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纲三本”:基于课程视角的班本语文实践与研究

2017-04-12 16:01张国宝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课程标准

张国宝

摘要:“一纲三本”是基于课程视角的班本语文实践与研究的样式之一,其内涵为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纲,以“一本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一本儿童文学小说、一本儿童文学诗歌(或绘本)等”为本。“一纲三本”,通过“教材的整体建构、阅读的课内外一体化、儿童文学阅读的推荐与交流”等维度构筑实践路径,丰盈孩子语文学习的时空,筑牢孩子母语学习的基石。

关键词:一纲三本;课程标准;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B-0068-04

《“一綱三本”:基于课程视角的班本语文实践与研究》是笔者申报的南京市第八期个人课题,依托此次课题研究,结合十年多的实践与思考,通过调查报告、真实案例、相关学理的分析与研究等方式,笔者力图通过本文界定与阐释“一纲三本”的相关概念,聚焦、提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的核心阅读元素,以期构筑班本语文实践的最佳路径,走出当下班本语文课程建构的围城,在切实提升孩子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为未来奠基。

一、关于“一纲三本”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班本化语文学科的建构与研究,是学校语文学科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特质与理念的重要支撑与鲜活呈现,更是为其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奠定基础。笔者在十多年的班本化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始终以“一纲三本”为核心抓手,努力从课程的高度进行建构与研究,拓展孩子学习的宽度,引领孩子学习的高度,更挖掘孩子学习的深度。

所谓“一纲三本”,简而言之,就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纲,以“一本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一本儿童文学小说、一本儿童文学诗歌(或绘本)等”为本,这就构成了“一纲三本”的主体部分。在这“一纲三本”之中,有课程标准的方向引领,有国标本教材的相辅相成,有儿童小说的广阔天空,还有儿童诗歌的别具韵味。这样的语文世界别样丰厚而澄明,因为这样的建构整合了课内与课外的课程资源,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课程壁垒,取消了课内与课外的天壤之别。在“一纲三本”式的班本化课程建构中,笔者坚持让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登堂入室,走进课程、走上课堂、进入儿童,汇入孩子不可复制、不可叠加的童年生活。

二、新课程背景下实践“一纲三本”的必要性

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笔者发现语文课程最核心的性质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性质与特点就决定了班本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在大量而多元的阅读中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再细细研读各个年段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大量阅读”“整体阅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已经成为课程的核心表达,更成为了老师们班本语文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舞台。

低年段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段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在课程标准的阅读建议中更是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虽然课程标准中的年段表述不尽相同,但细细研读这些文字,对照着三维目标,以下三方面的要求是清晰而明确的:一是阅读本身的重要性无可撼动,无论是从阅读的具体数量,还是从阅读的文本形式,阅读全程伴随孩子们的童年将是语文学科的底线要求。二是不同年段的阅读形式须契合儿童年龄的特点,从童话到诗歌,从寓言到说明性文章,乃至于非连续性文本,在循序渐进中重在兴趣养成,在螺旋上升中逐步丰厚,在多元阅读中感受母语魅力。三是阅读数量上已经提出具体的要求,从5万字到40万字、再到100万字,从50篇(段)到60篇(段),阅读量在阶梯式上升中突飞猛进。纵观这些细化的目标与具体的数字,儿童阅读的质与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反观我们的教材,一学期才一本薄薄的教科书,与六年小学生活相伴的是十二本薄薄的教科书,无论从质抑或量而言,远远不够,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一纲三本”式的班本语文建构无疑是有力的补充,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三、基于“一纲三本”进行班本语文实践的路径

要想实现“依托‘一纲三本提升孩子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最需经营的舞台就是“在‘一纲的基础之上实现‘三本的整体推进与和谐共进”。笔者在实践中,从“教材的整体建构、阅读的课内外一体化、儿童文学阅读的推荐与交流”等维度构筑最佳路径,让“三本”落到语文课堂、落到语文学习、落到语文生活之中。

1.整体建构国标教材

教材仅是一本薄薄的教科书,但其中蕴藏的、能够承前启后的、能够打通内外的教学素材比比皆是。以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笔者就作了这样的整体建构。推荐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推荐一部儿童诗歌集——金波的十四行诗代表作《常常想起的朋友》,结合文本的学习先后推荐《妈,亲一下》等经典美文、王安石和苏轼等经典诗词、朗朗上口的“晨读对韵”、妙趣横生的歇后语、经典的“三十六计”、有趣的“俗语”“春联”等等。随着教材教学的徐徐展开,辅之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盎然的阅读,应该能够为孩子们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淀扎实的素养。四年级时,笔者整体推荐了《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阁楼上的光》。五年级时,笔者整体推荐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2.课内外阅读一体化

