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命运多舛的音乐家

2017-04-12 20:03金建民
音乐爱好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管弦乐团小提琴音乐

金建民

本期十位音乐家的人生经历都非常波折、动荡:有的刚出生不久就成了孤儿,有的在“二战”期间被关押在集中营,有的在空难中幸存下来,却得了严重的脑震荡……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与它作着斗争。最终,他们都名垂了青史。

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夏尔-奥古斯特·德·贝里奥(Charles-Auguste de Bériot)

贝里奥1802年2月20日生于卢万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随蒂比学小提琴,童年时即失去父母,他的小提琴老师成了他的保护人。1811年,他首次登台演奏,曲目是维奥蒂的《小提琴协奏曲》。1821年,他来到巴黎,师从小提琴大师维奥蒂和巴约,进步神速,1826年在巴黎首次成功演出,并在伦敦演出自己创作的协奏曲,广受好评。1829年,他回到布鲁塞尔,被任命为尼德兰国王的独奏乐师,并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高音歌唱家玛丽布兰,两人结伴在比利时、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巡回演出,贝里奥达到了他演奏艺术的全盛期,被誉为当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家。

1836年.贝里奥新婚才半年的妻子猝死,他因过度悲伤而隐居了四年。1840年,他再婚后复出,在德国和奥地利巡回演出,1843年至1852年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小提琴系教授,1852年因患眼疾而提前退休。1858年,贝里奥双目失明,晚年生活凄凉,1870年4月8日卒于布鲁塞尔,终年六十八岁。

作为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者,贝里奥的演奏技法博采众长且独树一帜,丰富、发展了小提琴的技艺。他的演奏风格精致典雅,富有略带伤感的浪漫主义气息,能与帕格尼尼分庭抗礼。作为一位作曲家,他创作的十部小提琴协奏曲、十二首民歌变奏曲和大量的小品曾广为流传。他还编写了多种小提琴教材,如《小提琴演奏法》(1858年)和《高级小提琴教程》(1867年)等,培养了一批小提琴家,包括后来成为大师的维厄唐。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

柏辽兹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拉科特·圣安德烈的一个医生家庭,自幼喜爱音乐,学过长笛和吉他。他1821年考入巴黎医科学校,1826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系,师从雷哈和勒絮尔。1830年,柏辽兹以康塔塔《萨丹纳帕路斯之死》获罗马大奖,1831年赴罗马留学,因不满学院的保守气氛而于1832年5月提前回国。1833年,他与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史密森结婚。1835年,他因不满他人对演出他作品时的粗糙处理,决定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于是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

1838年,帕格尼尼赠予柏辽兹两万法郎,使他有较多时间从事创作。1841年,柏辽兹婚姻破裂,与歌唱家玛丽·雷西奥同居。1842年起,他先后赴德国、捷克、俄国和英国巡回演出,备受欢迎。1846年,他完成了酝酿了十余年的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沦》,并于同年12月6日在巴黎喜歌剧院自费组织演出,但惨遭失败,债台高筑。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时,传来了法国革命的消息,他几经踌躇,于当年7月回国,目睹了城市遭破坏,又适逢妻子瘫痪、父亲去世,万分痛苦。

晚年的柏辽兹连遭厄运,经济拮据,特别是对社会的不满使他极端苦闷和孤独,所写的音乐也缺少了浪漫主义的锐气。1859年,他在巴黎音樂院图书馆任职。1862年,他的第二个妻子去世。1867年,他在法国海军服役的33岁的儿子在哈瓦那去世。1869年3月8日,柏辽兹病逝于巴黎,终年六十六岁。

柏辽兹的创作以标题交响音乐最具代表性,其四部交响曲和六首序曲都是有标题的,有的甚至还有具体的情节和文字说明,而《幻想交响曲》更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标题交响曲。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固定乐思”的手法,形象鲜明,脉络清晰。他还发展了管弦乐法,丰富了配器的手法,并编著了《配器法》一书,影响深远。作为音乐评论家,柏辽兹撰写的数百篇文章分别收入在四本文集中:《管弦乐晚会》(1852年)、《音乐中的怪诞风格》、《纵论歌唱》(1862年)和《音乐家与音乐》(1903年)。同时,他还著有《回忆录》一书。

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

威尔第1813年10月10日生于帕尔马的巴塞托附近的隆高勒。1822年,他在巴塞托的圣米凯莱教堂任管风琴手。1832年,他在富商安东尼奥的资助下报考米兰音乐学院,但未被录取,后在米兰师从拉维尼亚学作曲。1836年,他与资助人巴列兹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1838年至1840年,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去世,1849年在巴塞托附近的圣阿加塔买下了一座庄园。

