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教学口语的优化策略

2017-04-12 10:39张珂
视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普通话高校教师口语

□张珂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口语的优化策略

□张珂

教学口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下高校教师教学口语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和教学方法单一,语言功底不强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传播信号的缺失,教学方法单一则容易使课堂冷场、互动不强,所以建议高校教师要加强语音发声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同时采用叙事教学的方式提升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并从“教书”和“育人”等方面把握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教学口语,叙事教学;语言表达

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传播活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是一种组织外传播活动,即教师组织群体的对外传播,其主要的传播工具是口语,高校教学因教学对象、教学场所的不同,对其教学口语有特殊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当下高校教师教学口语的现状,找出困扰教师们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高校教师教学口语的优化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师教学口语的现状与问题

传而求通,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口语表达方面的种种问题,导致教学内容在传播过程中部分缺失,实属遗憾。从“晕轮效应”的角度来看,错误的口语表达可能成为学生茶余饭后的谈资,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偏见。生活中常发现,同样的内容不同人表达出来传播效果差异较大,比如同一事件,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讲述和普通群众讲述的效果对比明显,这也充分证明了语言表达技巧的独立性和训练的必要性。

(一)普通话的困扰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是教师的基本素质。①高校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不同的方言区,教师的教学口语若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在南北方言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播。此外教师教学口语除了传播知识,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同时担任学生口语的榜样,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用语,应力求准确、流畅、自然。教师资格证的取得有普通话等级的硬性要求,其实要求并不高,一般在二级乙等以上,即便如此,高校教师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差异依然明显。首先,就教师入门的普通话最低门槛来说,86.9分(“二乙”高分段)和 80分(“二乙”低分段)的语音面貌完全不同,并且部分教师对普通话的学习态度不够重视,仅停留在应试阶段,一旦通过就从思想上放松了,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普通话水平的退步,再次测试可能连“二乙”都很难通过;其次,高校教师中普通话从二级乙等到一级甲等都有,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应尽力达到一级甲等,和语言类关系不大的课程教师则没有过高的要求;再次,同一高校中,年轻教师和年龄较大的老师普通话差异明显;最后,方言区不同的高校之间教师普通话语音面貌差异明显。

受方言影响,高校教师口语的普通话问题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在语音方面,声、韵、调的偏差,都可能造成误解,如“知识”与“姿势”,“福州”与“湖州”,仅是声母的问题就可能导致意思表达的差异。地方特色的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也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在词汇方面,普通话中“姑爷”是女婿的意思,而四川话则是“姑父”的意思;普通话中的“爸爸”,南宁话为“老豆”;普通话中的“下车”,广东话为“落车”;普通话中的“黄瓜”,广西部分地区称为“青瓜”;南方称“花菜”,北方叫“菜花”;南方把“饭”和“米饭”划等号,而北方的“饭”泛指早午晚餐中的一切;“粉”在南方人看来是一道美食,而在北方人看来很可能是化妆品。在语法方面差异更大,比如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把普通话中的“给我钱”说成“给钱我”,这是近宾语和远宾语的顺序问题,把“先吃饭”说成“吃饭先”,错把状语放到了动词后面,还有副词和词缀的运用不规范等,在此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若教师不规范用语,对于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来讲则会一头雾水,有时还会闹出笑话,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播。

(二)发声的困扰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指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特色,也称为音色。声音有时候会成为一个人的标签,在声乐中常用“男高音”“女中音”等区分和定义歌唱演员,良好的音质是对歌唱、播音、表演等专业人员的要求。对教师来讲,音质本无好坏之说,但是清晰、明亮且有穿透力的声音确实能增强传播效果。

首先,教师优美的声音是对教学的美化,生活中我们收听一档电台栏目的原因很可能只是被主持人的声音所打动。假如男老师声音浑厚、明亮、有磁性,女老师声音清晰、甜美又大方,这从听觉上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学习,效果自然不差。其次,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起到嗓音保健的功能,许多歌唱家“宝刀不老”正因如此。许多教师常被咽喉炎所困扰,主要由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酗酒等和不科学的用声方法所致,上大课的老师用声较多,嗓子疲劳是常见现象,有的老师讲一节课就出现咽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心情也受到影响,自然影响教学效果。再次,科学的发声状态有助于普通话发音准确,许多字音发不准的原因是吐字不够饱满,导致发音“横”,字腹拉不开,若能有良好的口腔塑形和唇舌运动,既能提升发音的准确度还能增加声音的共鸣和集中。

