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31 07:01石冬喜
时代金融 2016年36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高职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为企业培养人才。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积累社会经验。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的增加,以“工學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的会计专业办学模式慢慢兴起,并成为培养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研究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务院相关的指导文件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走一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订单培养、嵌入式培养等。近几年国内很多相关学者也做了研究,如:徐文杰提出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他通过相关调研,提出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适应新形式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因为好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特别是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比较早,发展已经有相当的规模。这些国家都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制”是学校和企业一起培养人才,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德国的这种教育模式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弱化理论。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研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专门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案例却很少。

二、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校、企“二位一体、互利共赢”的合作育人机制为平台,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一起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起开发教材。建立学校和企业2个学习场所,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文化。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忽视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分为四个过程,并且四个过程是相互递进的关系。

(一)第一阶段

主要是第一学年基础课的学习。本阶段主要学习职业素质类的课程和会计专业基础课,会计手工做账、会计基础、珠算与点钞等基础类专业课,以及针对该类基础课开设的实训项目。该类课程的教学,融合了教学、学习、练习为一体,把岗位技能的要求融入到教学中。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在学期中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去企业岗位认知,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会计岗位的基本要求,提前对自己进行定位。第二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去会计类企业处理一些凭证、盘点、代理记账的工作,通过企业老师的指导,学习处理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生产流程和经济业务核算,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会计事务工作。

(二)第二阶段

由第二学年第三、第四两个学期构成的会计岗位技能培养。本阶段主要学习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纳税申报、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企业成本核算等专业课程,以及该类课程对应的岗位技能训练。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该阶段以企业老师指导为主。学生通过某一具体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锻炼岗位操作的基本技能。

(三)第三阶段

第五学期的专项技能强化阶段,加强对学生技能强化,以及就创业指导。利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收集人才需求,确定学生拟就业岗位。学生可以利用最后在校的四个月时间,强化自己的岗位技能,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四)第四阶

学生去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各安排指导老师。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过程考核,学生通过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敬业精神、环境适应能力。具体四阶段课程安排图表如下:

三、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练技能的要求,综合考虑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了4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一是根据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的要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开设了两门专业类平台课程,分别是珠算与点钞、经济学基础。

二是专业课程体系是以专业课为主导,注重理实一体化,构建学生“零距离”就业。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职业知识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软件、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课程。第二部分是职业能力课程,主要有会计基础实训(综合)、财务会计实务实训(软件)、成本会计实务实训、企业纳税实务实训、会计信息管理实训(用友)等课程。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的开设职业拓展类课程,主要是企业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人际沟通与交流。在开设课程时考虑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制定标准,特别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是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考虑岗位职责,与企业合作。根据会计专业的相关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不同的专业体现不同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要了解企业需求,注重专业培养的特色,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对课程归类。表2为新四类课程建设设置比例。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建设会计专业师资队伍是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则是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我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科学性,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建设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是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学习,每次下企业锻炼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我院的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知识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专业老师去企业锻炼,既可以提高老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使老师了解生产技术发展现状,提高老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

二是为了更好的教学,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学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到目前为止,我院的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都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部分教师是注册会计师,部分教师是会计师、纳税筹划师、统计师,部分教师是会计专业技能课程操作技能考试考评员,部分教师长期在企业担任企业工程师,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是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实践。在鼓励专职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我院还聘请了多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和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这些老师会定期到校指导学生实训,查看学生的手工凭证,召开教学研讨会等。通过与企业合作,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了整个会计专业的教学团队技术水平,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5]。

五、总结

通过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改革的需要[6]。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理念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3):3-9.

[2]馬波.高职高专会计信息化专业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2(11):89.

[3]许久霞.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127-128.

[4]石冬喜.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0):62-63.

[5]王腊娣.基于“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01):23-24.

[6]梁莹.浅谈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2):38.

作者简介:石冬喜,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