1859年,威尔第与已同居十年的女高音歌唱家朱塞皮娜·斯托雷波尼结婚。1860年,他当选为意大利第一届国会代表,五年后辞职。1897年,威尔第第二个妻子的去世标志着他作曲生涯的结束,晚年的他回归故乡,以创作歌剧所得的报酬创办农场,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兼务农的作曲家。他还捐款救济灾民和在普法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在罗马为贫穷的老音乐家造“息庐”。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因脑溢血猝死于圣阿加塔,终年八十八岁。

威尔第创作的二十多部歌剧将意大利歌剧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尤其是《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假面舞会》《唐卡洛斯》《游吟诗人》《弄臣》《麦克白》等名剧更是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钻石和珍珠。米兰数十万市民是唱着他写的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送葬的。

波兰小提琴家布龙尼斯拉夫·胡贝尔曼(Bronislaw Huberman)

胡贝尔曼1882年12月19日生于华沙琴斯托霍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88年开始学小提琴,1889年首次在华沙登台演奏施波尔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892年,胡贝尔曼的父亲带他到柏林,师从约瑟夫·约阿希姆学习了八个月,1893年在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巴黎等地举行音乐会。1894年,他在伦敦皇后大厅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引起意大利歌唱家阿迪丽娜·帕蒂的注意。1895年,他应帕蒂之邀到维也纳参加她的告别音乐会,从此闻名遐迩,随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

1896年,胡贝尔曼为勃拉姆斯演奏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同年还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音乐会。1903年,他在热那亚为意大利地震的灾民举行募捐音乐会,使用了保存在热那亚博物馆内的一把曾伴随帕格尼尼一生的瓜内利琴演奏,盛况空前。1934年,华沙举行了胡贝尔曼小提琴比赛。1934年至1936年,他任维也纳国立大学教授。1936年和指挥家威廉·施泰因贝格创建了巴勒斯坦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的前身),并在12月26日的首演音乐会上任独奏,由托斯卡尼尼指挥。

1937年,胡贝尔曼遭遇了空难,造成严重脑震荡、左腕骨折和两根手指粉碎性骨折,但不久后又奇迹般地出现了在舞台上。1940年,他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籍,1947年6月16日卒于瑞士,终年六十五岁。胡贝尔曼擅长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克鲁采奏鸣曲》。他的演奏生涯长达四十余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家之一。1982年,斯特恩发起在以色列举行的胡贝尔曼艺术节。

挪威女高音歌唱家希尔斯滕·弗拉格斯塔(Kirsten Flagstad)

弗拉格斯塔1895年7月12日生于哈马尔,父亲是挪威国家歌剧院指挥,母亲是钢琴家。1901年,她开始随母亲学钢琴,1911年在卡利斯蒂利亚纳(今奥斯陆)师从爱莲·谢特·雅各布森等学声乐。1913年,她在奥斯陆国家剧院首次登上歌剧舞台,1918年在奥斯陆大学礼堂举行首场独唱音乐会。1919年,她与推销员西格尔·豪尔结婚,1920年生下唯一的孩子——女儿埃尔斯·玛丽·豪尔,同年她加盟了奥斯陆喜歌剧院,1922年至1925年在奥斯陆演唱了十多个轻歌剧角色。

1928年,弗拉格斯塔结束了第一段婚姻,1930年与挪威工业和木材商人亨利·约翰森结婚。1931年,她在挪威国家歌剧院第一次演唱阿依达,1932年在奥斯陆国家歌剧院饰演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1933年,她在拜罗伊特音乐节首演,1935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饰演《女武神》中的齐格林德,轰动乐坛,四天后又与男高音歌唱家劳里茨·梅尔绍尔联袂主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同年秋季,她在旧金山歌剧院饰演《齐格弗里德》中的布伦希尔德,成为瓦格纳歌剧最伟大的歌唱家之一,并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

1936年,弗拉格斯塔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1941年回到挪威。1946年,她的丈夫亨利·约翰森因被指控发战争财而病逝于狱中,所有财产被没收,她的护照也被扣押半年,禁止出国演出。1947年,她重返美国,但遭到冷遇和抵制,1948年在南美巡回演出,同年在巴黎歌剧院饰演伊索尔德。1948年至1951年,她在科文特花园剧院饰演瓦格纳歌剧中的主要角色,1949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首演,饰演歌剧《菲岱里奥》中的莱昂诺拉。同年,在旧金山歌剧院参加纪念“二战”胜利演出时,她冲破了重重阻力,再次饰演伊索尔德。

