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基本理解

2017-03-31 05:03于川信
中国军转民 2017年2期
关键词:军民领域战略

■ 于川信

高端视点

对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基本理解

■ 于川信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时隔不到一年,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这些步步深入的重要决策,充分表明了军民融合战略是大国重任,需要我们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大格局。

2016年3月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时隔不到一年,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这些步步深入的重要决策,充分表明了军民融合战略是大国重任,需要我们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大格局。

一、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实质进展

(一)军民融合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建议》第四部分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专门用“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为标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核心思想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二是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三是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四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2016年3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军民融合的内容基本一致。

(2)2016年5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共分为九个部分三十条,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落实一个目标: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二是构建六大融合体系: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三是加强八个方面统筹:基础领域统筹、产业领域统筹、科技领域统筹、教育资源统筹、社会保障、应急和公共安全、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经济和军事走出去。四是四项政策措施:加强统一领导、规范需求对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规标准。

(3)关于《“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规划》。《规划》对《规划的建议》提出的三个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对《意见》提出的:一个目标、六大融合体系、八个方面统筹进行了细化,同时增加了融合发展布局(区域、产业、新兴领域、走出去融合布局)。以上三个文件,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纲领性文件,具有系统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我们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依据。

(4)专项军民融合法规制度体系陆续出台。201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促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201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即将颁布;科技部研究制定《“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重点专项》《试点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三大举措;军工行业《“十三五”发展综合规划纲要》将陆续发布;多数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军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

(二)专项行动加快推进

2015年4月16日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实施军民融合专项行动》; 2016年3月《2016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司发布2016年度《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2015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联合推出了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1月,全军装备信息发布平台对社会发布;军委装备发展部科研订购局发布《“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和领域基金信息的公告》。

(三)各类实践对接活动积极踊跃

一是目前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军民融合研究机构不断涌现,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起到了好的作用;二是多形式、多领域、多层级的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各类战略合作不断展开。三是科技创新园区、示范基地不断落地。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地区、陕西西安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沈阳、大连、哈尔滨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相关领域、相关省市开展的各类军民融合园区等不断涌现。

(四)“民参军”企业队伍不断增大

(1)目前有1600多家民口企事业单位取得武器装备承制资格或国防科研生产许可并参与装备科研生产活动,采购金额已达200多亿元。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注册企业达到11791家,现场认证的5716家,其中民营企业3709家,占64.9%。吸引关注用户6.4万人,累计浏览量达到198万人次。多家单位运用了平台。军工集团、中科院所属70多个单位、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高得、6908等需求与供应单位和部门。

(2)在传统项目进一步拓展的前提下,出现以下趋势。从领域上看:一是在北斗导航设备、导弹光电器件、航空航天配套软硬件、舰船配套装备、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和通用航空等领域,目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军品二、三、四级配套企业;二是部分新兴市场主体已经获得分系统总装订单,特别是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和材料技术等方面;三是信息技术呈现快速增长,据统计,2009年以来民参军68%来自于信息化领域;四是产业链下游配套零部件及原材料拓展步伐加快;五是一支维修保障、物流仓储、生活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从形式上看:第一类是填补现有军品空白。原有

军工集团难以迅速掌握或进入该行业,从而有机会使得民营企业形成新型军品垄断或寡头,例如军用机器人、军用高端嵌入式系统、军用北斗终端等;第二类是对现有军品形成有效补充。典型如军用红外热成像仪、军用轻型装甲车、军用服装、合成孔径雷达等。第三类是引领军品技术发展。如新材料、生物技术、新方法等。从特点上看:一是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较快,一些企业已经超过军工部门,与之相比,价低质高的军品已经不乏其例;二是民营企业几乎时刻都处在创新发展与生存发展的高压状态,具有了一套较强适应创新和生存的管理机制、市场运用和灵活处理能力;三是民营企业已经具有了国际化视野,走出了国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一些技术的发展;四是民营企业在不断适应军品需求,调整自身的技术发展路线,提高民用产品与军用产品的通用性和兼容性,为扩大发展提供了先期准备。

二、对几个基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一)军民兼顾

上世纪30-40年代期间,我们党处于困难时期,为了减轻边区人民的负担,1942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发展军队的生产事业》一文中明确提出厉行“军民兼顾”的原则,指出:“军队、党部、政府的经济活动应与人民的经济活动取得协调,一切损害人民利益引起人民不满的事均不许做。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当时我党领导革命,战胜经济困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特征:主要围绕社会经济和生产劳动领域,军队减轻社会负担。

(二)军民结合

1982年1月5日,邓小平在听取军委领导关于国防工业问题汇报时提出了我们后来一直讲的“十六字”方针,即“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原为以军为主)、以民养军”。“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客观反映了当时历史时期,党中央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大战短时间内打不起来的重要判断。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这“十六字”方针,中的“军民结合”是总的战略要求,是时代的标志,为国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到1989年,核、航空、电子、兵器工业的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8.2%提高到了70%。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特征:主要围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解决军工生存问题,实现军转民。

