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分析——拉开的五公分厕所门

2017-04-08 10:38陈思杨淳高思宁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厕所恐惧陪伴

陈思+杨淳+高思宁

【案例描述】

每学期一次的校外拓展应该是学生最期待最开心的事情了。周三,学生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地质公园参观。休息时,导游带着一部分孩子去上厕所——一排塑料的、不分男女的公共厕所。

由于现场人多,天气过于炎热,在外排队的学生开始焦躁起来。其中一个多动症的孩子有点着急,开始一个个拉门。结果,女孩小A的厕所门因为没有反锁被拉开了一点点。女孩尖叫了一声,拉回了们,男孩就傻乎乎松手走开了。

此时,其他在外排队的男生开始起哄仿佛找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开始去拉那个门,拉开了大约五公分,正在上厕所的女孩子看到外面围着一群男生立刻就吓哭了。

此时,班长(女生)开始出面制止,并安慰小A。但被训斥的男生出现抵触情绪,继续起哄小A是假哭。小A哭得更厉害了,并紧闭厕所门不肯出来,给妈妈打电话寻求安慰。

【案例分析】

五年级的男生女生由于自我意识觉醒已经出现性别对抗意识,经常会以“三八线”“男生女生派”等形式互相隔离、竞争;性心理开始萌芽,会觉得私密部位被看到是很羞耻的事情,尤其是在异性面前。

这是一个典型的突发事件,案例中的小A平时在班上是中等生,成绩和爱好各方面都不突出,人缘也没有特别好。因此,出现这种突发状况时,没有很多知心朋友上前开解。

所以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安抚女孩小A的情绪,进行心理辅导防止产生心理阴影;消除此事件的影响,防止同学们的言语对她造成二次伤害;引导拉门和起哄的孩子们理解自己的错误,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采取措施及效果】

当我匆忙赶到厕所时,女孩小A已经在里面呆了十多分钟了,我让围在外面的学生散开,轻轻地敲门,告诉她:“小A,是陈老师。陈老师来了,别害怕!我会帮助你的!开开门好吗?”如此安慰了两三分钟,小A才打开厕所门走了出来,我看到哭得眼睛红肿,浑身是汗,狼狈万分的女孩小A时,一阵心疼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迅速将她搂在怀里,给予她最基础的安全感和支持。虽然小A已经上五年级了,作为一个11岁的小女孩,她虽然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但是在这种情绪激烈的状态下,很难单靠认知功能来处理这一创伤经历。如果这些情绪无法转化处理,她就会很容易沉浸在这些负面的情绪中,并让它们开始弥散到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心理封闭或厌世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针对此次心理创伤。

首先要处理的就是“羞耻感”,这是在儿童受到伤害时最容易产生长久心理创伤的情绪。羞耻感会让孩子全面地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是因为 “都是我不好,这个世界也不好”,会伤害孩子的自我与社会性。

所以当我把这个孩子从厕所哄出来,搂在怀里时,第一句话是:“这件事情你没有错!”

不去询问情况,不去安慰她不要哭,不去斥责那些犯错的男孩,而是在第一时间作为孩子最依恋的的老师给予孩子最坚实的支持,减少给孩子因为羞耻而感受到的压力。

接下来,我一面安慰她,轻轻拍着她的背部,一面持续地用平和,坚定而又温暖的语气反复地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你没有必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不要觉得内疚和难受!”

