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九年至十三年的卫所裁并

2017-04-12 08:01杨晨宇
史志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卫所屯田雍正

杨晨宇

清雍正九年至十三年的卫所裁并

杨晨宇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卫所制度建立于明初,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继顺治和康熙两朝之后,雍正一朝继续对其进行大力裁并。经过雍正一朝的裁并,卫所数量所剩无几,剩下的卫所,基本都是漕运卫所和极少数边地卫所。雍正九年至十三年是继雍正元年至三年与雍正四年至八年以后,雍正年间卫所裁并的第三个高峰,为雍正年间的卫所裁并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清朝 雍正 卫所 裁并

卫所制度建立于明初,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继顺治和康熙两朝之后,雍正一朝继续对其进行大力裁并。雍正年间的卫所裁并始于二年,一直到雍正一朝结束,基本上每年都有卫所被裁并。其中,二年、三年、四年和九年是卫所裁并较多的年份。经历过雍正一朝,再加上之前顺治和康熙两朝的大力裁并,全国的卫所数量所剩无几,剩下的卫所基本都是漕运卫所和极少数边地卫所。作为雍正年间卫所裁并的第三个高峰,清代的各种史料中对雍正九年至十三年的卫所裁并记载颇详。通过仔细爬梳这些史料,不仅能对清代卫所裁并的过程本身有更加直观和准确的认识,还可以看到皇帝与官员之间在议论卫所裁并时的互动,从而对清朝的吏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雍正九年(1731)二月,“寻定天津新升府曰天津,梁城所新改县曰宁河。”[1]清世宗实录(卷一○三).雍正九年二月丙辰.中华书局影印版,1986.(P368)《畿辅通志》上也载:“宁河县,本梁城所,雍正九年改设。”[2](清)唐执玉等修.畿辅通志(卷六十).职官·本朝·顺天府.载戴逸主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史部·二八).商务印书馆影印本,2005.(P116)同年四月,“兵部议覆,广东总督郝玉麟条奏改设县治事宜:一,裁海丰县之甲子、捷胜二所,改置一县,于东海滘地方,建立县治。……一,请裁平海、大城、海安、大鹏、双鱼五所,改设平海所巡检一员,该所原管军屯丁粮,归并归善县管理,大城、海安二所军屯粮米,归并饶平、徐闻二县管理,兹请添设新安、阳江二县县丞各一员,驻扎大鹏、双鱼二所城;一,请裁阳江县太平驿、阳春县乐安驿,驿丞二缺,其驿务归各该县管理,于太平地方,添设巡检一员,以司捕务。均应如所请,从之。寻定东海滘新设县曰陆丰。”[3]清世宗实录(卷一○五).雍正九年四月己亥.中华书局影印版,1986.387;(清)赫玉麟等修.广东通志(卷七).编年志二·国朝纪.载戴逸主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史部·五五).商务印书馆影印本,2005.(P134-135)光绪《香山县志》上也载:

广州分左右前后四卫,又设南海、清远两卫,卫各设所,广州右卫、广州后卫有左右前后中各千户所,广海卫有左中前三千户所。国朝仍之,康熙三年奉迁界外,官役裁撤,八年展界复设卫官收征屯粮,屯军惟力田供赋……雍正三年八年裁各卫所屯田归州县管理。其广州右卫、广州后卫、广海卫、新会所、新安所各屯钱粮并归香山县征解[1](清)田明曜修.陈澧纂.(光绪)香山县志(卷七).经政·田赋·附屯米.载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三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P101)。

此外,“四川省裁松潘卫,裁打冲河中前守御所、中左守御所,德昌守御所,迷易守御所。”[2]清会典事例(第七册).卷五五六(兵部一五·官制·卫所).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P215)《清史稿》上也载:“明,松潘卫,隶四川都司。顺治初,仍明制为卫,属龙安府。雍正九年,裁卫置厅。”[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六十九).志四十四(地理十六·四川·松潘直隶厅).中华书局,1976.(P2238)

