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传播的理念困境与“借势”体系构建研究

2017-04-05 21:43肖留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借势武术传播

肖留根

摘要:信息耦合时代的来临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促使文化传播方式逐步发生改变,旧有的武术孤立传播体系开始与主流的耦合发展模式出现悖离,滋生出主体定位同被受需求之间的视域错层、高文化背景下武术传播的语境缺失、媒体使用弱化等一系列问题,文化理念得不到社会认同,武术传播陷入困境。通过建立以国家之名立势、以媒体之力造势、以自我之魂合势的借势体系,将武术传播理念同社会主流发展方式相契合,激发武术重归大众视野,营造武术传播所需环境,对武术传播的各种桎梏与困境进行消解。

关键词:武术;传播;耦合时代;视域错层;语境缺失;媒体弱化;借势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科技进步的共享化,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彼此存在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加之媒体信息科技进步的刺激,使得两个或多个存在体系开始借由媒体的关联,进行着现实操作或网络虚拟的无缝链接。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体系开始选择在一定的区域空问内进行耦合,继而通过“聚势”,打破原有系统的界限,解除原有系统的束缚,再以构成要素的自然关联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基础,形成了具有自组织结构、能动要素、活性主体的新型耦合系统,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耦合时代”。它以更加强大的聚合力、更加灵活的操控力、更加广泛的关注力成为社会发展模式的主流,并从根本上对存在体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进行着改变。其一,由于耦合发展模式所表现出的强大竞争力,逐步取缔了旧有的孤立发展模式,加之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存在体系之间的关系逐步紧密,过去的那种封闭式文化形态开始成为各体系发展的枷锁。其二,政府作为国家区域的时代引领者,成为各行各业争相耦合的对象,如何在这个以耦合发展模式为主的时代,借势政府公信力成为其进行传播自身文化理念的核心;同时媒体也以信息传播中介者的身份亦成为了耦合竞争时代的另一个发展要素,如何充分利用媒体息传播自身文化内涵,以形成舆论导向,成为其进行理念传播的新突破口。总的来说,耦合时代的来临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方式进行了革新,无论是传统的抑或现代的,都在其影响下主动或被迫进行自我发展理念重构,它在打破旧有传播格局赋予所有文化以挑战的同时,也给所有的文化带来一次发展的机遇。

1.耦合时代背景下武术旧有传播理念面临的困境

1.1主体定位与被需求之间的视域错层

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的成功依赖于传播者与被受者之间的共鸣与沟通,一边是传播者对自身文化的定位,一边是被受者对于自身需求的定位,只有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完美契合时,传播的内容才会被对方接纳,传播的效果才能得到彰显。然而自武术进入21世纪至今,科技的发展、和平的到来协同激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提高,而相应地受苦意识却是变得薄弱,“快餐化”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物质化享受或者可以附带一定荣耀及经济利益的休闲运动,主流体育更加注重身体物质的改造,开始忽视对精神方面的体验。而武术本身的定位却是一个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存在,虽健身却不优美,虽益智却不高雅,虽实用确难以产生经济利益,加之历来习练武术的人群都是中下層阶级,直接造成它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是一个“下里巴人”在茶余饭后的消遣品而已。武术的主体定位与被受群体需求之间的这种视域错层,导致能动意识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武术的推广无法单靠自身对人们的“想当然”心理被对方所接受,人们面对其传播内容更多考虑的是它本身所拥有的经济价值与名利价值。也许它可以凭借自身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在小部分人群中找到一隅容身之地,但缺少了定位主体人群支持的它很难将本身的规模扩大甚至于去向全国普及。社会需求之变使得武术的价值亦逐渐改变,许多似乎天然合理的事情其实细想起来未必是天经地义,只是在一段历史时间中逐渐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罢了,追根问底的话,它并不见得是在坚不可摧的基础上。而究其错层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武术一直以来的“封闭式文化形态”,这种形态致使武术忽视了外在社会的变化,自身文化理念的更新严重落后于外在社会现实的转变,进而同外在社会产生断层,造成武术一直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死体”文化进行传播与发展,最终随“耦合时代”的到来猝然爆发,越来越多的武术拳种因找不到合适的社会文化定位而失传乃至消亡。

