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空间视野下的湖北民国茶馆

2017-04-11 01:48熊霞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7期
关键词:茶楼茶馆茶园

熊霞

公共文化空间视野下的湖北民国茶馆

熊霞

民国时期,茶馆等室外公共场所可以说是城镇中备受瞩目和使用率较高的公共空间。本文以公共文化空间为视角考察了湖北民国时期的茶馆,认为它早已超越了单一的饮茶消渴功能,体现出社会角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成为体现本土文化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它既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空间、戏曲文化传播空间,还具有商业空间和政治空间的多重性质。

茶馆;公共文化空间;社会角色

荆楚民众饮茶习俗由来已久,人们不仅喜爱在家品茗的宁静,更钟情茶馆聚饮的喧闹。至民国年间,茶馆遍布湖北城市和集镇,茶馆成为城镇中备受瞩目和使用率较高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大众文化与地方政治、经济相互影响,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空间。王笛对公共空间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他说: “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是地方文化的最有力体现,在中国城市生活中总是扮演着一个中心角色,因为城市居民利用这种空间参与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①近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谈到:“茶馆是个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②可见,在茶馆业的发展历史中,茶馆早已超越了最初供众人饮茶消渴的简单功能,成为全方位、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它既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空间、戏曲文化传播空间,还具有商业空间和政治空间的多重性质。

一、民国年间湖北茶馆业的繁荣

明清时期,湖北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夏日气候的炎热,促成了湖北茶馆业的发展。 “后湖之有茶肆,相传自湖心亭始。近若涌金泉、第五泉、翠芗、惠芳、习习亭、丽春轩之名为著,皆在下路雷祖殿、三元殿后。其余尚有数十处……”③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湖北茶馆的较早记载。

民国年间,湖北茶馆业进入鼎盛时期。1929年国民党汉口市党部所作的 《关于茶馆的调查》指出: “茶馆是市民聚会最方便而最适当的地方,所以茶馆成为本市最发达而最多的营业……”素有“火炉城”之称的省城武汉,其居民更偏爱上茶馆饮茶。据载,湖北地区在清宣统元年 (1909年),仅武汉三镇的茶馆就有411家,其中汉口250家,武昌133家,汉阳28家。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汉口民族工商业得以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茶馆因此生意兴旺,到了1918年,仅汉口就增至696家。10年后,增加到1117家。到1933年,由于武汉大水后大批失业者进入茶馆业,武汉茶馆又增至1373家。④据1933年出版的 《武汉指南·食俗游览》载录,当时湖北茶馆总数为1656家,武汉三镇便占了八成以上。⑤湖北其他城镇的茶馆,主要集中在老河口、沙市、襄阳、宜昌等地。据各地市统计,抗战前夕老河口有茶馆260家,沙市有茶馆111家,樊城、襄阳两镇有茶馆57家,武穴有茶馆25家。⑥

茶馆多分布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区域。在茶馆业繁荣的商业重镇汉口,民国时期的茶馆中心分布在人口集中的汉正街一带。仅汉正街中段的大火路一带,就有汉口、龙泉、合兴、联兴、清香、洪发等17家大小茶馆,被人们称为 “干不死的大火路”。⑦襄阳的四官殿附近由于庙会活动频繁,来来往往的流动人口带动了茶馆的经营,成为茶馆的集中地带。民国时期,那里的茶馆有新民茶园、青年茶园、怡心楼茶园、雨来散茶馆等大小茶馆三四十家。在水运发达的通商口岸宜昌,大南门沿江向下延伸至大公桥及万寿桥一带的 “洋码头”是商业繁荣、热闹喧嚣之地,宜昌的大南门茶馆、清风亭茶座、镇门川茶馆、盐局码头茶馆等多家茶馆都分布在附近。沔阳县仙桃镇的好吃街汉水码头,因地处交通要道,商旅人流不断,地方虽小却也聚集了不少茶馆,有著名的曲艺茶馆天升茶馆,还有宜新楼茶馆、品香茶馆、襄江茶楼、泰新茶楼等。

