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儿童”心理的浅析

2017-04-07 12:33刘巧李静
东方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心理

刘巧++李静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四个案例的分析,强调幼儿园老师应对所谓的“问题儿童”更加耐心,耐心地读懂他们。

关键词:问题儿童;幼儿园老师;心理

案例背景:

说到“问题儿童”估计每个在一线工作的老师都会说自己班上有谁谁谁,能说出他们做了什么什么出格的事,甚至会说我们班如果没有这些孩子该有多好啊!事实上,基本每个幼儿园每个班上都有让老师头痛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自控能力比较弱,规则意识不强,以自我为中心,总会在班上制造一些混乱,给老师带来一些麻烦。我所观察的班上也有这样的孩子,小土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是不是这些孩子就真的那么的一无是处呢,下面的几个案例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新的认识。

案例一:

午餐后,小朋友們都坐在走廊里聊天等着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散步。我把最后两个吃完的小朋友带出来时,看见小土趴在花坛边,手里拿着一颗花坛里的冬青树小苗。最近几天,我经常发现花坛里的小苗被拔出来,心想今天终于找到“罪魁祸首”了。我立刻大声喊道:“小土,你为什么把小苗拔起来,你不知道这样小苗会死的吗?”他一脸认真地说:“老师,我知道,所以我要把它种回去啊!这不是我拔的,是琦琦拔的。”

案例分析:

小土经常会做一些违规的事情,当我看到他手里拿着小苗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拔的,我根本没有想到,他不是在拔小苗,而是在种小苗。原来有的时候,你亲眼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对孩子我们要多一点再多点的耐心去了解他们的行为。

事实上,真正品行不好的孩子是很少的,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的一个坏的行为,都可以从他的角度找到一个良好的动机。因此,就需要教师耐心的去了解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案例二:

下午排练后,小朋友很都很辛苦。我请冉冉把她带来的糖果分给听话的小朋友吃。小朋友们立刻做的笔直等待冉冉给自己发糖果。冉冉一个一个挨个发,当发到小土时,冉冉跳了过去,嘴里还嘟囔着说:“小土不乖,不能得到糖果。”小土的表情立刻很沮丧。但是,我观察到的小土坐的非常好,没有调皮。当冉冉发完后,只有小土没有糖果。这时齐齐报告说:“老师,小土刚刚表现的很好,可是他没有得到糖果。”小土听到有同伴为他“抱不平”,终于忍不住委屈地大哭起来。

案例分析:

老师们经常会纠正小土的一些违规行为,可能在冉冉的印象里,小土就是一个不乖或是调皮的孩子。老师无意中在冉冉的心中给小土贴上了“小标签”。冉冉会做有这样的行为是很正常的,因为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案例三:

今天,嘉嘉的扁桃体有点发炎,她的妈妈跟我请了假。可是因为要体检,我让她十点钟把孩子送过来,等一小时后再来接回去。体检结束了,嘉嘉的妈妈还没有来接她,嘉嘉因为不舒服想妈妈就哭了。这时小朋友们要户外活动了,我担心嘉嘉出去着凉加重病情就和她留在教室安慰她,其他的小朋友都和X老师出去玩大型玩具了。这时小土也留在教室里没有出去活动。我问他怎么不去玩最喜欢的大型玩具回教室做什么?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东西放到嘉嘉的手里说:“嘉嘉不要哭了,这个给你。”我一看,嘉嘉手里拿着一颗“不二家”的糖果。我问道:“小土,你为什么把自己喜欢吃的糖果给嘉嘉呀?你自己不想吃了吗?”“我想安慰她,她吃了我的糖果就不想妈妈了。”

案例分析:

小土是个感情细腻的孩子,他看到同伴哭泣也很难过。他想去安慰嘉嘉,于是他就把自己喜欢的糖果给嘉嘉,他认为嘉嘉一定也喜欢糖果,如果嘉嘉吃了他糖果能得到安慰,他愿意用自己心爱的糖果来安慰嘉嘉。这也是小土至今为止,做的最让我感动地一件事,这个孩子虽然平时让我很头痛,但是,今天我发现他是那么的善良可爱。

小土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年龄、道德感和自制力的发展,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逐渐增加。

案例反思:

一、不要让老师的行为,给孩子贴上“小标签”。

老师们常常会因为孩子们的一些问题行为,不顾时间场合甚至不顾形象地批评他们,或是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限制。这样无形中就会伤害到这些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别的小朋友认为这些孩子就是坏孩子,是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或是认为老师真可怕,给一些胆小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当然,也在无形中给这些孩子贴上了“坏孩子”的小标签。案例一中,老师根据自己自以为对小土的了解,就认定小土手里的小苗是他拔的。而事实却是相反,他不是拔小苗而知要把别人拔的小苗种回去,防止小苗枯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本没有去了解情况就做出了他拔了小苗的结论,这对他非常的不公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例如,图书区的书被撕坏了,没有人知道是谁做的,老师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问那些“问题儿童”是不是他干的。类似种种,这样也很容易给这些儿童贴上“小标签”。

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

二、让老师的行为,给孩子更多的正能量。

幼儿教师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极大,所以我们更要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发展孩子,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是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指出成败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坏孩子都是批评出来的。”问题儿童的行为总是被放大,如此恶性循环,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很低;反之,如果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孩子必将朝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让老师静下心来,慢慢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只要老师用心去读孩子,你会发现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有他们非常可爱的一面。案例三中,小土就表现出他感情细腻、关心同伴、富有同情心的优良品质。他愿意把自己很珍惜的糖果送给哭的很伤心的嘉嘉,希望这样能安慰嘉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让我们觉得很麻烦或是觉得他们有“问题”的孩子,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读懂他们,如果每一位老师都懂得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他们也一定会带给你有意想不到的进步和惊喜。

猜你喜欢
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走开,心理噪音!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心理课教学设计
The Psychology of the Suitcase
心理小测试
婚恋心理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