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民主党派研究综述

2017-04-07 16:26李雪
法制与社会 2017年8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研究综述民主党派

摘 要 抗战时期是民主党派活动较为活跃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对这一时期民主党派的研究,分别从抗战时期民主党派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民主党派的政治活动概况、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关系演变、民主党派与中共关系演变及原因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综述。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民主党派 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李雪,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2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史研究者应关注的重点之一。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这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包括政党关系(多党合作)和政党政治参与(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应该日益凸显。完善这一政党制度,既有利于明确各民主党派的政治权利,增强其參政议政的能力;同时又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提供制度保证。笔者试图追踪这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脉络,以抗战时期为研究时间点,以民主党派为研究主体,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和思考。

一、研究成果综述

由于现实政治原因,对于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研究相比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来说要萧瑟不少。但作为党史研究者来说,必须对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者们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关于抗战时期民主党派的研究主要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于抗战时期民主党派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提起抗战就必须提起重庆。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不仅是战时国民政府所在地,也是中共和各民主人士活动的舞台,进而也成为各民主党派诞生地。今天中国现存八个民主党派当中就有四个发祥于重庆(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以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前身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他们的形成和发展壮大了中国统一战线的力量、推进了中国民主的进程。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蒋介石开始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中间党派参政员张澜、沈钧儒等积极支持中共政治主张,联合各民主力量,反对蒋介石独裁。“皖南事变”之后,为壮大中国民主力量,已经形成的所谓“三党三派”决定联合形成新的政治力量。1941年3月19日,在民主人士鲜英的私宅上清寺特园形成民主政治同盟,后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重大贡献。

除此之外,特园同时还是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诞生地。随着蒋介石在抗日中的反对面目逐渐暴露,国民党党内左派人士不断通过座谈会形式讨论国民党的堕落和腐败,希望寻求新的民主出路。1943年8月成立筹备小组,决定组织名称定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1945年10月28日,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在特园召开。

在抗战中发展壮大的还有民族资产阶级。抗战初期,大量爱国资本家将工厂、企业随着国民政府迁到西南,为支持抗战、为民族复兴做出重大贡献。并在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2月16日,在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成立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继续为反对蒋介石独裁、追求民主建设、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抗日战争后期,在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国民政府却遭遇豫湘桂大崩溃,国民党内腐败问题严重暴露。为统一全民族抗战共识、取得抗战最终胜利,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得到各方拥护。其中,聚集在重庆的科技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爱国积极分子不断聚集起来通过召开民主科学座谈会来交流思想,并于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的伟大时刻召开扩大会议,建立组织。

(二)关于抗战时期民主党派的政治活动研究

中华民族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除了国共两党仁人志士外,还有更多的民主党派人士参与这一全民族的救亡运动。上述四个政党和抗战之前已经成立的各党派在抗战期间在各个领域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人力、物力以及精神上的支持。总体说来,对这一时期各民主党派的政治活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民众实行抗战动员。政治动员是政党基本功能之一。有学者通过研究武汉抗战时期救国会派的民众动员来折射民主党派作为一种政治性力量参与和建设抗战社会的努力。他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民主党派在抗战动员的努力:一是民众动员的舆论宣传,通过出版《抗战》三日刊、《全民周刊》等抗战刊物来明确抗战理念、号召全民族抗战;二是走向民间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青年学生、知识妇女、职业界工人来构建保护武汉的基础,同时挖掘乡村抗战潜力,进行乡村救亡宣传工作,更有甚者直接到战地动员;三是对民众动员的批判和改进,救国会派对动员实践不断进行着批判与改进,他们对国民政府的动员活动做阶段性效能分析,对各民众团体的工作欠缺进行疏导。

2.成立国防参议会、国民参政会参与国家政权建设。抗战时期,民主党派所代表的中间势力作为重要的第三方,被国共两党所争取。宽松有利的政治环境也为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国家政权提供了一线可能。国防参议会、国民参政会的相继成立就是民主党派为参政而活动的舞台。从积极方面看,国民参政会的成立符合中国政治制度迈进民主化的要求,也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民主党派调解国共矛盾、实践自己政治主张以及之后开展宪政运动的战场。但是,也必须看到,国防参议会、国民参政会最终名不副实,在野党职权受到极大限制,对国民政府没有任何实际约束力。

3.开展大后方民主宪政运动。有学者详细阐述了民主党派在抗战大后方发起民主宪政运动的原因和背景:一是政治民主化是民主宪政运动兴起的深层历史动因;二是实现民主宪政也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外敌入侵所造成的相对宽松的国内政治环境也为宪政运动提供了方便;四是国民党政策倒退激发了与中共和其他中间势力的矛盾,让民主党派丧失了对国民政府的期待;五是国民参政会的成立为宪政运动提供了历史舞台;六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为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七是开展宪政运动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要求。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939年9月到1940年9月间。在中共的联合下,各民主党派通过集会和座谈会形式呼吁迅速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民主的宪政运动高潮,并迫使蒋介石政府做出召开国大承诺。虽然这次宪政运动被蒋介石以抗日形势紧张、国大召开困难为由给破坏了,但是在这次宪政运动中,宪政思想被普及、各民主党派人士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加深各民主党派对国民政府的认识和密切了与中共的联系,为之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留下了历史凭证。

第二次宪政运动从1943年9月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尾期,国民党政府却在不断加强专制统治,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为了防止蒋介石倒行逆施,在中共的带领下,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开展了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第二次宪政运动。而蒋介石只打算假借“宪政”之名欺骗民众、缓和统治危机,并没有推进宪政的真心。1945年5月召开的国民党六大再次拒绝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提出的联合政府的主张,又一次扼杀了宪政高潮。虽然如此,这次宪政运动的意义仍然值得肯定:一是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二是充分说明了和平情愿的方式无法实现国内民主;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共的联系。