1.2高语境文化定位下武术传播语境的缺失

爱德华·霍尔于1976年在《超越文化》中首次提出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概念,根据其理论可以知道大多的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集群,它们在传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意会”“领会”等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文化的交际过程中,有效信息的接收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和所处情境,与低语境文化的直接输入不同,输入环境的适合与否直接影响到文化的传播。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武术更是受制于这种局限,武术是一门涵盖儒、道、释等多门文化于一身的传统“静息影像”,包含有“器”与“道”两个层次的概念,“器”的掌握需要“道”的语境,“道”的传播需要“器”的支撑,两者的发展相互支持却也相互制约。就整个武术的理解而言,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技击知识来支撑。但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这个时代并不具备武术传播所需的相应语境。尤其是随着耦合时代的来临,媒体化作为耦合的平台开始展现自我的自我影响力,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多元化媒体化工具开始切割市场,并促使受众分化一个个碎片,谁能更多地占据受众的碎片化时间,谁就能更好地占据市场,文化的深度不再是其生存的根本,相反,文化的广度开始成为其主宰受众多少的关键,整个社会趋向于一种“浅需求”。而武术作为一种高语境文化,自身内涵的彰显恰恰需要一定的文化深度作为基础,缺少了合适传播语境的武术备受局限,内涵得不到认同,理念得不到彰显,传播效果极其低下。

1.3媒体时代传播工具使用的弱化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代表,对其定位是一种“民族传统”,站在这个角度,人们对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原真式”地继承,相对地忽略了如何“现代式”地去发展,人们惧怕更多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会对武术的原真性进行削弱,所以一直以来武术的传播理念秉承的是克己守道、韬光养晦,很少会选择借用媒体炫耀和展示,它的内涵理念更多追求的是自然之道。加之武术的传承场域多为各地村落,这些地方大多远离城市,相对地信息科技落后,造成武术的传播也相对原始,虽然近年来武术也开始尝试网络化推广,但局限于传承者的文化水平,缺乏媒体化的使用经验而收效甚微。无论是主动有意抑或被迫,武术正因不擅对媒体的使用而慢慢为人们所淡忘,继而失去主流人群视野走向边缘化。据调查,在国内大型搜索引擎百度中关于篮球的网页有一亿篇左右,关于足球的有一亿两千万篇,而关于武术的仅仅有500万篇左右,不难看出武术在网络上的视野占据量严重低于篮球、足球等西方竞技项目。信息耦合时代,如果武术依旧选择孤立于媒体之外,只会慢慢失去关注度,走向消亡。尤其是近来随着全媒体科技的普遍使用,网络、手机等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传播工具,媒体化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拒绝媒体对武术的参与不仅意味着缺少媒体的助力,也意味在与西方竞技类体育竞争的同时,天然处于下风,至于一步步被动接受文化入侵,失去国民文化之根。

2.武术传播借势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分析

随着耦合时代的来临,文化的存在方式也逐步发生改变。一方面,扩大的传播平台以及延伸的传播媒介,为各方文化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对比的平台,在此之上是各方文化的优胜劣汰,适应社会需求的被保留,落后的将被无情淘汰。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引发文化在以受众需求为基础上所进行的直面碰撞,无论武术是否出于自愿,都将被动地接受世界所有体育文化的挑战,要么复兴,要么消亡。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武术绝不能再拘泥于过去,必须以变求新,在依托于耦合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旧有的发展理念进行革新。另一方面“耦合时代”对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行了更新,由过去单一形式的传播转变为多元属性协同发展。更多的平台、更多的媒介选择,刺激人们日益感觉到文化社会在这个虚拟存在中竞争的激烈,孤立存在而不假借于外物的传播机制再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契合需求,缺少凝聚力的发展方式无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被人们熟知并认同,传播媒介耦合发展机制以更为强大的聚集力和竞争力成为历史必然。尤其是与媒体化传播契合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其关注度的大小,继而影响到整个体系的发展。此背景下的武术却依旧受制于视域错层、语境缺失等问题,核心理念无法被社会认同。时代背景与自身特点决定了武术无法单单依靠自身实力完成复兴大任,主流的耦合发展机制促使其必须经由与其他存在的联合发展增强自身实力。如果武术坚持孤立发展固然可以找到一部分人群使其传承,但武术若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就必须借势于国家、媒体等途径,把附着于物体、文字和技术载体上的武术文化符号映射到社会主体之上,继而将储存形态的死体文化转化为现实中的活体文化,为人所掌握与内化,最终达到武术的活化,由传统转化为实践。

