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理怀疑到聚众思辨
----《怀疑》的现实隐喻

2017-04-03 08:27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阿洛弗林西斯

张 彤

(辽宁文化艺术研究院 研究部, 辽宁 沈阳 110011)

从合理怀疑到聚众思辨
----《怀疑》的现实隐喻

张 彤

(辽宁文化艺术研究院 研究部, 辽宁 沈阳 110011)

简述了《怀疑》的故事内容及演出获奖情况,分析了强悍戏剧张力生成的原因,认为这种张力是通过人物的极致人格魅力实现的,戏剧的现实隐喻隐藏在个人合理怀疑到聚众思辨的过程中,提出思辨精神的缺失是戏剧创作长期存在的问题。

合理怀疑; 聚众思辨; 《怀疑》

一、 概 述

约翰·P·尚利是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是在教会学校度过的。因此,他能够将对人性的考量和更深层的思考融入耳濡目染的宗教神学之中。《怀疑》的故事发生在1964年纽约的天主教会学校,阿洛西斯修女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出于本能和职业敏感,她怀疑弗林神父对学校里唯一的黑人学生唐纳特别照顾是另有所图,或者他已经引诱了唐纳,而她掌握的全部证据只是詹姆斯修女含糊不清的观察和内心感觉。面对阿洛西斯修女的置疑,神父极力为自己申辩,可仍然无法消除她心中的怀疑……

2005年,尚利亲自导演的话剧《怀疑》连续获得普里策戏剧奖、托尼奖和纽约剧评最佳戏剧奖三项大奖。至今,《怀疑》在百老汇持续演出了近千场。2008年,尚利又自编自导了电影《虐童疑云》,该片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提名。

中国国家话剧院将《怀疑》在百老汇登台的同一年翻译并排演了这台话剧。如此神速与美国同步上演新剧,在当时的中国剧坛尚属首次。国内演出至少有6个可考的版本,以国家话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版本为佳。很有意味的是演出结束后的投票环节,让观众投票“判定”弗林神父是否犯有不轨行为。纽约的观众在投票中大都认定弗林神父有“不轨”行为,而北京和上海的观众绝大部分认为他是清白的。对于投票的差异,除了外国人长于思辨的原因外,演员的演绎也起了很大作用。李野萍让阿洛斯修女充满了“土皇帝”式的威权感,刘小锋出色地表演了弗林神父的“清白”,让看过戏的人都相信了弗林神父是无辜的。

二、 极致人格魅力构成强悍的戏剧张力

《怀疑》的剧情推进是以两两对话展开的直接申辩,每组对话都给出一定量的信息,貌似枯燥单调,而如果跟随人物对话,很快就能感受到对话字里行间那汹涌的戏剧张力。戏剧张力突出地表现在阿洛西斯修女身上,极致人格让她与其他人物形成不可调节的矛盾,突显在舞台上是一股极致的美感魅力,构成全剧最为强悍的戏剧张力。

阿洛西斯修女傲慢、顽固、自负、多疑、老谋深算,充满独裁者的威权感,似乎她对受学生欢迎的弗林神父早有成见,抓住詹姆斯修女言语中的一鳞半爪,然后放大,作为怀疑的证据,不断试图从与他人的交谈中获取证据,最后竟不惜撒谎以证实自己的怀疑;詹姆斯修女善良、单纯、幼稚、但又不失正直,心中有主见、不盲从,对给弗林神父造成麻烦深感歉疚;弗林神父自带神秘感,对阿洛西斯修女的苦苦相逼,他表现出无奈、委曲到反抗的过程,当阿洛西斯修女违背道德信仰撒谎逼迫他时,神父表示即便会被调离,也绝不会回答;穆勒太太,黑人学生唐纳的母亲,她明确反对校长的怀疑,只是希望儿子能够顺利地从教会学校毕业。

在彼此不断摩擦和激烈碰撞的矛盾冲突中,阿洛西斯修女是不讨学生喜欢的。她要求学生们用蘸水钢笔,不许用自来水钢笔,更不许用圆珠笔。用她的话是:“都学会了容易的办法,还教他们干什么?”她说流鼻血的孩子是装的,告诫詹姆士修女别那么单纯;认为体育音乐等课程是浪费时间,奉劝詹姆士修女不要对历史那么上心……据此,大多数人会认为阿洛西斯修女的内心是分裂的。而实际情况是,她的行为是遵从了性格中的偏执。当她对弗林神父的偏执遇到詹姆斯修女含混不清的言语时,她认定神父亵渎了宗教,所以不顾一切开展调查,甚至不惜背叛她竭诚捍卫的宗教道德。

