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有所为”

2017-04-10 15:04孟伟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韵味思乡体悟

孟伟伟

散文文美情浓,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确,它们各有不同的文本特质。近几年来,关注“文体教学”,从根本意义上说,这既能避免学生“阅过千文,依然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尴尬,又能使学生找到学习语言文字的本真。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文体意识”,正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正确做法。

古诗词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字数、格律都很考究。诗有绝句、律诗之分,词又称长短句,因词牌不同,其每句字数、格律、平仄、押韵也便不同。

鲁教版教材中共收录了25首古诗词,其中绝句23首,律诗1首,词1首。从体裁上看,多是些描景、思乡、送别的诗词。尚未见面的部编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篇数会大幅增多,其目的是更大力度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在这样的流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诵读

王崧舟说,教诗最佳的方法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只有反复涵咏,才能诵读入境。古诗是要“诵读” 的,课标中也有这样的要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歌,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歌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歌,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诵读不等于朗读,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来,这个韵味具体指的就是诗独有的节奏、韵律及诵读时特有的语调。读古诗与读课文不一样,平长仄短,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有腔有调,这才叫诵读,而读课文提倡自然,要跟平常说话一样,不能矫情做作,这是朗读。诵读要贯串古诗教学始末,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再到读懂意,最终体悟情,层层递进,反复诵读。还可以加之教师范读,古乐渲染,诵读不离口,诗境自然入。诵读是古诗阅读的必须,假以时日,待消化吸收,学生便可借用古人智慧了。

二、重授渔

诵读古诗,低年段以教师范读、学生模仿为主,中年段即要授以方法,依节奏、平长仄短之规律,读出诗的韵味,到了高年段学生便无师自明,这就是“授之以渔”的好处。诵读如此,明诗意也如此。课标中有对“古诗文”的评价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由此可见,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个方法也要会用。

有人說,翻译古诗会大大破坏它的语言美、形象美,所以因此就担心,认为将古诗词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可能会是一种不幸。说到底,是怕古诗教学糟蹋了诗本身的美。但基于小学生的特点,不揭开这层面纱,学生对诗的形象就不会明晰。但是切忌让学生抄写“教学用书”上的“标准答案”背诵,因为这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过是他人结合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文学修养解读出来的思想产物。如此“偷懒”,偷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古诗翻译,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视角,让他们用自己的言语去触摸、去理解、去还原诗词中的意境。在所有的文体教学中,唯有古诗教学是没有实用目的的,小学生很难从这一言语形式中,习得“语用”,所以学习“语用”不在古诗教学之列。

三、重悟情

所谓“诗言志”,学古诗,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体悟诗中的感情。只有尊重诗的完形存在,引导学生与诗内在的情感节奏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体悟到诗中的感情。诗的时空跨度大,学生阅历浅,两者之间很难实现心同此情、意同此景,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以诗解诗,上下勾连,借用诗的写作背景等内容,让学生真正走到诗人的心里去。

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对“王安石离家已远,但心却甚近,是为何”这一问题的理解,可先从语言文字“一水”“只隔”来感悟,再借用《赴召途中》中的诗句“青松十里钟山路,只隔西南一片云”来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对家乡的那份牵挂。至此还不够,还要继续追问,勾连后两句诗,再补充诗的写作背景。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走进王安石的内心,那份“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发问,也便能理解了。

四、重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看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或思乡,或送别,或描景,或叙事。像“思乡”“送别”已不是古人一个人的偶然事件,它已然成为一种“思乡”文化。不能“唯教材”,要努力开发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中华文化”里徜徉,吸收其中的精髓。

总之,古诗教学,当体现“古诗”这一文体特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探寻读古诗的基本规律,以达成“教一课,会一类”的理想效果。

猜你喜欢
韵味思乡体悟
萌宠
静夜思乡情意浓
懂,才能得
思乡
走遍万水千山
本期主题:思乡
思乡美丽又忧伤
解题中的数学史
韵味
“体悟教学”的教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