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国内氐羌族源的研究综述

2017-04-11 09:09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源流羌族同源

马 勇

氐羌,在历史上常常作为一个整体名词而出现,很多人都以为氐羌是同一个民族。“古代的氐和羌都是西戎,都居住在西方,又同属汉藏语系,关系密切自不待言。所以在汉文古籍中,经常以‘氐羌’绵连的形式出现。”[1]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关于氐羌族源研究的部分著作以及相关论文进行了整理、分析,主要从氐羌是否同源的角度入手。历史上,氐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而且历史悠久。所以,研究氐羌民族对历朝历代治理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古氐羌是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民族,与现代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有直接的源流关系,搞清其源自何方意义重大。”[2]近年来关于氐羌族源的研究,主要有同源异流说和异源异流说两种。研究氐羌民族,不仅对于考证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氐与羌

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了“氐”“羌”这样的称呼。然而,我们现在的56个民族里面没有“氐族”这一民族,但是有“羌族”这一民族,而且其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的西南部。“氐和羌。似乎都不是氐、羌的自称,而是汉族对于他们的称谓。”[1]我们现在的羌族人,也自称自己为“羌人”。那么“氐羌”这一称号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的呢?“春秋战国时期,陇山以东的戎人多被秦人征服。随着秦人的华夏化,他们也成了华夏的一部分。就在这时,‘氐羌’出现在中国文献之中。”[3]也就是说氐羌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文献中的时间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字形来看,先秦文献中的‘氐羌’很可能便是甲骨文中的‘以羌’,只是意义有了变化。”[3]那么,这样的史料至少说明羌在先秦时期,是存在的。王鍾翰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中,概括了羌的起源于炎黄二帝有密切的关系,羌来源于炎帝的姜姓部落。“在甲骨文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表示女性与姓用姜。”[4]姜允玉在《羌姜同源说辩证》一文中,从甲骨文、金文、经籍等方面考证出与王鍾翰先生不同的结论:“仅就殷周羌族、周代羌族诸族、考古‘羌炎文化’三者关系言之,羌、姜同源之说非也。”[5]研究氐、羌的源流问题,首先要解决氐、羌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羌

羌民族究竟从何而来?吕思勉在其著作《中华民族源流史》中,这样表述到:“羌亦东方大族。其见于古书者,或谓之羌,或谓之氐羌。”[6]而王明珂则具体的指出了羌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年代。“‘羌’这个字作为一种人群称号,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此后,中国先秦文献里关于‘羌’或‘氐羌’的记载很少,而且含意不明确。”[3]“在商代,商人曾称西方人群,或西方某一人群为羌。羌是商人的异族概念,所以在商亡之后,羌这个概念便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3]杨圣敏在《中国民族志》中提到“‘羌’原是古代汉人对居住在祖国西部的游牧民族的一个泛称,部族众多,名称各异,不是单一民族。”[7]王俊杰在《论商周的羌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羌》,论述了先秦时期的羌并不是一族的称号,而是当时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因此,甲骨文中除了大量泛称羌的记录外,还有羌方、北羌、马羌,显然这是具体指的某一部落。”[8]王明珂也这样认为:“殷代的‘羌’,应是商人对异族的称号,而非某人群的自称族号。”[3]“中国历史学者常争辩‘氐’、‘羌’是否为一个民族,或白马是‘羌’还是‘氐’人。事实上,‘氐’、‘羌’、‘夷’都是汉人对异族的称号,而非某族群自称。”[3]耿少将在其著作《羌族通史》中,从考古文化和远古文化遗址中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在甘青地区生活的远古羌族部落,构成了今天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共同来源。”[9]