在这一年,有广东省[4]“行省之制,始于金,盛于元,至明清改为布政使司,本非行省,乃称说口熟,人仍以行省呼之,今则直称曰省。”见宋宪章修.于清泮纂.(民国)牟平县志.卷二(地理志二·沿革).载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五五).凤凰出版社, 2004.(P67)的七个所、四川省的五个卫和所与直隶省的一个所,共计十三个卫、所被裁并,四川省的一个卫与直隶省的一个所分别被改置为厅和县。至此,广东省的六十四个卫、所全部被裁掉[5]《清代政区沿革综表》第270页还载“康熙二十五年裁信宜所(光绪《信宜县志》卷五)”、“雍正十年裁石城一所(光绪《石城县志》卷二)”,但笔者查证这些地方志后,并未找到相关内容和佐证,且《雍正会典》《清会典事例》与《清代卫所因革录》都不载此二所。这两个所在明朝是存在的,可能之后慢慢不复存在,因而清朝裁并卫所时才没有这两个所,参见(清)敖式槱修.梁安甸,李再荣纂.(光绪)信宜县志.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八).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317-594;(清)蒋廷桂修.陈蘭彬纂.(光绪)石城县志.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一四).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9.1-291;大清五朝会典(第六册)雍正会典(四).卷一百十七(兵部七·都司卫所下·广东).线装书局,2006.(P1913),顺治十年裁掉三个,十二年裁掉三个,十三年裁掉三个,后又复设这三个,十七年裁掉九个;康熙四年裁掉十四个,八年复设这十四个,二十九年裁掉三个;雍正三年裁掉三十八个,七年裁掉一个,九年裁掉七个。广东省成为继盛京、河南省、福建省、广西省、京师、云南省和陕西省之后,第八个境内卫所被全部裁掉的政区。

雍正十年(1732)二月,湖北巡抚王士俊因卫所屯田事宜上奏[6]清代公文书起初沿用明制,例行公事使用题本,个人私事则用奏本。尔后,为加强君臣间之联系,历康、雍、乾三朝,逐渐发展出一套由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奏报政务、私事及所见所闻的奏折。:

臣王士俊谨奏,为谨陈屯卫事宜,仰祈睿鉴事。窃湖北九卫一所,各有经管屯田,每逢漕运之时,卫所佥点旗丁除领钱粮之外,一切帮费皆由屯军所出,故当日屯田之设,原为赡运。而屯粮之轻,本以恤军。查楚省完粮,计石不计亩,如民田上则者八亩有零载粮一石,中则者十六亩有零载粮一石,下则者二十五亩有零载粮一石,每石计地丁、南漕二粮共征银三两一二钱或二两七八钱不等。若屯粮则当日首垦之初,屯丁俱避重就轻,报下则者十之七八,即以中则而算如武左蕲襄德五卫所,每石止征银五钱六钱不等,黄卫屯田每石止征银三钱五分有零。既无南漕米项,又无杂项差使。据其中则之田而算是以十之六亩有零之田,止完三五六钱之银,按亩计算,每亩不过完银二三四五分,较之民田,轻重悬殊矣。夫屯粮所以最轻者,原因运丁有朋运挽运之苦,使出运之丁得资帮费,不忧赔累,公私两便。迨后军有逃故,田日荒芜,或为军垦,或为民垦。其贫苦屯丁,又将军田辗转典卖,田去丁存,帮费遂无所出。查每船旗丁帮费有二百余两,一船者有一百七八十两,一船者亦有一百三四十两。一船者历有妆册为凭,原系因屯寻军亦犹民赋之丁随粮办也。自屯为势豪兼并,在户众屯多者帮贴尚易,惟屯田已无一亩丁又单寡力难帮贴。不追则运费无出,追则赤贫无完而兼并之家日据,无差之产坐享粮轻之田,穷丁不敢过问,而旗丁之私收帮费又无定额,总属预收肥橐,比至漕运开船旗丁,又属空手,不但穷丁受困,亦于漕运无济。今欲除此弊,惟有因屯起运之一法,如一卫该船若干只该帮费若干两,统计一卫屯粮若干石。从公酌定,照上中下则分派每石帮费若干,就其一船所收之数再加核减,宁少毋多。所派帮费随粮完纳,平征无耗,官征官给。汇解道库,每年修船出运时,当堂散给旗丁,收领济运总之按田出费,并不按丁派银,则苦乐均平,豪强不能脱漏,穷丁犹免追呼,运军无重收之弊,贴军无骚扰之虞,而挽运漕粮亦不忧经费之匮乏矣。现今德安、襄阳、蕲州三卫皆已照粮征收,每石止征五钱或七钱不等,官收官给,已有成效,但未经题请。各卫从违不一,理合据实,奏明请旨。再查各卫屯田坐落不一,有丁在武昌而屯在安陆等府者,甚有丁在湖北而屯在湖南者,亦有丁在湖南而屯在湖北者,相隔遥远,屯丁完纳钱粮不能自封投柜,止凭卫所差役墨帖收粮,至省代纳授收,花费那旧掩新积欠仍累,屯丁官民均受其害。以臣愚见,似应援照山东、山西、陕西、广东之例,将卫所既行裁汰。查明各屯坐落处所归并就近州县,征收所有佥丁出运等事,俱令清军同知管理。将贴军帮费,悉如前议,按田均征,州县径解,道库临运给发,自无贻误。如此各归各县,屯民完纳甚便,帮费官征官给,旗丁亦得实济,漕运永无迟误,民屯不致相岐,实于地方有益。合并陈奏请旨,伏乞皇上睿鉴施行。谨奏。雍正十年二月十三日[1]湖北巡抚王士俊奏陈各卫屯田事宜折.雍正十年二月十三日.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P848-849)

