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牵手绘本最美丽的姿态

2017-04-12 03:13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蘑菇绘本习作

绘本如何进入习作现场,与习作牵手呢?

绘本的习作教学价值是多元的,每册绘本都可能承载多个习作创生点。一册绘本在手,可以依据不同学段,从不同的习作创生点出发,选取不同的习作训练点,开发不同的习作课型。如,以绘本《蘑菇下躲雨》为资源,可从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习作开发。

下雨了!森林里的小动物找地方躲雨。哦,蘑菇下有一块地方可以躲雨呢。小动物们纷纷挤到蘑菇底下。小小的空间慢慢变大,爱心也越来越大。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如何开发出适合不同年段的习作指导呢?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图画不可忽视。引导学生从图画中获取信息、展开想象、大胆表达,契合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对比下雨的画面,引导他们对雨势进行想象;对比几幅图中蘑菇的变化,指导学生想象蘑菇的变化。把想象通过句子表达出来,顺应了低段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言语表达能力,降低了儿童表达的难度,提供了写话的“支架”。

绘本精准的表达,是中段学生需要学习的。抓住绘本故事中一系列的动词,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小动物来蘑菇下躲雨的急切和小动物们挤一挤的不易,进而进行迁移,指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学会使用恰当的动词。学习过程中,可以安排两次写的训练。

第一次,创编小动物来躲雨。“哗啦哗啦,大雨下个不停,不断有小动物跑来挤进小蘑菇避雨。大家猜一猜,这次可能又会是谁来躲雨呢?”教师出示:

哗啦哗啦,大雨下个不停,一只_________( )过来了。他_______,再也不想_______。轰隆隆,一阵雷声响过,雨落得更急了。一条_______( )过来了。他_______,再也不想_______。

通过填空式的表达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动作描写。

第二次,迁移另一个童话故事《大手套》,让学生创编“有动作”的故事。在层层推进的阅读与表达训练中,学生自然而然体悟到:结合具体语境,用准确的动词描写人物动作,那些可爱、机智、善良的形象就会变得立体可感,跃然纸上。

绘本的神奇还在于能打通文本世界和自我世界的联系。高段绘本习作就是要借助绘本情境让学生联结自我世界,进而从绘本情境中走出来,表达真实的生活。

教学中,教师把握住绘本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但奇怪的是,蘑菇下确实还有一点地方可以给麻雀”,引导学生体会,唤醒学生的相似生活体验。于是,生活中的一幕幕浮现眼前。哦,原来,我们一直备受别人的呵护,别人总会把“一点地方”留给自己。这时,学生情动而辞发。教师相机引导:“孩子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爱,生活中,你把这份爱给谁呢?拿起笔,将爱写下来。请以‘生活中给爱一个位置’为题写篇文章。”

当然,在实践中,同册绘本不仅能适用于不同年段的习作教学,也适用于同年段甚至同一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蘑菇下躲雨》可用于中段聚焦动作写情境,也可用于中段聚焦对话,学写对话句群。

教学内容的选取对课程建设来说是项重要工程。作为课程,内容选择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序列性、精准性、适切性。写作知识的渗透、运用才是习作教学的旨归。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同一个写作知识点需要借助不同的绘本作为载体予以落实。

1.一“点”多层次的需求。

一种写作技法并不是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就能让学生完全掌握、娴熟运用的。写作技法本身是复杂的,要根据学生的言语、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分解。一种技法应该分解成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结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予以梯度渗透。

如,对话句群的教学就分为多个层次:低段引导学生表达一个回合的对话;中段引导学生表达两个回合的对话,并注意提示语的位置;高段引导学生在多个回合的对话中推进故事情节。

2.同“点”异志趣的需求。

即便是同一知识点的同一层次教学目标,不同的执教者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绘本作为凭借。绘本《鳄鱼爱上长颈鹿》是让我第一眼就喜欢上的图画书。可爱的形象,柔和的色彩,幽默夸张的动作表情,还有那贯穿始终的浪漫情调……我敏锐地发现了它作为童话习作指导素材的价值。

看,鳄鱼为了让长颈鹿看到自己甜蜜的微笑,踩高跷,结果长颈鹿却骑车从下面穿过;在天桥上表演特技,可惜长颈鹿正好和朋友谈重要的事情……倒霉的事竟然都让鳄鱼碰上了,这就是故事的“情节”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孩子明白了,这叫“反复”;倒霉连连,孩子明白了,这叫“巧合”;故事总是从“大胆设想到勇敢尝试到事与愿违再到屡败屡战”,孩子明白了,这叫“结构”;好作品的结局总是“峰回路转”,孩子明白了,这叫“意外”……就这样,童话的“情节”有了,而这种“情节反复”的写作知识就在学习过程中悄然渗透。