在“一纲三本”的教学实验中,笔者先后以《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长征”系列诗词诵读与欣赏》等为例,整合课内与课外,实现阅读的一体化,让一纲三本的研究落到实处、接到地气。

在学习了课文《七律 长征》的基础上,笔者确立了诗词诵读与欣赏的目标:整体诵读与欣赏毛泽东“长征”系列诗词五首——《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课堂以儿童阅读的方式吟诵诗词,初步丰富对红军长征这一段革命历史的认识,整体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特色与风格,进而借助诗词尝试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境界。

在鲜活的实践中,笔者领悟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必须从课本出发,从课内阅读开始,因为精美的语言在这里赏析、多样的人物在这里了解、完整的结构在这里形成、阅读的方法与技能等都在这里初步生发。但阅读绝不能到此为止,基于整体性、立足开放性、落实自主性的课外阅读,才是孩子们进行阅读的大舞台,才是孩子们汲取文化营养的大舞台,更是孩子们奠基生命底色的大舞台。

“一纲三本”,从课本出发,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于一体,让儿童阅读始终以儿童的方式行进,让儿童阅读从狭小的教室走向无垠的天地,更让儿童阅读从单一而扁平的课堂走向鲜活生动的生活。

3.儿童文学阅读推荐与交流

围绕“一纲三本”,开展持之以恒的班本化语文课程建构的尝试,笔者先后推荐孩子们阅读《吹牛大王历险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汤姆·索亚历险记》《鼹鼠的月亮河》《父与子全集》《和树谈心》《影子人》等等儿童文学作品,并做到五进,即进课程、进备课、进课堂、进作业、进家庭。

在《走進<五三班的坏小子>》《想象的世界:无奇不有——走进<吹牛大王历险记>》等读书会的设计中,将“一纲三本”推向课堂。在读书会的设计与交流中,我们从课题——“五三班的坏小子”出发,以“坏小子”为主线,进行讨论;我们一起讨论——你们觉得五三班的坏小子“坏”吗?师生共同讨论:让你用几个词语或一段话来概括一下你眼中的五三班的坏小子,你准备怎么说呢?读了《五三班的坏小子》后,我们班的同学还给自己心目中的五三班的坏小子们画了像,想欣赏一下吗?请画好的同学上台展示并略作介绍。在我们大家读《五三班的坏小子》的时候,同学们的父母也在读《五三班的坏小子》,并从成人的角度、从我们班孩子家长的角度,写了一些自己的读后感,这些读后感帮我们从成人的角度、从父母的角度,对他们眼中的“坏小子”进行了概括,这让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看“坏小子”们。老师谈自己读《五三班的坏小子》后的感受——《追忆那已经飘逝的童年》。

此时此刻,“一纲三本”整合了老师与学生、课堂与课外、学校与家长等等元素,发挥了最大的阅读价值。

四、基于“一纲三本”教学实践的反思

当笔者再次梳理、提炼“一纲三本”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时,以期深度探求“一纲三本”的理论支撑点与实践落脚点,更希望以“课程视角”为着力点、生长点的班本语文学科建构与研究能成为孩子们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与广阔的舞台。

同时,本人也发现:“一纲三本”式的班本语文学科建设,与课程的整体设置、课时的充分保障、备课的立体推进、课例的常态模式等等方面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需要给予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乃至制度层面、管理层面的正视与回答、确立与注解、界定与诠释,方可提供班本语文学科建构的相应保障,从而实现三个“进一步”:

进一步丰富班本化语文建构与研究式样。班本化语文学科整体建构的样式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功的典型个案也是不胜枚举。诸如此类的实践,都带有课程与课堂的整体视角,都带有学习与阅读的整体设计,都带有理论与实践的整体关照。“一纲三本”的实践显然带着这样的特质,理应成为建构与研究的一种式样。

进一步拓展孩子语文学习的时空与方式。“一纲三本”式的班本化语文建构与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语文学科课程建构体系的完善与相关保障的到位,不仅改变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方式,更延展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时空。“大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本质规律,在“一纲三本”中构建丰厚而立体的班本语文课程与班本语文学习的常态模式,让课程理念与班本实践在这里实现无缝对接。

进一步改变当下语文学习、母语学习的尴尬之境。“一纲三本”营造的是孩子阅读与母语学习的氛围,努力提升的是语文学习与母语学习的地位。我们总以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我们总以为母语地位牢不可破,但事实并非如此。看看那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各级竞赛,即应有所洞察、更应有所担忧。

诸如“一纲三本”式的班本语文建构与研究,其实只是让语文回归到与基础性学科对等的位置,回归到与母语对等的位置,更回归到与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等的位置。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关注课堂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