然而,阿洛西斯修女对神父的怀疑仅仅是因为她内心的偏执吗?也不尽然。作为校长,她恪守秩序,崇信纪律,规定老师学生都要按规定行事,尽管古板、僵化、顽固,也只在乎学生们在校的情况,但她却能准确说出詹姆斯修女班上全部48个学生的名字,并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应该说她是尽职尽责的。修女的身份,意味着她对信仰和职责看得比什么都重,这解释了她为何不顾一切地开展维护教堂圣洁的调查,她的信仰不允许她看到丑恶不去揭发与制止。该剧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讽刺宗教保守派,也并非要质疑宗教信仰,更不是将指责抛向修女们。尚利在卷首写了这样一段话:“本剧献给诸多在医院、学校和老人之家勤勉奉献了一生的天主教修女们。尽管她们一直承受着恶意的讽刺和嘲笑,而我们中又有谁能那样的慷慨无私呢?”勤勉、奉献、承受、慷慨无私,他显然要提醒读者,不要因为剧中阿洛西斯修女的怀疑而盲目指责。

当阿洛西斯修女说出“我真是怀疑啊!我真是太怀疑了!”,那一瞬间,她性格中的“我执”令我着迷。我相信,她太相信自己的怀疑了,因而,没有怀疑自己的怀疑。当弗林神父调职升迁的消息传来,她难以置信,她流泪了……从头到尾严苛而坚定的眼神,此刻突然流出眼泪,绝对是震撼的。

阿洛西斯修女极致的“我执”人格在生活中很普遍。无需理由也不必被证实的坚持会让他人无法忍受,而自身也会产生同步的心理不适,在尚利眼里,“那是一个有趣的时刻”。他将“怀疑”这种微妙的纯意识的东西作为审美主体搬上戏剧舞台,写坚持信仰的修女对神父的怀疑,将人性的剖析融入宗教神学。阿洛西斯修女的“我执”构成了与他人的不可调和,矛盾不可解除,她的特殊身份、宗教信仰又将“我执”置于更极端的情境,强悍的戏剧张力和魅力由此蔓延开来。

三、 当代社会的寓言隐喻:从合理怀疑到聚众思辨

《怀疑》的英文剧本原名是《Doubt: A Parable》。Doubt在英文中是不确定的意思,在中文语境的约定俗成中略带有贬义。Parable,寓言,通常具有警示、启示的意义。《怀疑》作为寓言的价值在于带动观众开启了合理的怀疑的思辨过程。

神父与少年在屋中做了什么,没有人知道答案。而这出戏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尚利根本就没想给出一个明确答案。端倪出现在开篇弗林神父的布道词中----当你们迷茫的时候,你们如何处事?

真相,剧作家没有写。前半段,人们几乎深信阿洛西斯修女的怀疑是出于偏见,一边倒地相信神父是“清白”的;后半段,随着穆勒太太的出场,“真相”瞬间呼啸而至又顷刻远离,深信不疑开始松动,最终我们是选择怀疑还是相信?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怀疑》留给我们太多的“不确定”,当我们无法确定地相信时,我们只能保持合理的怀疑。

弗林神父真如他所说的是清白的吗?也许神父开明温和的外表下隐藏着恋童癖?圣坛的祭酒,是唐纳好奇自己喝下的,还是在弗林神父别有用心的劝慰下喝的?根据描述,弗林神父对学校里唯一的黑人学生唐纳格外的关注,经常单独地跟唐纳相处;因为种族歧视,唐纳只能在教会学校学习,没有朋友,备受冷落和孤独,神父的关怀恰好弥补了心理缺失……

最后一幕,阿洛西斯修女与弗林神父的对质是戏剧的高潮。为证实怀疑,阿洛西斯修女撒了个谎。她把怀疑当成一件做了会远离上帝却不得不为上帝去做的事。令人惊讶的是,面对“前科”的指控和被调离的威胁,神父仍然拒绝说出真相。阿洛西斯修女把整件事情告诉了本尼迪克特主持,然而,弗林神父的离开却是晋升去了另一教区。阿洛西斯修女是该相信本尼迪克特主持,还是应该怀疑主持与与神父同流合污?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她完全有理由怀疑这是包庇邪恶的行为。听到神父升迁的消息,修女异常痛苦,或许,她在深度怀疑中察觉到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圣洁。

