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因素协同论: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①

2017-04-02 15:48丁言强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丁言强

·经济与管理研究·

经济增长因素协同论: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①

丁言强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东吴大学 商学院,中国台北 10048)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通过改革其计划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和“中国之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经济学原理,通过概括地梳理关于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一般原理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文献,来理解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一再证明,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了解本国所处时代的现象和本质,根据本国的条件提出理论和政策,完善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等上层建筑,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只有充分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及其协同演化,才能提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协同演化;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

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只有西欧和北美等少数国家相继实现了工业化,走上了经济加速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辉煌。二十世纪中期,东亚的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成功地实现工业化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东亚奇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通过改革其计划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和“中国之谜”。

思考和解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失败之谜,不仅是经济学家梦寐以求的崇高目标,也是包括政治和社会理论家在内的各类学者的崇高追求。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经济学原理,通过概括地梳理关于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一般原理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文献,来理解影响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历程,为提出对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也为当前关于“有为政府”和“有限政府”的学术争论提供一点有关的看法。

一、“中国奇迹”与“中国之谜”

2016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对研发支出核算方法进行改革,不再把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为中间消耗,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据此修订了1952年到201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数据及其增长率。②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修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公告》,中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7月5日.根据这些最新数据,在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动荡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迅速从战争中得以稳定和恢复。为了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逐步建立起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模仿前苏联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尽可能地将资源动员起来,用于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工业发展,启动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加快工业化进程。但是,由于这种“大推进”战略的固有经济缺陷和一系列政治运动的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并不理想,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拉大。

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加到3679亿元,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年均6.7%,但经常大起大落,在每一轮高投资和高增长之后,经济就会陷入收缩和倒退。由于重工业优先战略需要高强度的资金积累,中国政府压抑了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中,虽然初步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工业体系,基础教育和初级医疗保健得到较好发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加上人口增长过快,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到1978年,经济和社会到了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1976年,中国政府终止了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政府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难以为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转变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僵化思维模式,在1978年末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关于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定。由此,中国在乡村和城市开始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商品和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部分的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经济活力大大增强,其结果令人注目,中国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继“东亚奇迹”之后,被称为“中国奇迹”。①Justin Yifu Lin.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3.

从1978年到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79亿元迅速增加到68550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7%,经济总产出加速增加,市场化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连续超越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到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被世人誉为“世界工厂”。与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相联系的是,中国经济迅速摆脱了贫穷与短缺状态,人民的收入和消费大幅度增加,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根据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和相关法律制度,由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是在从西方社会的角度来看市场和相关法律制度不是十分完全的情况下取得的,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又把中国经济的发展称为“中国之谜”。②Linda Yue.Enterprising China- Business,Economic,and Legal Developments since 197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第1页.

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秘诀”在哪里?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一般启示意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理论上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经济发展政策讨论中的分歧

目前,世界上大约只有15%(10亿)的人口生活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却有约35%(25亿)的人口生活在贫穷的农业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与验证方法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但主要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为研究对象,是适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分析框架。由于贫穷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具有与经济发达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情况,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忽视了对贫穷和乡村地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是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形成的,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其假设前提的,经常还是以在发达国家也尚未能完全能够达到的理想条件为前提,并且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自身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在变化,缺乏对中国这种快速跨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分析框架。在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贫穷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与总结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而提出的贫穷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也有着深刻的差异,二者的典型代表分别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③参见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43596241.html

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需要采用的发展政策工具方面,与会者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称作“华盛顿共识”,提出了以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导向的十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实施利率市场化;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保护私人财产权。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篇调查论文,他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可以算是一些落后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北京共识”的特征包括: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北京共识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样注重社会变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一种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思路。

三、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

(一)“看不见的手”原理

公元前104到公元前91年,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完成了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在其《货殖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汉代经济繁荣和社会兴盛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得出了人们的自利行为和商业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的论断。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54页、第3256页。

1776年,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深入地观察和总结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商品生产从手工作坊向工厂制度转变过程中自由竞争市场、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后,发表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从历史和逻辑上系统地提出了作为现代经济学基准理论的核心经济原理——“看不见的手”原理。

“每个人都尽最大努力,运用其资本,从事家庭产业,以使其产品具有最大价值;每个人必然尽其所能,努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可能地达到最大。一般来说,他既没有想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促进了多少公共利益。”

