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及引导对策研究

2017-04-10 00:17王占魁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王占魁

摘 要:文章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分析入手,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家庭、高校、自身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47-03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于1973年提出: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阶段[1]。我国自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到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了15%,我国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大学生逐渐地由原来的“精英”、“天之骄子”变成了现在的普通求职者。就业价值取向是指就业主体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的追求、评价、定位及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2]。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大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成功创业的基础。近年来,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自身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新特点、新趋势,积极探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措施,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可取之处

1.准备更加充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学生都能调整心态,做好职业规划,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身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1)思想上准备。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就业方向。(2)通过参加各类培训,获得专业证书;参加义务支教、科技下乡、普法宣传等活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为顺利就业增加砝码。

2.目标更加务实。面对用人标准的不断提高,面对就业岗位的稀缺,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的确立更加理性,更加务实。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到基层单位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等观念越多被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生自我锻炼,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考取研究生研、企事业单位、国家公务员越来越理性,面对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岗位大家的选择更加务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日益完善,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足之处

1.功利化倾向明显。受网络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可以便捷、高效的通过网络搜集就业信息和投递求职简历。在互联网上毕业生可以接触最新的就业价值观念,实时了解全球就业信息,使得择业的渠道得以拓宽。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博客等传播载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方便、及时、便捷的自我表现提供了方便。受国外出版物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崇尚国外文化,加之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使得大学生物质追求得到了极大满足,而精神追求出现了缺失,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重薪酬的价值取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薪酬、待遇、前景等因素,注重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社会价值,片面追求地位、收入的满足。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缺乏历史使命感,缺乏为集体利益做的贡献的奉献的精神。对支援西部贫困地区不感兴趣,不愿意到艰苦的基层工作。

2.信用意识弱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契约意识淡漠,毁约、违约现象突出,丧失个人诚信,信用意识弱化。(1)简历造假。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时,不少用人单位都注重学生干部经历,为了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假简历、假证书被部分大学生所接受,认为作假就业无所谓,抱有侥幸心理。(2)随意毁约、违约。不少大学生为找到理想工作,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在找到满意单位时,才通知签约其他用人单位,造成用人单位错过最佳招聘时间,部分大学生错过最佳求职机会;有的甚至音信全无,诚信意识严重弱化。

3.就业期望值过高。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包分配”向现在的“双向选择”过渡。陈旧的就业观念、过高的就业期望、自身准备的不充分等因素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很多大学毕业生的仍停留在不切實际的旧思维择业观中,而西部地区、广大基层面临人才匾乏、吸引毕业生困难的窘境。就业自我定位的不恰当,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现象,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媒体成为“最难就业季”;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媒体称为“更难就业季”。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的出现,伴随而来的是用人单位人才招聘标准提高,招聘岗位减少。面对形势严峻的就业大环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形成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自身因素等因素影响。

(一)社会环境影响

1.国家政策落实不全面。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地方政府存在空喊口号,就业补贴、聘录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国家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企业存在压低毕业生工资待遇、看重工作经历、招收往届毕业生的现象;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缺乏有效的创业培训,缺乏高校、社会融资机构的创业资金支持。2.社会舆论导向影响。在信息传媒时代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更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但是,媒体过分渲染就业难,加深了大学生就业、择业就业的心理恐慌,大量负面报道冲击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他们的行为,引发他们的观念变化。在大学生毕业时,容易造成就业恐惧、道德迷失、价值取向混乱等一系列问题。3.发达地区环境影响。工作环境、机会获取、就业歧视等发达地区环境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首先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次选中小微企业;首选经济发达地区,次选西部贫困地区;首先知识型单位,次选技能型单位”的倾向[4]。

(二)经济环境影响

1.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的条件而产生的就业矛盾。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提高、数量减少,高校培养人才的相对滞后,出现了大学生毕业生与社会岗位需求在知识储备、必备技能、个人心理等方面的结构性错位,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2.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我国由粗放型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部分行业的淘汰、衰落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减少。3.产业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偏弱,而低端制造业对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相对偏低,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就业主力军,无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岗位[3]。现阶段,我国多数服务行业存在服务不到位、配套不齐全的情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等需要。

(三)家庭环境影响

1.传统择业观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家长的直接教育、家庭的环境熏陶、择业之际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的就业观念存还停留在保守、求稳的思想上,一心期望子女能进入体制内,认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稳定,待遇较高。

2.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家庭经济条件的好与坏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富裕家庭出生的学生会把个人发展作为选择职业的首选,或者依靠父母的关系就业。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找工作时把良好的经济收入放在首位,看重反哺家庭。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高校大学毕业生多是“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思维活跃,主观性强,缺乏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特征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他们在求职时重视薪酬待遇,不重视公司发展前景、自身成长。大学生在经历求职失败后,就业价值取向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者变得更加务实,或者变得更加消极,而后者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进行积极引导教育。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措施

(一)调整优化社会环境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从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积极拓宽重点领域就业渠道、大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五个部分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说明,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1.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党中央制定并颁发了多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和文件,但政策如果落实不到位,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各地方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要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地区、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招聘做到信息、过程、结果“三公开”,严防招聘过程中的院校、性别、户籍等方面歧视,大力促进公平就业。3.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出台相关政策,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二)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指导与教育

1.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除了日常的团日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提高能力,发现不足,明确发展方向。2.加强专业结构合理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应把握好教育产出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大力推进高校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调整现有专业结构,根据市场需要,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开设新课程,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5]。3.优化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奉献意识、道德品质等教育。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应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一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应把就业指导教育贯彻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通过将其列入学校教育课程、通过将其列入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和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提高自我职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团队协助能力等能力;二是高校应利用各种渠道,及时、准确的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寻求合适的就业岗位。三是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走向社会顺利就业的第一步,配备职业化、专业化、素质高的就业指导教师,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

(三)强化家庭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正面影响

1.对子女抱有理性期望。家长要密切关注社会就业形势。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家长应转变“进入大学就有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对子女抱有理性期望,引导子女自我合理定位。家长要密切关注子女情况,了解子女在所处层次,引子女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2.对子女提供家庭心理支持。家长应尊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摒弃孩子一定要成功、成名的观念,为子女择业提供心理支持。家长应注意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独立性,鼓励子女积极主动地独立寻求工作,引导子女树立自主竞争意识。3.教育子女正确对待金钱。大学生應多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我意志,克服困难,挑战挫折,抵制拜金主义,发挥自身优势,在新环境、新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

1.树立就业在平时的理念,提高个人竞争力。“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机会永远属于做好准备的人,面对日益严峻、日以激励的就业环境,单一的素质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择业需要。大学生应该树立就业在平时的理念,在四年中做好知识储备,锻炼自我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就业增加砝码。2.放平心态,树立务实的就业理念。毕业生要脚踏实地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干起,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收获成功的快乐!3.“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我们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梦想,在实现“个人梦”的同时实现“中国梦”。

——————————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M].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21-22.

〔2〕方留,孙祥,李宏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78-80.

〔3〕李欣.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探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报,2007(1):54-56.

〔4〕常素枝.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分析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2):71-73.

〔5〕徐敬建.西部地区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报告[J].安徽体科技,2011(6):69-7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