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北魏冯、胡太后

2017-04-01 08:15杜成辉刘美云

杜成辉,刘美云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多才多艺的北魏冯、胡太后

杜成辉,刘美云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北魏冯太后和胡太后以政治上敢作敢为著称,二人也擅长文墨,雅善辞章,能够在亲览万机、手笔断决之余,与群臣以诗歌酬唱,并有诗作存世。冯太后的《青台雀》工整典雅,谱曲后入国乐。胡太后的《杨白花》哀婉动人,后来成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历代文人吟咏不绝。

北魏;冯太后;胡太后;多才多艺

北魏太后以干政著称,在政治上富于谋略,敢作敢为,不少举措深受好评,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也有擅长文墨者,其中尤以文明太后冯氏和灵太后胡氏最具代表性,二人均曾与群臣以诗歌相酬唱,并有诗作存世。

一、文明太后冯氏

冯太后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她所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P679)古今历史学家对其推崇备至。这位巾帼英烈,与历史上任何一位有作为的帝王相比,都毫不逊色。人们对其政治改革成就推崇备至,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她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有诗作传世,并在谱曲后入国乐演唱。

(一)雄才大略 开启盛世

冯太后(442-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汉族,祖父为北燕末代国王冯弘。北魏太延二年(436),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北燕,冯弘逃奔高句丽,其子冯朗归降北魏,后历任秦州、雍州刺史,封西郡公。冯朗妻乐浪(今朝鲜平壤)王氏,为冯氏生母,冯氏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冯氏幼年时,父亲冯朗被太武帝诛杀,她被没入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宫。庆幸的是,冯氏的姑母是太武帝的左昭仪,她入宫后得到了姑母的照顾。正平二年(452)十月,12岁的拓跋濬被立为帝,是为文成帝。冯氏被新登基的文成帝选为贵人,时年11岁。宫人李氏生下一子,取名拓跋弘,并于太安二年(456)被立为皇太子。按北魏旧制,太子生母李氏被赐死,太子由冯氏抚养。不久冯氏被册立为皇后,时年14岁。

和平六年(465)五月,年仅25岁的文成帝病逝。在焚烧文成帝生前衣物的仪式上,痛不欲生的冯氏哭喊着纵身跳入火堆,准备殉情,被侍从拉了出来,昏迷很久才苏醒过来。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后朝政危机,冯太后采取果断措施,捕杀了欲趁机谋反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宣布临朝称制,掌握了朝政大权,稳定了政局。

这次临朝听政持续了18个月。皇兴元年(467)八月,献文帝妃李夫人生子拓跋宏,冯太后十分高兴,决定停止临朝,让14岁的献文帝亲政,由自己来抚养皇孙。不料献文帝亲政后,对冯太后信任的人加以贬斥,导致了与冯太后的冲突。皇兴四年(470),冯太后宠臣都官尚书李弈被献文帝处死,使太后深为不满。皇兴五年(471),献文帝将皇位内禅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是为孝文帝。献文帝虽然做了太上皇,但仍勤于政事,与冯太后的关系也日渐疏远。承明元年(476)六月,献文帝暴死,很可能为太后所谋杀。冯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

冯太后发挥高超的政治智慧,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等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兴办学校、推行俸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等,促进了北魏政权向封建制的转化,使北魏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她严惩腐败,关心民间疾苦,尽量为百姓排忧解难。在生活上,她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并且以身作则,营造了良好的风气。如她穿戴的都是普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装饰;她改变过去花样繁多的用餐旧制,平日只在一种特制的小饭桌上就餐,仅放几种简单的饭菜,使皇宫的食谱比原来减少了十分之八。她生前对自己的丧葬做了安排,一切从俭,坟墓不过三十步,内室一丈见方,棺椁很普通,不用随葬器物,甚至连一般的素帐、陶瓷也都不要。后来坟墓和内室扩大一倍,那是孝文帝擅自改动的。[1](P679)冯太后重视文化教育,最早在地方上设立乡学,每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60人,以后大郡增置助教两人,学生增加到一百人,小郡学生也增加到80人。她还尊崇孔子,下诏祭祀孔庙,封孔子28世孙孔乘为崇圣大夫。[1](P678)