同年五月,“潼安卫守备缺,应请裁去,以节冗费。”[2]清世宗实录(卷一一八).雍正十年五月庚午.中华书局影印版,1986.(P565)闰五月,湖北巡抚王士俊再次上奏,奏请从容办理裁卫归县,就近征粮,以求屯漕两利:

臣王士俊谨奏,为陈明事。窃臣前以卫所旗丁所派运粮帮费偏累无产穷军,应照民赋丁随粮办之例,奏请因屯起运,以纾军力,并裁卫归县就近征粮,总属因地制宜,有利漕运起见。当蒙谕旨,与督臣迈柱、湖南抚臣赵弘恩公同商酌办理,臣钦遵之。下随备录原折知会并行司道确查议详去后,随据湖北各卫所佥称,因屯起运照科,则轻重分等,均帮实属经久可行,即湖南各卫所亦皆帮运有案,事无岐误。并据司道府会详前来,所见皆同,因经督臣迈柱驳查,尚在悉心确议再行。题请外至裁卫归县一事,本系征收便民,第各屯坐落界址不一,各省关会难以刻期查造。且卫所武弁复瞻顾因循,惮于裁汰改补,事多牵制。臣自当博采舆情,熟思审处从容斟酌,务求屯漕两利。立法尽善,断无勉强,从事以滋弊端理合。先行陈明,伏乞睿鉴,谨奏。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三日[3]湖北巡抚王士俊奏报从容办理裁卫归县就近征粮事宜折.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三日.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P499)

雍正十一年(1733)七月,河东总督王士俊上了议裁东省卫所一折:

臣王士俊谨奏,为奏闻事。窃臣巡视东省,除一切应增应改事宜,容臣悉心筹画,斟酌妥协陆续具奏外,臣于六月初八日自山东济南府起程前往青莱登等府,巡察各处地方,验看塘墩铺。臣查三府沿海疆域口岸虽多,其近涯之处岛屿森列,礁石环扰,大船难于收泊,多系小船往来。惟莱属之胶州与登州之蓬莱,最为紧要。胶州居南,登州居北,皆南临大海,胶州有商艘聚泊,南接江浙等省,登州系贾舶经由,北连天津辽东,为四通八达之区,帆樯络绎之地。向分南北二汛,各设水师营,每营现设赶缯双篷舟居船各十只,每岁两汛船只春出秋回,洋面哨巡皆至东面之成山头左右而止。臣查成山头为三府极东之境,一切外洋船只必遇之地,距登州水路六百余里,距胶州水路将近千里,形势孤悬,更关紧要,向未设有营汛。惟两汛哨船巡查至此,一会即返,并不停留,湾泊又不能时时梭织游巡,是顶东一面尚属空虚。必须安设一汛使官兵有托足之所,船只有湾泊之区,方能兴胶登二汛,首尾联贯,声势相援。臣查成山头有港名养鱼池,可以避风泊船,又附近有成山卫,城池坚固,衙署完全,外有龙口崖炮台,尽可防守。该卫守备止管屯军,不设兵马,止司催科,并无巡防。况所管屯粮数止四百余两,而屯地大半坐落文登县地方,去县近而距卫远,催输实觉不便。臣拟将成山卫裁去,改为成山营,另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即于胶登二营抽调水师兵丁各一百五十名,战船各二只,驻扎成山卫城,遇出汛之时,令其带领弁兵游巡。东面并与南北二汛,舟师交旗会合,遇撤师期内令其防守本汛地方,如此庶巡查严密,而东南北三面有犄角之势矣。至成山卫所管屯粮俱归文登县管辖征收。再三府所属州县地方繁简皆属得宜,惟青州府附郭之益都县,幅员广阔,额征钱粮七万有奇,当登莱孔道,又有旗兵驻扎,洵属冲繁。而县治之南有颜神一镇,距县一百八十余里,现有城垣、学宫、衙署,房舍、居民稠密,商贾云屯。虽有通判巡检各一员驻扎弹压,然刑名钱谷仍归县管。如小民赴县纳粮,与县官赴镇勘验等事,往返皆须四五日,民苦跋涉之劳,官有鞭长之虑。臣拟将附近颜神镇之钱粮分割,另设一县管理,通判仍撤回府城,其城池等项无须另建。又登州府属之莱阳县所管地方,周围有五百余里,钱粮七万有零,此地民风刁诈,词讼纷纭,实非一人所能独理。查附近有大嵩一卫,相隔县城一百四十余里,而该卫所管屯户又散处于各州县之内。其卫城左右尽属莱阳地亩,城中户口半属莱阳,人民百姓完粮,必舍近就远,殊多跋涉之劳。且查该卫城垣、衙署、学宫等项无不齐备,不须另建。臣拟将附近大嵩卫之钱粮分割,亦另设一县管理,则大嵩卫可裁。如此布置庶官民两便,远近繁简均得其宜矣。以上三项系臣亲身踏看,相度机宜,已分行道府镇协与各该县卫确查明白,将增设分割及添改各事宜逐一妥议,造册呈送去后俟详报。到日臣与抚臣岳悉心会核具题是否有当,合先缮折奏闻,伏乞皇上训示。遵行谨奏。雍正十一年七月初八日[1]河东总督王士俊奏陈裁撤成山大嵩二卫分改营县并于益都县颜神镇另设一县折.雍正十一年七月初八日,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P780-781)

上述奏折中,王士俊提出的山东省裁撤卫所的建议第二年便得到施行。

雍正十二年(1734)四月,“兵部议覆,山西巡抚觉罗石麟疏言,山西新平得胜等路边外,地广民稠,实属紧要。请于高庙子地方设卫守备一员,衙门口地方设卫千总一员,归大同府管辖;赤不汉契地方设卫守备一员,后营子地方设卫千总一员,归朔平府管辖,应如所请,从之。寻定高庙子新设卫曰丰川卫,衙门口所曰镇宁所,赤不汉契卫曰宁朔卫,后营子所曰怀远所。”[2]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二).雍正十二年四月乙卯.中华书局影印版,1986.(P789)

同年十一月,“兵部议覆,河东总督王士俊疏奏,东省裁卫设县事宜:一,大嵩、成山二卫,请改为二县,裁卫守备、教授各一员,设知县、典史、教谕各一员;一,靖海、威海二卫,请裁卫守备、教授各一员,添设巡检各一员,靖海卫,即以宁海州议裁之乳山寨巡检移驻,威海卫,即以文登县原属之温泉寨巡检移驻,均归并文登县管辖;一,莱阳县行村乡巡检,请改隶大嵩新县,文登县赤山寨巡检,改隶成山新县;一,大嵩、成山既改卫为县,其考试生童额数应行酌定,请将靖海卫附大嵩,威海卫附成山,各取进生童十六名,增设廪生二十名。应如所请,从之。寻定大嵩改设县曰海阳,成山改设县曰荣成。”[3]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九).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丁亥.中华书局影印版,1986.848;还可参见.请均州县卫所官员承审承缉处分以杜推诿延迟·雍正五年八月初九日·兼吏部行走朱轼.清代吏治史料·吏治改革史料(三).线装书局影印本,2004.(P1010-1012)