(二)氐

何光岳在《氐羌源流史》第十章——氐族的来源和迁徙中,即认同氐来源于羌,也不反对氐羌是两个族类的说法,“氐出于灵恝,羌出于伯夷父。”[10]任乃强在《羌族源流探索》中,认为“氐”在先秦文献中是应是“狄”,是因为同音而被后人改造先秦时期,并没有“氐”这一民族,“我怀疑:这个氐字,原是狄字,汉儒传诗是缘音而伪,遂以讹传讹。”[11]杨铭在《汉魏时期氐族的分布、迁徙及其社会状况》一文中,从汉代氐族的分布,汉魏间氐族的迁徙以及社会等方面对氐族进行了研究。因为这一时期的氐族,是氐族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总之,氐族的原始分布地,正是在甘肃东南部地区。”[12]王鍾翰先生在其的著作《中国民族史》中对关于氐的起源概括了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氐和羌是同源的,氐源出于羌。第二种是,氐与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氐来源于戎或者是古老的三苗。因为和羌相近,故历史上多以“氐羌”的形式出现。“由于羌先见于记载,氐羌又往往连用后混用,如白马氐,又称白马羌等”[4]。由于氐所处的区域,较靠近汉人的生活地域,氐与汉人之间的往来不断,氐、汉逐步融合。氐到了隋唐时期,逐步被汉化,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费孝通先生很早的时候就在其著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提出了关于氐羌是否同源的疑问。“羌人可能是中原的人对西方牧民的统称,包括上百个部落,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古书上氐羌常常连称。它们是否同一来源也难确定,可能在语言上属于同一系统。”[13]后来的史学家或者学者,但凡研究西南民族的,不管是研究古代西南地区的民族,还是今天西南地区的民族。无不对氐羌民族的来源进行考证和研究,因为氐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西南地区是影响力很强的民族之一。同时,氐羌与今天西南地区藏缅语族的各民族有着很深的渊源。石硕先生在《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一文中,也提到了氐羌南下沿着藏彝走廊南下来到今天的西南地区, “并普遍认为氐羌人群起源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14]。

通过对氐、羌族源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得出两种结论:一种认为,氐羌是同一民族。另一种认为,氐羌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二、氐羌同源异流

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氐羌是同一民族的不同称呼或者来自同一源流的民族,只不过后来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就是所谓的氐羌同源异流说。

段渝在其文章《先秦巴蜀地区白濮和氐羌的来源》一文中提到:“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15]吕思勉在其著作《中华民族源流史》中认为:“氐羌者,《周书 王会解》:‘氐羌以鸾鸟。’孔《注》:‘氐地羌。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氐羌。’盖羌之一种也。”[6]“羌族散布甚广,而其地之交通,率皆不便。故其风气各有不同。最进步者为氐,氐族被罚左袵,言语好譬类。不与中国同,而与羌杂胡同。其嫁娶,亦有似于羌。此为其与羌同族之确证。”[6]

陈连开在《夏商时代的氐羌》一文中,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得出氐羌是同源的。“氐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16]氐羌都与姜姓有联系,同时和炎黄都有密切关系。孙功达在《氐族是古代羌族、三苗和东夷族融合的结果》一文中,认为氐族的形成是多民族融合和一个多源发展的过程。“形成氐族族源的民族包括羌族、羌族的次生形态戎族、西迁的三苗以及东夷诸民族。”[17]李绍明在《关于羌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第一个谈的就是氐羌的联系和区别,他坚决的认为氐羌是有联系的,并且是同源的。但是,李绍明也承认了氐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氐人从羌人中分化出来,并发展为单独的一个族也正好说明上述情况。”[18]李绍明坚决的反对胡昭曦的《论汉晋的氐羌和隋唐以后的羌族》中,氐羌不是同一民族的观点。李绍明在《论氐和羌、戎的关系》一文中,对黄烈的氐羌不同源的观点,提出了反对。从殷商时期氐、羌的起源、分布等方面论述了氐羌同源。“氐、羌皆自认同源于炎帝,不能认为是一种巧合,实系氐、羌同源这一客观历史事实的反映。”[19]段渝在《先秦川西高原的氐与羌》一文中,从氐羌的言语、风俗相同论证了氐羌同源;从氐羌的生产、生活方式论证了氐羌异流。后得出“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20]的结论。王文光、段丽波在《中国西南古代氐羌民族的融合与分化规律探析》一文中,认为:氐羌是同源异流的,并且其经历了几次同源异流的发展阶段。“因此,氐羌系统民族从‘流’的角度看,形成了具有同源异流关系的三个民族集团。”[21]刘俊珂、王振刚在《浅论氐羌、百越、白濮三大族群的源流、分布及族变情况——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一文中,赞同历史学家杨建新的观点氐是羌的一种,“首先是氐从羌中分化出来,单独形成一个民族。”[22]

