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 社会的病变

2017-04-11 21:28甲乙
中国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香烟烟草运动

甲乙

对世人来说,烟草有着与时俱进的穿越感。它的角色、功能和性质如此复杂,难以一语道之。它衍生成香烟,或以喷云吐雾为性质的别的物事,如旱烟、水烟等,不为美色,却魅惑一众,不管社会人群予其好评恶评,它依然故我。

对于烟草的道德评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似乎不相容,但又隐隐兼容,它即是如此这般地纠缠在社会历史进程中。

现代社会中,烟草是一柄双刃剑。它给工业文明带来一定活力,让人们体会到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明快感;烟草还带来收益,一方“烟草”养活一方人,当世界被烟草的烟雾“熏黑”时,人们有了足够的理由和动力扩大烟草种植和生产的规模,趋利性下,为烟草呐喊和喝彩的人不在少数,“烟草”有了发声权。同时公众舆论认为它有害国民健康,危及国家未来,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有足够的依据支持这一点。

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待烟草有过截然不同的态度。国族领袖,不时实施“禁烟”“控烟”,或为了一己私利,或不得已而为之。烟草与社会交织在一起。社会性是烟草存在的根基,纵观烟草的起伏沉沦,道德旗帜的高扬无疑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动员。进行道德教化时,烟草曾被美化成拯救人灵魂的神奇物事。但人类历史发展,道德不再是愚昧的假装,剥去“伪善”的外衣,道德如烟草,赤裸裸地被众生审视。

回头再看烟草,双刃剑,但用现代社会的道德去评判烟草,双刃剑却并不是双刃一样锋利,孰优孰劣,孰轻孰重,已在世人心中有所评判。

自上而下的烟草文化运动

在中华大地,自清末民国以来,禁烟运动无疑受到近代越来越普及通俗化的科普书籍的影响,另外受西方医学科学以及宗教人士所广为传播的禁烟思潮的推动。控烟作为一种卫生政策逐步推行,而且越来越有一种迫切感。这也是对烟草危害不断深化认知的結果。

闵杰先生编撰的《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收录了从晚清报纸辑录的“不吸纸烟运动”史料,从中可知晚清不吸纸烟运动的兴起,以及在改良社会行为方面呈现的一些态势。

杨国安先生主编的《中国烟业史汇典》第五十章,则详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新生活运动中的反吸烟风潮”。新生活运动,是指1934年至1949年间,由中华民国政府及其领导人蒋介石发起的国民教育运动,其以“礼义廉耻”思想为主,意在使人民提升思想认识,从而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据说此前蒋公视察民间时,看到一个稚童在吸食纸烟,小小年纪即已成为瘾君子。他对类似社会堕落现象极为不满,因而发起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的出发点,是从国民的基本日常生活做起,务求达致一个全面的社会风气的革新。”

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年代背景和政治形态有较大差异,“不吸纸烟”影响却日趋扩大,我们再联系其后中国社会数十年间屡有出现的“讨伐烟草”的行动,这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倡导“爱国卫生”的社会趋势。控烟与爱国顺历史时针走到了一起。

据刘文楠博士近著《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研究》所述:晚清和民国的不吸纸烟运动,虽然基于不同的理由,有着不同的动员机制和组织模式,但在其追求的目的上相当一致,都是希望民众为了“爱国”而不吸烟。怎么把“爱国”这么崇高的事情和“吸烟”这种个人嗜好联系起来,则是不吸纸烟运动的核心内容。作为个人应自觉而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是国族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有责任”为了国家而“管理”好自己的个人习惯和身体健康——“吸烟损害的不仅是个人的身体,更是作为国民的身体。”

近代中国人最早开始反对吸食纸烟是在1899年,而原因竟是保守的清廷官员将之视为一种西化的标志——这也就是说,“吸烟”在当时本身就是现代性体验。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纸烟在中国获得飞跃式发展,在现代广告技术的视觉冲击下,纸烟被视为是“一种摩登、时尚、愉悦、卫生、方便的嗜好”,老上海的月份牌上的美女往往手上夹着一支烟,其意味不言而喻。正像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一样,“吸烟”以及“反对吸烟”的思想资源都来自西方,两者共为现代性的同一个进程的两面。

沉迷人生琐碎的感官欲望的自我满足,是大多平常小民的常态。他们脑子很难容下太多的家国情怀,对政经大事更是无从谈起。说到底,他们时时在心的只有自己小家那一亩二分地的事儿。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就有必要警醒、动员、改造和提升他们,尤其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纸烟成为一种作为批判的工具,于是“不吸烟”被置于一种很高的意识形态。

