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生命教育中的人道理念传播导向

2017-04-04 15:53黄毅敏
关键词:人道敬畏体验式

黄毅敏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引领人间正道的价值理念。人道的使命是尊重和保护生命,维护所有生命的健康和尊严。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知与尊重,让生命意识融入到人类生存全过程,从而形成敬畏生命潜意识。生命教育重在体验,重在感同身受,从现阶段国内生命教育的发展来看,缺乏的恰恰是关乎生命的人道价值理念传播与强化,缺乏青少年可以实实在在参与、受益终生的基本体验,缺乏对各种教育资源和生命安全教育措施的整合与实践引导。在学校特别是培养卫生与健康卫士的医学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强化医学生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不失为人道价值理念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正确导向。

一、引领关乎生命的人道价值理念

1901年首届诺贝尔和平奖给予亨利·杜南的颁奖词写道:“没有人比您更配得到这一荣誉,因为您在40年前发起了在战场上救护伤兵的国际组织。没有您,也许就永远不能取得红十字这个19世纪最至高无上的人道主义成就。”国际红十字运动最耀眼的产品,正是亨利·杜南所倡导传播的普世适用的人道价值理念[1]。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亨利·杜南在《索尔弗利诺回忆录》中提出“两项建议”,一是在各国设立全国性的志愿伤兵救护组织,二是签订一份国际公约确认伤兵救护机构组织的中立地位。这两条建议的具体内容表面上似乎并无惊天动地的新意,重要的是其极大地激发出人性的天良,使得人道价值理念及时被提炼和法律化,铸成了19世纪全人类最高的人道主义成就。

人道主义是象征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人道作为一种世界共同的价值理念,超越宗教、种族、国家和敌我、疆域、时空。亨利·杜南的同道和他的继承者非常智慧地从“两项建议”中提炼出“人道”的系列理念,浓缩为《日内瓦公约》中的“国际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并对此加以放大和传播。简而言之,人道,就是保护生命、减轻疾苦、维护尊严、促进和平;公正,就是一视同仁、按需救助;中立,就是中间立场、不偏不倚;独立,就是决策自主、坚持原则;志愿服务,就是自愿参与、不求回报;统一,就是一国一会(红十字组织)、遍及全国;普遍,就是覆盖全球、地位平等。

宋庆龄女士曾在北伐时期就对人道的属性作了理解深刻而富有内涵的阐发:“因为救助他人的疾病痛楚,是起于人类同情心的一种义举,也就是人类不能委卸的一种天职”。其实,人道的使命就是挽救危在旦夕、命垂一线、生死边缘的生命,让每一个生命“活着”是最基本的人道,如果生命不复存在,又谈何健康、尊严、自由、幸福、公平、公正?弘扬人道的首要职责是要不忘初心,开展生命救护,保护人的生命健康;首要使命是开展人道传播,发扬人道精神,守住生命护栏和敬畏生命的道德底线。

二、确立生命健全的人道传播取向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教育是如何使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公民”,按此,人道传播中的生命教育就是如何使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有健全的生命道德观念的公民。如何定义“健全”呢?每个人所处的生命阶段不同、需求层次各异。如果能对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人进行恰当、正向、积极、人道的生命理念指导,就有希望达到“健全的”生命道德观念的教育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较为权威和通用,该理论将人类需求概括为5种,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相对应并从人道主义予以解读的话,生命教育的5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生命至上教育;安全需求——生命防护教育;社交需求——生命关爱教育;尊重需求——生命平等教育;自我实现——生命价值教育。“生命至上”强调每个人应该“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即珍惜自己的生命,敬畏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是否存在、是否珍惜或放弃,与一个人的生命态度息息相关,所以自己的生命态度是生命最大的威胁和保障。“生命防护”主要指“防灾避险、健康第一”,通过救护培训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自救技能和自救意识,在生命得以保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维护人的健康。“生命关爱”强调“互救互助,弱者优先”,树立符合“陌生人伦理”的现代公益价值观和优先帮助最易受损群体的救助伦理。“生命平等”重点在于“尊重弱者和维护尊严”。“生命价值”倡导“积极奉献,专业志愿”。

从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来看,生命教育可归纳为健全的生命伦理观念的精神文化传播和系统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救护知识技能培训两大类。只有健全的生命理念加上娴熟的救护技能才能构建没有漏洞的生命安全网。作为人类社会的价值理念,人道的使命是尊重和保护生命,维护所有生命的健康和尊严。红十字组织是一个“超越”的组织,她超越了肤色、国别、阶级、信仰、意识形态及一切分歧、纷争,不分敌我,不论高低贵贱,高举人道旗帜,动员汇集人间爱心资源,服务于所有危难中困难最紧迫和最易受损害的群体,维护所有生命的尊严。一个组织的存在,需要宣扬的唯有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这才是永恒不朽的;一项事业要传承,不仅仅是依靠满足人们某种具体需要的项目任务,而应该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培植理念的传播与继承者,继而凝聚众多具体行动的践行者。红十字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更是一面旗帜,要充分发挥其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人道为取向推动生命教育等人道价值理念传播,真正成为引领人间正道的精神、力量和旗帜。