“……在使其产品达到最大价值的过程中,他只在意自己的收获,在这种情况下,和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促进了他没有想要促进的目的。他没有想要这样做,对社会来说,也不是总是更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与其真的想要促进社会利益时相比,他经常更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利益。”②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Bantam Dell,2003,第572页。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行为主要是受自利这一主要力量的引导,在经济体系中,人们在市场上自主地进行相互作用,就会产生有规律的模式。正如阿伦·B·克鲁格所指出的,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中,人们的自主行动会产生秩序,而不是混乱。③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Bantam Dell, 2003, 第 xi页。

(二)剩余价值与资本积累理论

卡尔·马克思在系统考察和分析总结了十九世纪英国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变为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快速发展的加速增长规律,并于1859年和1867年分别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家的目标不仅是生产一种使用价值,也是生产一种商品;不仅是使用价值,而且是价值;不仅是价值,而且是剩余价值。”

“把剩余价值用作资本,把它再变成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使资本再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①K arl Marx.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by Random House,Inc.,1906,第207页、第634页、第636页。

(三)主流经济增长理论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1)各种生产要素的增加,特别是资本的增加;(2)产业结构由低附加值行业升级为高附加值行业;(3)技术创新。在这些因素中,资本积累率和技术创新最为重要,而且技术创新的速度会影响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的连续积累最终会导致边际收益递减,从而降低资本积累的动机,从而也不会有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正是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促进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大推进战略或核心-边缘理论的倡导者认为,经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重要区别在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把经济发展等同于产业与技术结构升级,从而主张采用重工业导向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提升产业和技术结构。为了升级产业和技术结构,这种战略主张动员有限的资源,支持一个或两个资本密集行业的发展。其问题在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因素,即经济发展或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采取大推进战略的国家,之所以遇到许多发展上的困难,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上它们忽视了其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②Ju stin Yifu Lin.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3,第13页、第 111-112页。

(四)制度决定论

罗伯特·福格尔、大卫·兰德斯和道格拉斯·诺思等经济史学家认为,进步的制度是经济繁荣的真正原因,在过去数个世纪中,富裕国家制定的制度允许甚至鼓励在整个经济中积累生产要素,如机械、交通设施、健康、技能、思想及其产物,使其人民能够改善其物质生活条件。③Partha Dasgupta.Economic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第25页。

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繁荣和贫穷的起源》中,当代政治理论学者达龙·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兴衰论,即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包容共享的制度使人们相信,如果他们努力工作,就可以赚钱并实际上拥有财富,可以促成创新、经济扩张、财富共享与和平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投资和社会繁荣。相反,排他性地攫取利益的制度使人们相信,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也不能赚钱并实际上拥有财富,无法促成创新、经济扩张、财富共享与和平的良性循环,因而无法促进投资和社会繁荣,社会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④Daron Acemoglu,James A.Robinson.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London:Profile Books LTD,2012.

(五)经济发展的信任基础

1995年,法兰西斯·福山系统地分析了文化和信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⑤Francis Fukuyama.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Free Press Paperbacks,1995.他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人们的劳动分工与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取得对各方有利的结果。如果人们能够发现互利的合作机会,并且能够达成分担成本共享收益的协议,还需要人们能够相信各方能够实际上信守和实施合约,避免采取短期有利但不利于长期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

重复博弈论的创立者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证明,合约各方在事实上信守和实施长期合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同意采取的行动的各个阶段,如果所有其他各方打算信守承诺,每一方是否信守承诺取决于是否符合其自身的利益;二是在同意采取的行动的各个阶段,各方还要相信所有其他各方都会信守承诺。如果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关于合约将得到信守的信念体系就会使合约成为可以自动实施的,也就是说,各方都信守合约并实施同意采取的合作行动构成所谓的纳什均衡,如果所有其他各方都信守合约,任何一方都没有违约的动机。

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会存在多个纳什均衡,某些纳什均衡会产生对社会各方都有利的结果,其他的纳什均衡则不会产生对各方都有利的结果。为了要达到对各方都有利的结果的纳什均衡,上面的两个条件意味着各方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努力,以使各方形成所有各方都将信守合约的共同信念体系,否则,即使是对各方有利的合约,也无法实施并事实上取得对各方有利的结果。社会中的人际互信是合作共赢的行动基础,在不同的社会情形中,人们形成互信的机制是不同的,从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效果。①Partha Dasgupta.Econom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第31-33页。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原理

(一)比较优势遵循战略

林毅夫认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和英国、北美、西欧、日本、韩国、台湾的经济发展经验,以及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进程都说明,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充分利用由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是取得经济发展成功的重要的必要条件。②Ju stin Yifu Lin.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3, 第108-109、第 112页、第 113-114页、第 116-124页。

