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一笑为《论语》

2017-04-10 09:03赵淑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悦读论语

赵淑媛

内容摘要:他心志坚明地主动求学,每一样事情都要学得非常彻底,了解的十分清楚。他心之所欲,趋向圣贤之学。他所立的志向所求的学问,是要能真正成为有用之人,帮助社会,帮助民众一同明明德,止至善,目的是要天下大同,世界和谐。我崇尚广博,追求多思,总想超越时空,看到更广阔的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所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读书,不亦乐乎。

关键词:经典阅读 论语 悦读

“你在笑什么?又有什么好笑的,说来听听。”坐在旁边的同事问我。

“我在读故事。”

“关于谁的,快说吗!”同事急切地催促着。

“关于孔子的,就是子贡描述他站在东门外,累累如丧家之犬的那段。”

“一点也不好笑。”

“是的,还有点心酸。”

“一提《论语》,我就有点儿纠结。读不大懂,开始了几次都没有读完!”

“读《论语》,像读小说一样,我觉得很开心啊!”

“说说看,怎么个开心法儿?”

“师徒的对话简洁凝练,兴味浓郁,很受用。”

“受用什么呀!他们师徒的对话,没头没尾的,让你摸不着边际,根本搞不清楚他们在说什么?”

“哎呀,正是妙处所在。师徒对答,会让你去想象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说话,话题的前因后果都是什么;会让去你设想弟子们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议论夫子为什么回答他们同样的问题,答案总是不一样;会让你去想象夫子的神情为啥总是那么温和而执着、那么简洁而有力!难怪赫伯特·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中这样说:‘省略是最有启发性的方式,是考察《论语》的基本意象,这种意象以道(指方法、途径、道路)为中心,通过共同的比喻义的延伸,它变成了中国古代的人生之正道、治国之道、人的存在的理想大道、宇宙之道以及存在本身创生性-规范性的方式(模式、途径、路线)。连老外都很欣赏这充满空灵的对话。”

我的同事不说话了,隔了一会儿,她说:“我也读过一些,可是感觉不到有趣?”

“读书,也可以不硬着头皮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

“那怎么读呢?”

“我喜欢旅行,就让钱宁先生做导游带你参观《尼山风光》,随邹牧仑先生《与孔子周游列国》。回望春秋大地,一位华夏民族的文化巨人正徘徊在远离他朝思暮想的祖国的泥泞土地上,寻找着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机会。在战争与和平的缝隙中,师徒们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间,耐心守护着他们的理想与激情,听,他们的对话委婉迂回高妙有趣,看,他们的讨论激越曲折内藏锋机。两千五百多年的巍巍岁月,丝毫没有让人感到遥远与陌生。风尘仆仆一路走来,伫立在泰山脚下汶水河畔,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潺潺的河水一样,哗哗作响,你能感受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满含期待,用他温柔敦厚的微笑、轻声絮叨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还有阅读论语之旅,从吃喝玩乐说起。孔子,一个孤儿一位老师一位圣人,竟然,那么可爱。他听乐曲多么专注:‘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你看他和弟子们一起载歌载舞,反复吟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说,最好的音乐是从心灵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你看他吃饭多么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他老人家坐卧行走,时而活泼随意,时而端庄虔敬,游玩吟唱,弹琴作乐,射箭驾车,应有尽有,这些永远不会时过境迁,具有永恒的魅力,带领你由美境进入善境。”

“我喜欢人物传记,总想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你读过他的传记吗?都有谁写的?哪本最好?我想从孔子的传记文学读起。”

“好主意!书市上能买到的傳记,很多。比如钱穆先生的《孔子传》、白川静先生的《孔子传》、日上靖先生的《孔子》、鲍鹏山先生的《孔子传》、李木生先生的《孔子传》、金安平先生的《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等等。每个人眼中的孔子都有侧重,钱穆先生的《孔子传》博稽成说,酌采众长,以他扎实的考辨功力,捧出了这本关于孔子的‘惬当人心之新传,确是一本字斟句酌、持论谨严的史料性传记。记得那时适逢电影《孔子》上映,又一次刺激了我探索孔子的欲望,急忙又从书架上取来重新阅读。

“读鲍鹏山先生的《孔子传》,让我对孔子的生平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人的‘志的差别就是层次与境界的差别。‘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与天,孔子的天命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做到了,所以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我利用三个假期,特意为懒惰的不愿查字典的学生们编了一个拼音版的《论语》电子书,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诵读,他们可以在电脑或手机视频上诵读《论语》了。班主任利用班会课五分钟集体诵读《论语》,气氛很好。他们还特意拍了视频,介绍他们的阅读经验。他们希望我再做下去,继续诵读《诗经》、《老子》、《庄子》等等。