同月,“兵部议覆,河东总督王士俊疏奏,东省裁改卫所事宜:一,鳌山一卫,雄崖、浮山二所,请改归即墨县管辖,灵山一卫,归胶州管辖,所有守备、千总、教授各缺,俱行裁汰;一,鳌山卫原设把总,请改为千总,添兵三十八名,灵山卫把总亦改为千总,添兵二十六名,雄崖、浮山二所,各添设把总一员,兵三十名;一,二卫二所既经裁改,应各添设巡检一员驻扎,除掖县原属之柴葫寨、胶州原属之逢猛司及益都县颜神镇议裁之巡检三员,请分拨移驻外,再添设巡检一员,以资查缉;一,卫所童生学额,请照旧籍原设名数,各于所归并州县取进。均应如所请,从之。”[1]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九).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壬辰.中华书局影印版,1986.(P850)《皇朝文献通考》上也载:

改山东大嵩、成山二卫学为县学,更定取进儒童及廪膳生员额数。时以河东总督王士俊疏言,改大嵩、成山二卫为二县,大嵩曰海阳,成山曰荣城,设教谕各一员,其靖海卫童生附海阳县考试,威海卫童生附荣城县考试,各取进十六名,增设廪生二十名。裁改山东鳌山、雄崖等卫所学归并州县,鳌山卫及雄崖、浮山二所改归即墨县管辖,灵山卫改归胶州管辖,其原设教授裁去,取进儒童学额照旧籍原设名数,各于所归州县取进[2](清)乾隆十二年敕.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学校考·直省乡党之学.载戴逸主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史部·六八).商务印书馆影印本,2005.(P669)。

在这一年,有山东省的八个卫、所被裁并,山东省的两个卫被改置为县。从顺治到雍正,山东省所有卫所的裁并情况在雍正《山东通志》一书中也有详细的记载[3](清)岳浚等修.山东通志(卷二十五下).职官二·武职官制.载戴逸主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史部·四五).商务印书馆影印本,2005.(P115)。

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甘肃巡抚许容上奏,认为甘省边外无人户村庄,亦无商民贸易聚集,因而不必照晋省之例设立卫所:

巡抚甘肃宁夏临巩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茶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纪录三次臣许容谨题,为敬陈刍芜事。该臣看得甘省边外应否亦照晋省设立卫所一案,臣前准部文随行布政使遵照部议,移委各道查勘定议去后。兹据署布政使杨应琚详准,甘凉西肃宁安洮临各道咸称,甘省沿边河西地方从前俱系卫所,今皆改为州县,且均系腹里内地。其间即有口外近番之地,如巩昌府属之洮州,西宁府属口外之大通,临洮府属境外之归德,肃州口外之赤金、靖逆、柳沟、安西、沙州等处,仍俱设立卫所。金塔寺营威鲁堡亦设有水利州同至,其余边外各处并无人户村庄,亦无内地商民贸易聚集,似可无庸照晋省之例议设卫所等情勘明详议前来。臣覆查无异,会同署督臣列于义谨题请旨。雍正十三年正月二十日题,二月十八日奉旨该部议奏[4]查甘省边外无庸设立卫所·雍正十三年二月十八日·甘肃巡抚许容.清代吏治史料·吏治改革史料(六).线装书局影印本, 2004.(P2772)。

可见,雍正朝早已开始有新设立卫所的举措,而有些大臣从边地实际情形出发,认为没有必要新设立卫所,相关案例还可见《查榆林怀远定边葭州所辖建安等堡人烟稀少居无定所无庸设立卫所》[5]查榆林怀远定边葭州所辖建安等堡人烟稀少居无定所无庸设立卫所·雍正十三年二月十八日·暂留西安总理巡抚事务史贻直.清代吏治史料·吏治改革史料(六).线装书局影印本,2004.(P2770-2771)。同年闰四月,福建巡抚卢焯奏请无军屯粮归县征收,以求官民两便:

福建巡抚臣卢焯谨奏,为酌请无军屯粮归县征收官民两便事。窃查闽省明代设立卫所专管军人,各军给以屯田,岁输粮额,卫所掌之。迨明末各卫俱裁,田听军人执业,所有屯粮归于厅员征解,我朝沿其旧制。迄于今,故军之子孙将屯田与百姓顶耕,而在册尚系故军老户,故仍存屯田之名,一户之内数人数十人不等,皆册上无名之百姓,其田久非军有矣。查福州府同知额征屯田一千四百八十四顷零,坐落福属之闽县、侯官、古田、罗源、闽清、永福六县并永春一州。福州府通判额征屯田五百七十顷零,坐落福属之闽县、侯官、长乐、连江四县兴属之仙游一县。兴化府同知额征屯田五十九顷零,坐落兴属之莆田、仙游二县。兴化府通判额征屯田二百一十七顷零,坐落兴属之莆田、仙游二县。泉州府通判额征屯田八十一顷零,坐落泉属之晋江县。漳州府通判额征屯田一百二十二顷零,坐落漳属之龙溪县。延平府通判额征屯田三十二顷零,坐落延属之永安、大田二县,福属之闽清、侯官、永福三县。建宁府同知额征屯田一百二十三顷零,坐落建属之浦城县,福属之古田县。建宁府通判额征屯田三十八顷零,坐落建属之建安、瓯宁、崇安、浦城四县。汀州府同知额征屯田七十三顷零,坐落汀属之宁化、清流、上杭三县,并江西省之信丰县。福宁府通判额征屯田一百八十七顷零,坐落福宁。府通共征银一万三千七百九十五两零,征米一万二千二十一石零。厅员驻扎府城,屯田属隶各县,且有相隔一府并有相隔一省者,户非的名花分互顶,按籍难稽,产非原主,住居四散东西莫定,道途相隔有数十里及数百里者。按期赴比,徒托空言,所纳钱粮以分计以钱计,自封投柜亦属难事,顺庄滚催之法势不能行,籖拘票唤之扰在所不免,一经衙役之手包收代纳,侵蚀那移已无所不至,地方远,欠户零星,纵极精明强干之员亦难登时发觉。以致积欠历年不清,坐累考成,亦何补于国计。伏查定例内有此县钱粮地在彼县者,改归彼县完纳,诚良法美意,请照此例将各厅所管屯粮归并坐落之各州县,改正的名革除军户,照旧额完课,则就田问赋便于催科,按户征粮勤于输纳。民无远涉之烦,役少侵渔之弊,而粮额彻底一清,考成亦可免累。倘容臣具题饬司分晰造册,恭疏奏请,是否可行,伏侯训示,为此缮折奏闻,谨奏。雍正十三年闰四月二十日[1]雍正十三年闰四月二十日·福建巡抚卢焯·奏陈酌请无军屯粮归县征收官兵两便折.载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二十四辑).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P558-559)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上载:“(十三年十月)又覆准粤省各卫所屯军籍童生额多人少,且军民两籍冒考,控讦不已,应照直隶河间等卫裁并归县之例,将粤省各卫所屯童生归入见在住居纳粮之州县民籍内应试,所遗各军籍拨入各该府学,文武童生额数悉由各该属州县民籍内一同凭文拨取。”[2](清)乾隆二十九年敕.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礼部·仪制清吏司·学校三.载戴逸主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史部·六六).商务印书馆影印本,2005.(P357)

至此,整个雍正一朝(1723—1735)的卫所裁并宣告结束。

结语

雍正九年至十三年作为雍正年间卫所裁并的第三个高峰,上承雍正年间卫所裁并的首个高峰——雍正元年至三年,这期间共裁并卫所八十四个,占去雍正年间整个卫所裁并数量的一大半;以及雍正年间卫所裁并的第二个高峰——雍正四年至八年,这期间共裁并卫所二十八个。雍正九年至十三年共裁并卫所二十二个,在这些被裁并的卫所中,有山东省的两个卫与直隶省的一个所被改置为县,四川省的一个卫被改置为厅。

