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4-12 18:17周晓莲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新常态人才培养

周晓莲

摘要:经济新常态催生金融新常态,金融行业增速回落,互联网等新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对不同层次金融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从经济新常态视角出发,提出新常态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对目前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多元化生源分类培养、课证岗赛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混合式教学以及毕业标准多元化4个方面提出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金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76-04

一、引言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正步入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新阶段。[1]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与经济增速回落相适应,金融行业的增长速度逐步回归正常,金融市场不断深化,金融创新不断深入,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服务业态爆发式增长,金融价格机制更加市场化。金融新常态下,国内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出现分层,要求不断提高,对高校金融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

2012年,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职财经类专业3项标准系列中提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3项标准,为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统一标准。但学术界对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仍难以达成共识。2002年以来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进行了多种探索,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开创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新常态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落后于行业发展

金融行业的高速增长期已过,金融行业人才的总体需求下降,第三方支付、网贷、众筹、门户金融理财等模式的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的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格局,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应仅限于传统金融理论知识,应紧随行业最新发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更新原有金融知识与理论。特别是增加场景化金融,细分金融市场具体方向,更加有助于高职高专的长远发展。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普遍较低,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毕业都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是因为职业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实际发展和需求脱节造成。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本科层次界限不清

2012年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财经类专业3项标准系列中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三项标准提出,高职金融专业培养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企业的基层业务岗位,培养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具有诚信、合作、敬業的职业素质,掌握金融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具备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和金融营销服务技能,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熟练办理金融业务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2]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金融高等引用性管理人才”“具有综合金融业务水平的高级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措辞上看属于操作型人才,而非管理型和学术型人才,但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能力要求来看,仍然是包含系统理论,综合知识宽泛的技能人才培养,没有对金融市场进行更加精准的细分,面对多元化的生源,人才培养层次缺乏清晰认识,和本科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界限不清。

(三)培养模式陈旧,缺乏针对不同生源层次的培养目标

目前,各大专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多元化,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国家示范性、省级示范性以及现代学徒试点学校的单独考试招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升学考试招生,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注册入学等。面对不同生源层次,应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由于总体生源减少,大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危机,对生源无法选择,只能被动接受,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带来难题。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采用就业导向、双证书导向、订单培养以及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最具特色的是与商业银行合作的订单班,实现了巨大成功,成为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标杆。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并不具备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条件,订单培养模式难以复制。而“课证岗赛”融合模式可以解决没有产学研结合以及订单式培养的难题,综合就业导向、职业证书导向、竞赛导向的人才培养。

(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缺乏革新

一些高职院校因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复制本科院校及其他高职院校,存在依个人偏好设置课程以及因人设课等现象,导致课程不成体系,目标分散。其次,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落后,对新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自媒体等应用不够。很多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课程资源库,但大多流于形式,仍以理论教授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践中,因师资有限,部分高职院校对多种生源实行大班上课,出现不同生源学习接受能力不一致导致的学习进度不一致,从而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三、新常态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国内经济各领域都在孕育本行业内的转型升级,传统金融行业将由粗放型高增长模式向稳健发展态势转变。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人才培养由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变。金融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承担主体在高校,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更加需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一)分类培养:基于高职多元化生源的现状

在生源危机的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高职多元化生源的现状,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国家示范性、省级示范性以及现代学徒试点学校的单独考试招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升学考试招生,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注册入学实行分类培养。在入学时对不同生源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了解,制定符合不同生源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原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适用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而对中职注册、对口单招的生源来说,可以对新进生源学习、性格等特点进行掌握。一般来说,中职注册入学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基础能力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中需要区别于普通高考入学的生源。普高入学与中职入学的生源在知识结构上可以进行互补,在实践课中组成学习小组,实现培优补差。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毕业条件的确定,职业证书的取得,课程的能力要求,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建立清晰“金融民工”的课程体系。[3]

(二)革新课程体系:基于金融专业的“课证岗赛”融合

基于金融专业的“课证岗赛”融合是指结合学生未来金融行业岗位、金融职业资格证书、金融专业技能竞赛要求,注重“课程体系与内容—职业资格考证能力要求—岗位能力—专业技能竞赛能力要求”的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课”指课程,人才培养依托的课程体系,主要指和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包括A类,B类,C类。

1.“课证结合”将金融专业所要求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进行结合。据领英网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主要的金融专业资格证书,其持有者大部分为入门职位、资深职位和经理等初级和中级人员。对于初级职位候选人来说,由于行业经验有限,可以提供给机构判断人才素质的信息较少,证书就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候选人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有效凭证。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从课课证结合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从高职培养的层次来看,适合高职金融专业考的证书主要有银行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课证”结合的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2.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可以参加部分省教育厅组织的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以及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大学生投资理财规划大赛和大学生保险综合业务技能大赛。其中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包括银行柜台零售业务和对公业务可以对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B类课程;手工技能赛项中的手工点钞、字符录入、传票算3项基本技能对接C类《金融手工技能实训》。理财大赛和保险大赛所对接的课程分别为B类《个人理财规划》和B类《保险实务》、C类《保险业务模拟实训》。4项比赛和金融专业课程的融合如表2所示。

3.“课岗”的结合不能简单地从金融行业前台、中间及后台岗位抽离并进行课程对接。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具体工作岗位不再是对人才某些细致的能力要求,而是要求具备随时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学习能力。从金融行业动态岗位需求的“课岗”融合,和“课证”融合与“课赛”融合不一样。比赛要求的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考点要求都确定并且细致,可以实现“课赛”和“课证”的对接,而“课岗”融合更多需要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展开更加贴合行业真实需求。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从地方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实出发,从细分的场景化金融切入,各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随着校企合作的变化而随之变动。

(三)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

1.金融专业的专业特性,不同于旅游等其他高职专业,趣味性有限,较为抽象,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互联网作为基础的设施的当下,教学方式应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采用线下与线上教学的结合,多元化利用整合全球优秀教学资源。对于基础课程采用视频教学和线下辅导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减少课程重复建设。[4]

2.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来承载,在教学场所上可以实现创新,而不受教学场所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宿舍、会议室、户外、校外统一实习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改变传统多媒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囚徒困境。基于手机、电脑的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技术不应被排斥而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更多教学资源实现的可能性,应鼓励开发更多适合的自主学习的应用软件。变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运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与课程结合的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开设网络公开课,拍摄系列讲座,提高资源共享率,打破知识传播边界。

(四)弹性学制,多元化毕业标准

高职院校可以打破刚性学年制度,实行小学期制度和灵活富有弹性的学分管理制度。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比重,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选择,增加素质学分和实践学分。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活动累计學分,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均可获得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充分利用校内及校外创业园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累积学分。从金融专业多元化生源培养现状可以看出,金融专业部分证书对于中职注册入学的学生来说有难度,难以获得,成为毕业的阻碍。一部分学生为达到毕业条件不得不去考取和专业无关的证书来取得毕业资格,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初衷。可见,高职“双证”毕业要求并不适用于金融专业的多元化生源,应制定多元化毕业标准,减少逆向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转型[J].中国金融,2014(20).

[2]黄志辉,陈洪梅.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

[3]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4]曾卉.优化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0).

(责任编辑:陈向阳)

猜你喜欢
新常态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