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骄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闵行 200241)
统战理论与实践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王子骄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闵行 200241)
作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周恩来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事业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表现在:重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路线作用;不同的统战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鼓励中共党员主动与非党员合作。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顺利筹备,足以彰显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作用。周恩来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统战思想;解放战争
从纵向历史分期看,国内学者对周恩来统战思想的研究成果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研究成果还不全面,但这一时期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非常重要,它既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战策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解放战争本文采用的是广义概念,即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历史阶段。解放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中的地方实力派紧密团结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而进行的历史抉择。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样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多次与国民党代表展开谈判,积极争取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理解与支持,他灵活运用统战策略,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尊重各党派的合法地位,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落实其决议是周恩来统战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表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在代表中共中央与国民党谈判时,就多次要求国民党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建立各党派的联盟,召开各党派会议。在重庆谈判期间,为了推进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举行,周恩来多次与各方协商,亲自提议和起草了《会谈纪要》。在《会谈纪要》中国共双方一致同意在国民党结束训政后设立政治协商会议,发挥政治协商会议在“协议和平建国方案和召开国民代表大会问题”中的作用。周恩来事后认为“国民党虽背叛了协议,但他还不敢放弃党派协商”[1]。由此可见,早在重庆谈判时周恩来就非常重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作用,他把政治协商看作是解决国共分歧的平台。
在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开幕后,周恩来为了促使政治协商会议顺利进行和维护政协决议的合法性同样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周恩来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回顾了国共会谈的经过,提出了“四要”与“四不要”的观点,即“要互相承认,不要互相敌视”、“要互相商量,不要独断”、“要互相让步,不要独霸”和“要互相竞赛,不要互相抵消”。[2]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参与了多项谈判,通过各种场合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观点,努力与各方协商,在全国人民面前极大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谈判的诚意与努力。周恩来在这次政协会议闭幕时讲道:“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为中国政治开辟了一条民主建设的康庄大道。而这种解决方式,也是替民主政治树立了楷模。”[3]周恩来肯定了政治协商会议在解决党派争议中起到的组织作用。在得知政协决议在国民党二中全会遭到动摇时,周恩来迅速采取措施维护政协决议的合法性。例如,他在3月18日重庆记者招待会上说道:“我觉得政协的一切决议不能动摇或修改,这是由五方面代表起立通过的,应该成为中国的民主契约。谁要破坏,谁就是破坏今天中国的民主和平团结统一。”[4]在国民党单方面召开“国大”后,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外界声明坚决反对此次“国大”,认为这是由一党召开的分裂的“国大”,而不是各党派参加的团结的“国大”。这严重违背了原来政协决议及其程序与精神。周恩来在记者会上首先指出:“政协各项决议,是各党派协议的临时大宪章,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周恩来接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愿意积极协商、但必须在维护政协决议的前提下的态度:“一月来,南京商谈经第三方面人士的辛勤努力,中共方面曾不断提议商谈形式可以不拘,但必须依照政协决议及其程序办事,惟均被政府当局拒绝。”他最后指出:“参加了这一个‘国大’,承认了这个把戏,就必然推翻了政协决议,破坏了政协以来的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轨道。中间道路是没有的。”[5]周恩来的这份声明有理有据,国共双方的观点显而易见,充分显示了他维护政协决议的决心。
随着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根本胜利,新政协的召开也逐渐提上日程。在筹备新政协过程中,周恩来在巩固和完善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和作用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一,拓展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部分。周恩来首先引导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华侨人士明确了参加政协会议成员的标准,即“拥护新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及同意动员一切人民民主力量,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在这样的基础上,新政协的成员剔除了反对新民主主义的反动分子,增加了从封建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中分化出的爱国民主人士、解放军代表、各行业代表、海外华侨、少数民族和特邀单位,增加了这些成员,使得新政协的构成愈加完善。这些变动正是周恩来与各方协调商议的结果,这一变化让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当时代表了全国人民利益的议事机构,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第二,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个长期的组织”。新政协作为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为了新政协能够持续发挥在统一战线中的平台作用,新政协就应当长期存在。周恩来在新政协筹备党组会议上讲:“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具体组成。中央政府成立后,政协便成为中共领导的各党派的协议机关。国家的一切大事都可以事前在此协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长期的。”[6]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制度作用得以确立,它能够长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统战作用与当时周恩来的努力不无关系。
在长期的统战工作生涯中,周恩来形成了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在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对象,周恩来紧紧围绕党的工作方针,对统战对象有着清醒的认识。他采取灵活多变的统战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统战目的,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