太和十四年(490)九月,冯太后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去世,享年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方山永固陵(在今山西大同市北)。永固陵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历时8年而成。陵园以永固陵为中心,由万年堂、永固石室、思远佛寺、御路、灵泉宫、灵泉池等建筑组成,是一处集墓葬、园林、佛寺为一体的大型陵园,在历代帝陵中很有特色。据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三载:“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径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有白杨树,因以名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面旧京,北背方岭,左右山原,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2](P299-300)

高祖指孝文帝,庙号高祖。高祖陵即万年堂,为孝文帝衣冠冢。北魏故都平城(旧京)北面的方山、永固陵周围景观尽在笔下。唐朝诗人温庭筠在游览冯太后墓后,曾赋《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诗云:

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固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

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湲。

表达了唐人对于一代英后的崇敬之情,标明在唐代永固陵依然保存较好。冯太后深受百姓爱戴,即使在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故都平城被毁为废墟时,甚至隋唐战乱时,永固陵也没有受到破坏。但在金代永固陵遭受严重破坏,往日建筑不复存在,只剩下残垣断壁供人凭吊。

(二)诗作传世 辞入国乐

冯氏自幼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史载其“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又载“及高祖生,太后躬亲抚养。”[3](P328)她雅善辞章,著述丰富,史载:“太后以高祖富于春秋,乃作《劝诫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文多不载。”[3](P329)冯太后对孝文帝的培养可谓费尽心血,《劝诫歌》和《皇诰》的创作,也表明其颇具文学功底。在冯太后的精心培育下,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3](P187)足见其文学造诣之高深,而其中冯太后的教养功不可没。李冲曾为《皇诰》作注,吕文祖又用鲜卑语译注,说明其曾被普遍颁布,而文意艰深。《魏书》因其内容太多而没有录入,其文今佚。吕思勉先生说:“孝文之为人,盖全出文明太后所卵育;其能令行天下,亦太后专政时威令夙行,有以致之。故后实北魏一朝极有关系之人物也。”[4](P510)《魏书》卷五十四《高闾传》载:

又议政于皇信堂,高祖曰:“百揆多途,万机事猥,未周之阙,卿等宜有所陈。”闾对曰:“臣伏思太皇太后十八条之令,及仰寻圣朝所行,事周于百揆,理兼于庶务。孔子至圣,三年有成;子产治郑,历载乃就。今圣化方宣,风政骤改,行之积久,自然致治。理之必明,不患事阙。又为政之道,终始若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政令既宣,若有不合于民者,因民之心而改之。愿终成其事,使至教必行。臣反复三思,理毕于此,不知其他。但使今之法度,必理、必明、必行、必久,胜残去杀,可不远而致。”[3](P1203-1204)

高闾所言太皇太后十八条之令,可能就是指文明太后所制《皇诰》十八篇,从中我们可以获知一些《皇诰》的内容,主要为政治制度和规则,高闾对其颇为推崇,评价甚高,认为只要坚持实行,就会“自然致治”。

《太平御览》卷一七八录冯氏所作《青台歌》一首,其《居处部六·台下》条云:

又曰:金河府青台,方山北五里,文明太后恒于六宫游戏,因歌曰:“青台雀,青台雀,缘山采花额颈着。”其曲并在大乐部。

又曰:金河府,自平城遥登台出渴钵口,梁元帝横吹诗曰:“朝发青陂道,暮宿白登台。”即天女神生后魏始祖神元地也。[5](P868)