3.武术传播“借势”体系的思路构建

武术传播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武术自身理念、传播途径的选择以及受众需求,其中由于武术作为高文化的特殊性,传播过程又可分为传播媒介与传播语境两个部分,三个过程协调进行,共同决定武术传播的效果。据此,其借势体系的建立也应以这三个要素为依据,并在考虑解决武术现有困境的基础上,分别选择借政府立势重回主流视野、借媒体造势扩大关注以及自我合势求同存异三个主要层次,进而形成武术传播的系统借势体系。

3.1借国家立势:营造武术传播的语境

我国的体育发展仍然以举国体制为主要方式,这种发展态势使得政府在整个体育事业发展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得国之助者,方可赢天下大势,获举国之力。”武术的发展同样需要依靠政府以获得“名分”,最大限度地整合可利用资源,并通过以下三条主要战线形成稳定的推广平台:其一,在响应国家阳光体育号召的同时,积极寻求政府对于武术推广的支持,借政府之力让武术走进校本校程,甚至于在面对我国学生体质水平逐年下降的现象,促使国家可以采用一种强制干预的方式去遏制这种现象的滋生和恶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秀代表,武术以更好的普及范围、更好的基础锻炼手段、更好的文武协同发展特点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进校园,扭转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现状并占据“校园战线”,为武术的长远发展打下人才基础。其二,发挥国家制度和政治权力对文化的制约和调节作用,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减少稀有拳种贷款的条件约束,给予相应的资金,逐步放款于武术传播者,刺激武术产业的发展与自主发展,进而占据“社会战线”,为武术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其三,建立“国家导向、地方政府支持、传承人直接负责”的立体武术保护机制,加大对于地方性村落武术保护工作,在城镇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完成对于武术原真性的救赎,传承武术村落文化,保留武术发展的社会土壤,占据村落战线。最终通过借势国家对各项事业的主导作用,形成“校园-社会-村落”的联合战线,再次将武术引入人们视野,为武术的有效传播提供合适语境。

3.2借媒体造势:武术多元视域的回归

媒体作为文化耦合的重要枢纽,也是任何存在将自我理念传递给它方的重要渠道,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与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加,武术的传播更是需要依赖于媒体的力量。然一般化的传播很难在众多同质重复、等质等效的信息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示其被“必选”的价值,这就需要依据媒体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受众需求,匹配相应的传播内容,不可无的放矢。2015年一项调查以全球12个国家的部分受众为对象,以直接影响新闻平台价值的覆盖率、深度、速度、准确性四个维度为调查内容,系统分析各大媒体的价值认可度相对比值,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网络逐步成为第一新闻来源媒体,受众人数居于各大媒体之首,但是其深度相比于电视较低,新闻时效性也弱于电视;电视媒体虽然覆盖率有所下降,但无论是信息深度或信息速度都强于其他媒体,依旧是最具价值的新闻平台;而广播与报纸在这个时代逐步淡出人们的信息接受视野,但仍有部分受众,且其传播深度层次相对较强。武术必须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相应媒介进行分层传播,以求传播内容、传播平台与受众需求的完美结合,提高武术的媒体使用效力。

3.2.1依托主流网络进行“艺”的展现

网络作为现今媒体的主要渠道,其受众年龄跨度和人员覆盖率均居各媒體之首,但由于信息碎片化和浅需求的刺激,受众对于网络阅读物的选择多为消遣性消费,虽有部分受众可接受深度信息但毕竟不多。从本质上说,当代网络风尚的实质是一种与静思冥想截然相反的渴求行动,追求新奇与刺激,而武术艺术中的视觉元素恰能最好地安抚这些冲动,这就为武术的网络化推广提供了可能。据此,武术在网络上的传播理念应以其艺术表现力为主,辅之以“道”的阐释,将武术动作的表现力与网络受众的视觉需求相融合,给予他们想要的、想看的,并通过身体结构线条的描绘,将武术博大精深的套路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使其既有攻防意境的呈现,又有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武术网络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2.2以电视为主要手段进行“技”的传播

虽然网络化的发展弱化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但它依旧是人们信息接受的重要媒介,同时相比于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信息源稳定,观看环境好,尤其是其直播比较流畅,满足了人们对于观看直播比赛的各种需求。故依据电视媒体自身优势与武术的特点相向结合,选择以武术竞技比赛作为其耦合电视媒体进行宣传的主要文化定位,定期在各大电视节目进行武术关于技击性的比赛,让人们充分感受武术技击的魅力,同时穿插一定武术经济实体的宣传,为武术的经济产业服务,这样既降低了武术电视推广的商业费用,还可为武术的竞技化发展做好铺垫。

