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2017-04-10 22:19陈欣刘博李斌郭奇瑞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民族化传统文化

陈欣+刘博+李斌++郭奇瑞

摘要: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提升,也有利于高校学生了解、学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而提升人生修养和道德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本文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实指导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化、核心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历来都备受重视,这既符合我国的历史及国情,又是现实政治及社会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稳固的民族文化,能够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延续不断[1]。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合理的成分被称为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丰富度和感染力,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笔者在西部某211高校进行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创新应用研究”问卷调查,以图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复兴传统文化”。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这次讲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清晰的方向指引。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指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积淀,是先贤们经过不断探索研究的结果,精辟而独到,其中蕴涵着大道理、大智慧,不仅对当时社会的意义重大,而且对历史现实也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一代代国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有利于指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拓宽人生视野。而其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仁义正直、诚实守信、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等品质更有利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因此,高校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意义和成效。

3.日益重要的文化建设要求高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逐渐重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今天,文化建设日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单纯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对青年人而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是全面提高自我能力、定位自我价值的必要要求。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是青年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加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结合,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提升,也有利于高校学生了解、学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而提升人生修养和道德境界,从而真正实实现整个民族的文化复兴。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1.高等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我国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片面倾向政治宣传的功用。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虚空和浅层化,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具体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高校都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没有找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二是缺乏有关部门的有力推动和指导,目前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一种无序地状态;三是图书资料不能适应传统文化教育需求,很难找到将传统文化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深度、有见解的著作。

2.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不断冲击,传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5]。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又遭受到了西方文化新一波的更深层次的冲击,大学生难以自觉认真地学习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甚至表现出冷漠无知的态度,沉浸在利己、娱乐的氛围中难以自拔。

3.互联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冲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同时生成诸多弊端。网络中的信息混杂 ,各类信息无所不包,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受网络影响也最深。而大学生还处在思想观念逐渐成熟的阶段,对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更不必说继承和弘扬了[5]。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 加强阵地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让德育教学回归生活,提高趣味性和生动性。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团干、团员的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团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先“富”人带动后“富”人,运用榜样的力量,纳入更多学生加入;其次,扩大班级、宿舍组织文化建设,扩大德育建设有效覆盖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流行文化,引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院系、学生社团组织的相关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活动,给予参与学生一定的学分认定或能力肯定证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规范化。

2. 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传统的说教式讲学并不被现今大学生所喜爱。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其兴趣,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并配以高水平的传统文化教材。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糅合进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成立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社团,如话剧、戏曲、书法、民俗、民乐、国画等社团,辅以专业指导,组织学生开展相应文化活动等,形成传统文化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3. 改进和丰富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系统课程,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在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中,针对人文学科的学生,设置历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全面的传统文化基础课程。针对理工科的学生,设置相关的人文学科,而不是只限于科学理论的学习。同时引进一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图文资源供学生课余阅读。这些都有利于增加学生们知识的广博度,并在知识传导的过程中,塑造其健康人格。

4. 利用互联网手段,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基础上,拓展传播渠道和途径,如专门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宣传入口,微信公共平台、微博等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等。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这将对传播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大为有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5. 在重大传统民俗节庆日,纪念日等,加大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力度。借力于传统节庆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元旦、五一等国际性节日,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中华传统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主题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切实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和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巨大优势。同时,注重开展以弘扬民族文化特色,凸显民族文化内涵,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主题节庆日活动,增加大学生的有效参与力度。

四、总结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民族文化;有民族化才有世界化。为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 除普及基础教育以外, 还需要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6]如今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已经形成了共识,整个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也凸显出学习、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高校要充分认识在当前新形势下,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找准契合点,努力创新,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7][8]。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张祥浩, 石开斌,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9 月第5 期。

[2]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 季枫,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第30卷(总384期)

[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0。

[4]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陈继红 ,王 易,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1期。

[5]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司文超,高校辅导员,2014年10月第5期。

[6]中国传统文化[M],张岂之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3版。

[7]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张健,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25期)。

[8]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张健,中国报业,项目成果 (2013年14期)。

作者简介:陈欣,女,1977年9月生,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汉族,西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民族化传统文化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樱花系列甜品品牌营销战略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