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传统元素在校园空间中的意象表达

2017-04-10 00:02王珊珊张理政
关键词:传统元素语言学

王珊珊+张理政

摘 要:空间是交流的最基本和普遍形式的本质所在,对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非常重要。本文把语言学作为一个切入点来研究景观设计,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景观设计的语汇、语法、语意和语用等原理,并以合肥市屯溪路小学为例,具体分析如何表达和感知传统元素。

关键词:语言学;校园空间;传统元素;意象表达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00-04

一、语言学基本概述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最本质的属性是交流,交流的必要前提是必须要先掌握一定的语素、词、词组、句子等基本要素,而后由语法把语素结合成词,词组合成短语,短语组合成句子,句子组合成段成章,最后成为文学作品。同样,在景观中,我们经常用一些设计的工具和手段来表达景观的诗意、隐喻的研究和传递不同的场所意义。本文试图拓展景观空间的研究范畴,尝试找到景观设计与语言学交叉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了解应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掌握景观设计的意象表达。

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包含各种修辞手法,如强调、隐喻等等,这在文学作品中已经被精心地甚至过多的整理,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却很少。景观并不只是建筑的附属品,也具有潜在的修辞能力,这点会经常被我们忽视。校园空间作为景观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跟学生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场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折射出的校园文化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意义,其设计已不再单纯停留在满足学生必要性活动需求的层面,空间的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高品质的空间可以被人们具象地阅读、感知、传达,与人产生互动,从而达到共鸣。

二、继承传统内涵 开创现代形式

一句话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用陈述句,也可以用反问句,还可以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或者相反,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表达了最初的语意,只是通过改变句子的形式,达到改变句子的语气,最终表达出不同感情色彩的语意。在校园空间的设计中也可以借鉴语言学的相关原理,继承传统内涵,开创现代形式。

(一)现代创新促进传统形式的发展

继承和发展传统并不是将一切都融于谷物中去,也不是一味的复古或者简单的回到以前,而是将优秀的传统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摩擦出新的而艺术火花,并将传统内涵在设计中流露,使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与典型的特色。

(二)传统积淀是现代创新的源泉

传统是需要积淀的,积淀是需要时间的。现代设计的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优秀的作品来源于历史的积淀。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不重“再现”重“表现”,不重“写实”重“传神”。为了使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得以更好地延续发展,我们应该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三)突破旧框架 致力新语汇

巧摹經典,营造氛围。传是传承相续,统是统而贯之,所以传统是一个整体,只有全面了解传统脉搏,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现代设计。我们要模仿传统元素的整体氛围,把传统元素的经典内涵引入到现代设计中去,才能营造出具有传统意象的现代景观空间。在屯溪路小学的空间设计中也含有许多上下文关系,元素之间或相互作用或各自独立。只不过这些元素是一种连续的组合,而不仅仅是线性的或是片断的。

三、屯溪路小学传统元素的语意表达

屯溪路小学创建于1958年,在学校的文化探索期就已经明确了办学特色,着力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并逐渐明确了“博雅趣情”的文化追求,“博雅精神,儿童世界”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博雅”是学校的校训。所以,无论是显性的校园文化还是隐性的价值追求都指向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景观和语言学中的语意具有相对应的对位关系,如同一篇文章既有文字的表意也有字里行间的寓意;既有主谓宾这种固定的语法应用,也有成语和典故的引用;既有字句的描述和展开,也有段落之间的承接和呼应;既有文化中的约定俗成,也有新旧结合的创新应用。景观与文学作品如出一辙,具有很多的解读方式和体裁、手法,如何分析它、认知它是本文所提语意的研究内容。本文中所指景观方法论上的“意”,共涉及4点:设计之意图,感知之意向,隐含之意味,解读之意蕴。

(一)设计之意图

一个短句或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意图,同样,一项景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要有设计的意图,功能分区、道路走向有一定的意图,植物配置有一定的意图,如果缺少最基本的意图,那形式只能如同破碎的字词,缺少任何意义。在屯溪路小学校园文化环境设计中,我们以“景观为形,文化为魂”,通过柱、廊、广场名称等各种元素,用现代手法来体现“屯小”传统文化的源流,创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韵的校园环境。在众多的“词汇”中我们选择了一系列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小学传统精神并行不悖的语言词汇。

在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景观设计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人工构筑物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主要的景观语汇,占据主导地位;屯溪路小学素来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品牌教育旗帜,以“梅兰竹菊”作为小学校园的文化精神,在此次校园景观规划中,我们亦借用“竹”为概念原点,将传统的文化精神物化体现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创造一片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心灵之所。在现有的校园环境中,已存在教学楼、科苑楼、体育馆等一系列人工构筑物,在丰富的“词库”中,我们该如何选择“词语”,才能使所选“词语”在小学校园环境中不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呢?

