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院校如何开展专业综合改革

2017-04-11 09:06兰善红罗鸿斌武秀文王玥婷
山东化工 2017年7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专业课程

兰善红,罗鸿斌,武秀文,王玥婷

(1.东莞理工学院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2.东莞理工学院 科研处,广东 东莞 523808)

浅谈地方院校如何开展专业综合改革

兰善红1,罗鸿斌2,武秀文1,王玥婷1

(1.东莞理工学院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2.东莞理工学院 科研处,广东 东莞 523808)

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来说明地方院校如何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主要介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健全管理制度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和改革成果。

地方院校;专业综合改革;环境工程专业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它的目的是要发挥国家级项目的在教改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辐射作用。希望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调动地方学校和教师积极性,形成共同关注、共同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其中,专业综合改革是重点抓的五个方面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改革[1-4]。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来说明地方院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措施。

1 改革人才培养计划,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培养方案的制定

本专业以“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原则,在充分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来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强调了应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性。人才培养要体现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注重思考学生能学到什么而不是老师能教什么,以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的相应设计。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整合优质资源,重点突破,彰显专业特色。以课程为落脚点,围绕专业预期学习产出,逆向设计各门课程(OBE),明确各门课程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及程度,实现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

1.1.1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国内外同类学校的情况,并对人才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撰写了“人才市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邀请企业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和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在广泛征求老师的意见后,最终提出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紧扣国家环保战略需求和地方环保产业人才需求,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5年后,学生在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与处置工程领域能达到环保工程师的要求。

1.1.2 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提出的目标和能力要求,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和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需求,挖掘办学优势和特色,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加强实践环节,构建并完善了“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并完善由“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由学校+企业合作的共同培养、“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主要教学计划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1.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2.1 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的模式

应用化学专业2011年开始招收卓越班学生,环境工程专业卓越班2016年开始招生,为此,各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提出的目标和能力要求,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需求,挖掘办学优势和特色,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构建并完善由“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设计采用“3+1 ”模式,即3年完成基本教学内容,1年时间用于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采用“1+1 ”模式,一学期时间用于去企业进行实践,一学期时间用于工程设计。理论教学由三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课模块组成,实验教学以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线,也采用三个模块,即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应用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每个模块必须围绕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进行设计。

1.2.2 创新基于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学科知识交叉,如环境、材料、化学、建筑等学科知识,突出专题研究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创造性性地解决问题、实现构想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1.2.3 改革校企联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校内特色学科的带动、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区域互动、校企联合培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创新创业人才联动培养机制,重点支持服装环境、材料、土木工程等学科的发展。采取校企联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使得学生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就可以接触到实际的生产技术,利用课余时间灵活地参与到联合实验室的工作中,解决了学生时间上安排的限制,学以致用,提高动手能力。

2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搭建高水平师资平台,营造平等竞争、开放高效的人才队伍形成环境,建立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有合理梯队层次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2.1 优化教师结构

进一步优化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缘、不同专长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团队凝聚力。通过承担学科建设和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使团队成员成为教学科研融合型教师。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每年邀请1~2名专家学者来团队所在专业开展讲座;积极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每年聘请1名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任务;每年引进或培养1~2名博士,通过引入优秀教师进一步改善团队的专业来源结构。

通过引进和合作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建立一支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热爱本科教学工作,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目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群建设已经立项为省级建设项目,《基础化学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立项为校级建设项目,相应建立起了“水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和“基础化学教学团队”。

目前已水污染控制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共10人(不包括化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基本形成了以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博士和硕士为骨干的学科梯队。无论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还是在梯队建设上都比较合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满足教学要求。专业教师的业务和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广东省“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省级1人、校级4人,1人被评为东莞市优秀教师。结构合理和人员精干的教师队伍满足了各项教学工作的需要,为培养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师资保证。

环境工程教研室获得学校2012~2013学年度“先进基层单位”称号,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获得学校“先进团队”称号。

2.2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群教学需要,整合专业群相关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重点专业群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不断创造继续学习和专业深造的机会。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自觉学习和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国内外进修计划(详见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计划每年派出1名骨干教师赴境外进修。根据教师课程安排境况,可以为短期访问或一个学期的,主要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先进的教学科研、管理理念,进行合作研究。计划每年派出1名教师做境内访问学者,根据教师课程安排境况,可以为一个学期或一年的。计划每年派出2~3名教工到进行短期进修,主要利用假期进行,时间一般不低于十五天。

2.3 师资梯队建设

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高质量的教学师资。进一步做到学历搭配均衡、职称分配合理、年龄层次匀称,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教学名师的制度,加强团队骨干教师的培养,未来三年,培养院级骨干教师2人,力争培养省级教学能手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校企联合开展科研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教学顾问,为学生开办讲座、担任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开展科研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结合。每年派2~3名教师带学生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研发等活动。积极联系企业,让专业教师与企业联系,开展产学研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和经验。在未来三年,团队成员中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达到50%。