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用心良苦,但成效不大,随之无疾而终。这在意料之中。在旧中国,传统习惯势力是极为强大的。“国情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新生活运动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自上而下推行戒除纸烟,应该说其边际效应却并不理想,而且几乎是越来越差,社会边缘处风波不起,无动于衷。“基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吸净了所有对它来说不可接受的外界波澜。这里只认可小地方多年形成的所谓道理。你说你的,我听我的,猴子不上树,多打十遍锣也没用。

这是地质断层般的阻隔,个人的理由天大地大。

社会底层“你敬我一支,我敬你几根”的悠闲

我已过世的父亲原是一位抗日军人,他从民国过来,曾亲身感受到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并由此成为一个“新生活”的虔诚信徒。后来,不管他沦落到什么处境,如开小铺、做劳工,直至后半生当农民,却始终是一个“新生活运动”的诚笃信徒。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信鬼神。在乡村,几乎人人抽烟,他是见一个告诫一个,劝阻人家抽烟,但每每受到众人抵制、嘲弄,几乎成为大伙笑柄。他依然坚持不懈,愈挫愈勇。

据我所知,没人听他劝诫,他的话在那个时代几乎没起过效用。父亲的劝诫从无回应。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作为一介孩童的我,随父母家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个移民村庄。那里的老少爷们人人抽烟,连带着不少妇女儿童也以此为乐。

这是他们选择的经久不衰的乐事。只不过由于收入微薄,一些人只能选择劣质的纸烟。而更多人是在自留地种上一小块烟草,自收自食。他们把收获的烟叶晾晒干后,切成细丝,拌上一点香油,于是烟丝香气悠悠。这种自制的烟丝成本很低,而质地却不错。由于其色泽呈黄铜色,被称为“黄烟”,抽烟的烟具则称为“黄烟袋”。长期抽黄烟丝的人对再好的纸烟也不屑一顾,你哪怕递上“中华”,他笑而不纳。村中的老人大多抽黄烟,干活休息时往那儿舒服地盘腿一坐,先点燃草纸卷就的“纸媒子”,再一袋一袋地吸吮。他们津津有味地抽着自家的烟丝,那样子既自得又自尊。有的人早晨要靠在床上先抽一两袋烟,然后才起床干活。有人深夜断烟,烟瘾发作,急得到处找人讨烟抽。

那时,村里的男人们聚在一起,对于“吃香的,喝辣的”无不仰慕。这“吃香的”,我理解抽烟是其中之一吧!他们评议说抽烟喝酒是有本事的人,没听到哪个人抽烟喝酒搞穷的,是算计不到才受穷。于是就取笑那些连最劣质的烟都抽不上或者不抽烟的人。

实际上,大多普通人的认知是,抽烟是一种男子汉的象征,显示他有本事,吃得开。尤其烟的档次更显出你在社会上混得怎么样。有些人要面子,身上揣着两种香烟,一种高档的专门在人际场合抽,另一种十分低廉的则在没人处自己抽。

除了本地几种牌子香烟,产自不同地域的名烟,尤其是外国纸烟则更为稀罕,成为大多男人们聚在一起时的交流物。你敬我一支,我敬你几根,人抬人高,在这个场合特别能够体现出来。各种各样的烟袋,烟荷包,烟标图案,打火机,成为显摆,特别能引发饶有意味的民间话题。一边共同喷云吐雾,一边联想到都市芳华,联想到外国异邦,那种快乐可以想见。和香烟有关联的这些物事,几乎成了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共融。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的相声中有“宇宙牌”香烟,一时间家喻户晓,人们都喜欢模仿马季先生说“宇宙牌香烟”时的腔调做派。兴许并不存在的“宇宙牌香烟”,一时成为烟民四处寻觅的稀罕物。

在烟民占有绝对多数的地方,控烟运动即便拥有国族的强大意识形态,遭遇基层的抵抗也是毫无疑义的。烟草在基层总是受到“连亲带故”的接纳,很少受到控烟运动的影响。

烟草,社会的病变

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这句话曾诱惑我去尝试“饭后一支烟”。可惜的是,我并没有体验到“神仙”之乐,因此我也庆幸没有成为烟民中的一员。