第一:沿用本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品牌教育的旗帜,借用“梅兰竹菊”之“竹”元素,使环境规划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得到统一。

第二:由于环境的特殊性,考虑到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景观小品的设计时设计一些比较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小品,体现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

第三:在设计手法上我们采用整合的手法使新老环境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二)感知之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用语法来组织字和词,用主观的逻辑思维来组织句子、段落,如果缺少语法和逻辑思维,描述某种意象就变成了单纯的罗列字词,就无法成为一篇能够让人感知某种意象的文章。景观也一样,景观元素之间也需要一定的语法和逻辑关系才能把语素组织起来,进而能够表达准确的意图或者意象。所以,意象的感知必须借助一定的语法和逻辑描述才能达到。

屯溪路小学的意象感知首先应该是活泼的、轻松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和逻辑描述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首先校园的色彩定位要复合小学生的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本次设计中选用“竹”为概念原点,所以选用绿色作为整个校园的基础色调,已达到整个校园的和谐统一的效果。同时也借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概念,在大门处设置了红色的回廊、广场中设置了红色的小汽车休息椅等作为点缀,在色彩上感知到是小学。其次,确定设计的主线,屯溪路小学通过“竹”概念将校园景观组织起来以表达出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底韵的校园环境:大门口右侧真实的竹子——大门概念竹子——广场概念竹林——室内空间真实竹林和概念竹设施的融合,通过这个逻辑关系表达准确的意象。

(三)隐含之意味

通过简单的描述就可以传达一定的意味,但是描述方法的不同传递出不同的隐含意味。例如,我们对成语的理解往往是定势化的,对典故的引用往往也可以起到对位式的感受和思考,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气也会导致观点的大相径庭,甚至会改变词性。

景观也类似,通过一些历史手法的借用和固定风格的表达,达到增加景观意味的目的。屯溪路小学在入口处的左边设“回”形纹意象的文化长廊,分别代表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硕士生及博士生六个教育历程,寓意小孩的成长历程,从一棵幼苗长成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这也寓意这是“屯小”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方向。同时长廊也起到空间的介定,使左边运动区有隐蔽的边线,形成围合的空间。

在大门的改造设计和中心广场设计中,通过提取“竹”元素的色彩和造型来传递竹精神。自古以来,“竹”在中国人的眼里一直都是文化精神的寄托与象征。在该方案中,大门取“竹干”和“竹叶”的形和色作为大门的设计手法;中心区为“竹林广场”,考虑到校园活动的功能性需要,以“茂林修竹”的铺地形式加以体现,保证活动区的地面平整,同时又能隐射出竹林之意。

校园入口延伸至体育馆的大理石铺装为“诗歌大道”,在石板地面饰以部分铜板浮雕点缀路面。地面浅浮雕内容为古诗文,“诗歌大道”的具体名称可通过校园征集的形式加以确定。诗歌文化在中国已存在几千年的历史,通过地面浮雕的呈现形式使学生能够于教于乐。

在室外环境中休息椅的设计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以“小汽车”为雏形,车轮作为两个凸起的休息椅,用中国红的色彩,车体内种植以竹子,使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竹子带来的一丝凉意。

为了呼应室外景观,教学楼内部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设计,装饰纹样同样是从传统中汲取元素符號,既有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回形图文,也有屯小logo中传统的云纹,设计通过简洁的手法,力图通过门窗细节上的装饰,来传递校园文化信息,丰富校园内部空间视觉语言。

1.西走廊出口侧墙配合门框统一设计,以传统“回”纹为表现元素,通过墙面及部分色彩的变化,来丰富校园建筑内部空间视觉感受,墙面阴性回纹、阳形回纹形似积木,充满童趣与现代感。

2.水池及卫生墙角墙面设计为整体色块,用色彩区分了使用空间,也使教学楼内部在视觉效果上有变化,清新自然。

3.天井的设计以中国传统民居中“四水归堂”的理念为出发点,将水池置于天井中部,四周辅以木栈道,中央则植以翠竹、铺以碎石,将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引入校园设计中,在室内空间营造出一块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景观。

4.部分墙面采用色彩鲜亮的颜色,每层的主要出入口圆柱装饰为果绿色或明黄色,增加趣味性;卫生角亦为大面积彩色,改变以往中规中矩的形式。

(四)解读之意蕴

意蕴通常会出现在解读的过程中,意象、意味的组合会形成一篇文章的基调和气势,这就是意蕴最好的诠释。“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不同作品的解读也不一样,同样,对景观的解读,也可能出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景观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在屯溪路小学中的体验中,意图层次的感知只是觉得空间丰富,有一定的变化,会在某些景观节点停留,驻足观看。更高层次的意味则能够看到对景、框景等,并在诗歌大道上结合某些诗句体会到某些典故的意味。

四、总结

塑造一个高品质的景观环境,绝对不是单纯的词汇与词汇的简单组合,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词义,词义与词形要统一。在公共空间中经常会出现用词生硬的情况,因此,词义和词形的表达要统一是一个作品成功的前提。

——————————

参考文献:

〔1〕(美)安·维斯特·斯本(Anne·Whiston·Spirn).景观的语言[M].英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00.

〔2〕黄瓴.景观设计的语言学分析方法[J].中国园林,2008.

〔3〕项曼青.从语义学解读景观设计文脉的传承[J].艺术设计,2008.

〔4〕李开然.景观“意、境、流”概念及其语义学解读[J].中国园林,2007.

〔5〕蒙小英.阿尔瓦·阿尔托的景观语言[J].新建筑,2008.

〔6〕蒙小英.C.H.索伦森的景观语言[J].新建筑,2010.

〔7〕布正伟.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上)[J].新建筑,2000.

〔8〕布正伟.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中)[J].新建筑,2001.

〔9〕布正伟.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下)[J].新建筑,2001.

〔10〕布正伟.建筑语义的表达及其要点[J].城市建设,2004.

〔11〕布正伟.建筑语言构成的复合系统[J].城市建设,2000.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传统元素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依托大众文化对传统的现实构建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