三、创新简便有效的生命教育路径

医学教育不仅仅是“医疗”的教育,还包括重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即对人的生命全过程的理解、认知和尊重。体验式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受教育者参与“亲身体验”,帮助其建立健全的生命伦理观念和掌握系统的生命自救知识技能,“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既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创新,也是人道传播途径的探索与创新。

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体验”往往带来更为通彻的感悟:体验灾难,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从而懂得珍惜生命;体验病痛,从而更加珍视安康,促进更加积极地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体验安全救护技术,能够感知生命经常无助,从而做好救死扶伤的各种准备。可以说,生活学习体验就在身边,生命感悟无处不在。体验式教育寓教于乐,教授过程更为形象、生动,是一种主动参与性、互动性、操作性较强的生命教育形式。体验式生命教育旨在通过立体、形象的人道传播和全面、系统的生命体验,实现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生命伦理观念和掌握系统的生命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其承载形式丰富多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教育对象的参与性、回馈性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各种体验式教育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皆为达成更高的人道传播和生命救护要求。

体验式生命教育以弘扬人道精神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自救互救技能训练、防灾避险要领学习、心理健康方法掌握、敬畏生命理念确立等5个要素的渗透,逐步深入、层层推进、立体形象实现人道精神传播,把看似抽象、孤立的人道元素和普世文化内容转化为无处不在的、人性化生活化的情感理念和行动指南。精神传播最根本的目标和真正意义还是在于影响行为,如果不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具有可操作性,精神传播就是空喊口号而不中用。反之,如果没有真正让受教育者领会把握人道精神的内涵,只是简单学会安全救护等技术层面的动作,不仅难以保证其行为正确,还有可能不会用于救死扶伤,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不懂得珍惜。从理念的接受到认同、再到运用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求人道传播也应该是鲜活的、形象的、递进的、可体验、可操作、生活化的生命体验过程。

我省创立的体验式生命教育已被福建省教育厅与省红十字会正式认可,并以规范性文件明确其定义、内涵、原则、要素、路径和政策要求,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推行实施。其在贯彻落实学校公共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围绕防灾避险、心理健康、自救互救等与生命安全主题攸关的内容进行强化体验,尝试一些针对学生主体的基本要求和针对学校主体的选择性要求同时展开,构筑一套适合国情、简便易行、完整科学的体验式生命教育体系。比如针对学生可以有“十个一基本动作”:让他们通过熟读一本生命安全手册;观看一部生命安全警示专题片;参与一轮校园家庭生命安全隐患查纠活动;参加一次防灾避险逃生集体演练;掌握一门应急自救互救本领;传诵一个感动自己的敬畏生命故事;体验一组关爱生命的素质拓展训练;经历一期敬畏生命与感恩主题的社会实践;接受一回专业心理健康测试与排查辅导;具备一套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等达到体验的目的。针对学校通过创建体验学堂等传播载体,从生命价值认知入手,培养敬畏生命为目的,将“N个自选动作”中包含的人道理念与心理健康和自救互救安全技能,以体验式、参与式方法系统渗透覆盖所有学生,突破零散说教被动灌输,从根本理念上解决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健康基本素养的养成和正确生命观确立问题,从而实现人道传播在青少年中普及,让尊重生命、自救互救、健康素养从小根植学生心田,进而影响家庭、带动社会共同追求健康幸福生活[2]。

生命教育体验学堂是学校实施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它集教学、体验、互动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搭建简约、共享、联动、跨界的平台,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探索式的多维交流,实现学生领会、理解、感悟、掌握敬畏生命的理念。生命教育体验学堂必须包含以下八个基本功能模块,即人道理念传播、健康素养普及、灾害危险辨识、逃生避险体验、自救互救实操、心理健康疏导、生命素质拓展、多媒体互动等。学校可以立足实际,整合已有资源,利用各类设施设备,采取图示模型、实操教学、多媒体演示、互动体验、动画视频、虚拟仿真、互动游戏等表现形式,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将体验式生命教育“十个一基本动作”和 “N个自选动作”中的内容形象化、实体化、可视化,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不断丰富认知辨识、感性体验、教育互动、测试判别、素质拓展等功能内涵,使之更加适用可行、功能完善,增强体验学习效果;要将认知感悟与生命体验相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动、学科教学与学校管理相渗透、社团活动与人道传播相结合,营造浓厚的生命关怀校园文化氛围,增强生命教育体验学习的吸引力;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制订安排体验学习计划,有序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学堂、参与体验,确保在校学生全员覆盖,切实掌握防灾避险要领,增强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确立公共安全意识和敬畏生命理念。

敬畏生命意识的塑造与普世传承,是确保生命完整的基础,也是生命教育的根基,然而这并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通过丰富生动、触动心灵的体验式生命教育,必须在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同时,赋予生命更高层次的内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生命教育体验中,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懂得生活,幸福人生、精彩人生,实践证明体验式生命教育已然成为人道价值理念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正确导向。

[1]罗歇·迪郎.红十字之父:亨利·杜南传[M].晓亚·杜博礼,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黄毅敏.大学生生命教育读本:让生命绚丽多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人道敬畏体验式
论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情怀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人道神药车前子
人道之光蒋兆和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