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方面”着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04-11 04:56中共云南省普洱市委书记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普洱生态建设

文 中共云南省普洱市委书记

云南日报特邀理论撰稿人、本刊顾问

云南省普洱市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紧紧围绕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这个总目标,加快建设绿色普洱、通畅普洱、文化普洱、品牌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

建设绿色普洱,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政绩考核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政绩考评指标体系,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强化环境准入和环境标准硬约束,推动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促进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步提升。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按照“两型三化”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加快构建产业发展体系。立足立体性气候和多样性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互联网”,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从“生产导向”转为“消费导向”,实现“种得好”和“卖得好”相统一。集中力量打造特色生物、林产、边贸加工“三大园区”,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推动工业向高端集群绿色发展,加快制造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农旅、工旅、茶旅、咖旅融合发展,实现从旅游“驿站”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积极寻求普洱与发达地区的“合作点”“互补点”“共振点”,面向国内外招大商、引大资,加快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品牌经济、飞地经济。

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多规合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山坝结合、城乡一体、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依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园林城市(县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城市建设,打造“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特色城镇。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县区、乡镇、村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把普洱打造成绿色发展范本。

建设通畅普洱,提升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

在研深吃透、用好用活上做文章,启动政策直通车。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从普洱的实际出发,系统学习、统筹思考国家和云南省的政策,把政策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和高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实施、大项目带动,坚决打好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建设大会战,实现交通通畅、信息通畅、政策通畅。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物理高速路。紧紧围绕玉磨铁路和墨江至临沧、景东至文东、思茅至澜沧、景东至南涧、宁洱至景谷高速公路和思茅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强化项目推进监测调度,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着力解决好用地、资金、施工等关键环节问题,构建内畅外通、功能明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中心城区到各县城2.5小时交通时空圈。

大力发展“互联网+”,打通信息高速路。全面树立互联网时代新思维、新理念,大力推进“中国普洱云”项目建设,构建共享普惠、高速高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尽快打通信息资源相互隔离的“孤岛”。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探索“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着力打造若干“互联网+”应用示范区,推动传统制造、服务和农业的各个领域向线上融合。

建设文化普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深挖普洱文化富矿,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大力弘扬“爱党爱国、亲如一家、永远跟共产党走”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挖掘推广“宾弄赛嗨”民族民间团结互助模式,积极开展法治、道德和感恩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加强各级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推进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影响力、竞争力。

深入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充分挖掘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边地文化,讲好普洱故事、传播普洱声音、展示普洱形象。抢抓全省打造100个特色城镇的机遇,挖掘生态禀赋、产业特色和人文底蕴,打造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让珍珠“露”出来;做好“文化+”文章,打破产业边界,推动文化与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等产业融合,把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连成线、组成团、集成片,实现文化旅游特色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把珍珠“串”起来;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推动普洱融入全球、走向世界,让珍珠“亮”起来。

建设品牌普洱,擦亮“普洱”金字招牌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用好、宣传“普洱”品牌,变拥有资源为利用资源,打造“世界的普洱”,让“普洱”二字成为巨大的无形资产。

用标准巩固“普洱”品牌。抓好生产基地标准化工作,加快茶园生态有机转换,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抓好生产过程标准化工作,鼓励茶叶等企业、行业协会制定企业和行业标准,实现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化发展。抓好监督管理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基地、企业、批发市场三方面既相互配套又分工负责的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用规模壮大“普洱”品牌。支持和鼓励企业优化重组,形成更具竞争力的“航空母舰”型企业集团。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调优产品结构,打造强势品牌。积极开拓欧盟、北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充分发挥好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的作用,稳妥推进区域品牌产品金融化,拓宽普洱走向世界的新“茶马古道”。

用影响力提升“普洱”品牌。携手国家质检总局,以打造“景迈山”大品牌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普洱产品地理标志设计、认证工作,统一产品地理标志,引导企业在包装上启用普洱特色的区域功能公用品牌LOGO和文字,让所有普洱出产的产品打上“普洱”的烙印。同时,积极推进咖啡园生态有机转换和精深加工,把普洱建成世界优质咖啡豆原料基地、全球最大的精加工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大力提升生物医药深加工水平,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品牌,使普洱发展成为“云药”重要的生产基地。

建设效率普洱,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牢固树立“好政策是试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的思想,抢抓时间、力拼干劲、快比速度、提增效率。

重执行、拼力度。充分发挥重大项目联动协调机制作用,加大“市级领导带头,各级领导跟进”的推进力度,强化全要素保障,紧抓快办、跟踪督办,推动意向促成现实、协议变成项目。

重环境、拼服务。完善决策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权力“瘦身”打通“中梗阻”,以优化服务治理“慵懒散”,以“亲、清”关系表明“讲诚信”,努力把普洱打造成为服务高地、投资洼地。

重人才、拼队伍。把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普洱的机遇,加大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股权期权激励分红等奖励政策的落实力度,开辟人才学习工作“绿色通道”,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正确处理从严监督执纪问责和容错免责的关系,加强正向激励,为改革创新者撑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用人氛围,全面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激情。

建设幸福普洱,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

努力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率先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两山一边”连片特困地区,突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瞄准规划、产业、项目、资金、贫困对象精准发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以及社会公众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娱有所乐,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严格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严打严防各类暴恐活动,加强食品药品、环境、生产、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工作,坚决打好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大力加强边境管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

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办好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大力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守望相助。

猜你喜欢
普洱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