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探析

2017-03-31 11:15陈涔
时代金融 2016年36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既改变了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高职院校的金融类教育应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契机,找准目标定位、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技能,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能力和就业偏好进行个性化培养,依此提升高职金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互联网金融的壮大,为高职院校的金融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传统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设置了较高的学历门槛,少数的销售和客服岗位对学历要求不高,但能够消化的学生数目有限。对比而言,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典当、担保公司及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其他类金融组织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为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广泛的空间。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的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高职金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缺乏针对性

除了少数老牌的金融专科院校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外,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依据传统的金融业务分类,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多数岗位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大专学生很难在这样的市场上与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竞争。与此同时,市场上的互联网金融、类金融或者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公司,如电商的金融部、P2P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与传统的金融企业不同,他们不再需要某类精而專的金融人才,而是需要既了解不同金融产品的基本情况,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营销能力与服务技巧的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因此,高职类金融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实质上是因为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所导致的人力资源错配的结果。

(二)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滞后于市场发展

高职金融教育应该体现金融行业的特色和时代的特色,培养市场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职业化专门人才。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由于之前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于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行业,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与一般本科院校大致相似,只删减部分过于学术型的课程而形成的大金融教育模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教材的理论性过强,配套的案例缺乏时效性,教师多半以讲述的形式授课,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三)实践能力薄弱,毕业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调查统计中,多数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技能知识不扎实,多数毕业生仍然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培训才能满足岗位需求;另外,学习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经分析,毕业生素质不高,无法符合用人企业需求的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教育理论的偏差,没有将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区分开来,过分注重理论教学。

第二、非金融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刚刚起步,没有资金建设用于实践操作的模拟实验室、技能仿真实训室及购买相关实训软件的情况。

第三、双师型师资有限,多数授课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是纸上谈兵。

第四、高职学生由于生源较差,本身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就不如本科学生。

二、关于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到理论够用、技能突出。这样学生学成之后,直接与用人单位匹配对接,更具优势。根据本次调研企业反馈的信息,我们再一次对本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修订。主要变化如下:

(一)明确目标定位,打造品牌特色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成为与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所抗衡的第三方势力,是因为它很好的利用了市场上资源错配的现状并加以利用。对于高职金融教育来说,要想走出不同于大学金融教育的道路,也需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高职金融教育的发展空间当然在于微观金融领域。在定位于微观金融领域后,高职金融教育必须要创造、保持其鲜明的特色,立足于打造技能型金融人才。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能力和就业偏好进行个性化培养,依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

西方国家金融业高速发展除了依赖其完善的市场化体制,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职业教育的成功。反观中国的金融教育,最大问题在于定位不明,大而全,小而全,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缺乏创新和活力,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了二个基本要点:一方面增强了所开设课程的时效性,比如在货币金融学里面更新电子货币、第三方支付等内容;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增加社区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等知识;在保险课程中增加互联网保险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做到与市场接轨。在金融产品销售中加大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的比例,在综合训练中引入客户投诉、应急处理等内容;新增设了投资项目分析、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道德与服务礼仪等课程;此外,本着理论够用原则,我们也降低了证券投资分析、期货交易和外汇交易等课程中部分知识难度,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改变了传统的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以能力培养效果为考核重点,积极推行方案设计、技能考核等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三)加强金融实操技能,积极探索工学交替模式

熟练掌握现代金融的基础知识是金融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初级要求,而“善于营销、精于服务、懂得理财”是其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

第一、赛教融合,以赛促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模拟炒股比赛、银行综合技能比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等专业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完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目的。

第二、落实岗证课对接制度。2015年国家人力资源部取消了许多职业资格考试,但金融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仍被保留,这也充分说明了金融相关证书的含金量。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把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相关内容都纳入到课堂中。

第三、通过“岗位认知、技能培养、综合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阶段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第二个学期邀请企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宣传企业文化和职业规划;第三、四个学期开设金融技能培养课程提高学生的服务、营销和理财等职业能力,同时寒暑假组织学生去金融企业参观学习,了解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流程;第五个学期针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综合技能培训,第六个学期在金融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跟岗实习,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帮助学生在实习单位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郭福春,2009.金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途径与机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金融职业教育(3).

[2]王利东,2016.高职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探讨[J].经营管理者,(12).

作者简介:陈涔(1988-),女,湖南邵阳人,中级经济师,格拉斯哥大学亚当斯密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产定价、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