旅馆顶层和花园的露天地带也是茶馆的重要营业场地。湖北气候冬寒夏热,从草长莺飞的暮春三月开始,露天地带的茶馆便会迎来大量赏春品茗的茶客,再到酷夏和金秋,都是这些露天茶馆的生意旺季。汉口新市场、长江饭店、中南旅社等处开辟的屋顶花园,是纳凉避暑的茶客们的首选。在过去的汉口老圃花园、维多利亚花园和甲子、大陆、中南等旅社,也都设有露天茶园。还有一些茶园也因时开辟露天茶座,襄阳的新民茶园,春夏秋三季均卖露天茶座,十分受欢迎。公共地带更是茶社营业的好地方,在热闹喧嚣的汉口中山公园,其临湖地段开门迎客的茶馆触目可见,茶客们可邀三五好友,闹中取静,在阳光与树荫下享受一段休闲时光。直到今天,那里的露天茶社仍是人们赏景喝茶的好去处。

茶馆业按其经营活动的性质又可以分为清水茶馆和浑水茶馆两种。清水茶馆以卖茶为主,附设小卖,出售香烟、瓜子、糖果、糕点及熟食小吃,也可以代客到酒菜馆叫菜开酒席,有的还附设理发室、卖开水。浑水茶馆除售茶外,还包括戏曲、说书、皮影、赌博等多种经营项目,规模更大。武汉著名的中华楼茶馆和群乐轩茶楼,均属于浑水馆一类,都聘有姿色艳丽的妙龄女郎说书卖唱。⑧1934年,仅汉口演戏并卖茶的茶园、茶社和茶楼便有37家⑨,后来大部分变成专业剧场,但仍旧保留着给观众沏茶、递把子 (毛巾)等茶馆服务项目。各地中、小浑水茶馆,多为有戏曲清唱、曲艺、杂耍、皮影戏等娱乐项目的曲艺茶馆。襄阳的怡心楼茶园,木结构两层楼,楼上是雅厅,专卖清茶,楼下则是书茶厅,可容听众三百左右,马玉兰、水涌泉等河南坠子知名艺人曾前来献演,受到茶客青睐。有些茶馆本身就是戏曲艺人所开,如老河口的水胡子茶馆,经营者水胡子,即河南坠子艺人水涌泉,该茶馆除售茶外,常年有水家班在此演唱河南坠子;再如汤家茶馆,是负有 “曲子圣人”之誉的河南人汤印候自营的茶馆,是老河口当时演唱大调曲子的场所。此外,宜昌的大南门茶馆、北门茶馆,仙桃的天升茶馆、蓬莱茶馆,公安县的南平茶馆也是地方上有名的浑水曲艺茶馆。⑩

湖北的茶馆经营基本被本省人所垄断,从而使这一公共空间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比如在茶馆林立的汉口,其经营者多以周边黄陂、汉阳、孝感三地的人居多。本地人打理茶馆,除了让茶客感到亲切外,还在于茶馆业的特殊性。茶馆里往往鱼龙混杂,汇聚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甚至聚赌、贩卖枪支、拐卖妇女等恶性事件在茶馆里也时有发生。所以一个茶馆如果没有实力或 “来头”,是很难正常营业的。当时有句俗语叫做: “不是光棍,不开茶馆”⑪,凡开茶馆者大都有靠山或背景,既有帮会成员,也有红道中人,还有兼跨红黑两道者。位于汉口三民路和清芬路交叉口的德华茶楼,原为汉阳地区洪帮大哥袁玉山经营的茶社;襄阳最大的茶园书场新民茶园,股东中多有青洪帮成员;樊城四官殿的怡心楼茶园,其园主洪君坦,原为国民党某军马车队队长。而襄阳的青年茶园,其园主梁占奎,既是洪帮九爷,又是樊城刑警便衣队长,红黑均沾。湖北的帮会大佬如刘桂苟、章庆澜、黄辅臣、杨庆山、周汉卿等,大都是通过开办茶楼、酒馆、旅社起家。即便是茶馆的茶房头佬 (即茶房领班)、茶博士 (即茶店伙计),绝大多数也是青洪帮成员,或是被地方有权势者推荐而来,这样更减少了外省人参与茶馆经营的可能性,茶馆的地方色彩更为鲜明。