针对国民党集团,周恩来对工作的困难程度有着清醒的认识,本着既要联合又要斗争的原则开展统战工作。一方面,他认为“斗争的双方,在斗争的基本方针上是绝不会让步和变动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要根据形势来决定策略”。双方的谈判并不是没有丝毫妥协余地的[7]。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与国民党代表的历次谈判中,周恩来总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阐述中共的主张,针对双方分歧积极寻求折中方案。为了尽早停止内战和实现和平,他尽最大努力对国民党妥协让步;同时,周恩来坚决捍卫中共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紧紧依靠党的工作方针,不惧强权,揭露国民党反动分子假和平真内战的虚伪面目。例如,重庆谈判期间,在谈及军队问题时,周恩来坚决维护解放区军队的合法地位,认为解放区的军事力量是“革命事实之发展结果”,拒绝了国民党提出的“交出军队”的要求;在同毛泽东商议后适当让步,提议将国共双方军队比例从五比一降至七比一。此外,周恩来还主动提出减少若干军事驻地的提议,充分显示了周恩来统战工作的智慧。对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单独召开“国大”的行为,周恩来坚决抗议,主动斗争,在全国人民面前揭穿国民党假和平假民主的面目。他严正声明:“所谓空出名额等待中共参加,系既破坏政协,又属完全骗局,实际上只是想骗取中共以外的党派参加,以粉饰国民党当局个人独裁的面貌而已。”[8]对国民党内部进步人士,周恩来则积极争取他们加入人民队伍,以诚意和他们合作,摆客观事实让他们认清现状,讲宽大政策减轻他们的顾虑。他指出:“当其已经改变立场,拥护我党行动纲领,公开反对美蒋时,我们就需采取欢迎态度,促其在行动中改造自己,证明其为直接同盟军。”[9]北平谈判结束后,周恩来亲自规劝张治中将军和南京代表团成员留在北平,还通知上海地下党将张治中将军的亲属护送至北平。张治中将军最终留在北平的决定彰显了周恩来统战工作的成效。
对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等民主爱国人士,周恩来则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对他们以诚相待、积极沟通,尊重他们的诉求和地位,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生活,从而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周恩来的努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些人中的威信。重庆谈判期间,原与民盟一起参加政协会议的青年党突然提出要五个参会名额并以独立身份参加,使得民盟非常为难。了解到情况后,周恩来主动与各方协商,在保持民盟原有席位和同意青年党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中共可让出两个名额,国民党也让出一个名额[10]。解决了各方分歧,使党派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双十会谈纪要》签订后,周恩来留在重庆继续谈判,其间曾同重庆工业界人士见面,作了题为《当前经济大势》的演讲。演讲中周恩来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在管制太多,统制得过分,其结果是市场混乱,投机丛生,工商凋敝。中国的工业一定要有一段自我发展的时期,来扫除国内外的剥削经济,如此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境地。”此外,周恩来还分析了资本问题,明确表达了支持国家资本、私人资本和合作资本,反对官僚资本、垄断资本和侵略资本的观点[11]。周恩来的演讲后来被印在刊物上发表,影响力大大增强。这篇演讲增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周恩来后来还在多个场合发表演讲,阐明中共的各项政策。他主动关心民主爱国人士的日常生活,在给中共中央的一封电报中讲道:“今后,对进步朋友的安全、健康,我们必须负责保护。已告知上海潘汉年及伍云甫,在救济方面多给予经济和物质的帮助,在政治方面亦需时时关照。”[12]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多次与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交流,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他们发挥各自作用、精诚合作、一起建设新中国的愿望,得到了积极响应。周恩来对国民党和民主爱国人士截然不同的统战策略,既打击了顽固分子的嚣张气焰,又团结了绝大多数民主爱国人士。民主爱国人士摒弃国民党、积极参与人民政协的举动充分显示了周恩来统战策略的合理性。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这个人是党员或团员,那他在工作上一定可靠,对非党员则另眼相待。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和新政协的顺利筹备,如何引导党员和非党员合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周恩来看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向党外人士学习”的口号,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这个观点作了全面的阐释。周恩来首先指出这条横在党员与非党员之间的鸿沟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与数量庞大的群众相比,党员和团员的数量都是相对有限的,人为地区分党员与非党员会造成“画地为牢”的危害;另一方面,党员自身也不会不犯错误,也有自己的不足。党外人士有自己的长处,他们在具体的行业中有自己的优势。这就需要党员把他们当做朋友看待,向他们学习,提高领导水平。其次,周恩来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在观念上,把党外凡是能够争取的、能够和我们合作的人士,当做党内干部一样来看待”[13]。周恩来将党外人士分成不同类型,“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此外,他还讲道:“青年人一定要非常谦虚,不要骄傲,应该觉得自己差得很,事情还做得很少;同时,我们还要团结所有能够争取的人。”对从反动阵营可能分化的人,也要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还鼓励青年人与不同意见的人争论,真理才能愈辩愈明。他认为:“青年人要学习,就要多听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加以集中。”[14]
周恩来身体力行与党外人士合作的思想。新政协筹备期间,周恩来积极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对有关报告的内容作了若干说明和修改。例如,起草《共同纲领》期间,周恩来先是花一周时间完成初稿,后经过七次讨论和修改。这其中包括五百多名政协代表的两次讨论、第三组的三次讨论、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的两次讨论。最后,这份草案才被提交到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15]。除了践行这一理念,周恩来还与不尊重党外人士的思想作争论。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最后一天,一位农民代表(共产党员)说道:“我们农民只知道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从我们劳动人民看,只有共产党、解放军才使中国得到解放。”周恩来非常重视这一情况,他在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党组会议时严肃指出:“我们要善于和党外人士相处,态度应该是谦虚的,诚恳坦白的。对原则问题一定要争,对非原则问题要善于妥协。不能性急,更不能怕麻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长期合作,保证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前进。”[16]周恩来的言行对促进中共党员与党外人士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解放战争期间的历史证明了统一战线在打倒敌人、团结中坚力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国民党比较,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斗争策略,贯彻了上级的指示与要求,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才取得良好的效果。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表现出的智慧与才华值得学者们认真分析归纳。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对今天中国共产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有着积极借鉴作用,对团结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着促进效果。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54.
[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1-1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8:68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2-24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8:856.
[7]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0-261.
[8]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8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8:66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8:673-674.
[1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6.
[13]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1-122.
[14]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0-123.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8:859.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8:856.
(责任编辑 白继英)
D613
A
1008-9012(2017)02-0034-05
2017-05-16
王子骄(1993- ),男,山西太谷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