以我的观察(当然有更多权威的医学科学证明),烟草对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我认识的农民老鲍,他长年抽烟,患有支气管哮喘,仍然在每天早晨下地干活时,一边伛偻着身体,绝望痛苦地咳喘,一边用力吮吸着黄烟袋,脑壳青筋暴起。那姿态的惨烈,简直是以抽烟和死神抗争。不少有病的老人,其得病和抽烟直接或间接相关。为了抽烟过瘾,有时真是不惜命呵。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没有随着大浪起伏,奔腾出人生闪亮的巅峰,平常的我,过着平常人的日子。中国十多亿人口,相信如我者,不在少数。

我们都度过了几乎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日子,粮票、油票、布票、烟票……曾经为了毛脚女婿上门或者婚礼宴席上的一条烟,不得不躲躲闪闪,托人情、走后门,在无情可托的情况下,甚至写下过“今欠张三烟票两张,保证明年归还……”这样的字据。物质的稀缺,挡不住精神的渴望。不管是为了面子撑场面,还是为了满足欲望纯享受,香烟和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一样,是富足生活的一种寓意、幸福日子的一种期盼。小人物,为伊消得人憔悴,却付出得心甘情愿。

渐渐地,各种“票”销声匿迹,大街上富丽的百货店、街角不起眼的烟纸店随时都能买到一包烟。烟不再是个稀罕的事物,烟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在不富裕的年代,烟因其不属于生活必需品,而是少数人的享受品,加上其独特的寓意,所以,吸烟是一项被尊重的行为。烟也被当做一种礼品,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烟“礼”的含义超过了烟本身这个东西,与其说人们抽烟,不如说人们“用”烟。

遍地都能买到烟后,烟便迅速走入寻常百姓家。烟仿佛与那个膨胀的时代一样,在无拘无束中,点燃的屡屡轻烟迅速将自由、财富等元素裹挟其中。吸烟被认为是一件非常自我的行为。那时,我已过而立之年,还是不抽烟。但我赫然发现,身边的人,不管西装笔挺还是衣衫褴褛,都被烟的“魅力”所俘虏。

烟似乎真的是个好东西。卡拉OK房、台球房、麻将室,吞云吐雾的人,在喧闹嘈杂中,交换着彼此的心情,仿佛只有通过烟雾朦胧的轻罩,才能窥得人生的悠闲与自在;酒店中、餐桌上、办公室里,抽烟的人,无时无地,仿佛“不烟不人生”,人生就是用烟草去诠释的一种肆意活法。渐渐地,我麻木了。烟不就是个东西么,没什么大不了。所以很长时间,我对烟视若无睹。

但烟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关于烟的各种报道,不绝于媒体,如“假、私、非、超”烟的泛滥。在经济浪潮的奔腾汹涌之下,西方文明攻城略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被抛之脑后,私欲无穷无尽地膨胀,人性变得虚伪而善变,随之而来的,是乱象丛生。烟,注定是社会的病变,是病变,必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

就在此刻,你为了思考而吸食它,或为了它的存在而陷入思考。一缕香烟气息不期而至,透入鼻孔。寻找烟味的源头,不免连带打量香烟后面嘈杂不已的世界。

不论你是千般喜爱沉溺其中,还是无比厌恶声声诅咒,你都得面对它。它披挂着时间的环珮,叮咚作响。它身上有着诸多可能性,或者说不确定性,甚或是某种黑白不彰的神秘感。

从烟草最初出现,人类对于它总有得乐其间、飘飘若仙的意思。烟草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桥段,同样反映人类自身,从亘古到现代社会的心理变迁。

在烟草的世界中,与生俱来似乎就有两道明线,一道暗线。

两道明线,一条是自上而下的,教化性或强制性的禁烟、控烟,但是路线太长,贯彻不到底;另一条是烟草总在基层泛滥,不听前者号令,直到其危害震动上方。

一代代煙民在烟雾中生成、湮灭,对于烟草的言说由局内外人共同形成。烟草的内涵外延,到底是让地球子民快乐,还是不快乐,这个问题将长久存在下去。

有些时候,道德力量和经济形态并不完全匹配,甚或是相互制衡。烟草问世后的历史也是如此,我们赞美它、利用它;我们又谴责它,甚至焚毁它。这真是一种有趣的并存。

猜你喜欢
香烟烟草运动
骆驼牌香烟没有奖券
“骆驼牌香烟没有奖券”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抽“香烟”
不正经运动范
用香烟买时间
一地烟草,半世孤独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全国首次青少年烟草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