(三)寓军于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加快军事力量建设步伐,加大了对我国安全的威胁。这一时期军队也正处于自我发展、积极忍耐的状态。面对威胁,军队要发展,要提高战斗力,已经成为当时不可回避的大问题。对此,党中央提出了“寓军于民”的思想,核心是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不能等经济完全上去了再抓国防建设。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特征:主要围绕军队建设、突出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停止生产经营,解决军队吃皇粮的问题。

(四)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是指军民双方在相关基础建设、力量布局、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安全监控等过程中,通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方面的一体实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果互惠互利。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特征:开始拓展武器装备、人才、后勤、动员四大领域,军民双向发展、一体运作。

(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地双方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多形式、更深程度上实现全要素整合、多领域统筹、全局性规划、总体上推进,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高度统一。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特征:主要围绕从四大领域,拓展到海空天电网,形成“一盘棋布局、一张图实施”的全方位的军民融合。

(六)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调整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体现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反映出的是对新的历史时期军民融合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客观把握,将协调发展调整为融合发展,从本质上改变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二者间的发展模式、实现路径、运行方式和实践推进。

三、军民融合战略需重点把握的问题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是筹划和指导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全局的方略,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长远设计,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塑造大国地位的科学选择,是一个世纪工程,涉及军地双方、众多领域、功能各异的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巨系统,规划好这个大系统,是国家的责任,民族的义务。

(一)需要从多个层面理解和把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深刻要义

一是在总的着眼点上,要囊括经济社会系统和国防建设系统的方方面面,重点突出经济建设系统和国防建设系统的融合发展。二是在总的构架上,要与国家安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军事战略相协调;与一带一路、创新驱动、经济和军事力量走出去等战略纳入一个大系统通盘考虑、相互兼顾;突出区域战略、领域战略、企业战略等多重战略在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叠加。三是在总的把握上,要将军队、社会、企业纳入一个大系统,进行整体考虑、一体设计,重点解决和处理好三者间的内在紧密关系。四是在总的内容上,要将科技装备、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国防动员等系统的建设向海洋、空天、网电等系统的发展延伸,着重突出新兴领域系统的深度融合。五是在总的方式上,要把军地相关基础建设、力量构成、资源共享、全面管理、安全监控等系统综合协调,并将与其紧密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系统一体实施,最大限度地在这个大系统中实现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果互惠互利。六是在总的路径上,军地双方要在大系统中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多形式、更深程度上实现全要素整合、多领域统筹、全局性规划、总体上推进,最大限度地确保实现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高度统一。

(二)需要从多个维度满足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不同需求

一是满足安全之需。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有效应对西方大国军事和经济的威胁挑战,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是融合战略的基点,把安全谋划、安全策略、安全手段等纳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大系统设计,既是与大国地位相称,更是捍卫国家利益的客观要求;二是满足发展之需。有效维护国家军事和经济利益的不断拓展,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利益已经步入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的已经深深融入当地的建设和发展,承担维和、护航等海外军事任务也在不断增加,同时,面临的潜在风险和现实威胁也客观摆在面前。因此,把预先谋划发展、国内国外一体发展、软硬实力综合运用发展等纳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大系统设计,并提到议事日程,是确保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三是满足创新之需。有效突破国外军事和经济核心技术的封锁,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让我们付出了许多沉重的代价,弊端已经显现,矛盾已经暴露,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只有把军地协同创新、突出核心创新、瞄准前沿创新等纳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大系统设计,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四是满足现实之需。有效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和军队改革的需求,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家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进入攻坚期,军队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阶段,把近几万件专利尽快“军转民”,把诸多一流的民企创新技术尽快“民参军”,纳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大系统设计,是国家发展实践的急需。五是满足未来之需。有效筑牢国家军事和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石,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针对基础研发能力薄弱、创新动力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等问题,把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建设纳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大系统设计,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考量。

(三)需要从多个领域集聚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力量支撑

一是需要集民族之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作为一个横跨军地、统筹各方的大系统,涉及领域诸多、存在困难诸多,制约因素诸多,针对这样一个关系复杂、利益交织的大系统,确保其高效运行,需要发挥中华民族的共同智慧、需要海内外军地间的共同努力、需要全体人员的创新思维。建国初期,尽管国力很弱,条件很差,国外许多科学工作者放弃国外优越条件纷纷回国,为国家的强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更需要这种精神和勇气。二是需要集国家之力。基础性研究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就会相对不足,科技发展就会后劲乏力,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长远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既是一个技术层面的系统工程问题,更是一个宏观管理层面的大系统问题,需要以国家之力,整体筹划,需要大系统构建,全面推动。当年的两弹一星在那样的条件下,创造了人间奇迹,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发挥国家之力。三是需要集军地之长。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最先运用,又反过来运用于经济建设,并引领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世界各国科技进步的基本规律。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运用最初都源于军方实验室,今天已经惠及世界各国。同样,国家经济的强大,又为国防建设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确保这个大系统综合效能的最大化,需要系统思维、系统构建,在大系统中发挥军地之长,实现优势互补。四是需要集企业之能。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仅民营企业就已经创造了近65%的GDP,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取得的效益、竞争的优势越发明显,并已经成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既要大中小企并举,更要中坚骨干并用。

于川信,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发展中心秘书长,中国军民融合理论研究资深专家,军民融合理论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猜你喜欢
军民领域战略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领域·对峙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