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2017年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2017-04-08 22:58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四川冶金 2017年4期
关键词:重点制造业建设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2017年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按照《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和先进制造强省建设总体部署,结合全省制造业发展实际和阶段性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先进制造强省建设目标,按照《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坚持以十大重点领域为着力方向,以实施七大工程为主要抓手,以试点示范为主要突破口,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上迈出新步伐。201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以上,制造业占工业比重稳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重点领域产业稳步发展,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涌现,四川制造品牌和质量有效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趋势加快。

二、重点工作

(一)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新体系。

围绕《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提出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按照优势提升、高端培育、突出智能、转型升级的思路,加快制定实施我省航空与燃机产业、玄武岩纤维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石墨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暨信息安全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年度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加快印发实施《四川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瞄准建设万亿产业、五千亿产业、千亿产业集群,着力推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做大做强,大力推动饮料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的整合发展和改造提升,加快培育万亿支柱产业。瞄准重大技术前沿和巨大市场需求,着力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安全等领域打造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把石墨烯、轨道交通、玄武岩纤维、中医药大健康等产业建成全国领先的优势产业。强化技术攻关,争取在高端集成电路与特色电子器件、基础核心软件、未来网络与通信、信息安全、航空航天制造、航空发动机及零部件、航电系统、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关键技术、太阳能光热发电汽轮机关键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及其制造装备、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制造业数字化车间集成技术、高速铁路设计建造技术、新制式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石墨烯的制备工艺、高性能玄武岩纤维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启动实施信息安全及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核电与核技术应用等重大科技专项,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推进十大重点领域研发和成果转化,加速新技术产业化应用步伐。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切入点,引导不同所有制企业组建制造业大企业大集团,围绕十大重点领域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积极支持我省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

(二)着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实施。

深入实施“项目年”活动,全力推动省领导联系的56个重大产业项目、137个省政府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500个投资上亿元的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统筹用好支持工业发展的省本级财政资金,优化使用方向和分配结构,围绕《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提出的七大配套工程,重点支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互联网+”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制造业标杆企业和重大标志性项目。一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项目。重点推进四川核技术制造业、航空机载设备及系统制造业、轨道交通制造业、信息安全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创建或参与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在成都建设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分行业分领域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在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启动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网络空间安全、核技术、航空发动机维修、锂电基础材料、核电仪表控制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精准医学、生物医药材料制品与器械、内燃机排放控制、玄武岩纤维、石墨烯、稀土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创新研制工程项目。积极组织实施航空与燃机、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创新研制和产业化专项。积极推进四川哈工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重点在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研制、智能制造新模式等领域取得突破。三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程项目。开展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支持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重点在离散型、流程型行业加快启动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工厂(车间),遴选推荐一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夯实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汽车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制造业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在消费品、食品、能源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进行业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加快研究制定四川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及应用推广计划,启动一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重点项目建设。四是着力推进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建设。编制《四川省工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引导创新要素、产业要素向“四基”关键领域、产业薄弱环节集聚,在工业“四基”领域遴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四基”重点产品示范应用。五是着力推进绿色制造工程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纺织、印染、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重点在汽车零部件、机电设备、机床、航空发动机、汽轮机装备等领域推进再制造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评价标准和规范,重点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分布式能源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六是扎实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制定出台《四川省“十三五”技术改造指南》、《四川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领域导向目录(2017年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着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四基”能力提升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工业控制软件商+产业金融一体化结合的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协同及全产业链技术改造,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配套、专业化协作、要素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境管理和第三方治理模式开展绿色技术改造。重点实施以改技术、改设备、改工艺、改产品和改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改造计划,完成年度工业投资目标。

(三)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战略。启动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建设行动,并在5-10家大型企业开展试点。实施全川制造企业工业联网行动,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重点开展两化融合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创新应用、工业园区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夯实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推动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网络、工控安全系统、智能机器等集成应用。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互联网+四川制造”建设,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大数据集聚发展区。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产业链利益相关方价值增值为目标,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在制造业投入和产出的比重,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展和提升,建立竞争新优势。开展设计服务、制造效能提升、客户价值提升、服务模式创新行动,探索发展众包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发展供应链管理专业化等服务,推动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远程智能维护服务,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服务等。继续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行业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培育20户左右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动“互联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支持系统解决方案研发企业发展,促进重点关键系统解决方案在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生产、绿色制造等领域应用。

(四)推动质量品牌建设。

积极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实施国务院《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产品强质工程”》,组织开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状况抽样检查,开展质量技术基础能力指数研究。深入开展工业品“三品”专项行动,重点推动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家电等行业加强质量管控,通过开展“红盾春雷2017”,强化商品质量监管执法,确保消费安全。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产品品牌培育,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完善品牌培育管理机制,提升我省先进制造业商标注册、管理、运用和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产品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办天府知识产权运营高峰会,发布我省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专利导航报告和高价值专利目录,促进知识产权高价值项目供需对接和交易。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积极筹备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打造“1+N”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四川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