“诵读完了,有的学生想深入了解其中的涵义,就在QQ上问我,问题太多,又不集中,我就想应该做出一个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论语》:我先后阅读了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本解》、黄克剑先生的《论语疏解》等有关解读的《论语》的书,观看多位专家的视频讲座,慢慢整理出了一个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论语导读》,让学生能逐步了解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

“另外,我利用闲暇阅读了一些中外的专家学者如陈来的《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刘仲敬的《经与史》、美国的郝大维的《通过孔子而思》、本杰明·史华玆的《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赫伯特·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等作品,他们对孔子与《论语》也有独特的认识与细致的研究,看看外国人的观点:‘孔子的全部哲学……就是实现自我和创造社会秩序。‘孔子告诉我们的,不是在别处正在被言说的东西,而是正需要被言说的东西……孔子是超越我们时代的思想家,依据的主要材料就是《论语》原典。一方面我需要努力发现原典所说明、所暗示的东西,另一方面,我需要看清它没有说明和不必暗示的。我力图避免诠释性的材料,因为这些文本和解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历史上各种注释、评论编撰者的选择和十足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看他们的研究,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自惭形秽,思他们的观点,对我的阅读理解大有裨益。”

“需要读这么多书,还会有趣?”

“有时候也很迷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千古铭训,在我这里变成了‘学而思也罔,思而学也殆了。从‘见山不是山,到‘见山还是山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怎么能让自己走出这样的困境,的确需要勇气、毅力和智慧。

“想当初我突然萌生学习《论语》的愿望时,我选择做《论语》诵读教材,作为最好的通晓《论语》的方法,我希望跟别人合作,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或者是找一个善于管理的人来检查、监督我,不至于意志薄弱、半途而废。我的导愉快地答应我的请求。他鼓励我,耐心细致指导我。那种严谨认真,让我在艰难与困惑中无怨无悔地一路前行。

“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离不弃地伴随我,一篇一篇的耐心校正着,眼巴巴地期待下一篇的出炉;还有一群天真可爱的学生,下了课,飞奔到‘论语角,急吼吼地指望我为他们解决当下的疑难与困惑,那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像‘有朋自远方来一样开心。”

“跟我一起分享吧。如果你愿意尝试换一种方式,一定不会乏味。一边读注释,一边读传记,趣味则大不相同啊!”

“我对《论语》的理解,还停留在中学老师讲的水平,根本不知道其他的东西!”

“下决心认真去读,就能理解其中的用意。不过,我还有一个更好地读法:那就是画《论语》。”

“《论语》还能画,没听说过!”

“当然了!读懂了,把它画出来,让不喜欢读文字的学生读图,也一样有趣。”

“看都看不懂,怎么画《论语》?”

“有《图解论语》图书,边看原文边看画,别有一番风趣。学校绘画社的学生,他们多才多能,自愿加入‘论语社,跟我们一起读。读懂了,理解了,他们就把理解的对话情景画出来,以图示意嘛!虽然画笔拙劣、人物粗糙、画意表达不甚精准,但是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论语》,还有比这更好阅读方式吗?”

“就这些吗?”

“还有更好的呢!”

“我们一边畅通无阻地阅读中文,一边好奇地寻索英文译本,中英文结合,让学生游走在中西文化的思想交匯中。比如:我们在阅读不同的版本的译文,猜想哪一句更符合孔子的原意。比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不同版本的翻译:韦利先生翻译的: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许渊冲先生的:At fifteen, I was fond of learning.黄继忠先生的:At fifteen, I bent my mind on learning.还有一位不知名的网友翻译的:At fifteen, my heart was set on learning.

“如此等等,诸多译本,哪一句更符合原意?孔子十五岁立志探索自然、生命、社会的学问,识虑坚明地朝向真理,探索人类生存的意义。让自己真正成为有用之人,帮助百姓一同明明德,止至善,希望建立和谐社会,天下大同。这样的志向非强调他的主动性不可。所以选择‘At fifteen, my heart was set on learning.就是最能显示其主动性的译文。这样如法炮制,我们的英语欣赏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你不说,还真不知道!”

“我崇尚广博,追求多思,总想超越时空,看到更广阔的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所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读书,不亦乐乎!”

(作者单位: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悦读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想象力都去哪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