

3.2 中学德育可借鉴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

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为中学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设计主题的德育教育的团体活动,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特点,让学生为主体,探索有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的相关问题,然后教师适时的引导,完成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主体性和教师的引领性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与主题德育教育的融合,可以有效的规避传统德育教育在方法上无的放矢之处,使德育教育真正通过学生的“体验”,走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内化后的品德.而这些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

3.2.1 主题德育团体活动能更好的激发中学生的“体验”,提供德育素材

一般来讲,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特点就是通过创设拟真实的情境,主要是开始的团体热身小活动,团体练习活动让中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真正参与进来,获得当下的各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比如一个常见的团体活动叫做“同舟共济”,规则是:团体成员通过报数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将报纸看作本小组在落水时唯一的一艘救生艇,请小组成员想办法让更多的人站到报纸上获救,每个人都必须踩到报纸作为支点,看哪一组获救的人最多.在这个拟真实的情境中,小组成员在“同舟共济”的过程中,对如何“合作”有许多当下的鲜活的“体验”,而这些来自于中学生真实生活的体验又可以作为重要的德育素材,这个素材比起说教式的知识传授会更加容易内化为中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体验”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而且是生活化的主体,自我成长着的主体,同时也能提供最鲜活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素材.

3.2.2 主题德育团体活动能更好的聆听中学生的“体验”,提供德育氛围

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批判,不指责.这既是对团体成员的要求,也是对团体领导者的要求.所以在团体建立之初,一般会有一个主体活动就是团体确立自己的规则,一般团体领导者都要强调这个不批评、不指责的原则.确立这个原则的初衷就在于创设尊重、安全和接纳的氛围.比较具体的表现在,团体成员和团体领导者都要学会聆听,带着理解、共情的聆听.在这里,如果德育老师能在团体中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秉持不批评、不指责的原则,去用心聆听中学生的“体验”,那么学生就可能把自己的心门打开,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作为团体领导者的德育教师,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同时,借助团体的力量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无形中、在对自己体验的观照中,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接受教师所传递的德育内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能够有效的规避传统德育教育中师生“二元对立”的关系状态,将德育课堂变成一个宽松的、理解的、平等的“无为”课堂.这样一种课堂氛围的创设,对于中学生完成道德认知的转变、道德情感的激发和道德行为的习得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3.2.3 主题德育团体活动能更好的引导中学生的“体验”,提供德育切入点

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中,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关注当下”,不论是团体的热身活动,还是团体的练习活动,作为团体领导者和团体成员,都要注意把关注的点放在当下的感受、当下的体验上.我们都知道,个人的体验虽然是当下的,但是就在当下这个体验中,却隐性的承载着过往的经历和个人的思维方式.所以对当下的体验的关注,可以完成个体对自己内心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及人格结构的认识.那么如果设置的是主题的德育团体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当下的感受、当下的体验,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最好切入点,这样的切入点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德育教师又可以即时的对中学生的体验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达到切实有效的德育效果.

4 中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体验式德育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正如康德所言,德育是个实践性的问题,而不是认知的问题,但是个体认知的转变和提升可能对个体的道德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以上的论述,在中学德育教育的模式中,可以在一种新的思路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德育的实践.第一,一定要从个体的真实体验出发,切入中学生德育教育.第二,我们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通过活动,创设拟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团体的成员的真实的体验.第三,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我们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24向优势6大类美德的理论框架,同时注意在团体活动中积极情绪的激发和积极团体氛围的创设.那么最终我们可以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托,借助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关注中学生的个体体验,从而形成体验式中学德育的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这里,我们只是对这个德育教育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实践中,还需要开发切实可行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对德育教师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训练.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可能真的能为当下低效的中学德育教育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1〕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91-98.

〔2〕左群英.体验:让德育活动走进学生心灵[J].中国教育学刊,2017(4):87-91.

〔3〕杜学敏,杜敏佳.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谈大学生德育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4):99-101.

〔4〕李维.青少年体验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2012(5):91-98.

〔5〕程肇基.积极体验是大学生新的道德学习方式[J].江苏高教,2011(4):119-121.

〔6〕黄培清.德育与心理辅导结合模式探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1(1):97-99.

〔7〕陈丽丽,盛余华.论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J].文学教育,2010(3):133-134.

〔8〕高红艳,翁永电.中学德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5(8):39-40.

〔9〕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万卷出版公司,2012.

〔10〕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华南师范出版生,2010.

〔11〕石军.德育现代化:内涵、路径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9):49-52.

G631

A

1673-260X(2017)09-0221-03

2017-07-25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2013-2017)

猜你喜欢
美德团体心理学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诚实是美德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