方山即今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镇川乡西寺儿梁山,南距大同市区25公里,与长城相邻,海拔1447米,周围群山耸峙,御河从旁流过,风景秀丽,冯太后墓永固陵位于山顶南部,古代以“魏陵烟雨”列为云中八景之一。北魏时期,这里建有皇家行宫灵泉宫,旁有灵泉池。《魏书》载:“太后曾与高祖幸灵泉池,燕群臣藩国使人、诸方渠帅,各令为其方舞。高祖帅群臣上寿,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群臣各言其志,于是和歌者九十人”。[3](P329)可见冯太后曾与孝文帝在灵泉池宴会使臣,并与群臣诗歌酬唱,和歌者竟多达九十人,也表现出冯太后的文学修养非同一般。青台当在方山北外长城边上。诗中描写了在方山青台游玩嬉戏的情景,将后妃宫女们比作快活的麻雀,沿山采花戴在额头和脖颈上,可谓细致入微,一副太平景象。虽然只有三句,却是传世最早的皇后诗作之一,在现存皇后诗中仅次于曹魏文帝后甄氏之《塘上行》,逯钦立将其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魏诗卷二。大乐指典雅庄重的音乐,古代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汉徐干《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冯太后的诗歌在谱曲后加入大乐,说明其工整典雅。歌辞能入大乐,这在历代后妃中恐怕也是最早的。梁元帝萧绎(508-555)博学多才,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白登台即今大同市东北七里的马铺山,古称白登山。

冯太后十分喜欢方山,据统计她和孝文帝19年间共巡幸方山38次,[6]年均两次,以游玩为主,也包括对陵园工程的监管,以及后来孝文帝对太后陵园的祭祀拜谒。《魏书》卷十三载:

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因谓群臣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岂必远祔山陵,然后为贵哉!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3](P328-329)

冯太后自己立陵,而不与丈夫合葬于皇陵,尽显改革家的胆识。《魏书》载孝文帝安葬冯太后之后所颁诏书云:

尊旨从俭,不申罔极之痛;称情允礼,仰损俭训之德。进退思惟,倍用崩感。又山陵之节,亦有成命:内则方丈,外裁掩坎;脱于孝子之心有所不尽者,室中可二丈,坟不得过三十余步。今以山陵万世所仰,复广为六十步。辜负遗旨,益以痛绝。其幽房大小,棺椁质约,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此则遵先志,从册令,俱奉遗事。而有从有违,未达者或以致怪。梓宫之里,玄堂之内,圣灵所凭,是以一一奉遵,仰昭俭德。其余外事,有所不从,以尽痛慕之情。其宣示远近,着告群司,上明俭诲之善,下彰违命之失。[3](P330)

诏书中也引用了冯太后遗命的部分文字,可见其对葬事从俭的安排,令孝文帝十分为难,彰显了反对铺张浪费的可贵品德。冯太后将遗命颁于金册,其中尚有“逾月而葬,葬而即吉”等内容,“令早即吉者,虑废绝政事故也”,[7](P4298-4299)也就是要孝文帝在葬礼之后即除去丧服,参与吉礼,为的是不要孝文帝耽误政事,事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七。冯太后在自己葬礼的安排上,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也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二、灵太后胡氏

胡太后是北魏继冯太后之后另一位两次临朝称制,在政治上敢作敢为,又多才多艺的太后。在她称制前期,北魏达到极盛时期,离自己称帝也只差一步,但后期因朝制腐败,很快盛极而衰,各族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她自己也最终沉河身死。胡太后的经历与后来的女皇武则天有几分相似,其当政时期是北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一)两次称制 敢作敢为

胡太后名仙真(491-528),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汉族,孝明帝登基后称胡太后。胡太后祖父胡渊在太武帝攻打夏国统万(今陕西横山境内)时归降北魏,赐爵武始侯,父胡国珍袭封武始伯。她聪敏颖悟,幼时依靠出家为尼的姑母,粗知佛经大义。

