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模式下的译者主体性

2017-04-05 18:32顾春江��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0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认知语言学翻译教学

顾春江��

摘要:从认知模式的视角下来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和图式观的角度来详细论述翻译股从衡中,译者自身经验对于翻译效果的影响。翻译教学应该注重译者的主体性,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译者主体性;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0.093

在中国和世界各国,认知语言学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知语言学理论比起传统的语言学,在解释翻译过程和翻译的心理反馈方面,能够给予传统语言学更好的解释。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形成了认知教学,认知文学欣赏,认知翻译等学科。

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培养译者翻译水平,如何更好融合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体现都是多年来翻译教学和翻译作品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今年各种语言学的分支迅猛发展情况下,例如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转换生成语法等,翻译学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是对翻译研究影响最大的还是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和发现。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认知模式下,译者的主体性。

1认知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发展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是将人类语言发展、学习和人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后的理论结晶。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或者是经验现实主义。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是一种人对世界的感知,是对不同事物和实体的一种概念化和隐喻化体现。学者王寅(2005)认为这是一种现实—认知—语言的模式,是一种“体认知”,包含主动和被动的两方面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有三个方面,主要是体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三个主要部分。主要突出和体现人自身对于世界现实和语言能力的认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认为:概念、系统都和个人的自身体验是密切相关的,是个人切身体会的语言反馈。

王寅(2007:14)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创造性模仿”,翻译一方面要表达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另外一方面不可避免的会带有译者的观点和看法。

现实认知语言A

译者认知译者现实

语言B读者

图1认知翻译转换

如图1所示,语言A为源语言,语言B为目标语言,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源语言问题,还要考虑到认知过程以及作者当时历史现实背景。同时,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入译者自身认知和译者自身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模仿性再创作。因此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没有现实体验上升到认知程度,就没有语言表达,译者没有相应现实体验也不能理解文本内涵,翻译也就无从说起。因此体验具有普遍性,这是各个文明和各个语言交流基础和共同点。当然各个民族和文化有其自身特点和发展历史,又呈现出不同体验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验性会直接决定译本作品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作者意思的忠实传递。

2体验观的译者主体性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理论,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概念、意义等一切感知都来自于人自身对于客观世界的体验和感知,翻译就是这种感知的一种体现方式,因此译者的翻译必然是具有体验性。体验性的两方面,一是作者客观世界体验性的展现,二是译者和读者对于作品翻译后重新建构一个客观世界的体验性。因此在翻译中必然要求译者主动性占据主要作用。译者主动性还体现在翻译创造性和翻译互动性上面。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译者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不仅仅需要把源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还涉及到多重关系和互动。譬如,译者和读者、作者相互关系,源语言世界的现实构成认知理解和目标语言构成世界的理解和阐释的互动。

翻译创造性方面体现在翻译不是一种照搬照抄,翻译是一种目标语言来描述和阐释源语言世界的一种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会因为个人经验、对现实世界认知以及译者对作品理解而进行适度阐释和分析,加入译者的创作。这种创造性能够帮助目标语读者能够在本语言文化和当时历史环境中更好的理解,作者所希望表达的观点和源语言所描述的客观世界。

“范畴、概念、意义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推理、语言、句法不可能自治,这是不可辩驳的真理。”(王寅,2005)翻译本身具有的这一种特性也必然决定了译者具有主体性,必须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译者主体性,突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和客观世界认知来翻译。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理解和表达。第一步首先是理解,对信息传送者即作者意圖和文本内容的了解和深化,其次是在源语言文本和源语言世界的理解上用目标语的表达(张美芳,2005:154-155)。

例如在中文中海燕指的是勇敢,无畏的人。但是如果翻译过程中直接对应名称翻译成“Petrel”,那意思就大相径庭了。因为在英语文化中,“Petrel”的到来就意味着暴风雨的到来,也就自然指那些带来灾难的人,是一种贬义色彩很浓厚的表述。这种体验观是由于英国的地理位置靠近海边,深受大海风暴和自然灾害的困恼形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现实认知。而汉语主要文化则在于大陆文化。两者的体验性不一样。