要素禀赋结构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由于变化较大的唯一因素是资本,所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是指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缺乏的正是资本。采用重工业发展战略,需要把有限的资本用于少数几个行业,其他行业的发展则受到抑制。由于成本高、效率低、竞争力弱,这些重工业无法产生经济剩余和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无法升级,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能升级,整体经济表现无法改善,消费品生产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经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陷阱。

采取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从劳动密集产业开始,逐步发展了它们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都达到或接近于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采取比较优势遵循战略,随着经济的起飞和发展,资本积累和人均资本量都会增加,资源禀赋结构得以改善,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并最终转向信息密集产业和服务业。

虽然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其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也试图采用进口替代战略,强调重化工业的发展,但不久之后就认识到“大推进”战略的沉重经济代价,从而较早地放弃了这一战略。它们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增加出口和经济外向性。在其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它们的主导产业都符合其当时的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转变、技术进步和人均收入的提高都是经济发展过程的自发结果,经济落后国家应当着重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或人均资本量。依据劳动力丰富、相对价格低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的轻工业,生产成本较低,竞争力强,有利于加快资本积累和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人均资本的增加会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转变,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绩效,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了引导企业对经济的比较优势作出积极的正确反应,需要要素的价格结构充分反映要素禀赋结构中各个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相对稀缺程度),这就要发挥市场机制的竞争和价格发现的作用,使企业的产品和技术选择与开发,从而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符合特定的要素禀赋结构。在比较优势遵循战略中,政府必须保持市场的竞争规则,保证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和正确的价格信号,并对具有正外部性的能源、交通、电信网络、资本市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科学研究、卫生保健进行公共投资。

(二)经济发展新阶段理论

2016年,文一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理论来说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③Yi Wen.The Making of an Economic Superpower- Unlocking China’s Secret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Th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2016,第2-6,17,19页.该书中文版《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他认为,自1960年代以来,基于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理论,如进口替代战略、大推进理论、大爆炸(休克)疗法、结构调整计划(华盛顿共识)的共同的重要特征,是把西方国家工业化的结果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导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通过首先发展资本密集产业(如化工、钢铁和汽车工业),或者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如浮动汇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国有财产和自然资源的全面私有化),或者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如民主和普遍选举权),来实现工业化。

实际上,工业化不仅是企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也是国家建设的努力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协调。错误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会导致对一个国家的灾难性甚至不可逆转的恶果。自由市场单独不能实现工业化,民主也不是成功的秘诀,全面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不是其关键,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也不是正确的方案。

经济发展新阶段理论认识到,市场和市场创立者的缺失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由于是交换的力量引起劳动分工,劳动分工的程度必然总是受到交换力量大小的约束,或者说受到市场大小的约束。如果市场很小,没有人会想完全专注于一种职业,因为缺乏用其劳动产出的超出其自身消费的剩余部分去交换他需要的其他人的劳动产出的剩余部分的力量。”①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Bantam Dell,2003,第27页。

经济发展新阶段理论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工业化由有顺序的一系列市场创建的不同阶段构成,各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障碍,自给自足的个体不能通过自由竞争市场(看不见的手)单独完成,国家也不能通过获得国外援助或自上而下的方法(大推进或休克疗法)进行一次性的巨额国民投资高潮来实现工业化。

经济发展新阶段理论认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次序的市场(需求)创建和市场结构转换过程,从农业市场结构到原初工业市场结构,再到轻工业市场结构,再到重工业市场结构,最后到达服务导向的福利国家市场结构。每个早期发展阶段或市场结构都为后一发展阶段的连续的市场创建和结构演变提供必要但非充分的成功条件,不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不经过有次序的必要发展阶段,就会导致发展失败和混乱,或者不成熟的工业化,如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不论政治制度如何(内生于经济发展)。

(三)内生型工业化②温 铁军:《金融全球化成本向新兴国家转嫁与中国生态文明战略》——在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第11期活动上的演讲;文献来源:“温铁军:这才是中国政府能化解大危机的真正原因!”,瞭望智库,2016年。

温铁军认为,中国是一个原住民大国,历史上就不是对外殖民的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为主的现代化形成巨大成本,中国不可能向外转嫁成本,必须走内生型工业化发展。中国是大型的大陆国家,具有内在的区域多样性和技术差异性,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化,有可能靠政府的统筹协调,利用大型大陆国家的地理纵深这种内生性优势走出工业化阶段的生产过剩危机。

中国每年有2~3亿农民打工者,他们是廉价的劳动力,因为他们只得到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收入。农村承包土地是农村居民安身立命的零风险资产,是家庭劳动力外出零风险的经济基础。城市工业只使用17~30岁的农村年轻劳动力,留守劳动力承担年轻劳动力的转移成本。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巨大贡献,中国工业化才得以成功!