(五)推动军民融合战略实施。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军工单位体制机制改革,2017年力争5家军工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或公司化改制,民口企业与军工单位联合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达到3家以上,2-3家军工科研院所启动分类改革试点,5家军工单位完成“三供一业”移交。落实省政府与中央军工集团签署协议的落实,加快推进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实施,继续推动实施150个军民融合重点产业项目,2017年力争完成投资超100亿元。推动建立武器装备采购服务四川分中心,积极争取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北斗导航、高分遥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军民融合重大科技专项和示范项目布局四川。推动我省与科技部和军委科技委、央属军工集团、中物院战略合作协议落实,谋划推动高端防务装备、航空整机、航天运输系统、激光技术应用、光电材料与器件、高端智能装备、信息安全、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打造“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争取首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在川布局,建设一批军地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加快核动力、航空整机、核燃料等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电子信息、航空与燃机、核技术应用等军工领域技术再研发转民用,推动军转民产业发展。落实《四川省属国有资本“十三五”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发挥军民融合产业基金作用,研究省属国有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工作方案,引导省属企业加大军民融合产业投入,协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我省军民融合发展水平。推动创建成德绵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六)积极推进产融合作发展。

积极推进我省产业与金融合作发展,大力推进成都、绵阳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一是着力提升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在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为科技型企业专设“科技金融板”,支持科技型企业挂牌融资,同时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上市培育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企业债等各种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积极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和创业板、主板以及境外上市融资,进一步扩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继续推动各类投资基金成为科技型企业融资生力军。引导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成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二是大力发展相关金融中介组织和平台。继续推广成都“盈创动力”金融综合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担保、评估、交易等专业机构,拓宽技术创新间接融资渠道。继续探索开展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强化区域产权市场对科技企业的服务力度。继续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加强科技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增强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能力。科学构建融资担保体系,推动政府参股和控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完善覆盖全省的融资担保业务合作体系,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完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担保方式和服务流程,扩大科技型企业担保范围,进一步探索将知识产权、应收账款、专利权等纳入担保范围,增强科技型企业信贷可获得性。四是积极为科技型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待投贷联动第二批试点启动后,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力争将成都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试点地区,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并继续强化定向支持货币政策导向作用,为金融机构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更多低成本的稳定资金。五是加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督促和引导已成立科技支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支行的政策倾斜和指导,坚守科技支行服务中小科技企业的市场定位,努力提高中小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特色化、专业化水平。在总结评估现有8家科技支行运行效果的基础上,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国家、省级高新区及全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新设或改造部分支行作为专门从事中小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支行或特色支行。分类指导全省城商行、农信社改革,增强资本实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指导我省已开业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稳健经营,完善全省金融要素市场,为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平台。

(七)打造制造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把握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以开放合作拓展创新发展空间。一是推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引进来”。注重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及配套生产型服务业的沿链引进。深化中德战略对接,积极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同“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落实省委省政府议定的重大项目推进和建设。以成都、德阳、自贡为重点,深化在核电设备和燃气轮机、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积极推进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四川应急装备产业园打造。启动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验证基地建设。二是推进制造业优势企业“走出去”。鼓励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冶金建材等产能向境外转移;支持发电、石油钻采、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支持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共建园区等多种方式开展境外业务,不断完善四川制造全球产业链,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

(八)加快塑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按照四川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优化提升工业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打造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产业腹地,努力构建顺应新动能培育和产业结构高端化需求的产业空间新格局。一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引领区。重点依托天府新区、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德阳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抓住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赋予的先行先试机遇,推动成都、德阳、绵阳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和示范带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成都“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着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创新、军民融合体制创新、开放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形成阶段性成果。推动绵阳以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的“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做好评估考核工作。启动德阳等制造业基础和特色突出城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二是加快建设转型升级重点区。重点支持内江、自贡、宜宾、攀枝花、泸州、乐山等老工业城市优化市域工业空间布局,做强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发展载体,加快企业改造提升和白酒、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焕发老工业城市新的动能,打造国家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三是加快建设新兴增长培育区。重点支持遂宁、眉山、资阳、南充、达州、广元、巴中、广安、雅安、凉山等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成渝“双核”辐射带动,加快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打造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全省工业新的增长极。同时,按照四川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美丽四川”建设战略部署,合理规划引导甘孜、阿坝等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科学发展以水电为主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产业;因地制宜推动铝、锂、硅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青稞、牦牛、核桃、野生菌、花椒、特色水果为主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大力扶持唐卡、羌绣、藏饰等文化旅游、手工艺产品开发;建设全国重要藏药产业化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制造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神经中枢”作用,进一步完善省级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完善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完善工作责任机制,成员单位半年一次定期向制造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工作建议意见。加强工作督促和检查,形成强大工作推进合力。

(二)强化省市联动。积极推动各地形成建设先进制造强省的创新动力和工作合力,引导各地聚焦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准确对焦《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发展重点,加快制定本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各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效。

(三)加大制造强省建设培训研讨。围绕制造强省建设继续举办“企业大讲堂”系列活动,分行业(领域)举办5-10期专题培训研讨班,推动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举办“工匠精神”培训3万人次以上。

(四)加大制造强省建设舆论宣传。组织媒体采编和刊发制造强省建设政策解读文章。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等领域发掘典型企业,总结宣传典型案例。组织对各地(部门)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和宣传报道。

1001-5108(2017)04-0001-04

猜你喜欢
重点制造业建设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重点推荐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