专业教师职称方面不断提升。获得职称方面提升的教师有:2012年兰善红晋升教授职称,2012年武秀文、2013年陈洪伟晋升副教授职称,2014年吕斯濠晋升教授职称,刘蕾晋升副教授职称。

2.4 建立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

结合学院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明确本团队各岗位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其相关的保证措施。团队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按各建设规划的目标,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年度考核,确保团队建设工作健康发展。完善竞争与激励机制,在经费投入、教师进修、职称评定、年度评优等方面有重点地倾斜。

学历提升计划。学院积极支持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历,鼓励青年团队成员攻读博士学位,通过脱产、半脱产或者不脱产方式,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如吕斯濠和白云鹤博士于2014年8月中旬赴台湾台北科技大学参加“应用型人才培养研修班”进行短期进修。兰善红与2015年7月赴台湾科技大学参加“应用型人才培养研修班”进行短期进修。

3 优化课程与资源建设

3.1 改革传统的理论及实验课程体系

通过优化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并建立一种与理论课体系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的实验课程体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按照培养标准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设置课程群,以课程群为基本单元形成课程体系。

3.2 精品课程建设

进一步搞好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起点,加大信息量,进一步完善课件,逐步实现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有计划地从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中选出一定数量的课程,采取立项资助的办法,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成校级重点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以教育厅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组织召开各类培训、研讨会议,在政策、经费和人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课程内容实施审查制度,把好课程质量观。通过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引领辐射作用,有效地推进了全院本科课程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化工原理》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建筑材料》等通过了学校鉴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同时一大批课程正在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

3.3 教材建设

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为配合总学时的削减,各课程学时都有所减少,这样原来所选用的教材在学时等方面不是很适合新的培养计划,我们重新选用了较短学时的,且是“二十一世纪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其它获奖的教材等,并且对于实验教学我们结合所开实验情况,自己编写教材。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教材,努力与国际主流教材建设保持同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3.4 多媒体课件制作

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3.5 开展网络化教学探索,逐步推行mooc(幕课)教学

目前,环境监测、给水排水、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设计、水力学与水泵等课程已经制作了mooc视频,开展网络化教学。

4 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采用“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强调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的关联度。通过自由式、创新团队导向式和专业导师制的课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多媒体为主,以板书为辅;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讨论和情景互动为辅;以系统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和实验环节为辅;鼓励学生提问、介绍经验及各种方式展示自学内容和经验。

4.1 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推进融合式教学方式。一方面融合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将课内的实践教学与课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生产实习融合在一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融合学校与工厂工程教学。教学内容设置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工程知识密集的课程。扎实引导学生主动实践,革新实践教学模式。学院把课程压缩在第七学期的前半个学期完成,让学生在第七学期后半学期开始就可以选择毕业实习单位开展毕业实习以及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可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缩短就业后在企业的适应期。

(2)推进项目式教学改革。学院首先在卓越班课程设置项目实训课程,后逐渐推广到各个专业。根据各专业特点,围绕主干专业课设置二级项目实训课程。学生一完成项目为主要目标,通过自主设计方案,查找资料来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参加答辩。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开展项目,为了完成任务,积极地、自主地查阅相关资料,巩固和丰富了所学理论知识。

(3)促进科研转化为教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实施全程导师负责制,鼓励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各类各级创新实践和竞赛等项目载体使之适应于大学的各个阶段的创新实践教学,进而培养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关联和融合能力,建立系统化思维方法。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不仅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其就业竞争力也能得到提高,最终达到了多赢效果,有利于实现分层次培养的目标。

4.2 创新教学方法

(1)开展mooc慕课教学方法。以《水污染课程群建设与改革》建设为契机,制作了环境监测、给水排水、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设计、水力学与水泵等课程的mooc视频;

(2)建立评测平台。建立评测系统(PC+移动手机),可以在课堂上任意组卷,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汇总和分析,让老师能即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建立移动微课堂。把教学资源搬上手机,让学生能在手机上方便浏览课件。方便地调用老师所制作的微课等资源。

(4)加强仿真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大型的仿真中心,在校内完成大部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实验等环节,弥补实习单位不足造成的实习效果不好的不足。

5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5.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入手,对实践课程进行认真研究,从而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构建完整的、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步构建由“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5-6]。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学分数量,如增加了环境监测实训、水污染控制项目实训、大气污染控制项目实训、给水排水管道设计项目实训等实践环节,增加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学时数,提高实践学分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学分拟从占总学分的30%提高到35%以上,使得总实践学时达到60学分左右。