也许阿洛西斯修女怀疑的动机并不单纯。她出于个人偏见与嫉妒,巩固自己在学校里的权威地位而设计赶走神父?或者是守旧的阿洛西斯修女对主张宗教世俗改革的神父的报复?或者她接受了什么直接授意?总之,很有可能不是看到的那样是出于好意和善意。即便修女的出发点是好的,却不见得与人无伤。违反道德准则去求证,就一定是对男孩的保护吗?穆勒太太拒绝怀疑神父,因为事情一旦被证实,她的孩子就会失学,而他暴戾的父亲很可能会被打死。这是修女没有考虑到的,而一个母亲却本能地做出了保护孩子的行为。穆勒太太对阿洛西斯修女说:“或许你以为你在主持正义,但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简单。”穆勒太太甚至差点提出可能是男孩引诱了神父。又如果是神父与少年是两厢情愿呢?人为既定的行为规范和当事人的意愿哪个更重要?耐人寻味的是,当事人之一的少年,修女想“保护”的那个孩子始终没有出场。

种种假设,都不会被证实。通过一连串疑问的无限期悬置,尚利旨在表达合理怀疑在生活中的重量。在他看来,“怀疑比信念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多的精力;因为信仰是一个歇脚处而怀疑则是无限……我们必须学会在一个充满不定性的世界中生活。”[1]他还写道:“这是一个蜕变的时代,信仰已开始堕落,伪善则取而代之,尤其在意识形态已被冲破但尚未改变之时。这是生命前行中最危险最紧要之处。这变化的开端就是怀疑。”[2]

《怀疑》的审美价值在于由怀疑自然过渡到思辨。跟随人物之间的机锋对话,我们不断进行着合理的怀疑,这正是剧作家想要的剧场里的聚众思辨。如美国大法官伦德·汉特所说,“自由的精神,就是时时保持着怀疑与质疑的精神”[3]。所以,当上戏毕业生张璐、丁美婷跟《怀疑》的翻译胡开奇提及想自费排演这出戏时,胡开奇形容自己的感觉是“好像一扇门重又开启了”[4]。

四、 思辨精神:中国戏剧之殇

喜欢看《怀疑》这类充满思辨色彩的戏,观剧之时不得不动用大脑,因而格外享受这思考的过程。观看大多数国产戏剧时,大脑通常是不用工作的,附带着还能休闲娱乐一番。每当与国外优秀戏剧面对面,尽享饕餮后,内心中的某处分明感受到了灼热与刺痛。

《哥本哈根》《怀疑》这类戏剧,着重引导观众根据其“不确定性”进行思辨[5]。思辨精神的普照下,人性的复杂多面、丰富的情感、时代独特的体悟与发现,理念与事情人情的孰是孰非,都将被置于舞台之上,角色带着观众共同思考。而国内原创戏剧大多在“确定性”上下足了功夫,说理说事,即便有争议,也必然会被道德化解,道德教化的目的非常明显。于艺术创作而言,戏剧没有空间和留白,就等于丧失了质疑与反思的权利,到头来便是固步自封。

田本相在中国戏剧“二度西潮”研讨会上说,“1990年代以来,鲜少值得称道的杰作出现。如果把中国戏剧放到世界戏剧的视阈下,这个时间节点恐怕还要向前推。”[6]《雷雨》《茶馆》后,再无出其右者,原因是多方面的。戏剧观念对于创新过分倚重于舞台表现上的推陈出新,戏剧人满足于拿来主义而缺少探索精神,中国“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传统……思辨精神的长期缺失是不容回避的中国戏剧之殇,正因如此,人们与世界戏剧的距离是不能回避的。