3.2.3以报纸和广播为主要手段进行“道”的阐释

由于自身容量局限和网络文章的冲击,报纸以及广播这些媒体的受众人数虽逐年下降,但受众对象多为有一定知识的学者,他们对于文化深度的需求是强于文化广度的。针对报纸、广播这些长尾媒体,武术的推广内容选择要发挥武术融合儒、道、释之后的哲学特色,通过对武术武德、武术哲学理念等内容的阐释,占据部分知识分子阵营,一方面可以在其内部形成舆论氛围,促进武术的传播,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涵养,也有助于武术的二次传播,扩大武术的影响范围。对于广播的使用选择开展“武术之声”之类的节目类型,讲述武术已有或曾有的名人轶事,发挥武术的神秘特色,闻其声,思其人,从而以报纸和广播为平台,对武术理念中较为难懂的层次重点阐释,补全整个武术传播体系。

3.3借自我合势:武术自身的求同存异

唯物主义哲学观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是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借由内因产生作用,武术也不例外。尽管人们期待通过借势他方来加强武术的传播力,但武术自身如果不做出一定的改革,也只不过同当初的洋务运动一样,是一场新瓶装旧酒般的闹剧罢了。从这个意义来说,武术在借势外在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对自身内在的发展理念进行革新,继而以“内变”合“外势”,具体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3.3.1外省以求同

时代在改变,文化在革新,历史上任何的存在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继而生存发展,当整个社会对体育体系的需求由原来的健身转变为竞技之后,武术传播在失去自身文化语境之后陷入被动,必须明白,在这个社会里,竞技性在满足了大部分人的体育需求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方向,人们不能忽视这个现实,要充分认识到武术在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博弈中依旧处于劣势,而这个劣势可能导致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回归到体育主流趋向。为此,武术在外省的同时自身做出一定改变,选择同社会需求相悖离的部分如“三拜九叩”的拜师程序、传男不传女、不假借媒体等推广方式进行改变,在保留其传统性的基础上,嵌入耦合机制的时代性,保证其基本的生存;选择同社会需求可能适应的部分如观赏性、哲学性等部分进行适度调整,以满足社会对武术的需求,保证其良性发展;选择同社会相当契合的部分如竞技性、视觉艺术性进行扩大,将之作为整个武术传播体系的“标榜”,引领全局。

3.3.2自觉以存异

在过去,人们一直试图将武术推进奥运,借此扩大武术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不否认其初衷的良好,也不否认它在相当时间内取得的成效,但当这种观念被极化之后却出现了种种过激行为,甚至于为进奥运不惜削履适足,又是更改武术规则,又是制定各式各样的竞技方式,最终以武术异化为代价的前提下还是未能进入奥运。这时大家开始思考,真的只有奥运能复兴武术么?且不说传统武术内涵与奥运精神的不同,单单是两者生存语境的差异便决定了,以“竞技”为主题的奥运无法为以“强体魄”为核心的武术提供所需的生存土壤。溯本求源,人们之所以会如此过分地推崇奥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文化自觉,缺少对于传统武术的文化自信。为此,在进行对外的文化传播与文化输出时,要充分挖掘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独特魅力,选择在以技击性为根本的基础上,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由简单的技击展现转变为一种文化输出,从而通过文化的先行为后来技击推广做好语境铺垫。在过去人们一直试图通过武术技击的展现吸引更多的受众接受武术的文化熏陶,然而事实证明武术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技击特征无法先于文化得到传播,在缺少对武术相关文化内涵了解的基础时,技击的特性是无法被他人所理解的,武术作为一种哲学技击的特性也不可能得到彰显。故通过文化自觉为武术传播提供一个支撑点,保证其在推广的过程中不会因极化而失去自我原则与本份。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武术本身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传统性,要在保证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再论发展,不可因过分“扬外”而“贬内”,继而失了武术作为文化属性的根。

4.小结

武术语境的缺失、武术视域的错层、武术媒体化使用的弱化,是严重桎梏武术核心理念传播的三大要素,也正是这三个要素所带来的困境使武术无法在这个耦合的社会中彰显自身价值。基于此,在考虑耦合发展机制作为社会主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借势”的方法,重新將其纳入到社会受众的视野,进而以国家立势求语境,以媒体造势求视域,以自我合势求生存,也正是希望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借势体系,能更好地将武术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增大武术的传播力,将武术由边缘拉回主流,最终为整个武术的良好发展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借势武术传播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浅析借势营销
“借势”等十二则
动物的“恨”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借势:营销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