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群众工作能力提升研究

2017-04-11 13:53□徐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群众时代

□徐 静

(中共东营市委党校,山东 东营 257091)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新兴媒体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不仅扩展了人们的交流空间,也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党群工作的开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新媒体知识,了解新媒体发展,提高运用新媒体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1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特点

1.1 新媒体涵义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有很多的说法。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新媒体定义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新媒体应该是数字媒体或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1]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将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2]总结各位专家对新媒体的定义,综合来看,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新媒体是指运用一系列新的信息科学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为主要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新的媒体形式。新媒体的种类很多,目前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比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博客、微信、微博等。[3]

1.2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特点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导致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体。主要有以下特点:

1.2.1 全时传播

全时传播是指可以随时地传播,而且信息传播一旦启动,便不再受时间限制,没有人知道传播何时停止。[4]

全时传播≈定时传播+即时传播+实时传播

比如郭美美炫富事件发生于2011年。但是你可以任何时间在微博上获知红十字会事件的进展,了解对红十字会的所有质疑是否都得到回应。

1.2.2 全域传播

即突破了地域或空间的限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除全国性的电视台、报社之外,其他都是地域性的,但是新媒体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发布信息,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终端基本集合了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属性,几乎以全媒体的形态无缝隙传播,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手段单一的局限。

1.2.3 全民传播

一方面,近年来,新媒体用户规模迅速扩大。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到网民的 90.1%。其中 QQ、微信是人们最常用的即时通信工具,使用率分别为 90.3%、 81.6%。另一方面,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是记者、编辑,用户仅仅是“受众”,但新媒体(尤其是以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使得用户不仅仅是受众,也成为传播主体,打造了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舆论引导权已经不仅仅掌握在我们党报党刊的手中。

1.2.4 全媒体传播

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单一性,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完全融合,既可以发文字,也可以发图片、发视频;既可以发原创,也可以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转载和评论,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体生态。

1.2.5 全互动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用户多数情况下是单向接受信息。但新媒体出现后,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发行等一系列活动,所有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在事后可以发表评论。所以,当一条新闻出现并引起大家的共鸣后,其传播会更迅速更广泛,并且更容易形成网络社会围观。[5]

1.2.6 去中心化传播

传统的信息传播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但新媒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并且信息会像病毒一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传播。

1.2.7 去议程设置传播

在带有 “自媒体”特点的社交网络诞生以前,所有媒体包括互联网门户、手机包含在内都有着明显的议程设置。而在新媒体时代,不同受众可以选择很多主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信息空间进行议程设置。

2 新媒体时代对开展党群工作的影响分析

2.1 改变舆论传播格局

2.1.1 信息传播主体变化

新媒体时代打造了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群众不仅仅是受众,也成为传播主体,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质的突破,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2.1.2 信息内容、发布程序、传播速度变化

传统媒体时代,发布信息可以加工,内容要经过层层审核把关,从而导致信息的发布产生时滞性。而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信息发布变为现场直播,相关部门做不到对所有信息进行加工和事先审查。

2.1.3 信息传播方式变化

传统的信息传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表现为裂变式的传播,这就造成了新闻传播的非中心化和非权力化。

2.2 影响群众思维方式

2.2.1 价值取向多元化

新媒体全民传播、全互动传播等特性导致人们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中西方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思维方式相互交汇融合,使多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人类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多方向发展,从而导致我国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发展。

2.2.2 问题视角多元化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受信息接收条件制约,群众对事物了解往往是单一性和单向性,而新媒体时代,群众可以通过新闻、视频、贴吧等方式来了解事情的经过,尤其是新媒体全互动式的传播方式,使群众可以站在不同位置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拥有言论的自由思维,从而使传统的单一的惯性思维方式逐渐向多视角多维度的思维方式转变,思维方式对信息的处理会更加透彻,结果会更加清晰并且更有深度。

2.2.3 思维方式结构层次多元化

新媒体的发展使虚拟社会出现,网民趋向年轻化、多样化,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思想结构层次也大不相同。一项调查显示,针对“你从哪种途径获得新的思潮动向”这一问题,73%的人选择“互联网”,20%的人选择 “通过对热点事件的透视”,仅有2%的人选择通过“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章”。[6]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的研究不再仅仅是少数知识分子与精英阶层的阳春白雪,各类思潮通过新媒体传播给越来越多的人,这种多样性思想氛围的形成,导致了多样化的审视角度和评价体系,这也加剧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2.3 推动社会生态变迁

2.3.1 公民意识觉醒

因为新媒体是一种用户自媒体,所以用户可以直接反应自己的利益诉求,可以对社会现象发表评论,也可以直接向社会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建议,新媒体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道,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普通群众的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不仅关注自身利益,对公共管理问题关注度也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民生问题、社会治理问题等等各种问题进入网民的视野,对党委政府处理问题的方式、手段、包括效果等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关注。

2.3.2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新媒体时代,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联系范围更加广泛,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或主题而自发聚合在一起,并从线上活动扩展到面对面的线下活动,从而使人际交往与人际组织的社会阶层、地理界限和文化隔阂被打破,产生全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和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必将映射在现实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地构成社会关系结构重组和再造的动力。另一方面,借助于新媒体,各种社会组织可以即时发布信息进行组织动员,短时间内即可发起由虚拟到现实社会的行动,各类社会组织借助新媒体获得了更为强大的组织、协调、沟通等社会动员能力,从而使社会自组织能力大幅提高。

