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活动内在规律的内涵和要求

2017-04-12 05:50
数字传媒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播者时效性传统媒体

曹 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北京市 100024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活动内在规律的内涵和要求

曹 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北京市 100024

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新闻活动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何适应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活动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是每一个媒体都亟需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新媒体传播特征入手着重分析其对新闻活动内在规律的补充和发展,试图为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展新闻活动提出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新媒体 新闻活动 内在规律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活动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机器人新闻、数据新闻、HTML5新闻等报道形式层出不穷,如何适应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活动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是每一个媒体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活动内在规律的内涵和要求。新媒体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活动的生产流程和报道呈现形式,补充和发展了新闻活动内在规律的内涵和要求,但是这种补充和发展还是建立在新闻活动内在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传播者还是要遵循事实决定律、尊重受众律和表达诉求律这三个基本规律开展新闻活动,只不过这些规律受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笔者在下文中将着重探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活动内在规律的内涵和要求,为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效的开展新闻活动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事实决定律

(一)新媒体的瞬时传播特征要求传播者不断提高报道时效性

时效性,往往是新闻媒体竞争的关键。“报道及时,是新闻求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必须具备的时间条件。”[1]只有及时的传播新闻,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新闻价值。在新媒体时代,时效性成为了各大媒体争夺受众的制胜法宝,新闻发布和传播的速度都已精确到秒,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基于这个变化,传统媒体就要努力克服其时效性滞后的劣势,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创新编播方式及借助新媒体手段来弥补时效性的缺陷。

传统媒体时效性的劣势往往就在于其传统且固定的生产和编播方式,改变一成不变的编播方式将极大的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在这个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纽约的1010WINS电台的经验。1010WINS是美国第一家全新闻电台,它全天候持续播报新闻,口号是“新闻无时不在”。1010WINS首创滚轮式全新闻广播格式,节目制作高度结构化和公式化。每22分钟一个组合体,新闻都是提要式的。[2]由此可见,创新编播方式是传统媒体增强新闻时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另外,传统媒体还可以借助“两微一端”弥补时效性的缺陷。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中,“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由于其时效性强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已经成为了各大传统媒体的“标配”。“两微一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帮助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舆论场中站住了脚跟,抢占了话语权,同时也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弥补了自身时效性的不足,延伸拓展了其传播途径和功能。

(二)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征要求传播者要有选择的加工和呈现事实

新媒体的一个突出的传播特征就是碎片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媒体的报道形式,这就要求传播者对于事实的加工和呈现要有选择。

笔者认为,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的碎片化即简短化,让受众在有限的、碎片的时间内能够阅读完。二是内容的碎片化即简单化,易于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内消化和理解。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方式更方便受众在移动中接收新闻,快阅读和浅阅读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所以新闻媒体要在“两微一端”中改变其以往宏大、艰深的报道风格,要用简短、通俗的话语来报道新闻,让受众易于在碎片化的时间内阅读和消化。比如《央视新闻》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般推送7至8次新闻,每次推送的新闻在3至4条左右,新闻一般在800字以内,并且配有小标题和提要,极大方便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尊重受众律

(一)新媒体的个性化特征要求传播者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

“媒介技术更新迭代的背后,是作为传播过程中重要一环的受众的地位的不断提升,从消极被动走向积极主动。”[3]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被放在前所未有的位置和高度。媒介传播方式的剧烈变化必然导致媒介话语权的转移,传统媒体的受众在很大程度上被新媒体分流。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要借助新媒体手段改变其千篇一律的大众传播方式,运用手机这个“小屏”,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是通过其新闻客户端“央广新闻”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个性新闻需求。“央广新闻”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客户端,不仅能够满足受众随时随地听新闻的需求,更能够满足受众看新闻的需求。在客户端界面上,底部功能栏被一分为二,一侧为“在现场”,一侧为“刷新闻”。“在现场”则指实时收听央广广播,而“刷新闻”则是聚合了各平台的文字新闻,受众可以分类型的浏览和订阅相关新闻栏目和内容。借助手机这个“小屏”终端,有效的补充了传统媒体单一的大众传播方式,这种多样的新闻选择和呈现方式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必然受到受众的欢迎和喜爱。

(二)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要求传播者更加注重良性互动

在新媒体赋权的时代,受众不再是孤零零的靶子任由媒体左右,而是千方百计想要利用新媒体手段参与新闻报道和传播活动的“能动”的人。传播者如果想要成功地施影响于受众,有效的办法不是无视受众的存在自说自话,而应该是以受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在受众处实现新闻作品的价值为旨归,形成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

进一步说,传播者和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双主体”。前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是传播的主体;后者是接受行为的主体,是使新闻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的主体。新媒体的交互性让受众更容易的参与到新闻活动中,效果良好的新闻传播,不只是由传播者向受众单方向的输出信息,还应该主动吸收受众参与,激发受众接受信息的积极性。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表达诉求律

(一)新媒体的平等化叙事特征要求传播者用事实隐含的表达诉求

在新媒体语境下,平等化成为新闻叙事的主要特征,这种平等化主要指传播者在语言风格、叙事身份和话语体系等方面与受众保持一致。在以前,传统媒体往往高高在上,以说教的方式用晦涩空洞的语言直接的表达诉求。而新媒体的平等化叙事特征则要求传播者要将诉求隐含的通过事实表达出来。

比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在2016年11月16日发布的名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的视频,该视频用镜头记录下了习总书记9月4日这一天的忙碌工作——从早上8点会见埃及总统到晚上23点观看完G20文艺演出。这个视频从头至尾没有使用一句画外音解说词,采用的都是习总书记的同期声。这个短片全程没有提到忙、辛苦等字眼,只是在片尾打出的字幕中简单的写着“15个小时,19场活动,会见国际政要80人次以上”。不说忙和辛苦但是能让受众通过新闻中的事实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这才是媒体表达诉求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方式。

(二)新媒体的多媒体呈现方式要求传播者选择生动的表现形式表达诉求

新媒体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能够借用多媒体的表达方式呈现新闻,这也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一个突出特征。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可视化新闻、VR新闻、AR新闻等多媒体聚合的新闻表达形式层出不穷,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如果想要成功的表达自身诉求、抢占话语权,就要借助新媒体手段选择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诉求。

比如对于“两会”新闻报道,在以往都是通过传统方式报道,即使用文字、音频或者视频等单一形式报道。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想有效传播自身诉求扩大其传播效果,就要借助新媒体的表达方式报道。在去年“两会”新闻报道中,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在新媒体平台发力,通过HTML5和VR新闻等全新形式报道两会新闻。让内容相对枯燥的“两会”新闻也焕发了活力。比如在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总理给你送快递”“傅莹邀您加入群聊”等HTML5新闻就风靡朋友圈。受众通过点击HTML5新闻,就能简要、生动的获取“两会”所传达的最新信息,让受众觉得“两会”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可以说,新闻尤其是政治新闻借助新媒体手段的包装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新媒体产品,而这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媒体进行了诉求和观点的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切忌盲目选择新媒体表达方式,而忽略其是否与内容相适应。新闻报道的形式终究不能大于内容,形式永远服务于内容和诉求的表达。对于一些敏感的、政治性很强的报道,媒体切不可为了传播效果而游戏化、娱乐化政治新闻,导致诉求表达的不正确和不到位。

[1]《新闻学概论》编写组.新闻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

[2]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1.

[3]隋岩.受众观的历史演变与跨学科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8):51-67.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22

A

2096-0751(2017)04-0005-03

曹 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播者时效性传统媒体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荷载预压加固吹填土时效性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兽医防控的时效性
当下新闻编辑时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