高校教师教学口语在发声方面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呼吸方式。“气,音之帅也”,“气动则声发”,都表明了气息的重要性,呼吸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发声,身体瘦弱的女老师一般呼吸较浅,表现为“耸肩式”的胸式呼吸,男老师一般呼吸较深,但是缺乏灵动,只有通畅的胸腹式呼吸才更有利于口语的表达。第二,用声过高。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高位置的发声有利于声音的传播,其实不然,过高的音频有时会使人感觉刺耳,同时会加剧声带的疲劳,应尽量用自己的中声区发音。第三,用声过度。声带都是肉长的,即便是专业演员也不用长时间连续用声,应注意休息。第四,懈怠的状态,主要体现为口腔状态和精神状态。有些老师在讲课中口腔基本是闭合的,嘴唇基本是不运动的,这样的吐字肯定不够清晰,而且不良的精神状态于人于己都易产生疲倦。第五,不良的生活作息。“吸烟、酗酒、熬夜”被称为嗓子的三大杀手,有些老师确实存在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这直接从生理上导致发音器官的病变。

(三)语言表达技巧的困扰:与文本的“一一对应”

高校教师在讲课中有“读教材”或“读教案”的现象,也称为“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这种方式枯燥平淡,缺乏吸引力,是导致学生成为“低头族”的重要原因。无论是教材还是在备课后形成的讲义或教案,从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都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而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书面文字是通过看来理解,有声语言通过听来理解,后者是以有声语言为符号的编码,前者是以文字为符号的编码,把文字一一对应成声音,简单的内容尚可理解,复杂的内容就不一定了。车站机场的广播、窗口部门的排号机有些“语言”是电脑直接生成的,听上去虽然断断续续,但是由于内容和结构简单,不影响理解,但是教学内容科学、复杂,仅仅是逐字逐句地读出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一方面有教师主观的原因,不认真准备,另一方面也有客观的原因,即缺乏语言表达的能力。语言表达技巧具有相对独立性,通俗地说就是“自己明白不一定能讲明白”,在口语表达时对文字的理解、内在语的把握、表达对象是否明确以及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都可能影响表达效果。同样是一句话,如“我会永远记住他”,上下文语境不同,会有不同的意思,需要用不同的语气表达,若拿捏不准则表达不出本来的意思。有一篇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在董村西街里,只要一提起长波喂的那头大黄牛,人们都竖起拇指”,假若在长波后面不进行停顿加以区分,从听觉上辨析则易错解为“长波卫”是人名。由此可见,不加创作或创作不佳的“一一对应”的有声语言容易出现意思的偏差,若节奏平淡无味,还会使人昏昏欲睡。

(四)副语言的缺失

从广义上讲,副语言的范围较大;从狭义上讲,副语言指的是体态语。副语言作为“填补词语”,还有诸如面部表情、头部动作、眼神手势等非语言因素,在人类语言传播信息和交流感情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②对于教师,副语言主要指教态,良好的教态可以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同时也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现实中有些高校教师不注重教态,要么埋头在多媒体电脑下,要么坐姿授课,要么肢体动作呆板,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内容的传播。

二、高校教师教学口语的优化策略

(一)口语表达的工具:语音发声与语言表达技巧的科学训练

第一,普通话的学习,高校教师应该把普通话作为自己的职业用语,切实肩负起推广普通话的责任,增强使用普通话的意识,端正学习普通话的态度,虚心向人请教,比如可以找普通话测试员帮自己诊断语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引起重视,不断纠正;在生活中多看多听,下意识地学习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多翻词典,积累对生僻字的认知;还要勤学苦练,学习语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多年语言习惯的纠正不是一朝一夕,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业余时间多读多练,在平时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第二,练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可以借鉴播音员主持人的训练方法,因为他们的职业用语更接近口语,也适合运用到教师教学中。吴雪青编著的《小学教师口语》一书中也主张教师加强用气发声、共鸣控制、吐字归音、思维训练、外部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的训练。③这与中国播音学中主持人训练的方法有相同之处。《中国播音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具体方法可以查阅借鉴。