中国和拉美、非洲不一样,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搬到非洲、拉美去。非洲每个劳动力的表面价格低,实际价格高得多。拉美国家的城市化率大多高达70~80%以上,因为它们都超前城市化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是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全部成本,他们得能够养家糊口。

(四)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③Gregory C.Chow.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经过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长期研究,邹至庄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为重要的世界事件,强调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特点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七个重要的制度特征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政府官员的官僚主义行为;广泛的公有制;道德-法律体系;强调集体福祉;共产党的一党制;有智慧的务实政府;丰富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

中国的经济转型有四个特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渐进和试验的改革过程,非政府部门的创举及其与政府现代化发展政策的互动,传统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适当的制度变革与发展战略。中国经济改革成功有五个原因:执政党和政府的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执政党和政府官员以及广大人民的支持;政治稳定性;大量优质人力资本和海外华人的贡献;领导人的能力,特别是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远见卓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可以得出六个重要论断:私有制不是管理效率的必要条件;市场激励不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充分条件;政府形式对经济增长率无关;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服务于市场经济;政治可行性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中央计划经济的官僚经济制度难以根除。

(五)经济增长因素协同观

对上述经济发展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解,可以从总体上总结出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秘诀。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和领导人转变僵化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在1978年之前建立的较为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和积累的丰富而优质的人力资本基础上,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渐进改革开放的务实态度,抓住冷战结束后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以及国际资本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制定了适合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法规,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主动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创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部分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出被计划经济体制压抑的巨大生产力,鼓励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资源配置更加接近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各种生产要素持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增加,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由低附加值行业不断升级为高附加值行业,使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实现了快速和加速发展。万事俱备,还需东风。正是这些政治经济因素的时空集聚、相互促进与协同演化,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基本原因和“秘诀”之所在,其改革和发展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一般的启示意义。通俗地说,经济发展要取得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协同作用。

五、关于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的讨论

以上对经济发展一般原理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的理论分析说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有利的政治、经济和制度、文化因素的时空集聚、相互促进与协同演化,仅考虑某些增长因素的传统经济理论模型虽然可以说明经济发展的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却不能使人们充分地理解实现了快速和加速发展的全部“秘诀”。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经济增长因素分解模型进行扩展,建立新的动态协同的经济发展分析框架。

传统的索洛和罗默经济增长模型总是假设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只考虑某种增长因素的变动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可以说明中短期内经济增长的变动因素,例如Y=f(K,L),Y=f(K,AL),Y=f(K,AH),Y=f(K,HL),Y=Af(K,L,H,N),其中 Y表示经济产出,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H表示人力资本,N表示自然资源,A表示技术进步与社会基础设施。①C harles I.Jones.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W.W.Norton & Company, Inc., 2002.David Romer.Advanced Macroeconomics.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12.

动态协同的经济发展模型可以表示为:Y=CoEv(A,F),其中F={K,L,H,N},代表各种常规经济要素的集合,A={P,T,S,C},P表示各种政治与制度因素,T表示各种科技与国际因素,S表示各种社会因素,C表示各种文化因素。所以A包括一国所处的时代机遇与国情条件的集合,如科技进步、社科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机制、国际环境、贸易条件、政府制度、法律、政治变动、社会规范、个人特质、人际信任、社会诚信、教育、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等非常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CoEv表示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与互补演化构成的整体经济发展条件。

正如林毅夫所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开始时的结构主义发展观和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观都没有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②林毅夫《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6期。少数几个赶上发达国家的东亚经济体在二战以后推行的是出口导向战略,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从传统、小规模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资本积累逐步使产业结构升级到资本、技术、信息比较密集的产业。中国和越南等少数几个在转型过程中实现了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国家,推行的则是从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来看最糟糕的渐进、双轨的转型。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一再证明,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了解本国所处时代的现象和本质,根据本国的条件提出理论和政策,完善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等上层建筑,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只有充分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及其协同演化,才能提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F061.3

A

1003-4145[2017]12-0122-07

2017-10-21

丁言强,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商学院专任客座教授。

①本文为入选2017年5月意大利罗马大学欧亚商学与经济学会(EBES)第22届会议论文。作者对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栾晓平)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