3图式观的译者主体性

卡雷尔Carrel在谈及人类理解过程时曾说:“人类理解能力和结果取决于三大要素,分别为现有图式(existing schema)、背景知识(backgroundknowledge)和自身经历(experiences)。”理解在于译者对于所在现实世界和源语言世界的认知和图式演绎。如果译者相应的图式、背景知识和经验越多,对于其理解相应的源语言有很大帮助,同样的读者如果在阅读相关译作的时候,能够有相应的图式,对于译作的理解也会有很大帮助。

英国翻译学家Roger. T. Bell主张应该在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两方面来探求翻译理论,他把翻译过程分为:认知分析过程和认知综合过程。认知分析过程是对源语言文本的分析和加工,认知综合过程是对前面分析过程获得信息的综合和整理,并且形成目标语文本。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候,不仅仅是目标语文化和现实的理解,也涉及到源语言文化和现实的理解。

例如在“die a summer death”这一源语言文本中,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不了解目标语的图式,就很难理解这一短语,也就很难翻译出所表达的准确内涵。一般对于夏天的认知图式感觉就是草木繁盛、花团锦簇,一片繁华。一般在汉语中,只有秋天跟凋零相关,如“秋杀”等表述。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相关图式,就无法激活学生翻译的认知联想。但是当老师说明这其中的内含翻译联系和文化图式。学生就自然而然可以得出“英年早逝”这一准确翻译。

译者对于翻译作品的再创造的主体性还体现在译者自身作为原作品的读者在阅读时候,结合语言和经历的关注。在翻译时候,译者不仅需要在文本的语言字面层面的传达和诠释,更主要的是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审美、想象等认知,甚至是自己的价值观来将作品中的一些读者无法理解,原作者无法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这种对于原作品的自我解读,就出现了同一个原作品,不同翻译人员的不同解读,也传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翻译中,译者不仅仅是语言对应的翻译,还涉及到译者自身的文学能力和鉴赏能力,甚至是审美能力。

4译者体验性对翻译教学帮助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作用为如何有效进行翻译教学提供了明确发展方向,同时对于翻译教材的制定和编著也有很大提高和促进。翻译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意义重新构建,因此训练学生如何来运用认知翻译思维来解决和分析问题具有极大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认知语言学指导下,基于译者主体性原则,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认知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就尤为重要。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认知翻译教学理念,借助实用化的教学材料,来调动学生认知的主动构建。例如可以学习翻译公司介绍、产品介绍、推荐函、英文简历等实用性很强的文本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构建。这些材料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容易让学生产生相关构建模型。

另外对于不熟悉的材料,老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采用提前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源语言文化和现实了解以及目标语文化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以及翻译理论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翻译积极性。另外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认识和认知模型构建。

如果翻译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激发学生自身对于文本的知识构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矿山工程设计的工作。

建和自身对于相关领域的经验和人生体会,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内部对于文本的认知。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天然存在于人的脑子里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和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

翻译是一种复杂认知过程,一般只能看到输入和输出过程,人体脑部的认知思维的功能微妙、运行精密,就像个黑匣子,是看不清楚内部操作的。因此翻译教学也只能在输入和输出端口增加译者的主体性,提高译者主动体验,增加其在翻译过程中图式变化,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认知语言学是一个对人类认知——这一最复杂和神秘过程的最新阐述和研究结果。人类的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直接证据也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体现。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如果无视译者主动性这一特点,固守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翻译教学效果将事倍功半,学生也会对翻译失去兴趣。翻译是理解和输出,没有理解也无从谈起输出,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必将是未来教学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谭业升.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J].外语界,2012,(3).

[2]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

[3]姜燕.同化或順应:文学翻译中的认知图式过滤[J].甘肃社会科学,2012.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Lakoff,G.& 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7]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Roger. T. Bell.The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The Central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9]谭载喜.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3.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认知语言学翻译教学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