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2017-04-10 18:39王诚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二语母语学习者

王诚

【摘要】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但许多老师对其形成的原因不太了解,有时无法采取措施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概念内涵,着重分析了能够引发石化现象的两种内外原因,同时提出了教学对策,给予一定的教学启示,使教师能帮助学习者延缓石化到来或顺利度过石化阶段。

【关键字】中介语石化 成因 教学对策

一、中介语与中介语石化

中介语理论发展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发展起来,是目前外语教学中用来解释和分析学生在二语习得中产生偏误的理论基础。”[1]在这一理论当中,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中介语概念。中介语是由Selinker提出的,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但这个系统发展不完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就像是独立的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连续体,其两端分别为母语和目的语。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但永远不可能是目的语。

中介语具有几个特点比如系统性、创造性、过渡性、石化性等等。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系统性和过渡性, 同时石化性会让人们感到不解。Selinker首次提出了石化现象:“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化,并且这种状态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而起作用。”[2]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出现石化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它会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达到了一定的状态后很难在后续学习中出现显著的再提高,处于一种瓶颈的状态。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

有果必有因,首先要分析石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研究教学对策,这样在以后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预防中介语石化。本文将出现石化现象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从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因

1、学习动机

学习者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者为什么要学习目的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或历史等方面充满兴趣,进而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语言更加加深对其的认识和了解。另一类是工具性动机,学习者的学习其实并不是为了学习兴趣,而是想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或达到某一实用功效。两个动机相比,学习者若持有工具性动机更容易被外在环境所影响,并且二语习得的动力和效果不稳定。有些持有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过程,一旦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学习目的就会减缓学习进程,不再继续学习。

2、母语迁移

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个是母语迁移。“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语言规则来认识目的语的规则,进而产生中介语的现象”。[3]母语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若母语和目的语具有相同之处,那么学习目的语就会带来的积极效果,这就是正迁移。反之,母语与目的语存在差异,并且对目的语学习产起干扰就是负迁移。学习者在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比较缺乏目的语语言知识,这时他们会下意识的运用母语的规则、知识或是思维来解决此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慢慢地就会产生相应的负迁移,若长期得不到纠正,那么就会逐渐稳固下来,进而造成中介语石化。

3、学习者情感因素

“兴趣和意志力是影响二语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的情感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4]当学习者对二语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么他的学习动力就会十足,二语学习进步很快。反之,当学习者已经失去学习兴趣或学习兴趣减弱,学习能力和进程便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石化现象发生。意志力是指坚持力,自制力和觉悟性。当学习者进行二语习得时,若出现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学习的效果就不尽如人意,学习必然出现止步不前的状态,产生了石化现象。

(二)外因

1、老师课堂训练方式

老师课堂训练方式有时候也会让学习者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在我国,一些外语教师的中介语当中就存在不合适的语言运用,致使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不正确的理解了一些语言规则。通常只有在学习者学习的早期阶段才产生这些不正确的理解,即语言习惯形成的时期,因而学习者对此印象深刻,不易清除。在课堂训练中语言教材使用不当也会产生石化现象。

2、社会文化的距离和适应程度

二语习得是文化迁移的一个层面,“文化迁移模式强调二语习得是由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所决定的。距离越近,二语越易获得。学习者在与第二文化的社会成员接触时才产生社会距离,心理距离则由学习者的个人因素所致。”[5]当心理距离较大的时候,学习者不太可能能够将二语某些知识运用到自我表达当中去。由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所以语言学习的动机就不高,学习者也无法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下去适应这种文化,从而使目的语的再发展受到阻碍,产生石化。

3、未能及时合理地纠正错误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错误的出现并不代表语言学习的失败,是要通过出现的错誤,找到犯错误的深层次原因,及时帮助纠正学习者的所犯错误,或是学习者自我纠正,如果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并未得到及时地纠正,那么其语言水平便会停滞不前,出现石化。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分析,归纳中介语石化现象所产生原因,我们发现教师并不是对此完全束手无策。事实上,注重语言形式的,具有较高语言水平和素质的教师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石化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现象所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关对策,对症下药,防止出现二语石化现象。

(一) 针对内因的教学对策

面对学习动机,教师需要有效的引导学习者从工具性动机向综合性动机转变,努力培养他们对二语学习及其文化的兴趣,使学习者从接触第二外语学习时就能够很好的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热心好学的状态,从心理和行动这两个方面上延迟中介语石化。所以为了防止因为母语负迁移引发石化,教师应努力丰富二语知识,对二语学习者进行大量的真实正确的目的语输入,使学习者的二语知识慢慢积累增加,逐步减少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程度,努力发挥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学习者也要注重建立正确的目的语认知习惯和培养语感,确保既重视学习二语的数量,又保证其质量。面对学习者情感因素,教师要注重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方法和材料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学会发现乐趣,并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加强和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就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提高自我自控力进而延迟或克服中介语石化。

(二)针对外因的教学启示

要避免教学中学生语言石化现象,教师需要改進自己教学方法。“首先,对学生语言输入中出现的错误,教师采取适当容忍态度,要有针对性地予以纠正。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课程,注重提高课堂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6]努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就使学习者所产生不正确的理解得到及时快速的解决疏通。有些语言教材在进行编写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加强教材的语言输入,加深并提高学习者对其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是文化因素,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也就是社会距离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水平,心理距离的远近也会影响语言的输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加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产生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有条件的情况下,加强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缩短对其心理距离,从而在这一层面上使学生增加学习目的语的动力和积极性,有效地延迟或避免出现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现象。当然及时帮助纠正学习者的所犯错误,或是学习者进行自我纠正,这都会带来语言学习上的进步和提高,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秦旭. 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 2001, (1).

[2] Selinker L. Fossilization: What We Think We Know[M]. Holland: Nijmegen, 1996. (23).

[3] 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1972, (10).

[4] 张萌. 暂时性石化现象及其外语教学对策[J]. 北京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5] Schumann J.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6] 程增源.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起因及其教学启示[J]. 鸡西大学学报, 2013,(1).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