戏剧进入中国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20世纪80年代,至少还出现过《狗儿爷涅槃》《桑树坪记事》,而90年代,小剧场运动出现了《绝对信号》《车站》《屋内有热流》《思凡》等作品,只可惜,这股“我要表达”的潮流很快被商业大潮所湮没。进入21世纪,资本操控的商业戏剧表现出泛娱乐化的特质,主流戏剧也在远离探索的路上渐行渐远。戏剧节、艺术节、汇演、展演、原创邀请展,等等,不一而足,国内的戏剧市场看上去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每年上演的剧目少说也有300余部,能流传下来的能有多少?获奖作品还有多少在演出?一堆又一堆同质化低水准的戏剧被生产出来,不能不说浪费了不少资源。

每每国外的良心剧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戏剧圈内人就会不约而同地在剧场聚合,唯恐落后。同时,一定会快速出炉自己的戏剧观感,表明这个文化事件我有份儿参与。感叹和佩服的同时,似乎自己还有艺术良知。然而,思辨也仅限于此。炒完热点,依旧回归原来的位子,不想“思辨”,也已然不会“思辨”。

近几年在中国大热的波兰戏剧,每年都会给国内戏剧一点“颜色”看看。从《假面·玛丽莲》《先人祭》《伐木》,到今年的《英雄广场》《阿波隆尼亚》,他们的戏剧令我们深深折服[7]。波兰的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反思民族之殇的时候,我们的戏剧却纠结于舞台表现手法的花样出新;外国戏剧普遍探讨人类的精神困境,我们的戏剧在追名逐利中忘却戏剧的使命[8]。经历了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有更多的伤痛与沉重可供深入挖掘,可是为什么我们写不出《英雄广场》《阿波隆尼亚》一样的思辨戏剧?戏剧评论人“北小京看话剧”在写给《阿波隆尼亚》研讨会的发言中说,“我那一颗深埋在大数据娱乐之下的灵魂,被波兰戏剧揪了出来。然而,当波兰戏剧的大幕关闭,回头面对自己国家的戏剧场时,我那已经被揪出来的灵魂,却无处可去,这让我感到赤裸羞耻。”[9]

当下,还有多少人在思考如何做戏剧?做怎样的戏剧?戏剧未来的走向在哪里?

丘吉尔说,当我们不会反驳时,骗子就产生了。当一个民族不愿思考、不能思考的时候,这个民族的未来在哪里?当我们的戏剧不再思辨,戏剧的未来将在哪里?《怀疑》的寓言隐喻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对接起来,让我们充分质疑、反思。而当自己已不是走进剧场前的那个自己,感觉真的很好。

[1] 李靖舒. 隐喻的关联性[J]. 沈阳大学学报, 2010(3):81-83.

[2] 尚利,等. 怀疑:普利策奖戏剧集[M]. 胡开奇,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1.

[3] 圆首的秘书. 怀疑:被消解的深意[N]. 北京青年报, 2014-08-01(B09).

[4] 陈洁,谢世坚. 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隐喻[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705-709.

[5] 潘妤. 怀疑:用对话和思辨编织的戏剧[N]. 东方早报, 2010-05-14(14).

[6] 赵志勇. 话语和真相:评话剧怀疑[J]. 戏剧, 2007(2):103-109.

[7] 孙惠柱. 深藏不露的写实力作:观美国话剧怀疑[J]. 戏剧文学, 2011(6):20-21.

[8] 田本相. 戏剧到底得了什么病[N]. 北京日报, 2016-05-26(15).

[9] 北小京看话剧我就在你的身边:写给波兰戏剧阿波隆尼亚研讨会的发言,http:∥www.weibo.com/p/1005052641162085/home?profile_ftype=1&is_all=1#_rnd1503889304142.

FromIndividualRationalSuspiciontoCollectiveSpeculation:MetaphorofDoubt

ZhangTong

(Research Department, Liaoning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Arts, Shenyang 110011, China)

The story content and performance awards ofDoubtare introduced briefly. The causes of the generation of powerful drama tension are analyz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tension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ultimate personality charm of the characters. The realistic metaphor of drama is hidden in the process from individual rational suspicion to collective speculatio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lack of speculative spirit is the long-standing problem of drama creation.

rational suspicion; collective speculation;Doubt

2016-11-07

张 彤(1982-),女,辽宁沈阳人,辽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95-5464(2017)05-0638-04

I 106

A

【责任编辑张跃双】

猜你喜欢
阿洛弗林西斯
天才大厨弗林·麦加利
天才大厨弗林·麦加利
阿洛的奇遇
阿洛与阿萝
阿洛与阿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