孝文帝去世后,太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胡太后的姑母利用出入内宫宣讲佛经之机,通过宣武帝左右近人,称赞胡仙真姿行,宣武帝听后心动,于是将她召入内宫,为承华世妇。由于当时北魏实行残酷的“立子杀母”制度,后妃们都害怕怀孕,即使怀孕了也是愿生诸王、公主,而不愿因生太子而无辜丧命,致使宣武帝面临绝嗣的状况。胡仙真则与众不同,公开宣称:“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肯冢嫡乎?”在她怀孕后,“幽夜独誓云:‘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3](P337)永平三年(510),胡氏生子元诩,宣武帝很高兴,晋升她为充华嫔。两年后,延昌元年(512)冬十月,“立皇子诩为太子,始不杀其母”,[7](P4602)北魏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立子杀母”制度宣告终结。胡氏勇敢地向旧制度挑战,不愧有胆有识。

延昌四年(515)正月,宣武帝病逝。5岁的太子元诩即皇帝位,是为孝明帝。孝明帝即位后,其生母胡充华被尊为太妃,不久又尊为太后,移居太后所居的崇训宫,胡氏取得了临朝称制的资格。

胡太后很有才干,在临朝听政之初,亲自批阅朝臣奏章,审理重大案件,考核地方官员,一时朝纲整肃。她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如依靠汉化的宗室贵族和汉士族,暂停对南朝的战争,平息羽林、虎贲之乱,颁布《停年格》,敕令制造申讼车等,在稳定局势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魏出现了“神龟、正光之际,府藏盈溢”[3](P2858)的繁盛局面。

在政局稳定,国力渐趋强盛的情况下,冯太后变得骄奢起来,开始放纵情欲。她带头奢侈浪费,曾让大臣们到仓库里尽力取绢帛,归为己有,当时绢可作货币使用。在她的带动下,贵族官僚奢侈浪费、贪污腐败、重租盘剥成风。她又大兴土木,修建佛寺和滥施钱物。如她亲自奠基修筑的永宁寺,金像高一丈八,“佛殿如太极殿,南门如端门,僧房千间,珠玉锦绣,骇人心目,自佛法传入中国,塔庙之极,未之有也”。[7](P4628)她佞佛法所耗费的钱财和人力,已超出北魏经济的承受限度,百姓劳役繁重,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胡太后的所作所为激起朝野内外的不满。神龟三年(520)七月,发生了以其妹夫元叉和宦官刘腾为首的宫廷政变,他们杀死太尉、侍中、清河王元怿,宣称“还政于帝”,把胡太后幽禁在后宫嘉福殿,年方10岁的孝明帝元诩被软禁在显阳殿,禁止二宫来往。元叉和刘腾互为表里,共树党羽,专权擅政,贪得无厌。这场政变成为北魏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正光四年(523)刘腾死后,由于元叉对胡太后疏于防备,胡太后便利用母子亲情打动儿子孝明帝,迫使元叉解除了二宫之禁,重获自由。她趁机与高阳王元雍合谋夺取元叉的兵权。正光六年(525),元叉被迫辞去领军将军职务,后被贬为庶民,赐死于家中。胡太后再次临朝摄政。

胡太后重用一批佞臣,主要有元徽、郑俨、徐纥、李神轨等,这些人“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于朝,为四方之所厌秽。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由于此矣”。[3](P339)葛荣和杜洛周领导的两支农民起义军势力发展迅猛,孝昌三年(527),横扫河北,兵锋直指洛阳。崛起于北秀荣(今山西朔州)的尔朱荣集团势力强大,雄居北方。形势岌岌可危,可胡太后却不但不检点行为,而且权欲极度膨胀,竟然想做女皇。她“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下令行事。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3](P237-238)她诛杀孝明帝的亲近,使孝明帝深感处境危险,便向车骑将军尔朱荣求援。结果,武泰元年(528)二月,胡太后毒杀了19岁的孝明帝,先诈以潘充华所生女为男,立为太子,后又立临洮王之子3岁的元钊为帝,朝野震动,胡太后等成为众矢之的。