作为当时中国社会中重要的第三方势力,民主党派通过抗战动员、参政议政、宪政运动展现了作为政治组织应有的力量。有学者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分析,总结归纳了民主党派在抗战时期活动的特点:一是活动从秘密到公开、以秘密活动为主;二是基本以建言献策、舆论监督为主要手段;三是以时事座谈会、走访、茶话会、会餐为主要形式;四是与中共密切配、合积极合作。

(三)关于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关系演变研究

所有研究文献表明,虽然抗日战争期间各民主党派和中共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基本上是持较为温和的倾向国民政府的。有学者认为,这种倾向是基于以下原则的共性的:一是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要负起领导抗战的职责;二是国民政府必须逐渐实现人民民主权利;三是国民党负有领导和团结各党派共同抗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蒋介石一党独裁的野心最终让各民主党派对待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有学者将这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抗战初期,无论是民主党派的左中右哪派,均是一致拥护国民政府抗日,承认蒋介石的政治权威;抗战中期,随着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实施,民主党派开始反思对蒋态度;抗战后期,民主党派坚决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四)关于民主党派与中共关系演变及原因分析研究

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关系演变同与国民党关系演变刚好形成了一个相反的趋势,由抗战初期的相互不了解到紧密合作。抗战初期,各民主党派对待中共态度并不一致,有学者依据对待国共两党的关系将民主党派分成左中右三派:中间派以职教派和乡村建设派,他们态度中立,抗战爆发后主张联共一致对外,对中共态度友好;左派与中共联系紧密,积极与中共合作,响应中共号召;同时也有敌视中共的右派,以国社党和青年党为代表,但依然被中共认为是可以团结的中间势力。随着抗战的不断进行,在民主的旗帜下,各民主党派与中共不断加深了解、紧密合作,为今后民主党派毅然抛弃中间路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奠定了基础。

有学者论述了民主党派对待中共态度演变的原因,认为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期间转变国共两党的态度,主要原因有:一是国民党一再倒行逆施;二是共产党实行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三是民主党派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中中共对民主党派的政策这点,有学者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在他看来,这一时期中共对待民主党派的政策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时期:一是1935年之前的关门时期;二是1935年到1937年的团结时期;三是1937年到1945年的支持和帮助时期。 中共对民主党派的支持和帮助的统战工作主要包括:政治上争取团结合作;组织上切实扶持帮助;利益上充分尊重照顾;思想上给与说服批评。这些措施为中共和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时候不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历史人物的作用。其中在民主党派和中共的关系演变中,中共主要领导人如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等个人思想和魅力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有学者就十八大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回溯,认为早在抗日期间毛泽东同志就已经诞生了“协商民主”的思想,虽然从客观实际上讲,毛泽东从未使用过“协商民主”一词,但是其在抗日期间,从中国国情出发,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围绕国共协商合作、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协商合作等系列问题阐述了协商合作的基础、前提、活动原则等思想,从历史角度上看为今天的协商民主提供了思想渊源,从现实角度上看,也为当时民主党派加强与中共的合作提供了思想保证。 还有学者则从史实的角度介绍了中共另外一位领导周恩来同志在统战中的实践工作,周恩来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活动天赋影响和团结了一大批民主人士,成为中共和民主党派的沟通桥梁。

二、研究成果评价和思考

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关于民主党派的研究并不是热门,然而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必然是要不断向前的,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必然是要不断觉醒的,虽然现在新媒体(例如微博)的出现给民众表达意愿提供了相当便利的平台,但是政党作为整合和表达民众意愿的特殊工具有其不可取代性,民主党派在未来政治生活中作用一定是不断增强的,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是这一趋势的反应,因此回溯历史,追寻民主党派历史活动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抗战时期是民主党派主要形成时期,也是其不断团结中共在政治上发挥作用的时期之一,对这一时期历史进行研究,能让我们深刻理解民主党派的重要性,也能加强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尽管“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在封建社会不能得到准确印证;但是20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却与民心向背密不可分。

就其研究成果而言,记录抗战时期民主党派活动的报纸杂志以及名园故居保存完整,史料齐全,再进行研究意义不大。个人认为从十八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研究者不妨对民主党派的活动历史进行探究,为协商民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历史依据。

注释:

隆准、李星婷.发祥于重庆的中国民主党派.红岩春秋.2008(2).54-56.

杨耀健.民主党派的摇篮——重庆.红岩春秋.2012(2).44-46.

杨耀健、黎忠虎.四大民主党派的重庆旧址.环球人文地理.2012(6).100-105.

张丽明、王小雨.武汉抗战时期救国派的抗战动员.东方博物.2008(3).124-128.

林昉.论民主党派与国防参议会、国民参政会的成立.黑龙江史志.2009(8).37-38.

耿密.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主宪政运动.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22-26.

韋玉凤.论抗战时期的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及其历史地位.民营科技.2009(12).135.

胡颖群、方文龙.论抗战时期的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1).16-18.

张成明.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在重庆活动的特点.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60-65.

罗艳梅、王东生.论全面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认识.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46-49.

骆平、周巧生.抗战时期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关系衍变探析.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23-27.

骆平、周巧生.抗战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党关系衍变探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36-40.

宋春华.抗战时期民主党派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内因探析.科技信息.2006(12).137.

闻涛.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党派政策考察.党史文苑.2012(6).8-10.

罗振建.抗战时期党对中间党派统战工作及其历史启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68-72.

刘俊杰.抗战时期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探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5-9.

杨耀健.周恩来在重庆的统战实践.红岩春秋.2014(8).30-34.

刘巍.“民心”决定论的困境——以秦亡汉兴为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56-159.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研究综述民主党派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民主党派 工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