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2017-04-01 15:29涂婷
现代交际 2016年22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实效性实践教学

涂婷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大学中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手段和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但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如何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很多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和建议,但绝大多数都是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入手探讨其实效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切入点应该是从其实践教学入手。本文主要论述的即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为切入点来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教学 实践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72-02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手段和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自“05”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依旧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实效性较差。关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从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突破点在于加强实践教学。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于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环节,认识的完整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是理论之源又是检验理论、最终深化认识的必要过程,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这一规律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教师讲授由前人实践的理论,最终仍要靠学生参加实践,最终深化和创新理论。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的思政课,不可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和良好互动,书本上的理论显得苍白无力,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自然无从体现。

“05”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

思政课实践教學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思政理论学习的意识、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验证,使理论能真正进头脑,从而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实践教学之于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可见一斑。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实践教学之于实效性的意义毋庸置疑,几乎各高校都配合思政教学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实施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实践活动在学生中覆盖面不广

“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它应当像课堂教学一样,面向整个学生群体,教无异类。”[2]然而,实践教学要顺利贯彻下去,需要思政课教师及学校部门协调配合,如果没有学校领导层的重视,没有学工部、教务部的配合,学生很难有效地被组织起来。实践教学特别是组织学生外出实践还涉及到经费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严格的要求与规定、缺乏制度性保障,各高校特别是民办院校,是很难主动投入实践经费的。另外,思政课程所教授的对象为全校特别是大一大二所有学生,其普及性及覆盖面往往无法兼顾。

(二)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体现不足,往往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上都是多次简单重复,做做表面工作,实践活动往往没有效果,学生若参与此类的实践活动会认为实践活动假大空,进而对思政理论反感,这种做法于实践无益,甚至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应更多地体现在使学生真正“劳其筋骨”,多实际调查,多做、多流汗,只有让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才能真正起到“教学”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机动性不足,往往很难体现政策热点

四课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能紧跟我国现实发展步伐,最能体现党策国策。如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形势与政策》这两门课的实践教学能紧跟时政热点来精心安排与布置,则更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党情,理解我国发展现实和我党治国理政实效。但各高校现实状况是该课程实践教学往往以参观革命遗址,在实践基地走马观花式的考察等固定方式敷衍了事,机动性不足,体现不出教材多次改版的良苦用心,体现不了现时的党政国策,完全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效果。

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

合理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是提高实践教学在学生中覆盖面的有效办法。正如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国现在有2000多万大学生,每个大学生都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就要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和利用潜在和隐性的资源。”[3]

“地方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出在这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又能够体现出地方的历史厚重感,也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是地方文化的特殊、风度和品位的独特表现。”[4]中国地域广大,每个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一个地方的身份象征符号,了解地方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市情、省情,进而充分了解国情。要了解市情、省情、国情当然要走出校园,实地考察。要走出校园的实践活动,必然要考虑到有限的经费、学生人身安全等多种因素。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在思政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经费,保障师生安全,从而扩大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地方文化资源具有的独特性、稀缺性以及亲切性,能够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5]所以注重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革命、改革建设所获得的成就,从而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提高学生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进而激发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地方历史文化这一丰富的资源,积极将其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

为扩大实践教学的覆盖面,机动灵活地切换视角内容,思政实践课教学中,既要采用“走进来”集中的、坐而论道的形式,又要采用“走出去”分散的、起而行之的形式,还要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等“走进来”,走进校园来讲座,这种形式往往能很好地感染学生,极大活跃学生思维。“大型讲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学界最新前沿,帮助他们成人、成才。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通过院校讲座,领略名家风采,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对社会各领域动态和规范的了解,建立自己的职业倾向,促进自己社会化的进程。”[6]这种实践教学作用巨大,且能有效节省经费,扩大实践教学的覆盖面,但仅“走进来”远远不够,还要与“走出去”相结合。

“走出去”是指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锻炼、去实践、去自己证明书本上的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走出去”就是要让大学生去推动大学与社会间的互动。大学与社会间的互动具有极其复杂的内涵:既表现在大学生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社会做出回应,又表现为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的文化品位,去创造新知,引领社会发展。大学只有从封闭走向开放,清除与社会的距离与隔阂,才能成为整个社会中最具活力、最能代表先进文化的机构。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在一般民众之上的群体,需要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价值评价标准,需知自身的成长来自于社会的支持,一旦有能力则需回报社会。大学生只有常常“走出去”实践,才能消除与社会的距离和隔阂、了解社会、贡献社会,表现出新一代青年的历史责任与担当,可见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大学生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去完成。

但是“走出去”往往会受到经费、安全等问题的影响,所以实践教学又需要“点与面”相结合。全体学生是“面”,而学生代表是“点”,要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的全覆盖和安全问题,可以由学生代表做“点”,由老师带领学生代表作考察、实践,在接受社会检验的同时产生认识的飞跃,然后由学生代表以报告、座谈、讨论等方式将实践经历、感受、体会向全体学生宣讲,使“点”和“面”相结合,达到实践教学的理想效果。

(三)联系时事热点,紧跟政策实施

四课中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紧跟时政,并做过多次修订,可见其与时俱进的特点。可是作为四课的实践课程,往往内容单调乏味,形式上是年年簡单重复,学生参与其中,往往体会不到实践与理论的联系,感受不到实践对理论的论证作用,这样的实践课虽然表面上看是按教学大纲完整地上完了,但起不到实践作用,甚至会引起学生反感。由此可见,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应该联系时事热点,紧跟政策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精准扶贫”政策出台,我们的实践教学就应该深入农村,以村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实践,指导学生找出政策出台原因、政策实施的切入点、政策的视角效果等等,使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党策国策、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要时刻注意联系时事热点,紧跟政策实施,只有使实践教学避免机动性不足、流于形式的弊端,才能引发学生对党政国策的关注和支持,才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真正起作用则任重道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以抓住思政课的实践性这一特点,从实践教学出发,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黄敏.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费迅,高建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探讨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广东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2012ZZ018).

[5]徐永慧.浅析地方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

[6]董文明,肖蓉,龚加顺,赵灵芝.大学开设学术讲座作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实效性实践教学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