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 深入课堂 勇于实践

2017-04-07 16:58杨扣喜
东方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反馈创造性教材

杨扣喜

摘要:在新课改指导之下,教材理应是为学习者学习的一种软平台,所以对于它的编写与修订应该充分重视。笔者从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记录了关于教材中内容的安排与实践的一些点滴思考,尤其是在个体实践环境不同时会产生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得到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教材;创造性;滞后性;反馈;联查机制

引言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标准参考资料,是师生基于课堂探究实践活动的一个软平台,那么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改革与推进之下,加上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动手实践性强,创造性强的新型课程,所以对于它的合理性、示范性和啟发性等一些特性都是必须要做到思考到位,研究深入,实践有效。笔者所在的是江苏地区,这里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苏科版的。经过最近的改编与重排,分为了四册书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但是由于我们课本的编写与出版具有时间滞后性,等到进入中小学课堂进行实践教学之后我们会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就想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自己的摸索出来的解决策略想与诸位同行一起交流探讨,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缺少换位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教材的编写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服务的,但是在编写教材就时而会缺少了换位思考。为何需要注意换位思考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些认知能力受到年龄与身体等一些客观因素所限制的儿童,他们的思考与我们成年人的思考是不一样的,包括看待事物,分析过程,研究问题等等他们自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考虑问题时,换位思考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角度、新的内容与新的收获。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中的第21课《画多边形》,课本上面关于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是通过画一个花盆来实现的,分为1、2、3、4这些步骤完成的,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第四个步骤是远离起点才开始双击完成闭合,但是我最后把鼠标指针放在起点处只要单击也是可以完成多边形的绘制。”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出乎”我的意料。上课之前,我总是需要去学习教参和前辈们的教案来设计如何上好我的课,但是孩子的这个问题还是让我有点“吃惊”,他们的实践能够得出与我们不同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2.缺少实践情景

在课堂之中,学生的认知是始于自己所处的认知情景之中的,而我们的课本却给老师出了一个“难题”,例如关于论坛空间登录时而无法完成。因为课本的编写可能是出于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之下,但是这些老师殊不知,信息技术课属于副课一般在学校的课程表中都是安排在下午时段进行授课,那么从我们一个省的基数来看那么数量就特别庞大了。那么教师在教授和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可抗拒的问题了,如无法登陆或是网页无法显示等等。

例如:新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课本上的《进入“我的空间”》这一节课,对于空间学生们绝对不陌生,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脑,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有QQ号码,更甚至于很多学生自己都有号码,所以对于网络空间还是具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基础的。但是在这节课上首先教师介绍网络空间之后,让学生们进行尝试登陆它,会有无法登陆或是干脆网页都没有反应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网页所在的服务器承受了大量同一时间段不同地点的访问请求,无法正常的一一回应。或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网络拥堵不能理解得到服务器的反馈。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也应该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重点。

3.缺少步骤细讲

书本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参照,然后书本内容的缺失对于学生来说可是一个硬伤。何为硬伤?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一个礼拜基本是一课时,学生对于教授的内容在下个礼拜课堂上的识记率是很低的。那么学生除了根据老师的内容去回忆熟记,另一种方法就是自己可以打开书本进行有效的知识复习。但是书本对于这一个知识点都是缺失了,那么对他们来说应该如何应对呢?课堂知识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学习链,我们应该对此有所注重。

例如:信息技术三年级课本中的第20课《画线》,这节课教授了关于直线与曲线的使用。在曲线教授中,只有双弧曲线的讲解和方法,对于单弧曲线的画法却没有相关介绍与说明。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虽然从操作角度来看双弧比单弧要简单,但是课本关于曲线这个知识点的介绍只提供了简单的双弧曲线,却忽略了相对而言略有难度的单弧曲线。

二、课堂问题解决的策略

1.邀请学生讨论问题

课本编写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师生,尤其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实践反馈才是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对于第21课《画多边形》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想法很天真很有意思,我们需要关注他们,而不是一味地以个人思想去推测孩子的课堂行为。孩子会关注到多边形图形的起点与终点的问题,而老师却只想到了离最后一步只需要双击就能闭合多边形了。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希望教材的初稿与实践能够更多的邀请学生参与测试,那么遇到问题了,我们就可以进行反馈收集,然后各位老师再进行相关的探讨对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与看法进行相关的探究。这样才是更有利于我们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更好的服务于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小范围实验再发布

教师在编写教材时,所列举的操作实践是属于小范围的,具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课本的教学操作,应该是需要保证全部的孩子在正常的操作情况下能够完成书本交代的任务。而不是当我们需要让孩子参照书本进行空间登录的时候 ,却发现网页没有反应或是根本登录不上去的情况。这个可能是一个思考的欠缺,需要我们反思。以后的教学实践,我们教师应该在特定的模拟环境之下进行有效的测试,通过之后才能将它放入正式的课本教学中,这样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合理的交代。

3.教材编写多人审核

教材的编写虽然是由多人组成的委员会完成的,但是每位老师分担的任务与部分是不相同的,所以对于编写之后的审核工作也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每位老师都只是擅长于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比如A老师擅长画图单元的教学与编写,B老师擅长网络单元的教学与编写等等,缺少一个统一的联查机制,应该在组委会之外再聘请一些老师对于课本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编写进行有效的鉴定。

参考文献:

[1]郭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2007.1

[2]林众. 对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8.8

[3]张贵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7):31-32.

[4]汪云. 让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0

猜你喜欢
反馈创造性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