尔朱荣拥立孝明帝的心腹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举兵南下,进军洛阳,守军非降即逃,“百僚相率,有司奉玺绂,备法驾,至奉迎于河”。[3](P255-256)胡太后的佞臣们四散逃窜,她自己也落发入道。尔朱荣处置胡太后及其党羽,在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进行了一场血腥大屠杀,二千余朝官惨遭杀害,胡太后和幼主也被沉入黄河,史称“河阴之变”。

胡太后妹冯翊君将其收瘗于双灵寺。至孝武帝时,方以皇后之礼重新安葬,追谥号曰灵。

(二)文武双全诗作名世

胡太后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她武艺高强,精于射术,曾在西林园命侍臣射箭,自射针孔中之;又登鸡头山,自射象牙簪,一发中的,敕示文武,[3](P339)其射艺与历代名射手相比也不逊色。在对南朝萧梁的寿阴一战中,胡太后亲自指挥部署,用人得当,捷报频传,最终大获全胜。这些作为都使得她在文官武将中颇具威望。她也擅长文墨,“颇好读书属文”,[7](P4618)能作诗,《魏书》本传载:

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经大义。亲览万机,手笔断决。幸西林园法流堂,命侍臣射,不能者罚之。又自射针孔,中之。大悦,赐左右布帛有差。先是,太后敕造申讼车,时御焉,出自云龙大司马门,从宫西北,入自千秋门,以纳冤讼。又亲策孝秀、州郡计吏于朝堂。

太后与肃宗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已下各赋七言诗。太后诗曰:“化光造物含气贞。”帝诗曰:“恭己无为赖慈英。”王公已下赐帛有差。[3](P338)

从“亲策孝秀、州郡计吏于朝堂”,以及与群臣赋诗来看,胡太后的文化确实修养非同一般。胡太后另有《杨白花》诗传世。武都(今属甘肃)仇池人杨大眼为北魏名将,历任平东将军、荆州(今属湖北)刺史,其妻潘氏,也长于骑射,有子杨华。《梁书》卷第三十九载,杨华少有勇力,容貌魁伟,胡太后逼通之,杨华在父亲去世后率部下投奔南方的梁朝。胡太后思念杨华,于是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惋焉。”[8](P556-557)歌辞如下: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这首恋歌对爱情的表白十分大胆,也非常巧妙,充满芬芳悱侧、哀感顽艳之情。首四句脱胎于南朝诗人鲍照(414-466)《拟行路难》八之“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暗写与杨华的恋爱。春风入闺闼比喻春心荡漾,萌生爱意;杨花落南家暗指情人舍己而去,投奔梁朝。后四句寄托相思情愫,因思念情人而感到双脚无力,表现失恋女子的娇慵之态;拾得杨花而泪流沾襟,乃睹物思人,情不自禁。因为爱深思切,故忽发奇想,盼望秋去春来的双燕能衔杨花入巢,将情人带回身边。诗中比兴皆用,杨花既是普通的自然物象,又是胡太后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全诗句句写杨花,又句句诉相思,只有象胡太后这样敢作敢为的女子,才能写出这等感情炽烈的诗篇。南宋许顗(字彦周)《彦周诗话》评曰:“此词亦自奇丽。”明代钟惺《名媛诗归》评曰:“有狐媚气,有英雄气,妙在音容声口全然不露,只似闲闲说耳。”[9](P83-84)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船山古诗评选》评价道:“胡妇媒词,乃贤于南朝天子远甚。”清人沈德潜将其编入《古诗源》,并评曰:“音韵缠绵,令读者忘其秽亵。后人作此题,竟赋杨花,失其旨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沈氏将“秋去春来”改为“春去秋来”,则不妥当,与燕子的迁徙习性不符。清张玉谷《古诗赏析》评曰:“用笔双关,饶有古趣”。《杨白花》与《木兰辞》一样,都是描写北朝妇女的著名诗篇。诗人吴奔星说:“诗贵画人。《杨白花》一诗画出了己的外貌与内心,可以不朽了。”又说:“北朝妇女虽然也具备着作为女性的温柔的一面,但比江南的妇女多了一点粗犷或刚悍的气质。胡太后的诗虽然写得柔媚,但字里行间仍不免流露一点阳刚之美。”[10]