1950年,弗拉格斯塔在伦敦首演理查·施特劳斯的声乐套曲《最后的四首歌》,同年再次加盟大都会歌剧院。1951年,她在利物浦最后一次饰演伊索尔德。1953年,她的自传出版,同年再次登上奥斯陆国家剧院,以纪念自己的第一次演出。1955年,她在美國卡内基音乐厅举行告别演出,1958年至1960年任挪威国家歌剧院院长。1962年12月7日,弗拉格斯塔因癌症卒于奥斯陆,终年六十七岁。

德国钢琴家沃尔特·吉塞金(Walter Gieseking)

吉塞金1895年11月5日生于里昂,父亲是昆虫学家,父母均是德国人。他1899年开始学钢琴,1911年至1916年在汉诺威音乐学院师从卡尔·莱莫学钢琴,1915年举行六场独奏会,演奏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1916年至1918年,他被德军征召加入军乐队,1920年在柏林举行独奏会, 1923年在伦敦举行独奏会,1926年在纽约举行音乐会,演奏欣德米特和勋伯格的《钢琴协奏曲》。1928年,他在巴黎举行独奏会,演奏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1931年至1941年,他与肯普夫和埃德温·费舍尔共同执教波茨坦音乐研究所暑期硕士班,1939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首演。

1945年至1947年,吉塞金因被指控为纳粹演奏而接受盟军调查,最后确定无罪。1949年,他在美国巡回演出,因被指控与德国纳粹有染而被迫取消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音乐会,并再次接受德国联邦法院的调查。他1951年遭遇车祸,1953年恢复演奏,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音乐会。1955年再次遭遇车祸,妻子去世,自己重伤,最后于1956年10月26日卒于伦敦,终年六十一岁。1963年,他的自传《我是这样成为钢琴家的》在威斯巴登出版。

法国指挥家、小提琴家、作曲家让·马蒂农(Jean Martinon)

马蒂农1910年1月10日生于里昂的一个音乐世家,1923年至1929年就学于里昂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院,师从鲁塞尔学作曲,师从德索米埃斯和明希学指挥。1928年,他获得巴黎音乐院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29年至1939年任巴黎音乐院管弦乐团小提琴手,并开始作曲和指挥生涯。

1939年,马蒂农加入法国军队,1940年至1943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国斯塔拉格第九号集中营,试图三次越狱未遂;同时,他创作了一部交响曲和多首歌曲,他为第一百三十六首圣诗谱写的歌曲被称为“战俘之歌”而广为流传,明希于1942年指挥首演了这首作品。

1943年,马蒂农获得自由。1943年至1944年任波尔多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44年至1946年在巴黎音乐院管弦乐团当明希的助手,1946年获巴黎市作曲奖。1947年至1949年,他在伦敦爱乐乐团当明希的助手,1948年至1950年任艾里恩广播乐团指挥,1951年至1958年任拉穆勒管弦乐团音乐指导。1976年3月1日,马蒂农卒于巴黎,终年六十六岁。

作为作曲家,马蒂农还创作了四部交响曲、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两首弦乐四重奏(《第一弦乐四重奏》获巴托克奖)和歌剧、舞剧、清唱剧等。他是荣获马勒奖的第一位法国人。

法籍匈牙利钢琴家乔治·齐弗劳(Gy?rgy Cziffra)

齐弗劳1921年9月5日生于布达佩斯郊区的一个吉卜赛人营地,自幼随父学钢琴。1926年,他在马戏场登台即兴演奏民歌,1930年考入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多纳尼教授。1933年至1941年,他在匈牙利各城市举行独奏会,屡获成功,被誉为神童,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随后赴荷兰、北欧三国举行独奏和协奏音乐会,好评如潮。

1941年,齐弗劳应召入伍,在战场上被俘,1947年重获自由,再度考入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费伦希攻读研究生,同时在酒吧间弹琴糊口。1950年至1953年,他因政治信仰被投入监狱。1955年,他在布达佩斯国际音乐比赛的“李斯特-巴托克钢琴比赛”中获大奖。1956年,他因“匈牙利事件”而携全家逃往维也纳,后定居巴黎并加入法国籍。

虽然身处逆境,齐弗劳仍在维也纳和巴黎举行了多场独奏会,震動乐坛。1969年,他创建了凡尔赛国际青年钢琴家比赛。1981年,他的指挥家儿子格奥尔基·齐弗劳在车祸中丧生。1988年,他停止了所有演出,1994年1月17日卒于奥尔日河畔莫森,终年七十三岁。1996年,他的自传《大炮与花丛》出版。