二、民众的休闲娱乐空间

湖北茶馆遍布都市和集镇,与民众联系紧密,成为最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公众休闲空间。民国时期,由于茶馆消费便宜,且环境适宜,一般的市民每天忙完事情,都会在茶馆坐坐,喝喝茶,或休息乘凉,或聚会聊天,茶馆生活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既富有又闲散的茶客,一早起床便直奔茶馆,除了烹茗饮茶,清晨洗漱、一日三餐、休闲娱乐都在此一并解决,说是以茶馆为家也不为过。

民国年间的湖北茶馆名称往往非常讲究,力求突出风雅之情和文化气息。如戏院鼻祖 “天一茶园” 之名, 取 《易经》 中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的涵义,不仅名称雅致,且有借此名避火消灾之意。著名的 “满春”茶园、“楼外楼”茶楼则借古人诗词 “满园春色关不住”、“山外青山楼外楼”为馆名,更能引起文人墨客的共鸣。茶馆的茶具也颇为精致,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二十年代以前的茶馆用的是古时沿用下来的“盖碗茶”。这种茶碗很讲究,大多是江西细瓷,上有茶盖,下有碗座子 (茶船)。三十年代之后除了招待上层人士的甲级茶馆沿用这种盖碗外,一般均逐渐改用茶壶泡茶,另外放置小瓷杯一个或两个,也有用玻璃杯的,由客户自斟自饮。茶馆营业分为早、中、晚三道茶,茶博士提着铜壶依次敬茶,然后有规律地反复添加开水,精湛的茶艺让人眼界大开、流连忘返。在轻松舒适、温馨优雅的环境里,茶客们品茗消渴、会友聊天、欣赏茶艺,享受慵懒时光,好不惬意。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茶馆往往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以方便顾客生活休闲两不耽误。开在临城茶馆斜对门的洞口春茶馆,将喝茶与早点联合营业,楼下是老福庆和米粉馆,楼上可以还买到生煎包,茶客用完早餐便进茶馆饮茶,方便又安逸。再有如位于江汉路上的洞天居茶楼,其上楼处也有一个做生煎包的。有些大型茶馆直接在茶馆内部摆摊设点,提供餐饮服务。地处集家嘴河边的怡心茶楼是一个客商云集的大型茶馆,该茶楼共有三层,设茶桌六七十张,既卖茶又经营面食和炒菜。早上经营的早点是广东风味的小碟荤菜,中午出售叉烧包。停泊在汉水河边的船民闲暇之余,都爱到此茶楼歇息片刻,烹上一壶茶,再来几个叉烧包和一碟小菜,茶足饭饱,疲劳一扫而光,可谓惬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招揽生意抢占更多客源,茶客的老板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湖北夏季酷热,一些茶馆便 “发明”了类似于今天电扇的 “土吊扇”,此吊扇上截为木夹,下段为布叠折成的土吊扇,再用麻绳穿过葫芦,一连两个,挂在茶座堂的正中,在另一头将绳子反复拉送,便有凉风扑面而来,舒适凉爽的环境自然吸引茶客们欣然前往。到了冬日,驱寒任务提上日程。除了日常保暖措施,比如挂上加厚门帘、窗户缝隙处糊纸等,茶馆还会在此时推出澡堂服务项目,特别受到客人们青睐。在寒冷冬日,那种兼营澡堂的茶馆,如万寿街的凤台茶楼,生意尤其红火。茶客们喝茶泡澡的闲适生活被戏称 “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他们上午喝茶,即 “皮包水”;下午泡澡堂, 即 “水包皮”,过足了茶瘾,又可驱寒取暖, 实为寒冷冬日绝佳的休闲方式。