其次,缓解“应激”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正如小A当前由于受到了不良刺激,情绪和肌肉都处于紧绷状态,呼吸浅而急促,无法放松。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这种紧绷的状态,身心都会感到疲累,就会体验到更深刻的无力感,不利于心理恢复。

我采用的是雅各布松的放松训练中的腹式呼吸,简单易行,适用于现在的情况。先轻轻拍小A的背缓和她的紧张状态,再让小A深呼吸,吸气到再也没法吸进空气时缓缓将气吐出。几次下来孩子一直紧握的拳头松了开来。

再次,释放她过多的情绪。在经历这样一件心理创伤事件的过程中,女孩小A的情绪体验是非常激烈而复杂的。对于小A而言,惩罚那几个伤害她的男孩子,就宛如一个仪式一般,让她能确定获得了老师的支持,不陷入自责;能够释放出她对伤害她的人和物的恶意,让她的心理偏差回归到正常状态。我将几个拉门的小男孩叫到面前,严厉地批评了他们的行为,要求他们向小A道歉,并将惩罚的权利交予了小A。小A在我们班平時犯错时常用的几个惩罚(抄古诗、做值日、写反思)中,选择了让他们几个写反思。

第四,消除“无助感”。

此次伤害,对小A来说,无助感应该是她体验到的情绪中非常显著的一种情绪。当男孩子们在拉动厕所门的时候,她无法掌控;当男生们起哄嘲笑她假哭的时候,她仍然无法掌控。这是非常无助的很具有破坏性的情绪体验。并且是会激发恐惧,愤怒等情绪的。所以谈无助感是会很能共情到孩子。

而在班级环境中,那些小A的男同学都在场的情况下,如果只是严厉批评与制止那些男生,那么很容易激化双方之间的矛盾,会使女孩的生活环境更有压力。而无助感是对关系没有破坏性的情绪,并且是容易拉近双方关系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无助的体验,引导其他人唤醒自己无助的情绪记忆,从而体会到女孩当时的感觉,能连接双方的感受。并且这也能激发那些男生的愧疚感,从而有动力去弥补。

所以,在回到学校后,我召开了一次短暂的班会。让所有的同学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双手侧平举坚持五分钟。到第三分钟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觉得手酸无法再继续了。我让他们闭上眼睛,假设现在是老师罚你们每人这样站十分钟,有两位同学站在你面前,第一个会走过来托住你的胳膊让你不那么难受,另一个不仅不会帮你,还会无情地嘲笑你活该被罚,并把手上拎着两个沙袋要挂你的胳膊上。告诉老师,你们选择谁?

同学们举着酸痛的手臂纷纷选择了前者。

我让他们把举着的手臂征求同桌同意后搭在同桌的肩膀上,你的同桌愿意用自己的肩膀拯救你的一只手臂,你们开心吗?

趁热打铁,是啊,被帮助是开心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假如今天被拉开厕所门的是你,那个处在困境中需要帮助的人是你,你会希望看到你最熟悉友爱的同学不仅不帮忙还去嘲笑你吗?那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

有的同学抢着回答伸出援手;有的同学若有所思;还有的同学,用带着歉疚的目偷偷去看小A。

接着,我布置了一篇周记——想象一个你最无助的场景,描述一下你当时内心的渴望。

周一,我收到了很多孩子的忏悔。其中有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遇到黑暗我希望有一盏明亮的灯,遇到风雨我希望有一把遮挡的伞,遇到寒冷我希望有一个温暖的怀抱……我无法想象我在一个寒冬风雨交加的黑夜独自一个人走在路上,有人从背后推了我一把让我摔在水洼里的时候我将会是多么的无助……可今天,我却对我的同学这样做了——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不仅没有帮忙还跟着一起哄嘲笑她!

……

如果我们没法做一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起码也不要做一个落井下石的人!”

看着这些文字我很欣慰,但远远还没有到可以欣慰的时候。因为接下来要处理的是孩子心灵深处的难过和恐惧。

那天放学后我给小A的妈妈打了电话,详细地告知了对方事情发生的经过,叮嘱妈妈不能够批评小A,并希望妈妈能够好好陪伴她安慰她。

可是第二天家长给我短信说孩子回家后又哭了好久,晚上睡觉时还做噩梦说梦话,看来是造成心理阴影了。

继续哭泣、做噩梦,着都指向了难过和心理恐惧。难过是遭受创伤后一种持续的心境,需要亲人或师长长时间的陪伴、支持和安抚来淡化。而恐惧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直白来说还是由无助感延伸出来的一种情绪。为了淡化这种情绪,我特地在网络上咨詢了儿童游戏治疗师,他建议尽可能外显化、具像化恐惧的感受。当恐惧情绪只是在脑子里面打转的时候,那么就会很抽象,很无法把控,也屏蔽了全方位的身体感受。而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包括形象和色彩),玩偶作为媒介形象化,伴着语言说出来,是能帮助整理自己之前难以承受的情绪体验的方式。恐惧不光是回忆中对已经发生事件的恐惧,还有对未来还可能发生什么的恐惧。

