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2017-04-06 07:22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个体化同伴个体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1)

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姚艳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 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高概率人群,由于其本身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等各种原因, 已使他们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本文主要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分离—个体化过程、自我中心思维”“同伴关系”3方面因素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网络成瘾;自我同一性;自我中心思维;同伴关系

一、问题提出

自从20世纪90 年代末期,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3. 84 亿人,稳居全球第一,其中10 -19 岁人数占总数的31.8% ,约1.22亿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但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8.9% ,发展空间是极大的。截至2013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 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高概率人群,由于其本身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等各种原因, 已使他们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关注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的发展来说是既有利又有弊的。同样,不无例外,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必不可缺的一项发明,更是如此。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少年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青少年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也是百害而无一例,甚至出现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成瘾现象。

二、影响因素

(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一些研究指出,网络成瘾与个体的认知方式、人格类型等相关,其中,自我同一性就是一个方面。Erik Erikson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重要概念(陈侠,黄希庭,白纲,2003)。有关于在青少年身上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包括网络成瘾问题,Erik Erikson 认为都可以在自我同一性上找到根本原理。根据他的解释,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自己是谁? 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一系列对自我的主观感觉或意识(管雷,冯聪,2005)。我们可以看出,自我同一性重视个体主观意识体验的连续性、重视个体关于自我的感觉以及个体社会性的状况。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在个体心中确立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其为自我同一性确立或形成。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同一性整合失调,个体无法认识自己,自我就会处于一种毫无布局的扩散、弥漫状态,这就被称为同一性扩散。日本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他主要表现为片刻不离地考虑自己;处于回避和麻痹状态;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张日升,2000)。如果一个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整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没有一定的自主性,对学习和生活毫无计划和目标,那么他的自我认同处在一种扩散状态。这种青少年即便上网,也不会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网络上,得到一种无意义的精神上的“享受”和虚拟的网上社交。

(二)青少年分离—个体化过程、自我中心思维

随着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个体在青少年期会经历“分离—个体化”过程,他们会逐渐从心理上与父母保持一定距离,自我意识增强,希望独立自主,并会努力发展家庭关系(雷雳,2010)。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青少年会出现一类典型的特点,即自我中心思维,“假 想 观 众” 和“个 人 神 话”是他的具体表现方式。其中,假想观众指的是青少年自以为自己时刻在被别人观察和评价;个人神话指的是青少年始终认为他们自己是“独树一帜”、“完美无缺 ”、“无所不能 的”。自我中心思维被看作是青少年分离—个体化过程所衍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具有防御和补偿的心理机能,对分离—个体化期间的青少年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分离—个体化历程与自我中心思维与青少年的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Goossens,Beyers,Emme,&van Aken,2002)。

(三)同伴关系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期,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正值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与下一个阶段衔接不好,对以后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好坏与许多因素相关,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同伴关系。有研究结果表明,同伴关系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同伴关系越糟糕,个体就的网络成瘾倾向就会更高(吴贤华,2013)。同伴依恋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这种趋势。

社会联系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点,“社会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控制理论上去,社会控制理论的核心叫做“社会腱”,即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信息传递、思想情感交流、以期达到一定目的的社会活动。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提出,他认为社会腱是人们不实施越轨行为的重要保证。当社会腱被弱化的时候,人们就容易做出越轨行为。社会腱主要由依恋、信奉、投入和卷入四种要素组成。依恋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个体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一种情感联系。同伴依恋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联系,如果这种联系被紧张的同学关系削弱,那么同伴关系就会变得很紧张,青少年就会在网络世界进行无拘无束的虚拟交往以寻求理解并且满足他们正常的交往需求,如此下去,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迟早会发生(吴忠民,2003)。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

有研究表明,要想使青少年网络成瘾这种症状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预防和干预的手段,目的是纠正青少年不良的上网习惯和形式,使他们养成健康、合理和有节制上网模式(Young,2010)。如果采取劝告和谈话这种无关痛痒的途径对网络成瘾的问题来说,是不可行的。这时,就需要了解健康上网的概念同时借助心理干预的手段更严重者甚至可以采取临床治疗等手段。

心理干预有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团体辅导疗法、个体咨询疗法3种方法。认知行为疗法的目的是纠正青少年对上网的不合理认知,当青少年无法上网时的可能会感到不安、焦虑、手足无措等一系列消极情绪,经过几次专业心理治疗训练,青少年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团体辅导疗法是衡量青少年自身情况,来指制定合理的任务和目标,规定团体成员必须全部参与,过程中常常会加入锻炼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强化运动,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上网的自控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四、讨论与总结

青少年网络成瘾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都是影响因素,本文只是列举了几个重要的因素。对于他的预防与干预,本文涉及不多,可能还不到冰山一角,缺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和深层剖析。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继续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和研究

[1]陈侠,黄希庭,白纲.(2003)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11(3): 355-359.

[2]管雷,冯聪(2005).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研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3): 87-90.

[3]雷雳,(2010).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6(4):554-560

姚艳,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个体化同伴个体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