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茶馆根据自己的经营风格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某种职业人群或共同娱乐爱好者固定的休闲、聚会场所。

为数众多的中小型茶馆,因消费低廉,与中下民众的关系更为紧密。那些辛苦劳作谋生活的底层民众,如人力车夫、码头工人、小贩等,大多都将茶馆作为解渴歇脚的地方,于是一些茶楼成为某种职业人群固定的休闲、聚会场所。顾客以职业分类集聚,形成了茶馆的又一经营特色。

汉口的汉泉茶楼和一洞天茶楼是人力车夫聚集的场所,他们在这里分上下班拉车,并约定在此交接班。不少人力车夫就在茶馆喝茶、洗脸,甚至倒在桌椅上睡一觉以缓解劳累,茶馆成为他们谋生活的重要驿站。汉正街集家嘴的怡心茶楼,其茶客大多是往来于汉水之间的船家和乘客。歆生路北段(现江汉路)的洞天居茶楼常常汇集了附近乐户的“老鸨”们,她们把这里当作 “茶会” 的场所。 茶馆容纳的不同职业的客流群,往往由其所处地段所决定。开在保成路里口的荟萃茶馆,主要的顾客群体是江浙帮做红木家具、包做房屋的工人;而处于三民路的沧海茶馆,茶客以来往的客商行旅为主;至于开设在长堤街保寿巷口的保寿泉茶馆,则是附近小手工艺作坊的小手工业者下班之后经常光顾的地方。⑫

茶馆里的公共娱乐活动也吸引着茶客络绎前往。遛鸟、下棋,唱小曲或斗蟋蟀、玩牌赌博,茶客们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各取所需,不少茶馆也成为有共同爱好者的聚集地。位于后城马路同善里路口的临城茶楼,是爱鸟、遛鸟者的天堂,成为汉口有名的 “雀市”。开设于江汉路菜场楼上的江汉乐茶楼是象棋爱好者的俱乐部,很多湖北象棋高手都出自这个茶馆。老河口的汤家茶馆以曲会友,茶馆“曲高价廉”,常高朋满座,成为大调曲子爱好者的聚集之地;天门的蓬莱茶馆是湖北小曲票友的活动中心。而汉口永安市场的汉天春茶楼,则聚集了大量的赌徒。

三、戏曲文化的传播空间

茶馆与曲艺有着天然的联系,茶馆是戏园的前身。在新式剧场诞生之前,茶馆是曲艺的重要演出场所。早期茶馆已有清水、浑水之分,不少浑水茶馆都将戏曲等作为茶馆本身的经营项目,具有戏曲演出的功能,在名称上也有所变化,多以 “茶园”命名。民国年间,茶园中的戏曲形式日益丰富,既有本土的汉剧、花鼓戏 (楚剧)、评书、善书、小曲,有外省传入的京剧、评弹等,也有深受百姓欢迎的传统艺术形式皮影戏、木人戏、相声,还囊括民国时期新型的艺术形式文明戏、电影等。

汉剧、楚剧、京剧等戏曲形式因演员多,场面大,外加布景设置相对复杂等因素,则多在设备较为完善的大型 “浑水”茶馆演出,后来随着戏院、新式剧场的诞生,这些戏曲表演才退出茶馆。这些设备较好的茶馆多集中在省城武汉。

汉剧是湖北最主要的地方剧种,民国初年已成为都市大众的主流娱乐形式。当时演出汉剧的茶园有汉口的天一茶园、满春茶园、长乐茶园、怡园、荣华茶园等。1901年,天一茶园采取京剧、汉剧合演的方式,第一次将汉剧带上了专业舞台,汉剧大师余洪元在这里暂露头角并声名日盛。随后成立的满春茶园也以汉剧表演闻名汉口,辛亥革命后满春茶园先后培养出吴天保、周天栋等优秀汉剧演员。