纵观整个雍正一朝,共有约一百三十四个卫所被裁并。其中,裁并卫所较多的年代是雍正二年、三年、四年和九年;裁并卫所较多的政区是广东省、甘肃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安徽省和江苏省卫所裁并数量较少;雍正二年陕西省卫所全裁,九年广东省卫所全裁;雍正年间裁并卫所没有涉及浙江省和江西省。雍正年间,包括甘肃省、山西省、四川省、贵州省、直隶省、山东省和湖北省以及湖南省在内,共有二十五个卫、九个所被改置为县,两个卫、一个所被改置为州,一个卫被改置为府,一个卫被改置为厅。这也直接证明了顾诚先生的论断:大规模的改卫所为州县是在清世宗统治期间进行的[1]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P17)。

可以发现,广东省境内的卫所裁并几经曲折,很多卫所被裁后又被复设,之后又再次被裁并。并且陕西省和广东省的卫所都是直接被裁掉,没有被改置为州县的。

与前两朝相比,顺治一朝共有约三百四十三个卫、所被裁并,康熙一朝是二百六十七个,而雍正一朝则是一百三十四个,总数量要比顺治年间少两百多个,比康熙年间少一百二十多个,即总数量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先前裁掉了很多卫所,客观上剩下的卫所总数量在逐渐减少。顺治年间,盛京、河南省卫所全裁;康熙年间,福建省、广西省、京师、云南省卫所全裁;而到了雍正年间,陕西省、广东省卫所全裁。康熙年间裁并卫所没有涉及的山西省以及卫所裁并数量较少的甘肃省,在雍正年间的卫所裁并数量都比较多。江西省历经顺治、康熙与雍正三朝,卫所裁并数量始终很少,这是因为其境内卫所多为漕运卫所要承担漕务,而不能裁撤。最后,顺治年间没有卫所被改置为州县,康熙年间共有十八个卫被改置为县,而雍正年间共有三十九个卫、所分别被改置为府、厅、州、县。

经过顺治、康熙两朝的大力裁并,卫所裁并的数量已经占去整个清朝数量的一半,“至卫所之设,或屯边,或领运,积年裁汰过半”[2](清)乾隆十二年敕.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职官考十一·八旗驻防.载戴逸主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史部·六九).商务印书馆影印本,2005.(P6)。再经过雍正一朝的大力裁并,卫所数量所剩无几,剩下的卫所,基本都是漕运卫所和极少数边地卫所,“各卫所以次裁并入州县,其存者俱专司漕运,不治民事。”[3](清)乾隆十二年敕.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二).舆地考·山东省.载戴逸主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史部·七一).商务印书馆影印本,2005.(P509)由此看来,顾诚先生的论断“明代的卫所在清代广泛地延续了80多年,到雍正初年才大体上完成了并入行政系统的改革”[1](P20)大体上正确,尽管之后也有少数卫所被改置为府厅州县。这一时期的卫所裁并为之后的卫所裁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编:张佳琪)

Research on Abolition and Merger of Wei and Suo in the Last Five Years of Yong Zheng Period in Qing Dynasty

Yang Chenyu

Wei-suo system was built in early Ming dynasty,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s of Ming dynasty,the military capacity of wei-suo system gradually faded out.After Qing dynasty replaced Ming dynasty,Qing government gradually adjusted and reformed wei-suo system,some wei and suo were abolished,some were merged together,and some were changed into prefectures,states and counties.After the periods of Shun-zhi and Kang-xi,the emperor of Yong-zheng continued to abolish and merger wei-suo system.After this period,very few wei and suo were left,and these wei and suo almost all were located nearby the Canal or in the border areas. The time in the last five years of Yong-zheng,was the third peak of abolition and merger of wei-suo system, which made a good ending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Qing Dynasty Yong Zheng Wei-suo System Abolition and Merger

杨晨宇(1987—),男,陕西平利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卫所制度。

猜你喜欢
卫所屯田雍正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雍正:精细典雅
念战友
时尚达人:雍正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雍正: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明代土家族地区羁縻卫所研究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