以上学者都通过研究得出:氐羌是同源的。然而,吕思勉还在《中华民族源流史》中提出了另一种说法:“羌为大名,氐为种别。但言羌者,辞略也,盖亦指氐羌矣。”[6]也就是说氐羌本就是一个民族,只不过称谓不同而已。

三、氐羌异源异流

关于氐羌源流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氐羌不是同一个民族,而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马长寿在其著作《氐与羌》中提到,氐羌在历史时期一度都被称为西戎,又同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其关系自然密不可言。但是,“氐与羌虽然在远古的殷商时同时出现,但他们的历史时期,一个较短,一个很长,从此也可以看出氐与羌不是一族,而是两族。”[1]另外,马长寿先生还从历史文献中,得出氐、羌的原始族地分布甚远,且两族的自称、他称不同。段丽波在其著作《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源流史》中,概括了氐羌是两个地域相近,但是不同的民族,随后氐羌从甘青高原南下,到了今天的西南地区,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藏缅语族的各民族。胡昭曦在《论汉晋的氐羌和隋唐以后的羌族》一文中,从氐羌分布的地方、图腾、传说、风俗、姓氏、婚姻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氐羌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这些因素使氐人和羌人成为了各自不同的、比较稳定的共同体。”[23]蒙默在《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一文中,提到汉代,不管是民间还是政府都对羌和夷有很明显的区别,尤其政府在颁发的政令中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民族学资料看,尽管资料很少,但也能说明羌人确是出自甘青河湟、赐支河首的。”[24]杨东晨、杨建国在《羌族史简论》中,第一模块就提出了“氐羌非同源”的观点。主要从氐羌的分布以及考古、生活、服饰和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氐羌不是同一个民族源头。“不同的文化类型遗存,反映了羌与氐是不同的古老民族。”[25]杨帆在《氐与羌的差别》一文中,从氐羌的来源、分布、习俗、迁徙等差别方面,论述了氐羌是不同源的。提出了氐羌来源不同,但是因为后来生活环境的相似,两民族逐渐趋同的观点,“羌是外来民族,而氐是分布与青藏高原东部及云贵高原山间平地的那些土著居民。”[26]李绍明:《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一文中,“作为族称的氐、羌竞是一个民族的两个分支或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这在学界也没有取得共识。”[27]但是其基本赞成马长寿先生的观点,氐羌是两个民族。段丽波、龚卿在《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溯源》一文中,“甘青高原是氐羌人的主要原始居地,氐与羌是两个不同的古代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28]黄烈在《有关氐族来源和形成的一些问题》一文中,经过考察分析得出,氐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民族体。“与氐人有密切关系的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族属内涵是有所不同的,不能不加区别地视为一体。”[29]顾颉刚在《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一文中,羌本来是一个民族专有的称谓,因为其势力的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了对西部诸族的通称。同样,氐族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故最后我们以“氐羌”来通称西部诸民族。

四、小 结

综上所述,关于氐羌族源的研究大部分都放在西北和西南这两个大的地理环境背景下来研究分析。因为多数学者经过研究分析,认为氐和羌都是从西北甘青高原迁徙到今天西南地区的民族,其迁徙的路径今天称其为“藏彝走廊”。并且进一步得出结论,今天西南地区的藏缅语各族与氐羌有很深的渊源,故对今天研究西南各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氐羌源流的研究都从氐羌的族称开始进行考证、研究,然后进行区别、对比,进而得出氐羌是否同源。另外,对氐羌源流的研究还延伸出氐羌同源异流、氐羌异源异流的观点。由此观之,氐羌是不是同源还有待考证,但是氐羌最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是明确的。