楚剧是形成于黄陂、孝感一带的地方花鼓戏,1926年更名为楚剧。清末民初,黄孝花鼓戏被当局列为禁戏,受到政府的严格审查。演出时只能临时作场,或在半夜偷偷进行,后来便进入租界茶馆以求自保。1902年,花鼓戏首次在德租界三码楼的清正茶园开演,使清正茶园成为楚剧在租界茶园演出的第一家。由于生意兴隆,其他租界茶园竞相效仿,楚剧逐渐兴盛。20年代,处于法租界的春仙茶园 (原名为玉壶春茶楼)是楚剧常演场所,该茶楼与其他表演楚剧的茶楼如升平楼、天春、玉堂春相比,虽说规模最小,但由于有楚剧当红小生陶古鹏在这里演出,每当夕阳西下、灯火初明,爱好楚剧的茶客们便纷纷聚集于春仙茶园准备喝茶、听戏。1926年,李之龙在 “血花世界” (今汉口民众乐园)将花鼓戏更名为楚剧,黄孝花鼓戏得以正名,获得租界外演出的合法地位。1927年,陶古鹏率天仙班进入 “血花世界”二楼首场演出。自此,楚剧逐渐走出茶园,开始进入专门性的剧场演出。

外埠传入的国粹京剧,初来湖北时,曾在武汉第一家茶园——丹桂茶园演出。因该园交通不便,不久即告歇业。位于后城马路歆生路口的怡园 (原名群仙茶园),是民国年间著名的京剧表演茶园。其园内建筑富丽堂皇,以演出女子京剧 (时称 “髦儿戏”)为主,曾约请上海京剧女演员林黛玉、王克琴等演出,颇受瞩目。设备更加先进的满春茶园,则请出业界负有盛名的谭鑫培来园演出。当时谭在该茶园登台献演京剧 《汾河湾》等戏时,观众如潮,车马盈门。这些茶园也因为时有名角上演而享有颇高的知名度。

评书、湖北小曲、相声、木偶剧、皮影戏等曲艺形式是湖北各茶馆经营的主要娱乐品种。它们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经营难度不大,大多数民间艺人都喜欢在小茶馆演唱,为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提供服务。湖北的中小城镇中,有为数不少的以演出曲艺为主的茶园、茶馆。

民国时期的襄阳四宫殿聚集着许多浑水茶馆,多是以地方戏曲表演为主的曲艺茶园,新民茶园和青年茶园是此处的大型曲艺茶园。建于抗战前的新民茶园,占地 3500余平米,是襄阳最大的茶园书场,场内设500余竹木躺椅茶座,并筑有约15平米的砖砌小型舞台,舞台后还设有一间专供艺人起坐休息的披厦。鄂北一带流行河南坠子,襄阳河南坠子艺人水涌泉、张凤仙,琴师张小毛等人都曾在这里献艺。此处占地2000多平米的青年茶园,也是地方上较大的曲艺浑水茶馆之一,园内专设可容听曲500余人的书场,并在书场北端筑有小型舞台供演唱用,演出设备也是周到齐全。建筑精致的怡心楼茶园,规模略小,木结构两层楼,楼上是雅厅,专卖清茶,楼下则是书茶厅,可容听众三百左右,有很多地方知名艺人前来献演,受到茶客青睐。老河口的水胡子茶馆,建于 1935年,由河南坠子艺人水涌泉 (人称 “水胡子”)自营,由以水涌泉领衔的水家班演出为主。汤家茶馆,位于老河口市北京路北段,是负有 “曲子圣人”之誉的河南人汤印候自营的茶馆,是老河口当时演唱大调曲子的主要场所。