课题组汪老师开发的绘本习作课就明确指向了故事情节的创编。她以《蘑菇下躲雨》为素材,带着学生阅读了故事中的两个情节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仿写文中的相似情节:雨越下越大,小老鼠之后会是谁来蘑菇下躲雨?这是第一次写,基于相似情节的仿写。当狐狸和兔子出现时,教师话锋一转:接下来的情节又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呢?引导学生跳出前面的相似情节,创编新情节。这是第二次写,基于情节转变的创想。其间,教师巧妙渗透了两种情节创作的方法,从感知、体验再到实践,一以贯之,层层深入。

绘本习作以绘本为载体,但不囿于绘本的“这一个”语境,而是从“这一个”走向“这一类”。因此,我们应有“绘本+”的意识,以绘本为主,辅以其他资源,实现绘本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有机整合。

1.多绘本的运用。

当我们把两个或多个绘本摆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的共性就在召唤着孩子们,启发他们发现其中的秘妙。当然,多绘本的运用不仅仅在于比较,也在于相互间的印证,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立体的认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绘本习作课《我喜欢——读绘本写童诗》中,我将《红点点绿点点》《亲爱的小鱼》这两个绘本进行了整合。先以绘本《红点点绿点点》为素材,师生共读,边读边“发现”,边读边猜想,“读”出童诗写作的方法(勾勒诗意的生活—展开天真的畅想—抒发暖暖的真情),发现童诗写作的密码,积聚写作的情绪;读第二个绘本《亲爱的小鱼》,是对第一个绘本阅读中的“发现”的印证,是写作知识的强化,也是学生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印证,为下一步表达积蓄能量;最后通过教师的示范写作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寻找自己生活中那“亲爱的小鱼”,进行儿童诗创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两个绘本传递写童诗的“密码”;从读到写,落实精准知识,构建立体、丰满的言语实践场,培养语言能力;实现自然无痕的技法指导,双绘本互相印证,触动学生联系生活建构意象,让诗的语言自然舒张。

2.绘本+图片。

执教绘本习作课《走进心灵倾听心语》时,我从《鸭子骑车记》这一绘本入手,带着学生一起跟随一只鸭子骑上了一辆自行车。一路上,透过农场里动物们不同的心理活动描写,感受他们内心的波澜。绘本中,入木三分的心理活动描写让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习作教学时,首先,直接借鉴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直接心理活动描写。其次,依据绘本中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神态、动作的刻画表现人物心理。再次,通过嫁接、示范,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内心独白。也就是说,借助这一绘本,进行了充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描写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走出绘本情境,联结自我世界呢?我用一张自己参与学校徒步行走的照片将学生的目光拉到了生活当中。就这样,从梦想家小鸭的故事说到了老师的故事,再从老师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记录那些曾经的生活场景,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心声。

3.绘本+微视频。

《礼物》是一本浪漫色彩浓郁的图画书。故事中各种可爱的人物面对“非我所愿”的礼物时,神奇创想,智慧开发,不仅做到了物尽其用,而且创意十足。这个童话除趣味性外,还有童话的隐喻性和哲理性——换个角度,生活就会大不同。

如何让这个故事走向生活呢?我想到了一个四分钟的微电影:一个穷得没有鞋子穿的男孩,拾到了另一个男孩上火车时被挤下的一只新鞋。他拼命追着火车奔跑,一次次努力扔出掉落的新鞋,都没有成功。眼看火车就要远去了,那个丢鞋的男孩毫不犹豫地将脚上的那只鞋扔了下来……“如果不是我的,我会把我得到的还给你;如果我无法得到,我会把我有的给你。”是啊,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有足够的善良和智慧时,悦纳它,改变它,也许转角处就会遇到阳光。这便是生活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我将视频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找出它和绘本《礼物》的相似之处——从不好的遇见到积极的改变,最终出现新的转机。随之,学生就可以循着这样的结构来写生活中的遇见,展现如何将“不好的遇见”转变为“期盼的礼物”。

猜你喜欢
蘑菇绘本习作
绘本
绘本
绘本
爆图团
蘑菇
蘑菇伞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