5.2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1)加强实验教学制度建设。摒弃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和做法,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确保实验教学的地位,并通过严格执行《东莞理工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规定》《东莞理工学院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规范》等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文件,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针对学生流动量大,仪器种类繁多等特点,实验中心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如《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室安全守则》、《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操作规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等,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出。仪器设备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到人,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2)加强实验的启发性和思考性,建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教授、副教授和博士承担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的主讲教师,将他们在科研中的积累和经验带入实验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得每门实验课都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令实验的收获不仅停留与简单操作本身,而是将着眼点放得更宽更远。实验室100%向学生开发,确保实验课100%开出,每一门实验课程都开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和开放程度。为了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为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实验,实验中心制定了《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可通过实验教务系统预约使用实验场地及仪器等实验资源,实验室开放登记比较完善。根据管理办法,学生可通过实验教务系统预约使用实验场地及仪器等实验资源,实验室开放登记比较完善。采用工作日全天开放和预约开放相结合的开放制度。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实验室全面开放,其他时间预约开放,保证实验正常开出。

(4)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技能。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形成一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建立健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保证实验教学中心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除完成实验准备、仪器设备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积极参与实验设备研制、实验技术开发和实验教学改革等工作。形成了一个实验教学队伍的层次、结构、数量科学合理,硕士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人员具有较高比例的队伍。

5.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是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扩大实训场地、改善实训条件,如建立联合实验室等;也可对现有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增加技术训练实施,使使之成为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可建立仿真实验中心,把大部分工艺操作放在校内的仿真中心完成。目前,建立了环境污染控制实验室和大气复合污染控制东莞市重点实验室。与东莞威迪膜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东莞威迪膜膜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膜技术研究中心,与东莞市中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

其次是充分利用东莞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多的区位优势和社会资源办学,积极主动与地方企业寻求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实习、见习场所,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提供了保证。在增加数量的同时,通过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技术课题的合作等方式,提高质量。目前建立了校级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31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5.4 重视课程设计

实施多样化课程设计,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增加项目型课程,内容涵盖工程设计、设备设计、区域规划、企业管理、环境评价等多个学科方向;加强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增强实践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完善各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使其规范化;鼓励教师自主编写实践教材,适应本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改革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以讲评方式替代传统的考核方式,组织学生讨论课程设计文件图纸,并由指导教师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启发式讲评,开展生动活泼的考核,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5.5 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规范,完善学院毕业设计制度

包括选题、开题、过程监控、答辩等全过程的规范制度。做到一人一题,题目主要来自于实际的需要,最好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指导教师与课题选择与安排实行双向选择,同时强调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规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或者博士学历。重视答辩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对没有通过反抄袭软件的检测的坚决进行暂缓答辩或者取消当年的答辩资格;强调质量控制和检查,组织专家对全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抽查,对推荐为学院优秀论文的组织专家重点答辩。学院严格执行《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规范》,完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强化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为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学院组织人员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从选题、完成过程、论文答辩等环节层层把关。

6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在大学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发挥着约束、导向、激励等多种功能。学院注重和完善制度建设,对教学主要环节管理制定具体制度或实施办法。在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都制定了管理制度和规范,针对性、操作性,执行严格。

(1)以人为本,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要真正实现制度仅仅由管理规范人的行为向以人为本转变,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2)在制度内容确立上,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在不与学校管理制度冲突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本学院的特点,结合本学院工科院系、与东莞经济结合紧密、东莞企业众多等特点,并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实践迫切需要的相关制度;

(3)在制定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时,充分吸纳教师的意见。改变由少数人制定规章制度,大多数人遵守的做法。让教师通过各种民主形式充分发表意见,主动参与教学制度的制定,这既能够集中大多数师生员工的智慧,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又能够形成执行制度的广泛群众基础,极大地激励师生员工自觉遵守执行和积极维护完善和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巨大作用;

(4)在制度执行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即维护教学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确保制度执行的前提条件。对违制者,要按制办事,给予应有的惩处。特别是管理者,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执行,否则教学管理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然而,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管理制度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也需应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制度执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弹性。譬如,如果我们一味地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加以制度化、条文化,把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分解成一套操作流程,制定出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按标准考核教师与学生,这样一来就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在强调坚持执行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规章制度。

[1] 刘克平,张德江,李元春,等. 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6):12-13.

[2] 金美容. 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西部教育,2015(11):40.

[3] 徐立清,钱国英,马建荣.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3-57.

[4] 胡 兴,刘卫今,刘胜贵,等.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3):139-141.

[5] 魏祥东,邹慧玲, 铁柏清,等.基于卓越计划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2):74-78.

[6] 林小云,龚文平,何幼斌,等.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5(2):13-16.

(本文文献格式:兰善红,罗鸿斌,武秀文,等.浅谈地方院校如何开展专业综合改革[J].山东化工,2017,46(7):173-176,178.)

2017-02-21

广东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类项目: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粤教高函[2013]113号);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教育科研项目)“面向珠三角化工和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析” (项目编号:2016GXJK156)

兰善红(1972—),男,畲族,江西信丰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G642

B

1008-021X(2017)07-0173-04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