目前,学术界关于氐羌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氐羌本是同一个民族,后来因为自然环境(灾害)和其他人为原因(战争等)导致,其逐渐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有:吕思勉、杨建新等一些历史学家。二是:氐羌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其只是因为所处的地理区域接近,历史上常常放在一起而已。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有:马长寿、顾颉刚、段丽波等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所选择的史料不同,所研究的视角不同等。关于氐羌的源流,现在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而这些研究多数是从氐羌的族源地、语言、服饰、住宅、风俗习惯等等入手,或分析得出它们的不同或分析它们的相同,来佐证氐羌是否是同一源流。

近年来关于氐羌源流的研究,几乎都是对文献史料的整理和分析,而且都是整理、分析早期的史料。近年来几乎没有关于氐羌民族新的考古发现,所以没有新的史料补充到关于氐羌的研究之中。近年来更没有关于氐羌的历史遗址和遗迹的发现。而在关于氐羌源流的研究中,羌的文献史料明显多于氐的史料。因为氐人生活的区域接近汉人的生活区域,在后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就逐渐融入到汉民族里去了,在历史上就不再有“氐”或者“氐人”了。而羌因为远离了汉人,迁徙到今天的西南地区的深山之中。其就避免了被汉人同化,使其仍然能够保留自身的民族特色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在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里还有羌族、“羌人”的存在,但是已经没有“氐人”的痕迹了。所以,我们今天必须搞清楚氐羌的源流,保护羌,不能使其再像氐一样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近年来关于氐羌源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和民族学,这两个学科领域中。今后,随着研究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应把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与历史学研究方法、理论结合以来。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对氐羌源流的研究中,充实氐羌源流的研究。今后应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考古学的证据法等方法结合到氐羌源流研究中。目前由于史料的缺失和方法论的不足,我们还不能够对氐羌民族的源流做出一个明确的鉴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技术的进步,考古工作和田野调查工作的日益进展,关于氐羌新的考古资料和史料会不断得到补充,到时候关于氐羌源流的研究就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了。

[1]马长寿.氐与羌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p8、p13、p20

[2]段丽波.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源流史 [M].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p18

[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p152、p148-149、p146、p161、p147、p160

[4]王鍾翰.中国民族史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p121、p261

[5] 韩 姜允玉.羌姜同源说辩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6]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 [M].九州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260、p271、p267

[7]杨圣敏.中国民族志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p254

[8]王俊杰.论商周的羌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羌 [J].西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9]耿少将.羌族通史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p13

[10]何光岳.氐羌源流史 [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p111

[11]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 [M].重庆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p95

[12]杨铭.汉魏时期氐族的分布、迁徙及其社会状况 [J].民族研究,1991年第2 期

[1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p25

[14]石硕.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J].民族研究,2014年01期

[15]段渝.先秦巴蜀地区白濮和氐羌的来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16] 陈连开.夏商时代的氐羌[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17]孙功达.氐族是古代羌族、三苗和东夷族融合的结果[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8]李绍明.关于羌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 [J].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

[19]李绍明.论氐和羌、戎的关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0]段渝.先秦川西高原的氐与羌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1]王文光、段丽波.中国西南古代氐羌民族的融合与分化规律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2]刘俊珂、王振刚.浅论氐羌、百越、白濮三大族群的源流、分布及族变情况——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 [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3]胡昭曦.论汉晋的氐羌和隋唐以后的羌族 [J].历史研究,1963年第2期

[24]蒙默.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J].历史研究,1985年第01期

[25]杨东晨、杨建国.羌族史简论 [J].固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6]杨帆.氐与羌的差别[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2年00期

[27]李绍明.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8]段丽波、龚卿.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溯源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9]黄烈.有关氐族来源和形成的一些问题[J].历史研究,1965年02期

猜你喜欢
源流羌族同源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源流》前进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啸”的源流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虔诚书画乃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