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与精准:推动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分析

2017-04-12 18:11马宏瑞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西部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马宏瑞

摘要:在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西部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的西部高等教育无法很好地履行反哺当地经济发展的职责。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依靠国家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之外,推动西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可以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教育改革也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具体政策,将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地方政府和学校内部的共同努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的相互发展。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西部;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64-04

西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综合素质人才与西部产业结构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西部当地经济的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应该由理论化向实践化转变。教育部在2015年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由此可见,推动高等教育,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一、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自从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西部的高校数量得到了飞速的增长。然而,高校的增加并没有为西部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反哺作用。我們大概可以从人才流失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来讨论西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人才流失严重

西部高校虽然总体质量相对弱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但依然有如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电子科技大学等许多国家重点高校。这些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青年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继保障。可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却并未因青年人才的大量涌现而变得更加繁荣,正是因为西部高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更多选择了去东部或南部更发达的地区继续深造或寻找工作。在2005年的两会上,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曾提出,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人才甚至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如果说教育和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那么西部的人才流失则打破了西部高等教育和西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不断地吸引全国人才的聚集,而相对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则不断的流失辛苦培养的人才。换一种方式说,这就形成了一种由发达地区依靠中西部地区投入教育资源培养人才,然后吸取人才发展自身经济的不良模式。长此以往,东西部、中南部的经济差距会不断增大,西部长期低迷的经济同时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1]教育部提出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想要统筹区域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那么解决西部高等教育人才流失的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高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地面积约为全国的71.4%,拥有着丰富的隐藏资源。西部的政治经济仍不够发达,普通高等教育很难满足西部地区对各个职业的专业需要,经济的发展也就随之受到阻碍。

如表1所示,重庆、甘肃、宁夏、新疆、青海、陕西、云南、四川、内蒙古、广西十个地区近15年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均值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总占比均值达44.37%,高于占比均值为15.54%的第一产业和占比均值为40.39%的第三产业。由此可见,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依旧是支撑西部GDP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西部地区若要发展经济就要利用好产业结构的优势,西部高等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对人才的综合培养,更要因地制宜培养专业化人才,刺激当地经济健康发展。

西藏的第三产业所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远远地超出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甚至超过了东部地区,然而其经济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却恰恰证明了西藏地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如图1所示,近十年来西藏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201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率相比于2005年同比增长54.43%;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GDP增加值占比却在下降,分别同比减少48.17%和6.47%。这意味着西藏的经济正在由服务业主导开始向工业主导转变,这种倒退的经济结构发展揭示了西藏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这种看似超前的状态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缺乏物质基础的水平上,其本质在于西藏高校学生毕业后很少去从事农牧业或手工业等高技能的的工作,大量无法适合当地职业基础的毕业生不断积压,造成了第三产业膨胀的情况。[2]

二、政府宏观统筹发展西部高等教育

国家想要促进西部经济的增长,首先就要意识到高等教育发展对西部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西部地区面临重点高校少、教育资源不足、招生额度短缺等多重问题,国家从各方入手,宏观统筹,用高等教育带动当地经济,刺激西部高等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争取在西部当地形成良好的经济教育相互发展的生态圈。

2014年我国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866592人,相比于2005年同比增长66.8%;我国高等学校普通专科招生917576人,相比于2005年同比增长60.8%。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证明了十年来我国政府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图2所示,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人数从2012年增长趋势开始回落,而高等学校的专科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表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

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来说,相比于理论的学习,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符合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当地小规模生产和经营的需求。2014年6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东部职业教育要扩大对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等。国家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推动经济发展,这样的模式可以成为西部高等教育转型的方向。

(一)国家大力投入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针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低、高校发展速度慢的情况,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在2012年启动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提高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所本科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加它们的教育规模,增强它们的教学实力。这项举措推动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使中西部高等学校在全国的高等学校中更加富有竞争力。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2012—2015年国家投入100亿元支持100所中西部高校建设。[3]国家鼓励地方高校创造条件进行高校转型,建设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校。国家对中西部的巨大财政支持给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这项政策也有效地支持了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条件选择符合自身长处的发展道路,为高等教育的转型提供了保障。

(二)人才协助推动经济教育双向发展

除了直接政策支持外,为了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国家还大力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方案。2015年国家约招募了183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实施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基层青年工作、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疆、服务西藏等7个专项,通过跨区域支援的方式来派遣人才发展西部经济,满足西部地区经济政治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此外,教育部从2008年开始试行“支援中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招生协作计划”,面对升学压力大、教育资源不足的西部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将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额来面向西部的学生。学生通过获取较好的教育资源成长为专业人才,再反哺到西部进行经济的发展,变相地缓和了东西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统筹区域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三)大力推动高等人才创新创业教育

西部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西部高校对职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所以高等教育应该要从致力于培养精英的模式逐渐向培养实用性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转变,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机遇,以此带动西部地区未来的经济转型。为此就要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支持高等人才创业发展,由精英创业转变为大众创业,创业教育体系要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文化教育的融和”,[4]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三、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精准实施

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可以说,西部高等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与攻坚区,西部高等教育一定要把握机会,因地制宜,成功地进行西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从根本上打破西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的恶性循环。所以,在国家进行宏观统筹改革的基础上,西部地方政府要深入领会政策的精神,不仅要将国家政策中的方针落实,更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特色,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优化管理体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桥梁,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复杂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应该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步伐,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利用市场的功能,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办学,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因地制宜的改革和管理体制。[5]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教育统筹的执行力度,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科学地制定教育改革的统筹实施方案,要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将改革步骤细化、具体化,通过科学的论证和深入的协商交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改革方案。[6]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需要一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师资队伍,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型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师,职业教育就更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型的教师。一方面,普通高校可以通过和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对现有教师进行对口培训,增强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企业和行业高技能专业人才,充当专业技能的讲师,通过一师带多徒的学徒制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技能传授。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教师队伍的转型来带动高等教育的整体转型。同时,教学课程的重心应该由理论课程向实践课程逐渐偏移,重视质量标准中的实践性因素。[7]这就要求增强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引进培养教师人才,并建立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要有机结合

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推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同时就是在推进西部人才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发挥教育对经济的反哺优势,用高新技术人才带动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将发展高等教育与重视职业教育相结合,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时促进普通高校内部的教学机制改革。一方面学校要重视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保障教育改革的生态活力,发展可持续的创新教学新模式。真正做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转型,实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总之,西部地区的综合教育改革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统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国家、地方、高校、企业行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等教育改革经过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校等精准实施,逐步从规模走向内涵、从局部走向整体、从个体走向系统、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转型,并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孔潮.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08(2).

[2]洁安娜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藏发展论坛,2010(4).

[3]游建军,王成端,谢华,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及其在西部的有效推进[J].高等教育研究,2014(1).

[4]教育研究编辑部.2015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6(2).

[5]范友悦.西藏职业教育发展初探[J].职教通讯,2007(6).

[6]沙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西藏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J].西藏教育,2011(8).

[7]陈新民,等.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责任编辑:曹鸿骅)

猜你喜欢
西部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