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策略

2017-04-03 03:11白桂华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半干旱纯林西北

白桂华

(辽宁省建平县江河流域保护管理局)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策略

白桂华

(辽宁省建平县江河流域保护管理局)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生态环境脆弱。针对目前植被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造林上变纯林为混交林、充分利用植被恢复区域的天然降水潜力、加强管理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加大植被恢复有害生物的防治等对策措施。

植被恢复 生态保护 造林 辽西半干旱地区

辽西地区包括辽宁省的朝阳、锦州和阜新三市的全部及葫芦岛市的部分区域,气候十分干旱,年均降水量不足550 mm,风力活动较为强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上人们过度放牧与开垦,破坏了生态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生态资源利用与蓄养失调,土地生产力水平极度下降,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危害。因此,恢复和提升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时不我待。针对辽西地区的植被生长特点和植被恢复的特定要求,现对其植被恢复与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1 植被演变和植被劣化的具体表现

1.1 辽西北半干旱区植被演变

辽西北半干旱区属低山丘陵区,河流纵横交错,滩地较为开阔。自古以来,森林及草原天然植被分布广泛,山林植被覆盖率高,其蓄水和保土能力很强,河水丰盈,水利资源条件良好。清朝乾隆年间,为了实现军事建设的需要,大规模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毁灭性损毁。清朝末期,剩余残林和天然次生林再次遭受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针对生态脆弱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中后期,国家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使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种类和数量逐渐恢复,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1.2 辽西北半干旱区植被劣化的具体表现

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我适应、自我恢复的基础,也是其维持稳定和功能优化的前提条件。然而,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在实施植被恢复过程中却没有完全遵循这一生态法则,割裂了植被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最终的结局是“绿色沙漠”被应运克隆。具体表现在:单调以乔木为主,忽略灌木与草类种植,导致层次结构不良,生态功能不完善;树种结构单一,抗病虫能力差,稳定性弱。由于树种配置的不合理,导致生态自我维系、调节能力低,加速了土地生产力衰退。若要解决这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就需要研究如何从被破坏的天然植被恢复入手,使人工恢复与生态自我恢复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植被的生态功能与效益。

2 植被恢复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干旱缺水是植被恢复与保护的首要问题

水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干旱缺水必然导致植物生长不良。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天然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无论是区域化的造林种草生态建设,还是工程化的人工促进生态植被自然恢复,都是严峻的挑战。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多年来实施植被恢复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植树造林,但由于干旱缺水,不仅成活率低,而且生长缓慢。

2.2 林种单一是植被恢复与保护的关键问题

多年来,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均以开发营造纯林为主,如大面积的营造沙棘林、山杏林、杨树林等。纯林的特点是营造方便,但极易造成林木病虫害的高频率、高级次发生。与单一纯林比较,混交林复层结构形成的林冠、林幕较为浓密、郁闭,根系发达的树种可吸收深层土壤水,不仅可快速恢复地表植被,提高覆盖率,有效抵御自然灾害,而且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混交林的地上层次较多、地下根系错综,形成了结构良好的自我保护体系,实现了不同类型树种之间相互依附、协调和扶持,当遇有洪水、飓风侵袭时,其御灾能力比单一纯林要高得多。

2.3 植被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是植被恢复与保护的重要问题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林业植被资源质量较低,其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林木病虫害多发就是明证。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工造林比例大,单一纯林多,林龄偏小,形成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较差;天然林比例小,复合混交林面积少,生物多样性尚未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抗灾能力脆弱,容易诱发病虫害。

3 植被恢复与保护策略

3.1 在造林上变纯林为混交林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为思想观念的支配,形成了造林树种单一的状况。事实上,多年来的造林实践证明,适宜的林种是比较多的。如以油松、侧柏、沙棘、刺槐、山杏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林,以樟子松、杨树、柳树等为主的防风固沙林,以杨树、榆树、刺槐等为主的农田防护林。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以这些适宜当地生长的林种为主,适当引进新的林种,根据不同地域生态防护的需要,进行科学搭配,采用乔灌混交、乔乔混交、乔草混交、灌草混交、乔灌草混交等方式,以形成立体植被复合结构,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达到尽快成林,提高植被覆盖率的目的。

3.2 挖掘植被恢复区域的天然降水潜力

辽西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可分为旱区造林和灌区造林。特别是在旱区造林,天然降水是唯一的水源。依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特点,合理利用干旱区的地形条件,兴修小型、微型蓄水设施进行集流,以满足林木初植浇灌和生长中后期的局部补灌,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另外,也可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实施径流林业整地蓄水、在林木树坑填埋沙壤土和砂烁石防止天然蒸发、膜袋灌水近树节灌等,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解决植被恢复中最为主要的缺水问题。

3.3 加强管理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生态自然修复是近20年来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基本手段,各地的实践证明,可大大加快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借鉴成功经验,通过划定封禁保护区域,制定实施封育保护办法,加强管理预防人为破坏,巧用大自然的威力恢复植被,是一种费省效宏的可行措施。

3.4 加大植被恢复有害生物的防治

首先,要切实强化森林植被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机制,对森林植被有害生物动态实施全面、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及早发现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治。其次,要严把引进树草种检疫关,防止危险性病虫输入与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第三,要充分利用好生物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病虫害。

[1]张金香,等.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J].河北水利科技,1996(2):10-14.

[2]李秀彬,景 可.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经验与治理模式[J].中国水土保持,2008(12):57-62.

S714.7;S727.2

C

1008-0120(2017)03-0038-02

2017-06-06

白桂华(1975-):女,高级工程师;通讯地址:辽宁省建平县,122400

猜你喜欢
半干旱纯林西北
晋北地区半干旱风沙区典型林分适宜性评价
一座西北小城
一种半干旱地区苹果园贮水棒
西北不惑
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碳储量
黔西北行吟
挪用公款8700万的“一把手”
浅谈半干旱地区丘陵混交林造林模式
桉树纯林和桉-珍混交林水土流失规律的分析
王佩:为半干旱地区集聚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