齐弗劳的演奏以辉煌的技巧、清晰的旋律和火一般的热情著称。他擅长演奏舒曼、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尤其是李斯特的钢琴曲被他演释得出类拔萃,十分神似。不过,其不拘一格的奇异个性和令人瞠目结舌的随意性令许多指挥家望而生畏,所以他的协奏曲演出和唱片录制都是由他的儿子指挥的,两人的配合妙趣横生,天衣无缝。

德国指挥家、小提琴家克劳斯·滕斯泰特(Klaus Tennestedt)

滕斯泰特1926年6月6日生于梅泽堡,父亲是小提琴家,自幼随父亲学小提琴。他1942年考入莱比锡音乐学院,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哈莱剧院管弦乐团任首席小提琴,后因手指患骨质增生而改行当钢琴伴奏。一次,因指挥突发急病,他被推上了指挥台,戏剧性地开始了他辉煌的指挥生涯,1953年任哈莱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指挥,1954年任卡尔·马克斯剧院首席指挥,1958年至1962年任德累斯顿歌剧院指挥,1962年至1971年任施韦林国家管弦乐团指挥。

1971年.滕斯泰特移居瑞典,指挥哥德堡斯托拉剧院和瑞典广播交响乐团。1972年,他被原西德基尔歌剧院聘为音乐指导和首席指挥,1974年在加拿大指挥多伦多交响乐团,在美国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1975年,他参加了坦格尔伍德音乐节, 1977年在英国指挥伦敦交响乐团,1979年至1982年任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3年至1987年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1985年,滕斯泰特被诊断患了喉癌,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整整十三年,在与病魔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抗争的同时,他依然挥舞着指挥棒频频出现在舞台上。尽管每指挥一场音乐会,他的体重都要减轻六磅。在他的寓所里,有一架天文望远镜,他经常在夜深人静时观测浩瀚无垠的星空,探索深邃神秘的宇宙,以鼓舞自己继续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不朽的音乐。1998年1月12日,他卒于瑞典,终年七十二岁

滕斯泰特没有受过专业的指挥训练,完全是无师自通,凭着机遇、天才、勤奋和毅力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的指挥大师。

德国钢琴家、指挥家克里斯托夫·埃申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

埃申巴赫1940年2月20日生于布雷斯劳,母亲在分娩中死去,四年后,音乐学教授的父亲死于战俘集中营。不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婆也在战乱中病死于逃亡途中,他成了孤儿,被收养在难民营里,还患了伤寒,处境凄凉。

1946年,他母亲的堂姐、钢琴家埃申巴赫收养了他,成为他的养母,并教具有音乐天赋的他学钢琴和小提琴。1950年,经指挥家尤金·约胡姆的介绍,他到汉堡音乐学院师从女钢琴家艾莉莎·汉森。1952年,他获得德国施坦威青年钢琴大赛首奖,1953年随养父母迁居亚琛,并正式改姓埃申巴赫。

1955年,埃申巴赫考入科隆高等音乐学校,师从施密特·诺伊豪斯教授,1957年获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特别奖,1962年获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德国广播电台大奖”。1964年,他与DG唱片公司签约,同年7月在汉诺威录制了首张莫扎特唱片。1965年,他在瑞士蒙特勒第一届克拉拉·哈丝基尔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首奖,1966年在伦敦举行独奏会,1967年师从乔治·塞尔学指挥,并在萨尔茨堡音乐节首演。

1968年,埃申巴赫在比勒菲尔德指挥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首演了亨策题献给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1969年与塞尔指挥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合作在美国首演。1972年4月,他在汉堡以指挥家身份首演,曲目是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1978年,他在达姆施塔特首次指挥歌剧(《茶花女》)。1982年至1985年,他任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指挥和音乐总监。1998年9月出任汉堡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总指挥,2000年9月出任巴黎管弦乐团音乐总监,2003年9月出任费城管弦乐团音乐总监,并立即率团到中国澳门、台北、台中、北京和上海巡回演出。2008年,他率费城管弦乐团在中国巡演,2011年率巴黎管弦乐团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举行两场音乐会。

作为钢琴家,埃申巴赫的演奏含蓄内敛,精致而富有诗意,曲目广博,从巴洛克时代到20世纪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几乎无所不包,尤其擅长演释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乐曲。作为指挥家,他希望“能从钢琴家以外的角度看到自己”“如果能与乐团成员之间达成一种人际方面的交流,并且将自己的音乐解释付诸指挥与团员共同完成一项艺术活动,是多么奇妙而富有魅力的事情啊!”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做这件“奇妙而富有魅力的事情”,而且越做越好,如日中天。

猜你喜欢
管弦乐团小提琴音乐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机器人担纲管弦乐团总指挥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音乐
秋夜的音乐
世界十大交响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