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肢障碍情形下的无障碍包装设计浅析

2017-04-07 17:10杨柯
东方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包装设计人文关怀

杨柯

摘要:社会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谓良好的设计是指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物质器具的配套。针对障碍人群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合理的设计,使他们与“人”一样,在这个世界获得尊严的生活。无障碍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无障碍包装设计隶属于其中,本文从无障碍包装设计为立足点,浅析无障碍包装设计的未来,望能转变业内管理者、从业人员甚至是使用者对无障碍包装设计的认知。当认识到无障碍包装设计是为了服务全社会的事业,无障碍设计建设才能立起稳定的、持久的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加快速的发展,造福人类。

关键词:无障碍;包装设计;上肢障碍;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理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残疾人群体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残疾人最多的国家。残疾人是一个具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急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我国,无障碍包装设计却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设计领域。

同时,中国也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正在加速老龄化。人们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的时间逐渐延长,因此,由于年迈而出现各种肢体障碍的人必然也将越来越多,为了使人们可以更舒适便捷的参与到各种生活日常中,各类产品包装设计的无障碍化,也将成为今后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一、无障碍设计与无障碍包装设计

无障碍设计的概念始建于1974年,由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主张,指的是针对各种有障碍的人所进行的消除障碍的环境和产品设计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无障碍设计已经达到相对成熟和系统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无障碍包装设计也开始引起了设计师的关注。在我国,无障碍设计主要应用于建筑环境和残疾人用品之中,在其他领域的相关设计就相对比较少了,而与残障弱势群体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的无障碍包装设计就更是寥寥无几。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宣言》中指出,残疾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种状态。任何人在一生中都有身体不方便的时候,包括残障者、老年人、孕妇和小孩,即使是手提(推)重物的人在那一刻都是存在障碍的。上肢障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会遇到的情形,也是本文主要讨论的无障碍包装设计的使用对象,肢体残疾人和老年人都隶属于此范围内。

美国设计师普罗斯曾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無障碍包装设计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残疾人事业在中国形成较为系统的成立时间较晚,很长时间内由于忽视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研究,无法真正了解残疾人胜利和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很大一部分人群失去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如今,我国记录在案的残疾人士就有8000多万人,而且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社会面临了新的挑战,无障碍包装设计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二、上肢障碍者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上肢障碍者由于其肢体运动机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导致其在以正常方式或正常范围内进行肢体活动的能力受限或者缺乏,从而上肢障碍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与普通人相比,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更加脆弱敏感。日常生活中,一旦遇上针对标准人体设计的包装时,上肢障碍者的生理缺陷无疑会加重导致开合包装使用产品的一系列行为受阻,引起其心理变化,这些都无疑会给上肢障碍者融入社会环境造成加大的障碍。因此,关注上肢障碍者的心理需求的相关信息、与正常人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才能给上肢障碍者的无障碍设计提供依据。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的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大类。普通情况下,上肢障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然而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是不能得到满足。 首先,归属与爱的需求是需要融入到社会群体之中才能体会到的,而站在残疾人自身的角度出发,由于生理缺陷导致的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致使残疾人实际的社交范围都局限在亲属和个别好友,现实社会中的歧视现象,哪怕是一个眼神的不同都会使上肢障碍者难以真正的融入社会;其次,据调查显示,残疾人碍于身体的缺陷,90%以上的残疾人表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将被尊重放在首位,希望得到平等地对待;再次,残疾人也渴望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渴望着能和健全人一样,甚至更加渴望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证明自己,也只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让上肢障碍者更加自信,更加容易得到社会交往中的尊重。

上肢残障者从生理上分为单上肢残障和双上肢残障。单上肢残障者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手时会产生不便,特别是需要双手操作的行为,在必须双手操作的行为中,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或其他人帮助;在单手可以完成的操作行为时,普遍会感到一些繁琐或精巧的操作是对他们来说最为困难的操作。双上肢残障者在使用上肢的行为中存在障碍,无论吃饭、更衣、洗澡等很普通的日常行为都必须用脚趾进行操作,由于脚趾没有手指修长和灵活,所以在这些日常行为中只能进行最为简便的按压或者抓的动作,不能像健全人一样灵巧的进行抓、握、拧等简单的操作。