杨华与当时另一位由魏降梁的将军王神念齐名,《梁书》卷三十九载:“神念少善骑射,既老不衰,尝于高祖前手执二刀楯,左右交度,驰马往来,冠绝群伍。时复有杨华者,能作惊军骑,并一时妙捷,高祖深叹赏之。”[7](P556)可见王神念和杨华的骑术已经高超到使梁武帝萧衍(高祖)也为之惊叹的程度。风华正茂、能作惊军骑的杨华,品行端正,被擅长射术的胡太后看中,也在情理之中了。杨华后来在梁朝屡立战功,历官太仆卿,太子左卫率,封益阳县侯。太清二年(548),由东魏降梁的侯景发动叛乱,第二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了梁朝军政大权。侯景相继拥立又废黜萧正德、萧纲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最后于西魏废帝大统十七年(551)自立为帝,国号汉。次年侯景败死,叛乱平息。杨华反对侯景的叛乱行为,但因妻子为侯景所擒,只得归降,后卒于侯景军中。杨华颇具远见,对妻子也一往情深,不愿与胡太后纠缠,既避免了日后身败名裂,也保持了对妻子的忠诚。

胡太后的两首诗也被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杨白花》另收入《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成为乐府杂曲歌辞名。[11](P300)作为乐府“杂曲歌辞”的一种体式,经考证,就象“菩萨蛮”始于李白之手一样,“杨白花”就始于胡太后之手,后来被世人沿袭为乐府母题,吟咏传唱不绝。

北魏与隋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人对于北魏情有独钟。在唐代这段宫庭艳史还牵动着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773-819)的心,也拟了一首《杨白花》歌辞:

杨白花,风吹渡江水。坐令宫林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

长秋为汉代皇后宫名。《后汉书·马皇后记》李贤注:“皇后所居宫也。长者,久也;秋者,万物成熟之初也,故以名焉。”胡太后的宫树在杨花被风吹渡江后,都失去颜色;随着万里春光飘荡到江南,而情丝难断。末句“哀歌未断城鸦起”隐射胡氏最后的衰败,尔朱荣称兵渡河,入匡朝庭,大军入城,城鸦惊起。许顗《彦周诗话》说:“子厚乐府杨白花,言婉而情深,古今绝唱也。”宋刘奉世、明唐皋、高启、陈子龙、女诗人柳如是等都有以杨白花为题的乐府体诗作传世。

[1]白寿彝,黎 虎等.中国通史(第五卷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魏 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台北:开明书店,1977.

[5]李 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北魏方山思远佛寺遗址发掘报告[J].文物,2007(04):4-26.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苏者聪.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吴奔星.诗中有画贵在画人——读胡太后《杨白花》[J].名作欣赏,1990(01):33.

[11]曹道衡,沈玉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Z].北京:中华书局,1996.

On the Versatile Queen Mothers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DU Cheng-hui,LIU Mei-y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 and Jin Dynasties Cul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queen mothers Feng and Hu were famous for their aggressive in Northern Wei Dynasty,yet they were also good at literature and could write poetry with the ministers together in the leisure time after handling political affairs.Both of them have poems handed down.Feng'Qingtai sparrow is neat and elegant,and became national music after being set to music.Hu's White poplar Flower is deeply moving,and later became the name of folk songs(Yuefu songs)that later scholars incessant chant.

Northern Wei Dynasty;queen mother Feng;queen mother Hu;versatility

K239.21

A

〔责任编辑 马志强〕

2016-08-25

杜成辉(1965-),山西朔州人,编审,博士,研究方向:历史学和编辑学;刘美云(1963-),女,山西大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北朝历史文化。

1674-0882(2017)01-00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