2.3.3 社会运行格局改变

传统媒体时代,社会完全是由党和政府进行全方位管理。而新媒体时代,由于社会动员力量增强,传统的政府带动社会力量的模式逐渐转化,在微博打拐、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等事件中,体现出群众自发推动进而带动党委政府部门参与的社会运行格局。

2.4 推进政治改革进程

2.4.1 公共权力分化

新媒体时代,任何人只要在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之内,都可以利用电脑或者手机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传播。媒体的民主化,在改变公众表达机制的同时,也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2.4.2 公共监督加强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上级对下级监督有余,而下级对上级监督不足。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信息自由流通为权力的双向监督提供了可能。[7]而且,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设置议程,信息一旦传出经过新媒体裂变式互动传播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送至每一个网络终端,形成网络社会现场围观,这势必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构成了监督和制约。

3 提高运用新媒体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对策探讨

新媒体的发展,给党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新的舆论传播模式也造成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威消解,舆论引导变得异常困难,这就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语境,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探索建立和强化党群沟通机制的新型策略,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中开展群众工作的路径,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运行。

3.1 善待新媒体,夯实运用新媒体做好群众工作的牢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在新媒体时代,“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新媒体时代,党员干部要善待新媒体,要继承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面对网民的不同言论,要注意以宽容的态度看待新媒体中的人和事,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新媒体为我所用、增强沟通、赢取信任、提升形象。

3.2 善用新媒体,探索运用新媒体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时代,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主动学习使用新媒体知识和技能,探索运用新媒体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

3.2.1 把新媒体打造成做好群众工作的新平台

(1)把新媒体打造成密切党群关系的新载体。通过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可以阐述施政理念、可以发布重要决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凝聚改革社会共识。(2)把新媒体打造成思想文化宣传的新平台。传统媒体时代,我们的道德宣传靠灌输,群众往往是被动接受,而新媒体的传播却更能引发公众道德建设的自主性。诸如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等平民英雄形象的树立和传播,都是网友自发拍摄传到微博上,并带动其他网友的自觉学习和践行。这种形式其实就是利用新媒体的文化部落化的特性,反而比传统的宣传灌输效果更明显,更容易引发公众的认同。同时新媒体的出现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比如微小说、微电影等,更合乎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节拍,也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文化宣传的有利平台。(3)把新媒体打造成社会治理的助推器。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我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要求。新媒体出现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平台,它更是对于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社会资源的重新梳理,它促进了政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推进了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构建进程。(4)把新媒体打造成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动力。新媒体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当然,倒逼不是造反,更不是取代,而是敦促政府积极回应民意,近几年,很多制度的改进都和网络事件有关。

3.2.2 学会运用新媒体的有效技巧

(1)找准定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没有尊卑上下之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运用新媒体时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否则不但不能通过新媒体促进群众工作开展,反而会使形象受损。所以想要使新媒体发挥正面的作用,不仅会写微博,玩微信,而且还要从党员领导干部的角色定位出发,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但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避免发布与公权职能相冲突的个性化观点。(2)会用网络语言。新媒体时代,如果说官话、套话,就会引起网友的反感,用好新媒体,必须深入了解网络民意,掌握网络空间的表达特点,注意转变在新媒体的说话方式,学会用网络语言和网民能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网民进行交流。(3)善用技巧。①及时透明化解争议。在传统媒体时代,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危机有“黄金24小时”之说。但是新媒体几个小时之内就已经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暴,“青岛大虾事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舆情危机意识,没有遵循“黄金一小时”法则。②发展“网上统一战线”。比如一些“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他们的影响力非常大,很多事件之所以能快速发酵,也和一些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的参与有关,我们要借助他们的力量进行舆论引导,同时要着力培养我们自己的 “意见领袖”。③善于运用切割战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善于运用切割战术,迅速进行责任切割,维护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形象。

3.3 善管新媒体,提供运用新媒体做好群众工作的坚实保障

善待善用新媒体并不代表毫无拘束,新媒体既有其积极作用,也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对新媒体监管不当,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新媒体管理体制,新媒体的正面功能才能得到发挥,才能引导、运用新媒体为党的群众工作服务。

3.3.1 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网水平

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环境、传播手段、传播格局的新媒体舆论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封、堵、压为疏导、沟通和顺势而为,正面引导。

3.3.2 深化教育,提升群众思想文化素质

新媒体就像一把菜刀,究竟是用来制作美食还是用做凶器,关键取决于用他的人。所以,提升媒体管理者和用户的思想素质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加强对商业网站负责人和用户的教育引导,使他们不断增进对国情、社情、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提高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群众在新媒体上理性表达。

3.3.3 强化监督,汇集新媒体正能量

(1)建立网络舆情监控预警平台,当地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经费投入,运用新技术成果,建立网络舆情监控预警平台,努力形成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主动参与的共同推进舆论应对和引导的新格局。(2)加强行业自律。抓好互联网行业组织的自律,引导他们认真遵守《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抓好网络名人与意见领袖的自律,引导他们严格守住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七条底线”。(3)抓好群众个人的自律。将网络诚信纳入个人社会信用体系,使人人遵守相关法规,汇集起新媒体的强大正能量。

[1] 吴 迪.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N].青年科学,2014-06-24(10)

[2] 冯惠慧.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3] 莫 凯.屏幕媒介文字信息设计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 李 波.互联网时代对舆论引导提出的挑战及应对[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5] 张颖妍.新媒体语境下企业媒体公关与危机管理[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6] 陈伟军.互联网上的思潮激荡与利益诉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1).

[7] 仰义方.新媒体时代的国家治理: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5).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群众时代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