第三,加强副语言的运用。《毛诗序》中“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语言表达中手势体态语的运用有一定的启示,有些演讲或朗诵比赛的选手在备赛时试图“加”动作,甚至找辅导老师来设计,强加上的动作起不到辅助作用,是画蛇添足,只有声音语言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方可采用动作以辅之。教学口语中辅以适当的动作更有利于意思的表达,但是要注意形体的协调自然,动作不宜过大,以手势和面部表情为主即可,同时在讲课中尤其是理论大课中尽量不要采用坐姿,埋头于多媒体电脑的方式更不可取。

(二)课堂气氛的提升:叙事教学

叙事在很多领域都有涉及,常见于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引入叙事思维,有助于提升课堂气氛,形成互动传播,强化传播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叙事可以是我们选择一个故事或者说一个故事,把其当成教学的策略、一个点缀、一个插曲,这种教学方式也称为“说故事教学策略”,常用于道德、社会、生活伦理等科目。叙事教学以其趣味性及有效性对教师和学生形成很大的吸引力,改变以往课堂单调、乏味的局面。④叙事教学从广义上来讲各个学科皆可运用,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叙事有两面的内容,一是叙什么,二是怎么叙,教学中一个故事可以贯穿一节课,也可以把多个碎片化的小故事穿插其中,但是故事的选择与构思要与教学内容有关,既可以是教师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也可以引经据典,但是不能漫天发散,要根据教学设计,适当把控时间,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并隐含或折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在讲授新闻事业发展的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媒业的日新月异,可以结合教师自身来讲手机和电脑的发展,因为当下手机和电脑几乎是大学生的必备物品,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从最初的“大哥大”、BB机到直板手机、滑盖手机再到现如今的智能手机,70后80初的教师大都经历了,可以讲自己不同阶段的使用过程,故事一出必定成为课堂的“抬头点”。再比如讲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的时候,可以讲一些由于方言问题造成的“小误会”和闹出的“小笑话”,也能加深学生对此类语音问题的印象。再就是怎么叙的问题,也就是讲述能力。故事设计得再好,若表达不好,也容易引起尴尬的冷场。正如相声表演里的“抖包袱”在讲的时候要做好铺垫,教学叙事也要注意技巧。首先,语言要自然流畅,不能有背诵痕迹,真正做到讲述;其次,要有细节,语言要有画面感,生动活泼,绘声绘色;再次,“笑点”之前也要学会铺垫,正是“抖包袱”技巧;最后,根据学生的表情、态度等反馈及时进行调整。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传播技巧的设计

“教书、育人”皆为高校教师的职责,徐特立说:“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师是教做人的。”高校教师就应该是这两种人格的完美结合。⑤高校教师在进行教书与育人的时候各有适宜的口语传播技巧。

1.人师:“两面提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两面提示”和“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两面提示”容易形成课堂的互动,商量的语气给学生以“平等”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单纯地“填鸭”。比如在讲授新闻的概念时,可以举例西方资本主义错误的新闻观和我国正确的马克思新闻观,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进行判断,此类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对学生错误思维的及时引导。“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授新闻评述的时候,对新闻材料教师可以不做明确的结论,而是提供一些思路和其他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这种方法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来讲比较适用。

2.经师:“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相结合,并适当“敲警钟”

高校中的班主任、辅导员等学工人员,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相结合更有效,此外运用“敲警钟”的方法也容易起到一定的效果。比如对于一些“问题学生”,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营造一定的氛围,可能容易收到预期效果。但是对于紧急情况“诉诸理性”可能更有效,比如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此时教师的“振臂一呼”就比“谆谆教导”的效果要明显。在教育中要适当地“敲警钟”,在传播学中也称为“恐惧诉求”,比如在考试前教育学生不要作弊,可以直接指明作弊的严重后果,如处分甚至开除。但是这种方式的运用也要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更要注意把握“敲警钟”的分寸。

注释:

①张昕.新时期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口语现状与培养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20-122.

②田华.副语言在话语中的言语特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14-16.

③吴雪青.小学教师口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0.

④张凌南.叙事教学及其实现方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14.

⑤崔梅.论高校教师的口语修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5(01):65-67.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

猜你喜欢
普通话高校教师口语
酒中的口语诗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口语对对碰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17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