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崇州市人才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2017-04-11 00:36李世清
四川劳动保障 2017年3期
关键词:崇州市人才发展

李世清

对崇州市人才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李世清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跨越之基。近年来,成都崇州市紧扣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建立完善了一系列集才育才的体制机制,着眼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有力营造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市人才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之际,当地人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仍存在几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崇州市人才现状

截至目前,崇州市拥有各类人才4.5万人。其中,院士5人、“省千人计划”专家1人、“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专家1人、博士8人、硕士43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68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3020人。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共4家,省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10家,成都市级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0家,搭建创新创业载体5家。

二、人才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供给与转型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人才多分布在学校、医院,产业型人才紧缺,特别是高精尖科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带着团队、带着项目的领军型人才严重不足,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人才环境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全市支持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虽在逐步完善,但政策落地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人才引进、培育、激励、评价体系仍有待创新。

(三)人才工作进展不够平衡

个别单位对人才工作认识还不够到位,效率不高、办法不多、措施不实,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办法有待加强。

(四)抓人才工作的合力亟待加强

相关职能部门都出台了人才激励措施,但政策合力还没有形成,在推动具体措施落地上还需加强。

三、对人才工作建设发展的建议

2017年,成都人才工作将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落实“成都人才36条”为主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崇州应主动融入成都发展战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打造一支规模与崇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作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健全人才工作制度机制

健全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工作机制,科学编制“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领导干部带头落实“结交一个朋友、保持一种联系、开展一次走访、办好一件实事”的“四个一”承诺,切实提高服务专家人才质量。推进专家服务基地、协同创新走廊、新型人才工作站、一站式政务服务窗口建设,整合人才创新平台资源。

(二)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单位主引、政府推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双引”工程,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力度。采取特聘、礼聘、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产业发展亟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配套完善《“百人计划”十条措施》,细化高端人才评审认定、管理考核、奖励激励、专项资金管理等办法。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提升本土人才存量质量,启动第二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第七批拔尖人才推荐评选工作,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积极围绕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各类招才引智活动。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以经营管理、创新创业企业家为重点,集中培训本地企业家,培育壮大优秀企业家人才队伍。

(三)创新引进培育政策措施

实施“崇聚英才”招揽工程,开展人才需求信息采集,面向省外“985”“211”院校举办“崇聚英才·高校行”活动,积极与重点院校建立中长期人才开发战略合作关系。实施“技能振兴”专项工程,引进和遴选资助一批产业发展亟需的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类实用人才,大力推进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站(室)建设。实施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开发计划,鼓励用人单位开展“定单式”培养和名师带徒模式,加大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民、返乡创业青年技能培训力度。

(四)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健全完善评定管理、财税金融、创业扶持、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措施,督促兑现项目资金、安家补助、创业补贴等政策。加大对现有人才,尤其是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大力宣传全市人才政策和先进人才事迹,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崇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猜你喜欢
崇州市人才发展
人才云
崇州市:六项措施促进就业创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崇州市:当先锋扛红旗 重实践办实事
崇州市:扎实做好援企稳岗和稳就业工作
崇州市医保局“三步骤”积极推进贯标工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