当恐惧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清晰以后,其实恐惧的程度就会降低很多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逐渐引入认知功能的过程。之后就可以更多依靠认知功能来商讨怎么办的问题。

我将小A带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让她倾诉自己一下当时的想法。她开始描述自己的害怕,描述身体被男孩看见后怕自己变成了“不纯洁”的人,害怕以后有人会用这个来攻击她……她说了很多担心,最后简直是语无伦次了。

我轻轻抚摸着她的头,给她做了一次简短的性教育,纠正引起她恐惧情绪(C)的“信念和对此事件的评价与解释”(B),让她能正确面对这次意外事件(A)。[注:艾利丝情绪疗法]

接着,我详细向她讲述了我接下来将会如何在班上巧妙地化解这次事件,让她能够相信我可以消除这个事件对她的舆论影响。

听了我的建议后,小A已经完全放松下来,对我表示了信任。

等到她摆脱了恐惧,此时才进入——发泄愤怒

愤怒是掩盖在恐惧和无助之下的情绪,可能她现在还没有很清晰的体验到自己的愤怒。但愤怒是需要被体验到,然后被释放掉的。当恐惧情绪降低一点点,掌控感多一些的时候,自己的力量感就会变强一些,愤怒也会更被体验到。如果当其他情绪消散,愤怒逐渐浮出水面,又无处发泄的话,很可能郁积在心,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导致一些极端行为。

我让小A独自进入发泄室,关上门,将几个娃娃拿到沙发上,将它们当做那天欺负她的几个同学,把自己心中的怨气都宣泄出来。

仅仅十几分钟后,小A满脸涨红地走出发泄室:“老师,我心里好受多了。”

愤怒的表达与释放之后,才能让她去尝试最后一步:原谅。

此时我才拿出那几个男生写的以《如果当时我没有……》为题目的反思,挑出同学们的周记,让小A阅读。看着小A慢慢流下感动的泪水,我知道,这个孩子已经开始慢慢走出阴霾了。

最后,我开始着手营造一个适合她恢复的环境。

小A还小,日后也要一直生活在班级这个环境中。同学们对此事的议论很可能会对她造成二次伤害。

于是,我按照那天和小A在心理咨询室的约定,故意在班上半公开询问学生后,装作不经意传递给他们一个讯息:厕所里面是黑的,那小小的五公分,由暗处看明处是可以看见的,但是要想从外面看到厕所里面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根本没有任何人看见正在上厕所的小A。

自此,学生们才真正重新接纳了小A,揭过了这次意外。

【反思】

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不断调适自己的情绪。因为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我是特别自责并且焦虑的,总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保护的义务。这不是正确的陪伴心态。而作为一个陪伴者,最主要的就是保证自己的本身的情绪稳定、保证对被陪伴者的包容和信任。不能因为她走出低谷的速度过慢而产生挫败感或自我贬低,因为孩子正处在一个敏感的阶段,陪伴者的一切不稳定都会在她的心中不断放大,让她的情绪变得更为复杂。我试图将自己变得更为细心,并暗示自己要更耐心一些,更好地陪伴小A走出心理的阴霾。

同时,学生的性教育工作应该做在前面,而不是后期出了问题才拼命弥补。

猜你喜欢
厕所恐惧陪伴
陪伴
厕所囧事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警惕厕所性猝死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厕所——希望不再老生常谈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