基于调查,上肢障碍者在社会生活中最希望的是被平等对待,这种平等既不是怜悯,也不是藐视,而是如同“人”一样的被对待。虽然,现代的残疾人用品在功能上的设计都能够满足残疾人的日常需求,但同时这些设计的外观也像极了就是残疾人的用品。使用这些产品时,格外显眼,等于向其他人宣布自己是残疾的,往往就是这些原本是要方便残疾人的设计用品让使用者自身产生羞耻感,更加剧了残障者无法参与社会生活的情况。回到家庭生活中在使用日常生活用品时,日常用品基本都是针对健全人进行设计的,在操作的时候产生的不便,更会产生受挫感。因此,解决残障问题的根本在于消除歧视,不被他人轻易的知道自己的残疾身份,使残疾人回归社会;无障碍包装设计不仅仅要做到使用时的便捷和简单,更应该关心特殊人群的心理感受,保护其隐私,不露痕迹的给其以便利和安全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无障碍的社会。

三、基于上肢残障者行为特征的无障碍包装设计原则

1.易用性

上肢障碍者处于自身器官的缺失、年龄的增长、疾病导致的肌肉萎缩等特殊状态,使其降低的对使用物品的感知度,应对一些刺激的反应度和敏感度也较低,最终呈现状态就是动作笨拙缓慢,无法灵巧的进行抓、握、拧等动作。无障碍包装设计的外包装除了对产品的保护功能外,在包装结构上也需考虑其易拆和易用的问题,做到操作简单,避免复杂繁琐。

2.可达性

上肢残障者,上肢的运动范围较小,同时伴有不定程度的肌肉萎缩能症状。因此,设计上要合理运用触觉的手段,减少用手指及全手的操作,用一指取代多指活全手,用手臂、手肘或脚代替手对包装产品的操作, 例如,现代很多运用饮料使用的挤压式和按压式的包装便可运用到无障碍包装设计中。

3.独立性

这里的独立性,指的是使用操作上的独立。考虑到上肢残障者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无障碍包装设计应该在包装结构的设计上思考产品及打开方式让上肢障碍者独立的完成一系列操作的可能性,使上肢残障者获得自尊和平等。

4.隐私保护和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是依据不同的事物和條件而建立起来的,这些事物和条件构成了你的安全感来源,而这些事物和条件的牢固程度,决定了你安全感的牢固程度。单独的无障碍包装设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再一次把肢障碍者与健全人群区分开来,突出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衰弱,从客观上对它们产生了社会性的歧视,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通用设计能以更开阔的方式把握人类的需求,为普通群众和上肢障碍者提供了相同的操作方法和实用功能,缩小其差异,既能方便正常人使用,也能帮助上肢障碍者独立使用,模糊使用者之间的界限,从而给残障者真正的人文主义关怀。

总而言之,无障碍设计由1974年提出至今发展到通用设计的概念已经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人们由对肢障人士的“保护、关爱”转化到今天对他们的“平等、尊重”这种现象慢慢在发生着,肢障者也迫切需求这种转变。国外的通用设计领域早已将尊重和平等的概念融入到产品包装的方方面面,但反观我国的包装设计,却还将思想停留在包装外观设计的美观和奢华上,甚少关注上肢障碍情形下的无障碍包装设计。如今城市已变成了钢筋水泥的森林,但是产品包装设计应该是有温度的,应该是有“人文关怀”的,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让使用者舒适便捷的,应该是用更开阔的胸怀包容各类人各类需求的。因此,无障碍设计的建设需要立起更为包容的、更为持久的人文主义发展观,各类产品包装设计的无障碍化,也需要成为今后我国设计领域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秀伟、《挺进零包装》、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贾祝军、《无障碍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3]黄再萍、《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实用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广西、《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孙海秦、《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3

猜你喜欢
包装设计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理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包装设计中字体的形式美研究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螺旋上升教学策略在包装设计项目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九嶷山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创意研究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立体趣味性计算机包装设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验证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