沔阳县仙桃镇的天升茶馆,始建于清末,有砖木结构两层,楼上常年有艺人演出湖北小曲、湖北渔鼓、湖北道情等,也常有票友坐唱湖北小曲,楼下则聘艺人表演湖北评书。抗日战争前,湖北知名艺人喻义和、张明亮、龚本槐、江云卿等曾在此表演小曲、渔鼓和评书。位于天门县岳口镇江汉船码头的蓬莱茶馆,为木结构的望江吊脚楼。建于1910年,是天门县湖北小曲演唱的中心阵地。1930年前后,红遍天门县,号称 “四大天王”的女艺人喜枝(程德荣)、爱枝、春枝、冬枝先后来蓬莱茶馆登台献演。

茶园里丰富的戏曲形式,使观众们耳闻目染,深受戏曲文化的熏陶,也为表演者或票友们提供了切磋技艺、研究戏曲的平台。天门县岳口镇的蓬莱茶馆,是湖北小曲演唱的中心阵地,其老板石双生是湖北小曲的爱好者。1926年天门蓬莱茶馆经营者石双生发起组织 “八音公会”,吸收天、沔一带湖北小曲的爱好者和技艺较好的艺人入会,自任会长,以蓬莱茶馆为会址,使该茶馆成为湖北小曲演唱的中心阵地。 “八音公会”发动艺人交流曲目,互通信息,研究唱腔,发展会员达六十余人。 “曲子圣人”汤印候自营的汤家茶馆,是老河口当时演唱大调曲子的主要场所。大调曲子高手曹东扶、王植夫、李瞎娃儿等,经常在此切磋技艺,茶馆对大调曲子的普及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茶馆,有力地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播。

四、商业文化空间和地方政治空间

茶馆还是地方商业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和政治空间之一。

茶馆是本土商业文化的重要展示空间。因容纳各色人群及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茶馆逐渐形成了许多商人和手工业者承接业务、打听行情、洽谈生意的适宜场所,从而与地方经济、商业的发展相关联。从商业层面看,茶馆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职业介绍所”的功能,有种茶客出入无禁忌,喝茶也不付茶资,他们把茶馆当作中介所,自己则充当中介人,哪家需要厨娘,哪家需要帮佣,只要和他接洽上,就能按要求请到合适的人选。茶馆里也有不少找工作讨生活的手工业者,如搓背、修脚、理发的手艺人,还有送小吃外卖的小商贩,他们会常在茶馆出入,等候被雇佣或寻找商机。小贩们的聚集和他们提供的综合服务,有助于茶馆的人气兴旺和生意兴隆,因此茶馆老板们并不会干涉或禁止他们的进出。其次,茶馆业还发挥着 “交易所”的重要作用。地处汉正街上首的德心楼,因靠近汉水河边的粮食运输码头,而成为粮商的交易所。位于汉正街下首的安乐泉茶楼,其顾客群体多是纺织业和水、土、果行的商人。出于行业利益考虑,商人们在茶馆里对自身行业的秘密,如价格、存货数量等,往往讳莫如深。他们在交谈、交易时都缄口不言,而是采用打手势或暗语的方式交流,特意让外人不明所以。这种商家暗语俗称 “橘子”,由 “谲”演化而来,对行外之人不能透露分毫,否则会被认为是违反行规,遭到同行的责备甚至惩处。⑬

茶馆包罗万象,百态众生,不仅是民众日常生活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也是重要的地方政治空间。前文已述,茶馆的经营者多为帮会势力或仰仗军警宪特的背景,尤其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到20世纪30年代,帮会势力发展迅猛,湖北的茶馆基本为洪帮、特务头目所掌控。经营者群体的特殊性使茶馆与政治活动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吃讲茶”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活动之一。 “吃讲茶”原是通过和平方式调解民间各种纠纷的一种形式,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在政府或官员不介入的状态下社会自治的重要表现,后来成为帮会成员用来处理民间纠纷以及帮会之间纠纷的重要方式。 “吃讲茶”更多的发生于码头工人与帮派成员之间。在抢夺地盘和买卖竞争中,码头和帮派之间时常发生矛盾以致械斗,也有一些帮派成员游走江湖寻衅滋事,一旦出现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会到所谓的 “公口”茶馆,也就是洪帮茶馆来摆平,这种到茶馆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俗称 “叫散梁子”。在这种情况下,在帮会势力的主导下,茶馆扮演着着民间法庭的角色,通过 “申诉”、“辩论”和 “审判”,理亏的人就要负担吃茶费用,矛盾便以和平方式解决。若当事人对处理结果不满,则无人付茶资。这时茶壶会被围成一圈,壶嘴都朝向中间,等到矛盾得以调解后,方会有人前来收壶付账。

由于茶馆容纳人群的广泛性,政府也会将茶馆作为教化民众的重要场所。 “茶楼为中下民众憩息之所,同时实为施行民众教育之绝好地方。”⑭民国年间,当局常设立半官方性质的 “民众茶园”,力图在休闲和娱乐教育层面,以茶馆为平台对民众予以规范和引导。

1929年,汉口和武昌分别设立 “民众茶园”各五所。政府会挑选一些设备较优、条件合适的茶馆给予补贴,以公私合办的方式开办经营 “民众茶园”。政府的参与和倡导赋予这些茶园一定的公益性。民众茶园内设有民众问字处,可代写书信,代教读书,代做对联等;设有民众游艺部门,教民众演唱有益之歌曲、戏曲,举行小型的音乐会、游艺会等;设书报阅览室,提供有益的通俗图书供民众阅览等,具有公共教育和公共娱乐的性质。但同时加强对民众的党化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如规定民众茶园除具备桌椅茶壶等必需品以及一般公共娱乐设施之外,还必须备有党国旗、总理遗像等。茶馆内还要不定期进行各种党仪演讲和常识演讲,以茶馆作为对民众思想和信仰教育灌输的重要场所。

五、余论

从公共文化空间的层面来看,茶馆不再是简单的喝茶解渴之所,而是一个丰富、立体的有机体,它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紧密关联。民国时期湖北茶馆数量多,分布广,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茶馆不仅在百姓休闲娱乐、戏曲文化传播,而且在地方商业发展、社会自治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茶馆这一公共文化空间凸显出全方位、多功能的鲜明特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茶馆可以说是体现地方和时代特色的社会缩影,从而也使茶馆成为研究民国时期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和窗口。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分工的愈加细致,以及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今日的茶馆已不复具有往日的多元功能。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务实、惜时的荆楚居民,大多不会在茶馆里消磨过多时间。当今本地的茶馆,大多规格较高,消费不菲,往往成为 “小资”和 “文青”们的聊天感怀之所,或是社会精英们的商务洽谈之地。也有一些茶馆,是纯粹的 “麻将馆”或 “扑克馆”。茶馆与百姓生活渐行渐远,其社会角色的复杂性也逐渐趋于单一。因此,站在历史的角度,从文化空间的层面来考察荆楚之地民国时期的茶馆,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 王笛: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1870—1930)》,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7页。

② 老舍: 《答复有关 〈茶馆〉的几个问题》, 《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83页。

③ 江浦、朱忱、饶钦农、胡锦贤释: 《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④ 袁素娣: 《茶馆撷趣》, 《武汉文史资料》1994年第2期。

⑤⑥⑨ 参见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北省志·贸易》,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 553、553、563页。

⑦ 王默: 《漫话汉正街茶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11期。

⑧ 李德复、陈金安: 《湖北民俗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⑩ 参见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湖北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曲艺志·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第686—693页。

⑪ 笔者注:光棍,是明清时期对痞子无赖的通称。

⑫ 代亚松: 《茶馆与近代汉口的文化社会生活》,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⑬ 参见任晓飞: 《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近代汉口的公共娱乐空间与大众文化 (1912—1949)》,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⑭ 《新汉口市政公报》1929年第1卷第6期,转引自傅才武: 《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责任编辑 张卫东)

K258

A

(2017)07-0093-06

熊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猜你喜欢
茶楼茶馆茶园
《茶馆》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张婧红室内设计作品
任素梅作品选
清雅茶馆
话说不等式x1x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